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 评】太行花开那年 | 王和岐

【河顺文艺.第839期】

【影 评】太行花开那年| 王和岐

近期文章预告

*民间故事 药王爷在林州的传说–李金富

*散文 蚕趣–赵保福

说明:发表先后以当天发布为准。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影 评】太行花开那年| 王和岐

小草卖冰棍剧照

【影 评】

【影 评】太行花开那年| 王和岐

——才女导演黄彩萍与她的电影《花开那年》

□文|王和岐

2024年5月19日,长治市漳泽湖上风和日丽,碧波荡漾。这一天,我与老朋友王占禹、崔建斌、王新江,新朋友雷郭堂、黄彩萍等,在漳泽湖北码头餐馆聚餐。这天,我认识了长治市才女导演黄彩萍。她签名送给我一本书《花开那年》,副题是“一个农村女孩的成长故事、30年电影梦”。这是黄彩萍女士创作、导演的电影剧本,有她的成长经历,还有汉、英文对译剧本。

【影 评】太行花开那年| 王和岐

《花开那年——一个农村女孩的成长故事,30年电影梦》书籍封面
此后,我反复认真阅读此书。我为黄彩萍创作、导演和拍摄的电影《花开那年》所感动,为黄彩萍女士筑梦电影事业的精神而折服。
《花开那年》,是太行深处唱出的一支嘹亮山歌。
先从黄彩萍女士说起,最后再谈刘震云先生与长治市、沁源县和襄垣县。

【影 评】太行花开那年| 王和岐

黄彩萍在北京电影学院留影
黄彩萍女士是广告人,更是电影人。她与她的电影《花开那年》,讲述的是太行山与太岳山腹地山区农村,一个长相甜美,却因家境困顿,坚强不屈,顽强拼搏,突出命运重围,追梦、圆梦的平凡女孩的感人故事。

【影 评】太行花开那年| 王和岐

【影 评】太行花开那年| 王和岐

电影《花开那年》开机仪式
黄彩萍《花开那年》电影的主人公叫小草。她生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太行山、太岳山腹地一个美丽的山村。但是她的少年生活并不像名歌《小草》歌词写的那样:从不寂寞,从不烦恼……无忧无虑,阳光灿烂,自由自在地享受春风、阳光、山川、河流,在大地母亲的拥抱里快乐地成长。
小草,她自幼母故,父病,姐困,哥懦,嫂悍,妹弱,身陷家庭困境,几无出路。小草,她和太行山区诸多乡村里的女孩一样,对人生,对未来,充满梦想,正努力学习,去追求,去筑梦。然而面对生活的重重打击和困苦,虽然乡镇中学已正式录取她,她却不得不放弃上学的机会,只得先为生存努力,为生活而奔波,而拼搏。
小草,在村党支部王书记的帮助安排下,失学后先在村里的学校当民办教员,挣钱糊口。为了父亲看病买药,她业余时间卖冰棍,摆小摊,开理发馆。青春靓丽的小草,受尽冷嘲热讽,白眼辱骂。最后,她终于战胜了人生路上的重重磨难,渡过了人生最艰难的那段历程。小草,她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心中吉星降临。她收到了山西广播电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困壁的磨炼破茧成蝶,梦想成真。
太行山深处的小草,终于迎来明媚阳光:
“春风啊春风啊,你把我吹绿;阳光啊阳光啊,你把我照亮;河流啊山川啊,你哺育了我;大地啊母亲你把我紧紧拥抱!”
看到电影《花开那样》主人公小草的名字,我很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红歌《小草》。《小草》一歌,由向彤,何兆华作词,王祖、张卓娅作曲,原唱房新华。《小草》也是音乐剧《芳草心》中的序曲、插曲和片尾曲。我虽然不太热爱唱歌,但也知道这首歌。
研读《花开那样》,我专门研究了解了一下《小草》一歌。
电影《花开那年》,反映的也是此电影作者,导演黄彩萍女士自己的成长故事和追梦的辛酸历程。我对黄彩萍女士说:“相比较,演唱《小草》一歌的房新华女士和歌中的“小草”等,她们是幸运的。电影《花开那年》中的小草,却没有《小草》一歌歌曲写得那么幸运。
黄彩萍女士所生活、《花开那年》电影所写的故事的背景,发源地是太行山与太岳山交汇处的长治市沁源县。这里属太行山腹地,上党盆地北沿,历史上属晋东南,今属长治市。
太行山区,上党地区,晋东南,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太行山人民勤劳,勇敢,坚毅,乐观。太行山的山歌、民歌闻名全国。太行山的民歌唱出了太行山劳动人民的苦乐年华,梦想追求。 

