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汽车团的故事:宣传队女兵们

梅梓祥导读:

女兵,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话题,不论哪朝哪代、哪个国家,穿上军服的年轻女性,便会光彩照人。

汽车团宣传队有七位女兵,是那个文娱活动贫乏年代部队的靓丽风景。女兵们巡回连队演出,表演时尚的样板戏,也演部队的“好人好事”。我在遴选《岁月留声汽车团》一书作品转发时,与主编周宝理交流,感叹“写宣传队的文章比重大,汽车团的‘主战场’是驾驶员……”看过这篇,原来宣传队是“连队战士的‘想头儿’、‘盼头儿’和‘嚼头儿’”,其对部队施工生产所发挥的作用,一点都不输万水千山任驰骋的汽车兵!

七个女兵,各司其职,恪尽职守;性格各异,如闻其声,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火红的年代可爱的人!

当然,对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西线轶事》等写女战士的名著,没有一个连贯的故事,感染力与回味就弱些。作品文字功夫好,有挖掘、提升空间,“近黄昏”的年纪以保重身体为要。

铁道兵汽车团的故事:宣传队女兵们

宣传队女兵们

李东红、李云青、李巧凤、何玉霞、张东霞、王莉、王玲

一九七一年初,女兵们陆续踏进了八七八四军营的大门,后来我们才知道,八七八四——“汽车团”成立以来,这还是第一次招收女兵。

七十年代,基层连队文化娱乐生活十分贫乏,每年宣传队下连队演出,也就自然成了连队战士的“想头儿”、“盼头儿”和“嚼头儿”。一接触女兵风采,连队里的气氛就活跃多了,七嘴八舌的议论纷纷……

铁道兵汽车团的故事:宣传队女兵们

别看我们都是十几岁的“女娃子”,干起事来,却毫不含糊和男兵一样,野营拉练,不少男兵半步;下连演出,不管冰雪料峭还是盛夏酷暑,背包一甩,跟头轱辘爬上解放大厢就出发。顶风冒雪,翻山越岭,傍山险道,颠簸呕吐,身体不适,日夜兼程……一到目的地,跳下车就卸车装台,抬梯搬凳,爬上爬下,化妆演戏。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芳华已去,那些轶闻趣事仿佛就在昨天。文艺是离不开音乐的,就让“哆来咪发唆拉西”这七个音符,分别代表我们七个女兵,来回忆和讴歌那个火红的年代,已去的芳华和靓丽的风景吧! 

铁道兵汽车团的故事:宣传队女兵们

我们宣传队的七个姐妹,都出生在五十年代,按出生年月的排序,正好组成了一组系列音级:1 2 3 4 5 6 7/(哆来咪发唆拉西)。就连我们的姓名,其中每人选一个字,也是够响亮的!说她是诗她是诗,说她是句她是句:红、玉、清、莉、玲、凤、霞!

女兵们在宣传队中都是多面手,在能唱会跳外,还大多会一手乐器,其中清弹扬琴,位据乐队中央;玉手拨柳琴,还承担了拉小提琴;班长红弹三弦;玲和凤拉二胡;莉拉小提琴;霞则负责了中阮的演奏;可谓是多才多艺的女兵乐手队伍!

年轻的“老班长”—— 红( 哆)李东红

红,是大姐。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了她一身正气,主持公道有主见。那幅宽广厚道、白白净净的面庞和那端庄沉稳的行为规范有机结合,于是就成了小姐妹们的主心骨。平时不戴眼镜的她,学习工作之需,偶尔也挂上副精美的金丝眼镜,显得老成持重。如果你眼神不好,稍不注意,真会错把她当成大学里的“马列教授”呢。

为了管好这个特殊的女兵群体,部队首长任命红为宣传队女兵班的班长。除了当好班长外,红的业务范围还包括了报幕、演出歌剧、话剧以及独唱等。

说起这个女兵班长,那可真是不好当。女兵们正值青春年华,整天“叽叽喳喳”的,说是兵,倒不如说还是一帮半大不大的“毛丫头”孩子。从事的职业则是“蹦跳演唱”,尤其晚上演出完了回到宿舍后,每个人的兴奋劲儿,还一时难消,学学这个,笑笑那个,做错了什么动作,出了什么“洋相”纰漏问题,说错了什么台词,等等……忽一阵叽叽嘎嘎,又一阵轰堂大笑……这时的班长,既不能参与,又不能强行制止,耐心等待大家哄闹一阵子后,才提醒大家“快睡觉吧!”

“绵里藏针”——玉( 来)何玉霞

“玉”,玉带飘逸,能歌善舞。脾气性格软绵绵的,像只“小咪咪”,和玉商量事儿,基本没有不行的。为了协助红之工作,当了红的助手,部队也任命玉为宣传队女兵班副班长。

玉是多面手,民歌嗓,声音不大,还是很美的。铁西指第一次文艺调演,宣传队创作的女声小合唱《祖国处处是我家》,是用苗族民歌基调写的,其中开头就是一段悠扬的领唱,将人带入到铁道兵战士“上工云作梯,收工驾云下……”的工作场境。许多人试唱过这首歌,不过不是嗓音不适合,就是音域不够宽广。最后还是玉撑起了领唱,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当乐队缺人时,又是玉操起了小提琴或月琴,同样出色的完成了伴奏任务。

除此之外,玉还是一心理素质强大者, 一九七二年冬季下连队演出时,在汉阴县涧池的河滩上为二、三连的演出场次中,手拨柳琴演奏正酣的玉,突然遭遇了断弦的尴尬,换别人肯定是手足无措,但我们的玉则是身临乱局不慌张,仅仅是愣了约0.5秒,又若无其事地手拨断弦之琴摆弄了起来,相信大多数的观众是没人发觉这个小纰漏的。

饰演“铁蛋儿”的女兵——清(咪)李云清

清,云开雾散,月朗风清,流水清澈见底。性格刚强,蛮像个男孩子。干事“干净麻利快”,不怕事,不惹事,能干事。不管路有多长多远,誓不回头,勇往直前!

