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38军2场不该败的败仗,如何拖了志愿军后腿?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952年8月,当美军在前沿阵地蠢蠢欲动后又归于沉寂之时,邓华、杨得志及时改变对美军企图的判断,认为美军可能已放弃侧翼登陆计划,转而准备在正面发起局部攻势。

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38军2场不该败的败仗,如何拖了志愿军后腿?

为此,他们决定:不能只是消极等待敌人来攻,而要抓住机会,采取积极行动打击敌人,争收战场主动,把敌人局部进攻计划消灭在萌芽之中。

杨得志说,这叫“先下手为强”。

这一决定,与邓华6月间提出的乘敌来攻、“送肉上砧”之机,在己方阵地内予敌以歼灭性打击的设想不同,是一种更为积极、更为主动,当然操作起来也更为困难的行动。

1、志愿军秋季攻势的背景

进入1952年,志愿军战术反击基本上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防御阵地被敌攻占后,趁其立足未稳进行的反击,如“丁子山”“老秃山”等地的战斗;另一种是在敌方占领阵地已久,已构成完整的阵地体系情况下的反击。

前者,敌人尚未站稳脚跟,没来得及构筑坚固工事,有的阵地内还有志愿军退守兵力在坑道里坚持战斗,因而反击作战在原来的防御部署基础上稍微调整即可进行。

而后者,敌军已经站稳脚跟,有了比较坚固的工事,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火力配系和障碍物配系,组织反击必须有充分准备,重新调整兵力、火力,建立完整的、强有力的攻击部署。

邓华认为前者“属于防御范畴之反突击的性质”,后者是“对坚固阵地的攻击”,在战术工具有攻坚战的性质。

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38军2场不该败的败仗,如何拖了志愿军后腿?

他指:

现在我们阵地巩固,力量加强,敌人主动进攻,自己送上门来(即“送肉上砧”)那更欢迎;如果敌人不来,我们就要去找他,抓住敌之弱点,依托阵地去攻击敌人,整排、整连以至整营地歼灭敌人。这是一种巩固发展的方针,既不是消极等待敌人来攻,又不是肓目冒险攻击敌人,而是稳扎稳打,逐点巩固,积小胜为大胜。在这一方针下,攻坚战斗将在志愿军反击作战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主动发起带有攻坚性质的反击作战,从部署上说,需要对攻击兵力、火力加以调整和准备,当时志愿军的防御部署,是按“积极的坚守防御”原则加以组织的。

由于坑道的广泛运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前线囤兵问题,一线防御兵力强,纵深机动力量也较为雄厚。

担任一线守备的7个军(由西至东,依次为第65、第40、第39、第38、第15、第12、第68军),各防御正面,宽的31公里,窄的22公里,平均26公里,防御纵深长度与正面宽度差不多。在兵力配置上,通常三分之二于一线展开守备,纵深控制三分之一。由于有了坑道,火力得到增强,守备兵力可以节约一些。

虽然看起来三分之二兵力摆在前沿,大部与敌方处于接触状态,在战术上是前重后轻,但战役上仍可以说是后重前轻。以1个军为例,通常一线展开2个师,但实际顶在前面的只有4个团,前沿阵地上只有8个营,与敌直接接触的只有16个连。

这样的配置,使一线各军、师都有较强的机动作战力量,有利于主动应付各种情况并组织反击作战。就志愿军全军来说,一线展开的师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展开的团不到总数的五分之一,这就为在整个战场上保持主动和优势提供了力量基础。

各军、师组织实施战术反击,只要自己手里掌握的机动力量就完全够用,不需要兵团和志司作大的部署调整。

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38军2场不该败的败仗,如何拖了志愿军后腿?