【影 评】太行花开那年| 王和岐

【影 评】太行花开那年| 王和岐

黄彩萍给演员说戏
为此我专门研究了一下,被誉为“开花皇后”、“中国革命老区民歌活化石”、“太行歌后”刘改鱼女士。刘改鱼女士就是《桃花红杏花白》、《门搭开花》、《太行山英雄的山》、《亲个蛋下河洗衣裳》,等等的原唱民歌歌唱家。刘改鱼唱红的这些民歌,原产地是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左权县原叫辽县,因纪念左权将军改名左权县。
刘改鱼女士出身于1939年,她的童年正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左权县既是我八路军老根据地,也是日寇重点扫荡围剿之地,左权将军因此牺牲在此地。
刘改鱼女士祖籍河北省。上世纪初刘改鱼的父亲母亲,一条扁担两只筐,挑着儿女上太行,来到辽县落脚。他们以卖水为生,艰难度日,后来才安家立业。刘改鱼兄弟姊妹多,她为长,吃苦最多。她只上过小学,从小喜欢唱歌,天生一副好嗓子。她酷爱唱歌,虚心向乡村民歌手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她的生活从此充满阳光。1955年她就被推选到北京,演唱左权民歌并获奖。从那时起,她为民歌唱了一辈子,把一首首山西民歌唱红,成为著名民歌歌唱家、第一批民歌非物质文化传人,至今活跃在歌坛上。
刘改鱼女士的精神和民歌价值,就是把太行山人民的精神,不问风雨,把手采撷太行山间、田野,数不清的“小草”、“野花”,并撒向未来,给人们以梦想,给人们以希望。她本来有多次机会,到北京工作。但是,她为了心爱的山西民歌,都放弃了,甘心一辈子扎根山西太行山热土。

【影 评】太行花开那年| 王和岐

【影 评】太行花开那年| 王和岐

【影 评】太行花开那年| 王和岐

黄彩萍在电影拍摄现场
我们在黄彩萍女士身上,仿佛看到了刘改香女士的童年,青壮年时的影子,看到了她对山西黄土地的深情,对太行山文化的挚爱。《花开那年》,给无数象小草一样的女孩鼓励,予希望,予春风,予阳光,予山川,予河流,予大地母亲般的拥抱。
黄彩萍女士与她的电影作品《花开那年》,就是太行山太岳山区腹地,黄土高坡,山旮旯里唱出来的一首嘹亮的山歌。而创作唱响这首山歌的作者和歌手,就是黄彩萍女士,她就是北京中视多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长治市创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经理。
太行山区的长治市,是中国革命的老根据地,解放得比较早。1945年10月上党战役以后,即全境解放,长治市是最早建立的红色城市,被誉为“红色之都”,现辖十二个区县。黄彩萍导演《花开那年》的所在地沁源县,即为其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长治市各区县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有了很大发展。长治市GDP在山西省排名第二,沁源县在长治市是比较富的县,产业以煤炭工业为著。但是各乡镇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像沁源县这样的山区县。所以黄彩萍电影《花开那年》中所叙述的小草的故事,是立足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基础的,因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影 评】太行花开那年| 王和岐

太行山秋收剧照
梦,是人类普通的一种生理现象。但是,筑梦,追梦、圆梦,却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梦文化,在中国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在甲骨文中,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就已创造了“梦”字。周公梦,周公解梦,孔子梦周公,却是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从周朝开始,家国天下,汤武革命,天下文明,家国情怀,人民小康,世界大同,做为中国人最基本的传统价值观、梦想和追求,却是一脉相延,賡续传承的。
黄彩萍女士和她的电影《花开那年》中的小草,是生长在太行山、太岳山腹地农村的一个女孩。她天资聪慧,吃苦耐劳,爱学习,爱读书,有理想、有梦想、有追求。她喜欢写作,喜欢唱歌。她想同许许多多的女孩一样有自己美好的梦想。她想上大学,她想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她想成为作家或歌唱家,或电影导演。她想用自己勤劳灵巧的双手,聪明智慧的大脑,去创造财富,让父亲,妹妹和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

