革命前辈崔田夫

1938年元月,我的父亲江涛几经周折,进入共产党、八路军创办并领导的安吴堡中国青年干部训练班学习。三个月后,他由当时的队长崔田夫和政治指导员罗毅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自从撰写父亲的革命生涯以来,我一直期盼了解指引父亲走进党的队伍的两位前辈。经曹东林大姐(原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曹力如之女)介绍,2014年元月,我拜访了崔田夫之子崔军大哥。崔大哥讲述了父亲崔田夫的往事,还送给我一本传记《陕北共产党的老掌柜崔田夫》,使我明晰地的了解到这位从贫苦农民成长起来的革命老前辈。



崔田夫1902 年11 月出生于陕西省绥德县铁茄坪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本人成分雇工。1926年参加农民革命运动,192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历任党支部书记、绥清中心区委书记、陕北特委书记、西北工委代理书记、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等职。抗日战争和解放时期历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西北局党务委员书记、陕甘宁边区抗日联合会主任、解放区工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中共西北局监察委员会主任等职。解放后历任陕北行署副主任和代理主任、陕西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副主任、中共陕西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主席、陕西省山区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崔田夫从大字不识一个的雇农,成长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之一,他天不怕地不怕、有勇有谋,传奇故事很多。他曾有两个“名”和两个“号”:原名崔文宪、后改为崔田夫,陕北的老同志都称他“老掌柜”,陕北的乡亲们都称他“二老崔”。从他的“名”与“号”中,可以看出他的与众不同。

周恩来称他“老掌柜”

《刘志丹》一书被定为反党小说后,崔田夫为该书说了公道话,差点被开除党籍,职务也越来越低。“文化大革命”时期,崔田夫被打成“彭德怀、习仲勋反党集团在西北的死党分子”,因此遭受迫害、身患重病。但他“死不认罪”,还对针锋相对地对造反派说:“习仲勋和我相处时表现很好,打仗很勇敢。”

“文革”期间,周恩来总理接见陕西负责人时特别询问:“陕北的‘老掌柜’在那里?现在怎么样了?”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崔田夫才被安置在西安的高干病房治疗。为何周总理离开延安二十余年了,还惦记着“老掌柜”呢?这是因为土地革命时期的陕北同志都知道,陕北共产党的“老掌柜”就是时任陕北特委书记的崔田夫。

从字面上讲“老掌柜”是当家的、老板的意思。崔田夫虽然貌不惊人、衣着破烂、甚至有些邋遢的大老粗,却是一位不怕苦、不怕死、善学习、智勇双全的福将。
1928 年陕北大旱,饥民遍野,民不聊生。担任农会主任的崔田夫领导农民开展分义仓、吃大户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1930 年至1933 年,崔田夫担任绥清区委书记期间,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领导农民抗租、抗税,秘密组织互济会、农民认字班,扩大了党的影响和组织。

1933年至1935 年,崔田夫担任陕北特委书记期间,领导筹建和扩大红军游击队,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建立贫农会、赤卫队等群众团体。与刘志丹总指挥一起领导陕北和陕甘边的共产党人,粉碎了敌人的二次“围剿”,使两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拥有了5000 余人红军武装,解放了六座县城,建立了有上百万群众的革命根据地。

正是由于这片红色土地,中央红军才有了落脚点,抗日救国才有了出发点,中国革命才有了新的转机。

毛泽东称他为“田夫”

1935 年底的一天,毛泽东主席在瓦窑堡接见时任陕北特委书记的崔田夫。崔田夫心里很激动,特意洗了脸,扫了身上的尘土。毛主席见他这位三十多岁的中高个汉子,身穿补丁的红军服装,看上去完全是农民的形象,上前握住崔田夫手问道:“你是不是老掌柜?”

“是,别人这样叫我。”崔田夫答。
“你的真名叫……”
“崔文宪。”
“噢,不简单啊!我们的老掌柜是知识分子了。”
“不,不,我是个大老粗,受苦人。”
“那你怎会有个文人的雅名呢?”
“那是老人们按辈分起的。其实我是个揽工汉,种庄稼的受苦人。”
“噢,那你是田夫了!”
“对,对,是田夫。”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当特委书记的?”
“1933年7 月。”
“有两年多了,不容易啊!谈谈你这两年来是怎样过来的,我很想听听。”

崔田夫看到毛泽东也是穿着打了补丁的军衣,说话和蔼可亲,原来的拘束全都没有了,向毛泽东汇报了担任特为书记后带领陕北的共产党人,同敌人作斗争的艰难经历。这次谈话对崔田夫来说是有生以来最为鼓舞人心的一次。

毛泽东听完说:“看来你这位‘老掌柜’是当之无愧的了。你们做了很多工作,打下了自己的天下,我代表党中央感谢你们,感谢陕北人民!”

之后的几天里,崔田夫脑子里老回想着与毛泽东的谈话,一连几夜无法入睡,反复思考后决定改名字。他在不久的干部大会上说:“同志们,从今天起,我不叫崔文宪了,改名为崔田夫。为什么呢?毛主席都不同意我叫崔文宪,名不符实嘛!叫田夫是毛主席说的。我也觉得该这么叫,种田的田夫,这才符合我这个揽工汉出身的人呀!”这以后“崔田夫”就成了他的正名了。

乡亲们称他“二老崔”

全国解放后,崔田夫任陕西省政府监察委员会副主任、中共陕西省委纪律监察委员会副书记,担当反贪官、查民情的任务。贫困出身的崔田夫时时处处想的是人民群众,为兴修水利、保护林木等利国利民的实事而奔走努力。他说:“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群众,更不要忘记陕北老百姓。”陕北人不再称他“老掌柜”了,也不把他恭敬为高高在上的首长,依旧把他看成群众的贴心人,因他排行老二而亲切地称他为“二老崔”。



三年困难时期,崔田夫一回到家乡,就有不少群众围着他反映情况,有问题专找他告状。他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深入近十个公社,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特别是为农村失去劳动能力的特困户、孤寡老人、烈士遗孀、残疾军人奔走操劳。他写了二千余字的报告,真实、详细地向上级反映人民群众的贫困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报告上交给领导后,问题没有解决,他又写了第二份、第三份。崔田夫的报告终于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民政局以及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等各级组织想方设法解决他提出的问题,群众的困难得到了一定的缓解。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好转,烈属、复员军人以及军属等优抚对象的待遇也有了提高。

崔田夫为困难群众争取利益,对自己的亲属却严格要求。他的爱人赵应清在红军时期就参加革命工作,还因丈夫是陕北红军的负责人之一而被敌人抓进了监狱,受尽了毒打与折磨,是名符其实的老革命。但是精兵简政时,崔田夫坚持模范带头作用,主动把爱人精减下来,由一名老革命改为干部家属。直到崔田夫去世,赵应清也只是享受遗属的待遇,对此全家人无怨无悔。

崔田夫的一生坎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难,枪林弹雨的考验,精神肉体的迫害,但他不屈不挠、光明磊落、刚直不阿,始终不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是一名“田夫”,他是永远值得我们敬爱的革命前辈。

此文刊登在2014年5月《长治方志》和第三期《红色太行杂志》

(浏览 2,317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