在计划这次战术反击之前,一线有3个军正在志司组织下进行换防:

第12、第39、第68军将被替换下来,转移至二线进行休整。考虑到这次战术反击的需要,邓华、杨得志决定,在部队换防前,以这3个军为主,各自选择若干目标进行一次连续反击作战,打完后再下去。

9月10日,志司向中央军委报告了这一计划,请军委“速示,以便各军进行准备”。

9月12日6时,志司向有关各军下达作战预令。

9月14日,邓华、杨得志、朴一禹、甘泗淇联名下达举行战术反击的命令。

反击发起时间定在9月20日至10月20日之间,对每个目标的具体反击时间由各军自行确定,以准备好为原则,做到攻必克。

为打好这次反击战,志司提出了四项要求:

一是必须准备好了再打,防止仓促发起攻击;二是必须制订周密的步炮协同计划,确保统一指挥和通信联络畅通;三是注意发挥配属到各军的坦克的机动攻击能力,使这一新兵种在战斗中逐渐锻炼成熟;四是必须预有攻击成功后击退敌人连续反扑与敌反复争夺数天的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命令突出强调了反击作战中与敌军展开反复争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我各处反击,敌必反复争夺,甚至举以报复性的攻势,这就更利于我军大量杀伤敌人。

2、39军抢先发起的攻击

9月18日晚,秋季反击作战开始,比原计划9月20日,提前了两天。

当时文电,9月12日16时,即志司下达反击预先命令当日下午,第39军就向志司上报了拟对4个目标实施攻击的计划。14日,志司回复,基本同意这一计划,同时提出“为便于准备得更充分及配合整个行动,你们的攻击时间可推迟到九月二十日以后进行”。

不过,第39军依然于18日举先发起了攻击。

据杨得志记述,第39军之所以提前打响,是因为作战准备抓得早,而志司事先也有谁准备好谁先打的约定。

反击作战命令下达后,志司打电话到各兵团询问准备情况,当得知第39军准备工作已提前完成,便同意该军反击提前进行。

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38军2场不该败的败仗,如何拖了志愿军后腿?

第39军第一个反击目标,是6、7月间与敌反复争夺了4次的“老秃山”。

此时,该阵地又落到美军手里,美军第2师第38团接防,驻守兵力为1个加强连。8月下旬,第39军就将“老秃山”定为战术反击的首要目标,确定由第115师第345团担任强攻。

该团受领任务后即展开淮备,除思想动员外,还组织了现地勘察、沙盘作业和实兵演习,并趁夜暗派出3个排,在敌阵地前沿山腰下构筑了37个囤兵洞,作为冲击出发阵地。18日18时,攻击部队在35门山、野、榴炮,16门迫击炮的支援下,趁守敌吃晚饭时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激战,占领了“老秃山”主峰及周周阵地,全歼守敌并在反复争夺中歼敌一部。

尔后几天,美军全力反扑,第345团坚守兵力先为1个排,后为1个连,在炮兵支接下顽强抗击。美军攻上来,又被赶下去,只得出动大批飞机,集中大量炮火,对山头进行“地毯式”的轰炸和炮击,将地面工事全部摧毁。

第39军鉴于山头上已无阵地可依托,无法长期据守,便决定停止对这个点的争夺,于22日凌晨主动将守卫部队撤下“老秃山”。

对“老秃山”发起攻击2小时后,第39军第116师第348团对高阳岱西山(即194高地,美军称作“克利山”)发起攻击,只用20分钟便全歼守敌美军1个连,毙敌131人,俘敌18人。

尔后几天,该团连续击退美军在空、炮、坦火力支援下的14次进攻,又歼敌613人,还俘虏2人,击毁坦克5辆,最终巩固了对这个高地的控制。

反击开始前,志司就明确指出攻下阵地后要将作战重心放在打敌反扑上,尽量抓住这一能予敌以重大杀伤的战机。

邓华说:

敌人反扑,我静敌动;我疏散防守,敌集中进攻;我尚有残破工事可资利用,敌则完全暴露;敌有炮火制压,我有炮火拦阻,且敌开始反扑时是搞不清我们的布置的,所以完全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在运动中予敌以大量杀伤。

为此,在部署攻击时就要预备打敌反扑的兵力、火力,攻占敌阵地后立即抢修工事,组织抗击,尔后根据有利则守、不利则弃的原则,能守便从各方面继续加强兵力和事,求得更多地杀伤敌人,实在不利便主动放弃,而后再攻。只有在敌情、地形于我十分不利而又无工事可利用的情况下,才能攻歼后立即放弃。总之,一定要敌人付出重大代价才行。

39军对“老秃山”、高阳岱西山的攻击及其后的处置,就体现了这一作战原则。

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38军2场不该败的败仗,如何拖了志愿军后腿?