【影 评】太行花开那年| 王和岐

小草在灯下努力学习剧照
黄彩萍,小草和《花开那年》中讲述的这个梦,不正是中国人这些年来追求的小康梦吗?不正是毛主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奋斗,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流血牺牲,所换来的梦吗?
二、《花开那年》,是太行山黄土高坡上,长出来的一棵强劲卓毅小草。
习近平总书记说:国就是千千万万的家,千千万万的家就是国。他在二〇二四年的新年贺词中这样说:“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2021年7月1日,党和国家宣布全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中国进入小康社会,进而向中等发达国家,民族复兴进军。
国家,家国,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是我们中国人,中国老祖宗创造的独特文化和理念,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世界其他国家,是没有“家国”这个概念的。如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坦,等等。这里的“斯坦”是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就是他们住的那个地方。
上世纪九十年代,太行山区的农村经济还是比较落后的。即便今天,各乡村的发展也很不平衡,更何况每个家庭的困顿与不幸却各有各的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肯定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每个人都会遇到顺境或者逆境。但是,一个人唯一不可丢掉的是对生活的信心:梦;唯一不可或缺的是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追梦。毛主席曾说:内因起主导作用,外因起辅助作用。
黄彩萍女士,小草与电影《花开那年》中塑造的就是这么一种性格的人,这么一种太行山人的精神,就是《周易·乾坤·卦辞》所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本质文化。
花开那年》第一章中:“小草:额娘不在了,她告诉额要好好学习,别耽误课,额听娘的话,可额总会在课堂上忍不住地哭,老师告额要化悲痛为力量……”

【影 评】太行花开那年| 王和岐

图为:小草独白剧照
“学校窗户里传出学生的朗朗读书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同学胡霞跑出来说:你走了咱俩的约定还算数吗?小草:算数,等额爹好了额就去上学。”
“胡霞:等你回来。”
“小草;额一定会回来的,还有我们的诺言。”
“胡霞拿着笔记本,喊:一起上大学。”
这是小草在母故父病忍痛放弃学业时,与同学胡霞的对话,约定,也可以说,这就是小草在困境中的大声呐喊和庄重宣言。
这就是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太行山人的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精神。
毛主席曾强调指出: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黄彩萍、小草《花开那年》电影,讲述的就是太行山人,太行山农村的姑娘,具有的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她们正是凭借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才勇于面对困难,才不惧种种挫折,才能克服种种磨难,才能走出大山,迎来春风阳光,人生圆梦。
《花开那年》电影黄彩萍导演,小草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古今中国人都熟知的道理,要改变命运,无论环境、条件如何艰苦困难,都要努力上学,都要坚持上进,都要保持坚毅卓绝的奋斗精神。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是明代万历首辅张居正撰写的一幅名联。此联之所以有名,是它简洁、精确地概括了历代中国人,士人君子的梦和追求。忠臣,就是爱国爱民;孝子,就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读书,就是成长;耕田,就是事业。”

