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岗(右)与刘少奇、王稼祥在苏联合影
高岗,新中国成立时的六位国家副主席之一,独揽东北党政军大权。
1953年,他更是取代周恩来,负责统管全国经济,但仅仅一年之后,高岗就被批为刮阴风、烧阴火,是资产阶级在党内的代理人。
他本人更是在6个月内三度自杀,最终死于安眠药过量,年仅49岁。
1955年,中央将高岗和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饶漱石,定为高饶反党集团,开除出党,从一时风光无两到分裂党的罪人,在短短的一年内,高岗的政治生命发生了极为戏剧性的转变。
高饶事件,这场建国后发生的第一次党内斗争,与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战略转轨,息息相关。
而这一切,都要从1953年教员意图重选接班人说起。
01
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排名是教员、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刘少奇是党内二号人物、教员的接班人,但这一局面在革命胜利后发生了转变。
建国后,任弼时于1950年去世,朱德年事已高,基本退居二线,这么一来,中央的领导架构就出现了空缺,这时因为马上要搞工业化了,教员感到有必要加强中央的权威。
于是1952年,中央决定,调五个大区的主要负责人来京工作,这也就是五马进京(分别是计委高岗、中组部饶漱石、中宣部习仲勋、副总理邓小平、农工部邓子恢)。
这五个人中,最耀眼的就是高岗。
他在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同时,又掌管了计划委员会,负责统筹全国的经济工作,这可是临近一五计划的时候,经济建设那是重中之重,让高岗来管这块,充分证明了他是教员最器重的人。
所以也有人说,“五马进京,一马当先”。
高岗自己也是很得意了,他曾经跟别人说:
“我这个人管经济啊!啊呦!”
开心的那是不得了。
一边是权力结构出现了空缺,另一边,则是高岗从东北到中央的节节高升,而更让他浮想联翩的是教员和刘少奇之间日益显露的政治分歧。
首先,是关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员和刘少奇在一些相当有原则性的问题上,存在着分歧,讲的大一点,甚至可以算得上是路线的分歧,其中:
教员:
不应允许党员雇工剝削
应该引导农民走向合作化
刘少奇:
新民主主义阶段应该允许党员剝削
现在就合作化是空想社会主义
高岗:
原则上不允许党员雇工剝削
党员不参加变工组是不对的
高岗和教员在这个问题上,立场和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教员对刘少奇的批评,很多是以支持高岗的形式做出的。
除了路线问题,教员也对刘少奇绕过自己,擅自以中央的名义签发命令感到不满。
平心而论,这种分散主义也不能完全怪刘少奇,应该说是战争时期的遗留问题。
解放战争时,国民党进攻陕北,教员带着人在山沟沟里与胡宗南的大军周旋,中央的工作除了特别重大的,一般都直接交给刘少奇自己办了,这种自主性,在战争期间那是救命的操作,但到了和平年代,就不免成了麻烦的根源。
这种分散主义捅的最大的娄子,就是新税制风波。
薄一波、周恩来在没有向教员汇报前,就仓促改了税收方案,不利国营,有利资本家,最终造成了市场的大混乱。
于是在1953年的新税制风波后,对刘、周等人日益不满的教员,做出了两个重要的决定:
首先,他调整了政务院的分管职责,把工业、政法、财经等职能悉数分出,周恩来尽管名义上是总理,但实际上手里只剩下外交,权力被大大削弱,而高岗在政府中的地位则更加突出。
但更为严重、意味更加深长的决定,则是1953年春天,教员找到高岗,要他去查刘少奇1929年在沈阳被捕的档案,查历史,说明教员已经彻底对刘失去了信任,动了换人的心。
而要高岗亲自去查,再加上之前教员在各种问题上对他的支持,就不免令高岗产生了一种自己已经取代刘少奇、被硬点为接班人的感觉。
于是乎,他开始了活动。
02
高岗首先做的是指桑骂槐。
1953年6月,全国财经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上,高岗就之前发生的新税制风波,向财政部负责人薄一波进行了桌面上的斗争,他开麦怒喷地主要是薄一波的这两个观点:
“要发展农业生产,就要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 . 就要使农民不怕冒尖,就要发展富农,这样农民才有奔头。如果农民对当富农还有顾虑,共产党员就可以雇工,有十万八万党员当了富农,有什么可怕!”
——薄一波
“合作化的道路是一种完全的空想。”
——薄一波
这两种观点是不是错的,放任农村资本主义发展,最终必然会导致新富农、地主的出现,那这些话是不是薄一波说的呢,也是,但问题来了,薄一波有决定这些根本政策的能力吗?
