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战斗在冀鲁豫边区的五万余名优秀儿女,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同时,冀鲁豫边区也造就了大批英才,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成为治党治军治国的栋梁。
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聂荣臻、刘伯承、罗荣桓、陈毅、徐向前、粟裕、陈赓、宋任穷、黄克诚等革命元勋们先后在冀鲁豫边区战斗工作过。
这里成长出赵紫阳、段君毅、杨得志、杨勇、黄敬、陈光、韩先楚、陈锡联、滕代远、张玺、赵健民、李聚奎、李德生、梁兴初、陈少敏、陈沂、徐运北、万里、田纪云、陈璞如、谭冠三、谭甫仁、姜思毅、黎玉、吴法宪、肖华、曹里怀、张经武、张承先、潘焱、张国华、张寅初、苏振华、杜义德、王近山、孙继先、纪登奎、任仲夷、齐燕铭、王猛、王从吾、许梦侠、刘晏春、刘致远、石新安、甘渭汉、邓存伦、王辉球、陈再道、孔庆德、尹先炳、王乐亭、王秉璋、王宏坤、王幼平、王定烈、刘贤权、阴法唐、马国瑞、潘复生、曾思玉、裴志耕、唐亮、晁哲甫、吴芝圃、韩哲一、秦和珍、贾心斋、朱穆之、申云浦、郭影秋、赵基梅、盛北光、郭超、吴忠、吴实、吴肃、苗春亭、张玉环、金风等共和国的高级领导人和将领200多人。
冀鲁豫南下后代参观菏泽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
冀鲁豫的革命种子随着刘邓大军转战黄河南北、大江两岸,随着大批干部南下北上,撒遍了祖国大地。解放战争之初,冀鲁豫子弟兵随四野进军东北,东北解放后,又随百万大军入关,平津战役胜利后,回头南征,一直打到海南岛;新中国的旭日初升,冀鲁豫六千儿女南下入黔、入滇,剿匪,土改,建立人民政权,把冀鲁豫的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动脉之中。
除冀鲁豫本地外,中国的大西南——云贵川是冀鲁豫南下干部最集中的地方。我们的采访最早是在贵州进行的。
由于原平原省撤销建制,致使大批文献档案散失,贵州留下的冀鲁豫边区的党史和战史比菏泽更丰富、更详细。
2013年,菏泽市政协副主席陶体华、文史委主任徐东和政协研究室副主任刘海鹰共同带队在贵州进行“红色抢救工程”。采访前,贵州省委老干部局提供的还健在的老干部名单不足千人。
菏泽市政协副主席付守明也是一位冀鲁豫的老革命的后代,他在贵阳带领着我们采访。听到申云浦的故事,激动不已,他连夜给在大学里当老师的儿子打电话,问儿子能不能理解这些老干部的情怀。儿子动情地说:“不光我能理解,如果讲给我的学生听,学生也会感动!只是这些年很少有人讲给我们听。”
贵州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孙永春说:“红色故事不是没人听了,而是这些年我们没有讲好。”
陶体华说:“南下干部的感人故事,必须让它活起来。”
我们把采访的部分素材先做成了一部专题片,片名是《永远的冀鲁豫》。
时任菏泽市委书记的于晓明同志两次审片,桌上都留下了片片沾满泪水的纸巾。他握住编导的手说:“你们干了一件大好事,功德无量。”他当即指示:将此片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教材,菏泽地区的广大党员干部都要收看、学习。
时任菏泽市长的孙爱军同志看了片子说:“冀鲁豫历史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做好红色历史的抢救工作,并把冀鲁豫精神融入共产党人的宗旨和各项工作中。”
菏泽市政协主席刘勇看了片子泪流满面,说:“任内做好这一件事情,足矣!”
市委书记和市长带着五大班子和四百多名县区干部集中收看纪录片,整个现场抽泣声不断,放映中几次出现自发的、令人震撼的掌声!
《永远的冀鲁豫》专题片在菏泽电视台连续播出,数百万鲁西南人民感到了震撼:我们的土地竟然有如此辉煌的历史,有如此令人骄傲的前辈!有如此伟大的精神遗产!
时任菏泽市委书记的于晓明同志说:“我们找回了自己!我们看到了红色历史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的共鸣,弘扬冀鲁豫精神仅仅是开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该与振兴菏泽、为人民谋幸福、实现中国梦连在一起!”
专题片《永远的冀鲁豫》所呈现的冀鲁豫的历史不过是冰山一角,为什么会引来如此大的反响呢?
习近平说:“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做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它和当年我们根据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声一脉相承!鲁西南,你的集结号再次响起。八百万鲁西南儿女,找到了自己的血缘,找回了民族的自信!