【影 评】太行花开那年| 王和岐

图为:小草卖冰棍剧照
小草是个孝顺父母的孝女,好姑娘。当母亲病故辞世后,她痛不欲生,尽力没有倒下。他的父亲疾病缠身卧床不起时,她与妹妹一边尽心尽力地照料父亲,一边想方设法去打工,去卖冰棍挣钱,开理发店,偿还“娘生病时塌下了一大批饥荒”。为父买药看病同时,小草与妹妹互相鼓励,谁也没有放弃学习读书、上学的梦。
一个人要克服困难,走出逆境,需要信念、毅力与意志。但是改变命运,筑梦圆梦,则必须读书、学习、上学,不论什么形式和途径的学习。
毛主席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富起来,办教育,这两个概念,两件治国利民的大事,最早明确提出来的是孔子。《论语·子路篇》中记述了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卫国(今河南焦作一带)的对话,我认为是言简意赅,至理名言。这段对话原文如下: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段对话的意思是:孔子到卫国,学生冉有给他赶着牛车。孔子看到卫国人丁兴旺,十分感慨地说:卫国人真多啊!冉有问孔子:“老师,一个国家人口多了,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孔子回答:“让人民富起来”。冉有又问孔子:“人民富起来以后,又需要做什么呢?”孔子回答:“办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前些年,我曾将孔子“富之”、“教之”这两个著名论断,写入《河南理工大学赋》。该校校址就在焦作。二千多年前,孔子提出“富之”、“教之”两个著名论断的地方,因此具有特殊意义。孔夫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首开民办教育先风,终身从事教育,成为中国古今至圣先师,世界十大文化名人,至今受到中国和世界的尊崇。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文盲不是社会主义。从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夫子在卫国提出“富之”,“教之”这两个概念,到今天,中国十四亿人还在踏踏实实地践行这两个梦想和论断。农村子弟,寒门学子,要走出大山,突破困境,改变命运,富起来,圆梦理想,唯有读书上学。当然也不是唯一的。黄彩萍导演,电影《花开那年》,小草,也是不落俗套。她们顽强,坚毅,砥砺前行,克服暂时的困难,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圆梦读书。正如小草与她的同学胡霞等的约定:“一起上大学”!
再返回来讲张居正讲的:“两件事读书耕田”。读书耕田,在中国人心中是神圣的,甚至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天地神位曰:天地君亲师。中国人自古尊师重教,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臣并列。
2021年7月19日,原潞安矿务局老局长、原煤炭部总工程师尚海涛老领导,回来长治避暑休息。潞安开放大学校长杨秀生安排,我们陪同尚海涛老局长到襄垣县侯堡镇西山沟里的任家岭村,瞻仰了一个古寺庙。这个古寺名称即叫“耕读寺”,原来有个旧廟。前些年从四川来了一个四十多岁的出家人在此做主持。他通过化缘,筹集资金,又另新扩建了耕读古寺,规模宏大,居士僧众多多。耕读古寺,其寺可贵在寺名“耕读”二字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主持在新修的大厅中,主要壁画是描绘讲述法显舍身求法、漂到美洲的故事。该主持邀请我们为耕读古寺题字。
尚海涛老领导题词:“舍身求法,法显第一;民族精神,与天为党。”
我略一思考,挥毫笔下八个大字:“耕大洋东,读天下中。”
大家问我什么意思?我给大家介绍了这八个字的内涵。
三、《花开那年》,是太行山上百花丛中绽放的一朵炫丽夺目山花。
法显是东晋有名的僧人。他是中国最早到印度取经的人,他最早到达美洲。研究法显的著名专家是连云山先生,他就是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人。连云山(1926.2.17-2011.7.3)年,1950年后历任人民日报记者,国际评论部国际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兼职教授等。
连云山先生的名著:《谁先到达美洲——纪念东晋法显大师到达美洲1580年,兼纪念哥伦布到达美洲500年》,在全世界影响巨大,改变了世界文化格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
西方人几百年习惯以傲慢与偏见藐视中国和中国人的坏毛病,在连云山先生此书出版后,被击得粉碎。1991年,西方、美国原准备“隆重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年”。连云山先生此著作发表后,美国悄然取消了庆典。
连云山以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法显大师,比哥伦布早1080年到达美洲!“哥伦布发现美洲”就是一个世界大笑话。换句话讲,比哥伦布早1080年踏上美洲大陆的是中国人,是东晋法显大师,是山西省襄垣人法显。而研究证实这些的是山西省长治市沁源人连云山先生。
1994年7月4日,我在北京曾专门去拜访了连云山先生。我与连云山共进午餐,到他家中做客。连云山先生与我畅谈法显最早到达美洲的历史和天下大势。
连云山还亲笔题签,赠送给我一本他的著作:《谁先到达美洲——纪念东晋法显大师到达美洲1580年,兼纪念哥伦布到达美洲500年》。
我将连云山先生的赠书视为一宝,藏于书橱,不时认真反复阅读。我从此书中学到的不仅是法显航海的知识,舍身求法的无畏无惧勇气,更是他那种与天为党的民族精神。
我的题词:“耕大洋东”,就是学习法显1600多年前,就踏上美洲大陆探索、探险的勇气和智慧,直面对全球,研究对世界。
“读天下中”,就是要读书,要读天下中国的好书,读懂中国,不必言称希腊欧美。要研究中国,创新中国,发展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大业。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之源。今天的学子,黄彩萍、小草们,就是要守正弘毅,学习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学子连云山的精神,1600年前从太行山里走出去、走向世界的法显的精神,把自己的事情,耕与读,两件事办好,含弘光大,为民族振兴尽小草之力。
有句话说得好:祖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栋梁也需要小草,就让我们做一颗美丽的小草吧!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路德维希·库格曼》一文中有一句名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我们自己这个时代精神”。黄彩萍、小草,《花开那年》电影,都闪烁着我们自己这个时代的精神,启示我们从哲学角度去思考,去评判。
太行山是一座英雄的山,人民的山。王立平,钮宇大作词,王立平作曲的《太行颂》是电视剧《太行丰碑》的主题曲。钮宇大是长治市黎城县人,我的老朋友。其词:
“太行山,巍峨耸云天,千里丰碑望不断。无情风雨任吹洒,英雄业绩万古传。太行山,人民的山啊,英雄的山!”
著名的抗日红歌《在太行山上》,由桂涛作词,冼星海作曲,诞生于1938年,唱遍了全中国,鼓舞激励着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至今传唱不息。
太行民歌皇后刘改鱼老师创作的民歌《歌唱太行山》,其歌词也是激荡人心:“太行山是英雄的山,哗啦啦的流水绕山湾,勤劳的人民多勇敢,战胜敌人和大自然!”