9月20日,志司将该军这两个点的战斗情况通报各兵团、各军和人民军前指,称赞这两仗“打得很好”。

3、第一步反击计划的完成

第39军发起攻击后,其他各军相继跟上,在180公里的正面,对20个目标先后展开攻击,形成遍地开花之势。其中,第38军部队攻击美军防守的石砚洞北山(即“猪排山”),第12军部队攻击韩军防守的座首山南无名高地(即“京畿”)和官岱里西无名高地,第8军部队攻击韩军防守的572.4高地和“方形山”等目标,均取得较好战绩。

多数战斗30分钟左右就攻占了敌阵地,全歼或大部歼灭守敌,达成了速战速决。以上战斗均得到志司的通报表扬。

由于这一阶段攻击是统一要求下的不等齐动作,各兵团、各军对本部队行动的掌控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较大的机动空间。如第20兵团所属第12军、第68军部队的反击,比最先打响的第39军整整晚了10天,仍取得良好战果。

第12军和第68军的反击计划是9月21日晚经第20兵团报送志司的。23日,志司复电同意。

9月26日,在对572.4高地和“方形山”发起攻击之前,志司又致电第39军,介绍其他各部最近反击的经验,指示该军:

一要充分了解敌情、地形;二要组织好炮火,以达到破坏目标70%以上,基本上将对攻击部队危害最大之敌炮制压住;三要尽量缩短冲锋距离,最好在200米内,事先挖好囤兵洞,使攻击部队能在火力延伸的瞬间迅速占领阵地;四要与左右邻攻击时间尽量取得一致,以分散敌人火力;五要准备2~3次连续反击消灭敌人,以4个营打敌1个营,每次以2个营兵力,第一次攻下敌阵地后以少数兵力据守,争取运动中大量杀伤敌人,如敌反扑兵力甚大,消耗敌人到一定程度后可主动放弃,待敌重占立足未稳时再举行第二次反击。

572.4高地守敌为韩军4个连,是这次战术反击目标中敌防守兵力最多的一个阵地。在志司指导下,第20兵团和第68军为这次反击作了认真准备,不惜将攻击发起时间一推再推。

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38军2场不该败的败仗,如何拖了志愿军后腿?

战后,第20兵团代司令员郑维山对杨得志说:

延迟10天让我们赢得了三个优势,一是物资及部署上得到了更充分的准备;二是部队的劲儿憋得更足;三是麻痹了敌人。其他阵地打起来后,我们当面的敌人开始时也紧张一阵子,后来看我们没有动静,就有些松了;他松,我们就给他来个迅雷不及掩耳,五个阵地同时开火,迫使他黄牛喝水各顾各了。这样打得稳,也打得狠,战果也就大了一点。

从9月18日至10月2日,各军第一步反击计划全部完成。18天内,对“联合国军”18个阵地进行了19次攻击,共歼灭美军1个连又9个排;歼灭韩军1个营全部、1个营大部,外加3个整连、2个连大部、17个排。

取得歼灭美军1个连战果的战斗是“老秃山”,取得歼灭敌1个营战果的战斗是572.4高地。敌我双方总的伤亡对比,按志愿军的统计为4:1。

4、白马山、箭头山战斗失利

10月2日,邓华、杨得志等致电一线各兵团、各军和人民军前指,决定按原定计划开展第二步反击。

第二步反击与第一步不同,各部不再依各自准备情况分别发起攻击,而是按统一规定的时间一起行动,即使有的部队没有准备好,也要以佯攻动作相配合,目的是造成敌兵力火力分散,以形成更大的打击力度。

第二步反击发起前,各部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和第一反击作战经验,对拟攻击的目标重新进行了评估,并作了一些调整。

如第20兵团原计划重点反击北汉江以东的883.7高地。该高地及其以东的949.2高地,一左一右,像猪嘴一样伸进第68军右翼防线,居高临下,威胁颇大。

郑维山到第20兵团任职后不久,就亲自到这个方向看了地形,初步形成相机夺下这个高地的腹案。

第68军计划第二步反击,将883.7高地定为攻击目标,计划报到志司,邓华、杨得志回电:同意你第二步反击部署。

从10月6日开始,志愿军一线7个军开始第二步反击。投入的兵力,按建制单位计算共有1个团另13个连又23个排、35个班,各型火炮760门。反击目标23个。攻势在整个战线同时展开,加之炮火猛烈,场面相当壮观。

杨得志后来可忆,这是“国内作战几十年很少见到的”,使人感到整个阵地好像都在脚底下颤动。

该阶段反击,规模最大、争夺最为激烈的,是第38军攻击394.8高地(即“白马山”)和281.2高地(“箭头山”)的战斗,而在5月,38军军长梁兴初因病回国治疗,随后不久政委刘西元也调回国,38军由副军长江拥辉代理军长之职。

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38军2场不该败的败仗,如何拖了志愿军后腿?