没有。
他在这里充其量只是一个传声筒,这些观点,归根到底是他的领导刘少奇的。
“剝削是救人,今年关里大批难民到东北去,关外的富农能剝削他,他就会谢天谢地。”
——刘少奇
这是刘少奇1950年在和高岗正面对刚时说的话。
“在土改以后的农村中. . . 农民的自发势力和阶级分化已开始表现出来了。党内已经有一些同志对这些现象表示害怕,并且企图去加以阻止和避免.. .这是一种错误的、危险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刘少奇
这是刘少奇1951年的山西批语,这事最后一直捅到了中央。教员当时还约谈批评了刘。
高岗的这一招就是所谓“批薄射刘”,他在会上的发言,看似骂的是薄一波,其实针对的全部都是刘少奇。这个小九九既然连我们都能懂,在场的当事人们就更明白了。
有些人开始怀疑高岗批薄的目的不纯,另有后台。
薄一波呢?也是很不服气,觉得上纲上线的太厉害,便找到高岗理论,结果高岗把自己的发言稿拿出来给薄一波一看,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教员的修改,薄一波无言以对。
▲薄一波
既然是教员的意思,那么批判的调子也变得越来越高,
薄一波头上的帽子直接走完了十年苏联史,从中国的“季诺维也夫”,到“布哈林式的人物”,换了一顶又一顶,到了会议总结的时候,他一个人检讨已经压不住场了,最后,硬是拉着刘少奇做了自我批评,承认了有一点错误。
紧接着财经会议的是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这场会议的关键依旧是影射,但主角却从高岗变成了高饶事件的另一个人物——饶漱石。
▲高岗(左)和饶漱石(右)
事情是这样的,五马进京的时候,饶漱石从华东局书记空降到了中组部,担任部长,在此之前,中组部的工作实际上是由副部长安子文主持,安子文是刘少奇的老下属了,跟薄一波一样,也按照刘的思想,向下面传达过不少指示,比如:
“党员不干的事,群众也不敢干。”
“现在应该让农民尽量发展为富农。”
然后,饶漱石组织大家开会的时候,东北局的第二副书记张秀山,也是高岗的老下属,就严厉地批评了安子文,当然了,实际上骂的还是刘少奇,没有办法,在会议闭幕的时候,刘少奇只能又站出来,系统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就是“讨安伐刘”。
以上的这两次会议,在中央对于高饶事件的报告中,都被列为了他们阴谋分裂党的罪证。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这两次会议对于刘少奇的影射,都不是阴谋,是正大光明的,而且还拿到了教员的许可,因为高岗和张秀山的发言稿,教员事前都看过了,换句话说,这两次会议,实际上,就是教员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对刘少奇等人思想的清算。
想得通就留,想不通就走,教员大概就是这么考虑的,这可不是我们乱联想的,因为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结束后,教员发出了一道通知,要求把《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的结束语发给与会同志,其中有一段话是这么写的:
“工人阶级的党不同自己队伍中的机会主义者作不调和的斗爭,不打垮自己队伍中投降主义者.. ..就担当不了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建设者。”
联系到会议上对刘少奇的影射,这段话的含义不言而喻。
写到这里,大家可以发现,到目前为止,高岗的所作所为,实际上,还只是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发生的一次正常的党内斗争,而且还是完全见光的,算不上是什么阴谋,更不是什么反党,高岗真正的问题,是他在这两次会议间隙里的个人活动。
03
自恃与教员立场一致,又误以为已经被硬点为接班人,高岗的头脑逐渐开始发热。
他首先做的,是散布教员对刘少奇的不满。
这里面,有很多是教员和高岗的私人谈话,比如:
“教员讲过,七大以后把刘少奇抬得太高了,几年来证明刘少奇不够成熟,左右摇摆..刘少奇的错误在东北引起了思想混乱。”
高岗还把党分成两块,所谓白区党和苏区党,把刘少奇、薄一波、安子文称作是白区党的头头,说他们过去垄断了中央,打压苏区党(高岗、陈云、林彪)的人,现在事实证明不堪大用,还有篡位的可能性,是教员身边的危险人物,暗示要把他们清除出去。
这些内容,高岗不仅跟东北局的老部下说过,在度假的时候,和陈云、林彪、陶铸等人也聊过,大家能看得出来,光是这些活动,就已经算得上是搞小团体了。
但更严重的,是高岗在财经会议期间,散布的一份政治局委员名单,这份名单是一桩公案,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我们这里只取各种说法中相同的部分。
1953年3月初,中组部副部长安子文,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未经中央授权,草拟了一份中央政治局委员名单,里面没有林彪,但是却有薄一波,教员看到这份名单后,大发雷霆,对安子文说道:
“一个中组部副部长,哪里来的这么大权力搞这个名单?这件事到此为止,不许外传泄密。”
就勒令安子文做检讨,并且要求这件事到此为止,看到的人不许泄密。
但是高岗觉得,这事还可以再多挖掘一点:
“教员说的对啊,他一个副部长能有这么大的胆子?诶,安子文是刘少奇的人,名单上没有林总,但却加上了薄一波,又是个刘少奇的人,我看这名单就是刘少奇要弄的,动机不纯,我得反对他。”
于是,高岗就在去南方的时候,把这份名单扩散了出去,讲刘少奇的坏话。
11月,中央在北京召开军委扩大会议,结果叶剑英和谭政从广州赶来,见到教员的第一句话就是:
“那份名单怎么回事?”