【影 评】太行花开那年| 王和岐

图为:太行山剧照
黄彩萍女士,电影《花开那年》主人公小草,生活中的原发地就是太行山与太岳山腹地,今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从地理形势看,沁源县的地理位置处于太岳山与太行山,于上党腹地北沿交界处。太岳山北部为西南东北走向,依次为沁源县,沁县,武乡,和顺,左权(原辽县)等县。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我八路军总部、129师386旅机关驻扎地区,是我太岳军区机关的核心区驻地,因此也是日寇疯狂扫荡围剿的重点地区。
这里的人民是英雄勇敢的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著名的“沁源保卫战”,也称沁源围困战,就发生在这里——黄彩萍女士,电影《花开那年》小草的故乡——长治市沁源县。
沁源保卫战,发生在1942年秋天。沁源县是八路军太岳军区领导机关所在地。从1942年秋天开始,我沁源抗日军民,与侵占沁源的日军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保卫战,战斗持续近900天,史称沁源围困战,也被称为抗战中的伟大胜利,时日之久堪比列宁格勒保卫战。
沁源围困战,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军队,英雄的城。沁源围困战,我军民取得最终胜利,日寇以惨败告终。
“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这是毛泽东主席对沁源人民的最高最好赞誉。
1944年1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向沁源军民致敬》。八万人口的沁源县,成了敌寇久攻不下的坚强堡垒,成为我太岳军区的金城汤池。如今的沁源县,绵延着太岳山脉的沁河源头活水,给老区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毛泽东主席对沁源人民的高度评价:“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以及延安《解放日报》1944年1月17日社论《向沁源人民致敬》,已过去了整整八十周年。今天,我们看黄彩萍女士的电影,书《花开那年》,浮想联翩。
我感觉到,八十年前,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的沁源人民那种英雄精神,在今天沁源人民身上仍然在延续,在弘扬,在光大。我仿佛在黄彩萍导演身上,在电影《花开那年》主人公小草身上,看到了当年沁源人民那种与日寇做殊死斗争的英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小草一家最困难的时候,村党支部王书记,代表党组织一直关心她们。
今天,她们、他们,正在发扬这种“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军队”的精神,与各种不利的自然条件做斗争,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号召,民族复兴,圆梦强国而拼搏!
四、《花开那年》,是太行山危安峻壁上挺立的一株挺拔劲节青松。
我在撰写此文时,于2024年6月12日刷到了这么一条新闻;
最近,在第二十届中国文化产业博览会交易会上,发布了“2024年中国最美县域”,全国共有107个县域上榜。令人惊奇的是山西省三个县脱颖而出。被誉为《2024中国最美县域》的山西省三个县域依次是:
第一个是交城县,曾被联合国认定为千年古县。第二个是右玉县,历来有“边塞古城”,“古堡之城”,“沙漠变绿洲”之美誉。
第三个就是长治市沁源县。沁源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6.7%,位居山西省第一,名列全国前茅。沁源县为全国天然林重点保护县,天然避暑胜地。
前些年,我多次到沁源县灵空山观光,为沁源县的原始森林之美所折服。那里有华北油松之王“九杆旗”等。“九杆旗”:是一株油松先分三枝又分为九枝主杆,迎风而立,好似九面迎风招展的擎天旗帜。它高45米,胸径1.5米,冠幅346平方米,木材蓄积量近50立方米。“九杆旗” 巍然耸立,威风凛凛,依然是太行山、太岳山的英雄和沁源人民的守护神。另外,灵空山上,还有以“九天仙女”、“哼哈二将”等命名的千年油松。现在沁源县灵空山已建成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
松树,在中国人心中,自古有人格化的赞美和崇敬。“寿比南山不老松”。在中国人心中,自古象征长寿,坚忍不拔, 孤独正直,质朴高洁,无惧无畏,坚强不屈等精神。泰山顶上有被秦始皇封为“五大夫松”的千年古松。我曾数次登泰山,瞻仰“五大夫松”。我们小时候读过陶铸先生写的《松树的风格》。此文对我们那一代人影响至深,至今记忆犹新。
看黄彩萍女士《花开那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在主人公小草身上,在黄彩萍身上,体现出一种精神,就是松树的精神,松树的风格,就是沁源县灵空山上原始森林中,油松之王那种精神。