民族复兴的伟大长征,在当年冀鲁豫根据地的大地上,已经开始!菏泽市有八县两区,县县都有革命烈士陵园。其中曹县西北的陵园为最大,定名为鲁西南烈士陵园,当年为抗日牺牲的朱程将军和勇士们长眠在此,大杨湖战役、郓城战役、羊山战役的烈士们大部分也安葬于此。
书稿近尾,菏泽市政协主席刘勇把笔者带进了肃穆宁静的烈士安息地。陵园里仅无名烈士就有几千名。早在战争年代,政府和人民就用石碑留下了世纪的悼念……
——冀鲁豫军区第十军分区司令员 赵基梅 副司令员 李东潮、宋励华 政 委 刘 星 副政委 陈云开 率全体指战员敬献
你们为革命为劳苦大众牺牲了。我是个老粗,不知道说啥好,我把机关枪修理好好的,多打死几个鬼子、汉奸,替你们报仇!
你们给国家办事,打鬼子,流着血汗创造了这个根据地牺牲了。我们全鲁西南的小儿童要抱着亲爱的态度纪念你们,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替你们报仇!
—— 鲁西南第一完全小学初级生十二岁儿童程鸿曾敬献
我心里的话:我决心以我今后杀敌人来为你们报仇,争取人民彻底解放。
俺们从前都是没饭吃的人,自从您来了后,南杀北战,拼命流血,建设了根据地,俺们现在都有碗饭吃了,您真是俺的救命恩人,您牺牲了,俺们都很伤心,永远忘不了您。
—— 齐滨县向庄农救会向进宾、向义宾、向冠宾、侯朝选、刘化风敬献
你们为了民族,为了广大穷苦的老百姓,光荣地牺牲了,你们拿鲜红的血,换来了鲁西南抗日民主根据地,换来了千百万群众的自由和幸福,你们的血没有白流!每个被解放的老百姓,每当端起他自己饭碗的时候,总会想念起烈士们的功绩,永垂不朽!
本书将要定稿时,刘勇在一个周日带我们去东明看黄河。
黄河带着稠度的黄河水、携着巴颜喀拉山和黄土高原的问候从我们面前滚滚北去——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最后一弯在东明。黄河在此向北拐了最后一弯,便滔滔东去,直奔渤海!
令我们惊讶的是,在浊浪滚滚的黄河中间竟突出着一片片绿滩,如海上岛屿,上面住着不少人家,与咆哮的黄河相安无事。
刘勇对这条母亲河了如指掌,他说:“原来黄河是夺淮入海,咸丰五年,黄河夺大清河从山东入海。清末民初时,修的堤坝质量差,三年两决口,河水漫滩自流,形成了东西南北四个滩区,当年根据地说的‘滩区’就是指这一片。四个滩区现有十三万人,仅一个南滩就有一百三十四个村,二百七十四平方公里,我在东明干了八年,两次漫滩,两次修大坝,两次移民搬迁。老百姓世代住惯了滩,外面给盖了房子也不搬。遇上大汛季,洪水就在他们脚下流,滩区农民习惯了,照样过日子,我借部队的冲锋舟,往滩区送菜、送日用品。水退了,滩地肥沃,种一季就够吃一年。农民说:‘三年不漫滩,狗都能娶上媳妇了。’滩上人家生了男孩,就开始用砖堆房台,垒垛子,长大了,再用秸秆和泥巴打墙,娶妻生子过日子。
“当年,老百姓利用黄河之险在滩区掩护了很多八路军和革命干部。淮海战役后期缺粮,就是从这一座座破旧的农屋里凑出了一亿斤小米,送上前线: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百里黄河进行强渡,蒋介石派飞机来轰炸、扫射,老百姓用树木、麻包堵缺口,还有三千‘水军’,几百艘木船,冒着敌机的轰炸和扫射冲向对岸,有的战士和民工落水,不会游泳,喊着战友的名字被湍流卷去……”
面对此情此景,笔者眼前浮现出当年根据地人民与共产党、人民军队血肉相依、共抗顽敌的壮观而撼动心魄的壮烈场面。
黄河的咆哮声、船夫摇桨声、船夫号子声、敌机的轰炸、扫射的声音和我军战士的呐喊声,复原了一曲真实立体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的浪花溅到我的脸上,我摸了一下,那是止不住的热泪!
西南地区部分冀鲁豫后代开展纪念建党103周年活动 2024年7月1日 贵阳
GAO JIAN根据《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忘却的记忆》文章资料编辑整理。
2024.09.12.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雲見長鋒):永远的冀鲁豫 · 伟大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