教员一愣,非常生气,便开始追查到底是谁泄的密,很快就知道是高岗了,强压着怒火,但秉着“治病救人”的想法,教员把高岗叫了过来,和颜悦色地问:
“你知不知道是谁泄露的?我怀疑是饶漱石。”
高岗很紧张,这个时候,只敢打马虎眼说了一句:
“饶漱石?恐怕不会吧. . .”
而他的这一糊弄,也就彻底地断了自己的后路。
12月,本来就对高岗失望的教员,又听到了更多敏感的消息,那时教员想退居二线,刘少奇可能要去一线当主席,陈云汇报,高岗找到他,说:
“要想办法多搞几个副主席,你也搞一个,我也搞一个。”
高岗也找过邓小平和林彪,讲刘少奇不成熟,要他们和自己一起扳倒刘少奇。
党内斗争讲究的是一个摆在台面上,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搞分裂搞团伙,比如教员对刘少奇的批评,都是通过公开会议完成的。
而高岗的一切行为,完全就是搞阴谋搞分裂,把党弄得像青帮哥老会一样,反观刘少奇,虽然犯了错,但他公开地做了检讨,承认了错误,一切都是光明磊落。高岗完全没得比,违反党的纪律已经是犯了大忌,而在教员和其他领导人的角度看,高岗事件的危险还远远不止于此。
前面提到,高岗南下散布小道消息的时候,见了许多军队的领导,他那一套白区党苏区党的分裂观点,甚至还得到了某些人的认可,这种和军队串联的行为,完全是触碰底线的,而且,这可还只是有人披露的情况,都已经搞阴谋活动了,那是不是还有可能私下策划了其他的事情呢?
这一切信息串起来,教员就不得不行动了。
12月中旬,教员紧急约见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路负责同志,讲清楚了高岗的所作所为,接着又派人沿着高岗南方之行的线路,一个人一个人地向他们敲警钟,警告他们不许上高岗的贼船。
在这些准备工作结束之后,月底,教员在包括高岗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述了下面这番话:
“北京有两个司令部,一个以我为首,刮阳风,烧阳火。还有一个以别人为首,叫做刮阴风,烧阴火,一股地下水。”
这段话,也就初步地给高岗的分裂行为,定下了性。
但是,教员这阶段的想法,其实也只是想治病救人,高岗的错误虽然触及底线,但还是以教育拯救为主,于是,在紧接着的四中全会上,虽然大家是火力全开,把问题上升到了阶级斗争的层面,但在教员的事先招呼下,所有人的发言都没有点出高岗的名字,最后甚至还又拉刘少奇做了一次检讨,也把会议拉回到了增加党的团结的主题上,可以看出,一直到这个时候,也就是1954年2月10号,总的方针,都是以争取高岗个人转变为主的。
但是接下来,事情突然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这个大转向的原因至今是个谜,我们只知道,仅仅5天之后,中央一反之前不点名的温和批评,决定召开高岗问题座谈会,高岗当场做了检讨,接着就是40多个人,对他进行了点对点的爆破,高岗问题的氛围,突然从5天前的和平会议,变成了暴风骤雨,会议进行了3天,高岗就第一次自杀未遂,紧接着周恩来列出了9条高岗分裂党的主要活动:
宣扬军党论
假借中央名义
宗派活动
剽窃他人文稿
制造党内不和
桃拨中苏关系
破坏党内团结
阴谋夺权
搞独立王国
可以看出,像“枪指挥党”、“军党论”、“宗派活动”这些罪名,已经陡然把事情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层面,最终,座谈会给高岗的定性是党内的资产阶级代理人。
资产阶级代理人,这个定性有多严重,高岗是很清楚的。
1953年,他曾去莫斯科,听取了苏共有关贝利亚事件的通报,那个老哥就是一个资产阶级代理人,最后给枪毙了。
座谈会后,高岗给中央写了一封自我检讨,但几个月都没有听到回音,这让高岗感到更加绝望。
1954年8月17日,高岗在家中自杀身亡。
1955年3月,中央作出决定,把高岗和饶漱石定为反党集团,开除党籍,至此,高饶事件宣告结束。
高饶事件也算是给中央提了一个醒,计划委员会全盘负责全国经济,权力太大,很可能会造成第二个高岗,于是,中央随后取消了计委经济内阁的地位,国务院重新成为了核心,周恩来,也自此确立了自己政府首脑的地位。
党回到了团结的气氛,为接下来的经济建设,扫除了政治上的风险。
但是我们也别忘了,高饶事件是在什么基础上发生的,最高决策层的分歧,更具体的说就是社会主义如何实现?实现什么?靠谁实现?
高岗在这个时候野心爆棚,出来乱搞,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这一点,而他最后被如何彻底地扳倒,也很难说跟这个分歧毫无关系,高饶事件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把这个分歧暂时地推到了幕后,但是,它并没有消失,这个分歧,仍将会在接下来的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反反复复地身披着各种各样的外衣出现。
1953年,在中央解决高饶事件的会议上,通过的还有一份有关一五计划的决议,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教员曾经说过一段著名的话: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工业化,这个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目标,终于要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付诸实践了。
(全文完)
参考资料: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毛传》
《周传》
《陈云传》
《向社会主义过渡》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亚丘):高岗事件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