【影 评】太行花开那年| 王和岐

电影《花开那年》剧组杀青合影
黄彩萍女士和《花开那年》中的小草,就是太行山、太岳山上,从危崖峻壁缝中,生长出来的一株青松。她们象松树一样,在缺少水分营养、土壤、阳光的条件下,顽强生长。她们不惧寒风烈日,酷暑严寒,终于成长为一株挺拔健壮的青松。
青松是怎样成长的,怎样从小草一样的幼苗长成栋梁之材?什么是松树的精神?什么是松树的风格?我们可以从小草身上,黄彩萍女士身上得到验证,获取答案。
电影《花开那年》讲述的小草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是,她告诉我们的道理,人生的哲理,却是深刻的,现实的,长久的,永恒的。
“九杆旗”、“五大夫松”、“千年古松”,都是由小树苗在年年岁岁的风雨中长成参天大树的。
我与黄彩萍女士谈到几个从事文学影视老朋友的成长历程。
三十年,对人生意味着什么?三十年,对一个坚持本土耕耘的作家意味着什么?去年,最火的电视剧是《繁花》,2024年初,上海白玉兰奖,最大的赢家又是《繁花》!!
该剧原作者金宇澄,已是名滿天下!如果我说,三十年前,我就认识上海作家金宇澄,大家一定认为我瞎吹!如果我说,三十年前,我与金宇澄有过交结,合作,有人一定会说我疯了!其实,世界上的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不可能!我将金宇澄答南方周末纪者问的拍照资料发给了黄彩萍女士。我对黄彩萍女士讲:
一是让你了解,三十年前,金宇澄原是《上海文学》杂志的编辑!
二是像他一样,坚持努力埋头不懈耕耘,就会走向巅峰,就会收获成功,!
前些年,金宇澄先生在答《南方周末》记者问时曾说:“记得1995年,《上海文学》联络了山西的潞安煤矿,写一本煤矿报告文学,可以得到赞助。于是单位请了一帮上海作者,包括我们编辑,到潞安矿务局住了二十多天,每人负责一个矿,二十天把它写好。这经历唯一的好处是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了解各种人。”
1995年前,应我们之邀,《上海文学》杂志,与我们潞安矿务局合作,写一本报告文学书。
我时任调研室主任,全权负责此事,接待,安排他们在潞安的生活,采访,活动。他们都是第一次到煤矿,对什么都感到新鲜!
《上海文学》杂志副主编张斤夫带队,率八九个上海作家来到潞安矿务局,采访,写作,工作了二十多天。
金宇澄是写作组作家成员之一。多年后,金宇澄后来才逐步升任主编,边工作,边写作,用上海话创作了《繁花》长篇小说。他终于才有了今天电视剧《繁花》的收获!
另外,我与黄彩萍女士讲到著名导演张绍林的成长历程。他是电视剧《三国演义》导演之一,《水浒传》总导演,我的老朋友,情况也如此。
张绍林,河北人,年轻时在山西当兵,工作是电影放映员。后来,他转业到山西省电视台,开始做攝像工作。领导似乎认为,放电影与摄像是同一工种,工作对口。
此期间,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多次来我们潞安矿务局石圪节煤矿搞电视新闻报道攝影。他具军人作风,很吃苦,很用功。他工作起来似拼命三郎,对作品要求一丝不苟。
我当时在石圪节矿宣教科写材料。张绍林每次来,我都陪着他,协助他工作,因此成为好朋友!
张绍林后来从事拍摄电视剧,拍《上党战役》等,终于成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大导演!
当大兵,放映员,攝像,导演,大导演,都是不可思议的人生路,人生奇迹!
这都是五十年间,我见证过的事儿了!
重要的是,我从张绍林,金宇澄身上,仿佛看到了黄彩萍女士的影子!
五、刘震云先生,我们应当感谢你!是你一句顶一万句,千言万语写了长治市,写了沁源县和襄垣县等。
过去我误会了刘震云先生。十五年前,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发表出版,大火。那时,我以为这书一定是写“文革”那个时代,那句中国人皆知的话和事。那时手机没现在这么厉害,微信、短视频也没这么厉害。
一直到最近,我多次刷刘振云先生的演讲视频,才知道自己过去误会了刘震云先生。《一句顶一万句》书名一句,与那个年代、那句话的意思,是根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于是我网购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小说,反复阅读,基本了解了该书叙述的故事架构、脉络和情节。我发现,我们长治人,特别是长治市的沁源人,襄垣人,等等,真应该非常感谢刘震云先生。