这两个高地都在韩军第9师控制下,394.8高地防守兵力2个营,281.2高地防守兵力2个连。第38军发起攻击之前三天,该部一个名叫谷中蛟的文化教员阵前叛逃,美军从他的口中得知志愿军将对这两个高地发动攻击,便给韩军第9师加强了4个炮兵营和1个坦克连,并专门指定了支援作战的航空兵,包括可用于夜间照明的飞机。韩军第9师建制内还有3个榴弹炮营和1个重迫击炮连、1个坦克连,加上以上加强的炮兵、坦克和航空兵,火力足够强大。

第38军对这两个点的攻击都没有打好。

对394.8高地的攻击由第114师担任。该师先是投入6个连又2个排,攻击发起后又增加了3个营又2个连,连攻两天才占领主峰。尔后,为抗敌反扑,军将二梯队全部投入,兵力共达5个多团。由于敌火力猛烈,继续争夺不利,于10月15日撤出战斗。

此战,志愿军统计的战果是毙伤俘敌8000余人,美国战史称韩军损失3500余人,韩国战史自称其伤亡、失踪3422人。第38军自身损失相当大,共伤亡5372人,其中,亡1748人,伤3062人,其他562人。

加上281.2高地的伤亡数,第38军此次反击作战共伤亡6871人,其中,亡2802人,伤4069人,占志愿军和人民军整个秋季反击作战伤亡总数的64%。

时任总参作战部部长张震到朝鲜调研时专门对白马山之战作了调研,他在给彭德怀、聂荣臻并报毛泽东的报告中指出:

第38军白马山战斗,6个团因伤亡失去战力,只有停止反击,暴露了一线作战部队兵补充不及时、新兵基本训练差的问题,战斗中竟有“个别新战士还不会打冲锋枪,临时学习”。

白马山、箭头山两次战斗失利,除反击计划泄露外,战前准备不充分、目标选择不恰当、战术运用不灵活,特别是领导上的轻敌和肓目自满情绪,是主要原因。

5、战后总结

战后,第38军向志司作了检讨。

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38军2场不该败的败仗,如何拖了志愿军后腿?

对于配合第38军对394.8、281.2高地作战的坦克第4团,志司也提出严厉批评,指出该团“任务大部未完成”,表现为:

“自动炮五辆对敌观音洞等远战炮群未能压制住”;“配合出击担任侧击方席洞、门马山之六辆坦克,三辆陷于途中,三辆因道路侦察不切未通过”;“副团长战斗中强调困难,要求步兵保证路要五米宽,不能有一个地雷,并保证车的安全,表现战斗不积极,配合攻击281.2高地途中亦陷车五次”。

志司电称:

“此次战术反击,为四团入朝以来之较大战斗,战前有充分准备时间,消耗炮弹1300余发,但战斗效果如此拙劣,必须严格查清责任,努力纠正。”

除第38军对上述两个高地攻击失利外,第二步反击所选定的23个目标,其余21个均攻击得手,其中16处全歼守敌,3处大部歼灭守敌,另2处守敌自行撤逃。

据志愿军方面统计,在整个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期间,志愿军和人民军先后对“联合国军”防线内的60个目标进行了77次反击(人民军对3个目标攻击3次)。反击目标中,除个别目标是营的阵地外,大部分是连、排一级的阵地。

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38军2场不该败的败仗,如何拖了志愿军后腿?

在反击中,共打退敌排以上兵力反扑480余次,经过与敌反复争夺,巩固地占领了17个阵地。共计毙伤俘敌27000余人,志愿军自身付出伤亡10700人的代价。

(正文完)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常棣tandy):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38军2场不该败的败仗,如何拖了志愿军后腿?

(浏览 43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