《一句顶一万句》一书的基本结构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出延津记,下部:回延津记。时间跨度,延宕百年。延津县是河南省新乡市下辖的一个县。上部:出延津县,主要讲述延津县老杨与儿子杨百顺等,因生活困迫,解放前,离开故乡延津县,背井离乡,出走他乡的坎坷悲惨故事。
《一句顶一万句》的下部:回延津县,讲述的则是老杨的儿子杨百顺,后因入赘改名吴摩西后的养女曹青娥的儿子牛爱国,走出长治市沁源县,回母亲故籍河南省延津县,寻找曹青娥父亲等亲人遗踪的经历。而牛爱国回延津县的出发地,起源点,就是我们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
《一句顶一万句》的创意,肯定源于圣经摩西出埃及记,回巴勒斯坦的故事。所以《一句顶一万句》中的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也相当于圣经中的埃及。
山西省长治市,从地理位置上讲属于山西省东南部,与河南、河北紧邻,过去行政区划为晋东南专署。因此历史上,长治市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脚下的林县、焦作、新乡、开封等县市关系十分紧密。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治市境内河南、山东两省的移民很多。如屯留县,本地人、山东人、河南人,各占三分之一,三分天下。解放前河南林县、焦作、新乡、开封一带有歌谣:“一条扁担两只筐,挑着儿女上太行。”河南省黄河以北这一带灾荒年时,黄河泛滥,颗粒无收,只好逃荒要饭上太行山,到晋东南逃荒活命,安家落户,从此定居在长治各县。
我们身边的老河南人,新乡人,焦作人,林县人很多,上党区有个村就叫林移村。我开玩笑对他们说:太行山长治市是你们河南人的福地。他们说:中、中、中!
《一句顶一万句》下部《回延津县》,讲述的牛爱国的母亲曹青娥,原名吴巧玲,是杨百顺说话对心事的人。她被卖到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温家庄老曹家,因此改名为曹青娥。曹青娥又被嫁给沁源县牛家庄牛书道。襄垣县老曹家,沁源县老牛家虽然都是农民,但也都是心地善良的人家。曹青娥磕磕绊绊,生儿育女。她一辈子只回过一次延津县,也没见过父亲和家乡的亲人。曹青娥临死,叮嘱儿子牛爱国,一定要回延津县一次,自己生前有一句话没问明白,死后让儿子去找。
我不愿对刘震云先生《一句顶一万句》书作过多的评论,我也不想对此书的历史性,社会、思想、哲学、文化等方面的意义进行探讨。
我只想说一句话:我们长治人、沁源人、襄垣人,真正应该非常感谢刘震云先生。是刘震云先生在这本名著中,将主要人物,主要故事发生地,写在我们长治市、沁源县、襄垣县等。且不说一句顶一万句,说是浓墨重彩,绝对不为过。
刘震云先生说:“每个人一生中总有那么一句话,一句顶一万句。”我说的“刘震云先生写了长治市,沁源县、襄垣县、”,这句话就是“一句顶一万句”。
我不知道长治人、沁源人、襄垣人,是不是意识到刘震云先生《一句顶一万句》一书对我们的重要性没有。但是,白字黑字,千真万确,就是刘震云先生《一句顶一万句》一书中,真真实实地写的长治市、沁源县、襄垣县等。我称之为千言万语,浓墨重彩也毫不为过。这是历史!
沁源县是个宝藏县,是个有故事,有好故事的县。这个县,就是黄彩萍女士电影《花开那年》故事发生地沁源县,也是黄彩萍女士的故乡。黄彩萍女士似乎与刘震云先生一样,以独特的眼光,敏锐的嗅觉,发现了沁源县的宝藏——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
刘震云先生《一句顶一万句》小说,讲述的老杨与儿子杨百顺等一家四代人,跌跌撞撞讨生活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人千百年的梦想,也就是四个字:安居乐业。我的故乡邻村就有个村叫安居村。
刘震云先生的人间清醒:世间如果存在一句顶一万句的话,一定是醒醐灌顶的话。说时容易做到难。吴摩西杨百顺一家因生活所迫,居无定所,谓之流;业无所从,谓之氓;背井离乡,谓之亡。被坑、被拐、被骗、被卖,被迫想杀人,想放火……谓之疯狂。
安居乐业,也只有今天,中国人的这个梦才能圆。但这个梦决不是躺在床上睡觉中实现的。它是需要每个人去努力,去坚持,去奋斗、去拼搏,去读书,去做事,象黄彩萍女士、小草那样,才能实现的。
四十多年前,一个农村青年,看似不经意间对刘震云说了一句话:“你也可以搞创作”。当时还云里雾里听不懂什么是“创作”的农村青年刘震云,还是记住了这句“一句顶一万句”的话,受到激励和鼓励。后来,刘震云先生终于走上“创作”之路,最终成为今天的著名作家刘震云先生。

【影 评】太行花开那年| 王和岐

图为:黄彩萍作品《姥姥》刊登于长治日报
二十年前的2005年4月15日,王占禹先生时任《长治日报》社社长。他审定《长治日报》文学·广告专刊,发表了一个农村女孩的一篇散文《姥姥》。这篇《姥姥》的作者就是今天的黄彩萍女士。对《长治日报》来说,对社长王占禹和诸位编辑来说,当时这是一篇习空见惯、微不足道的文字。可是,对于一个爱好文学写作的青年来讲,能在《长治日报》上发表自己的处女作,她不知道兴奋激动了几天几夜。她由此受到了激励、鼓舞,从此坚定了文学创作的信心和决心。由此起步,才成就了今天长治作家、导演,才女黄彩萍女士。
《花开那年》中小草妈妈临终遗言:“要好好学习上大学”。小草和同学胡霞喊:“一起上大学”,这都是一句顶一万句。
什么是“一句顶一万句”,此之谓也!
著名作家刘震云先生笔下《一句顶一万句》小说中浓墨重彩写的、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襄垣县,不但是刘震云先生的乡亲“花开那年”之栖身之地,更是刘震云先生聚意锺情之地——长治市,沁源县,襄垣县。
今天长治市沁源县,太行山太岳山上,又长出一株鲜艳夺目的小草,又出了一名才女导演黄彩萍。
读刘震云先生《一句顶一万句》,我认为,刘震云先生有个一句话情结,他重新诠释了什么叫“一句顶一万句定律”。我因此受到刘震云先生的感染和熏陶。最大的感受是,刘震云先生与黄彩萍导演电影《花开那年》,写长治市、写沁源县、写襄垣县,等等的贡献、价值、意义。
千头万绪,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千秋万代,千言万语,千真万确,汇成一句话:太行《花开那年》好!
(2024.6.6—6.23)

【影 评】太行花开那年| 王和岐

【影 评】太行花开那年| 王和岐

 – 作 者 简 介

 

【影 评】太行花开那年| 王和岐

 

王和岐  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黄碾镇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国家煤炭行业高级职业经理人,国际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曾任山西潞安集团副总经济师,调研室与史志委员会主任,兼史志办主任,兼任档案馆馆长,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篆刻委员会主任。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会员、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山西省老年书画家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山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

王和岐从事书法、篆刻、文学艺术活动50余年,书法作品经常参加省市部全国展览并获奖。广州亚运会期间曾创作发表百米草书长卷《广州赋》,及百米行书长卷《中国潞安赋》。

 

-End-

版权声明:【河顺文艺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河顺文艺):【影 评】太行花开那年| 王和岐

(浏览 146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