宣传队排演节目,只要有小男孩的角色,肯定就是她的啦!如在小歌剧《边区少年》中就扮演了男一号“小铁蛋”。

扬琴,在民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整个乐队的中心,它的节奏快慢,决定着整体乐队的节奏,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它就是指挥。在宣传队人员调换,扬琴搁置无人演奏之际,领导找清一谈,一口答应下来。不会现学,现学现卖。通过了短期培训,扬琴越练越好,很快上台表演。

当“铁蛋儿”端坐在舞台中央,高抬手臂,弹下去的那一时刻,乐队的奏响登时打破了台下的沉寂,演奏起《地道战》时,顿显气势磅礴,雷霆万钧之势。一阵“快节奏”后,扬琴的一连串的琶音散板,引出了阵阵悠扬的歌声“太阳一出闪金光……”优美飘逸的旋律,感动了天,震撼了地,也引来台下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同志们明白,这掌声是送给女兵们的!

铁道兵汽车团的故事:宣传队女兵们

还有在《智取威虎山》的“小常宝”,清演b角,小歌剧《边区少年》中扮演“小铁蛋”……孩子气犹存,演起小孩子来,当然就舒服自然的很

铁道兵汽车团的故事:宣传队女兵们照片左起莉、玉、清、凤、玲。

这是一幅老照片,就是当年的表演唱《追汽车》,这些女兵们当了兵后孩子气尚存的瞬间。那还是在一九七二年在“铁西指”会演期间,八七八四宣传队凭此“一举成名”。当时十师、十一师宣传队分别派员来汽车团交流学习,我队也乘机向十师宣传队学习了表演唱《追汽车》。不知是身居汽车团的缘故,还是那时女兵们正处在年龄上的优势,竟然使得原创单位大感惊奇,赞不绝口。在一次创作人员的交流中,原创作者这样夸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们那帮女兵,是向我们学习的节目,但比我们演的好!活多了,作品被你们的再创作,从内容到演技上都丰富了许多,得好好感谢你们啊!

温柔委婉,长袖善舞——莉(发)王莉

老发(莉)啦,眉清目秀,身板笔直,走起路来袅袅婷婷,炯炯闪亮的大眼睛,紧盯地上,向前最多看一至三米。莉在宣传队里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她的慢条斯理,办起事情来,从来都是不慌不忙的。

说起莉的长袖善舞,那就是莉在队中的表演位置,主要的就是体现在了舞蹈方面,不论是小歌舞、表演唱,抑或是有形体动作的合唱时,那是无不都会在其中发现莉的身影。而且要说起与队友们的配合来说,她那委婉温柔的性格,更是成就天衣无缝般配合的基础。

由于宣传队中每个人都必须是多面手的要求,莉练的小提琴也能较好地完成训练和演出任务。作为一项业余爱好,莉也喜欢写一些小诗之类的文字,算是一种心灵的陶冶吧!

莉还是一幽默有趣之人,虽平日里话语不多,但经常有语出惊人之佳句出口,逗得大伙忍俊不禁,经久难忘的。

两根京剧“台柱子”—— 玲(唆)王玲和凤(拉)李巧凤

文艺界说起“台柱子”来,那是都晓得的,就是支撑团队的主要演员,不管从哪里说,在人物造型和个人演技上,那都是“顶呱呱”的。老唆(玲)和老拉(凤),就是两根这样的台柱子。

老唆~(玲),饰演《红灯记》中李奶奶的不二人选,说话幽默风趣反应快,加上天生一副老旦大嗓门,尽管音域不太宽,却是难得的音色,那可没说的!样板戏只要降半个调,唱起来,有板有眼,字正腔圆,不但穿透力强,还富有一种特别的韵味。

老拉~(凤),来自某地市级的京剧团,不管从个头、脸型、五官,特别是那双又善又圆且明亮的眸子,那就是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小常宝”,《红灯记》中的“李铁梅”!高亢明亮而又清澈水灵的嗓子,收而不紧,亮而不燥。样板戏唱腔的设计都是e调,够高的了,一般人是唱不上去的,可凤唱原调轻松“拿”下。玲和凤,一个“李奶奶”,一个“李铁梅”,不用多说,那是天然绝配。

铁道兵汽车团的故事:宣传队女兵们

这张照片曾刊登于一九七四年五月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三十二周年。

沾了高个的光~霞(西)张东霞

再说说老西(霞),杨柳细腰高窕有度,舞姿婀娜分外妖娆……,天生就是跳舞的料。在一次下部队演出中,三九寒天,冰天雪地,部队战士们都是棉衣棉裤、大衣绒帽,还冻得直跺脚,可扮少数民族少女的女兵们,却只是身穿蓝花布单衣,迎着春光,踏着明媚,走向山岗……,舞步轻盈,婀娜多姿,随着《采茶舞》那优美的旋律,姑娘们欢快地舞动着,队列在不断变化组合中前行或后退,“採呀採呀採春光”,突然,霞一个“后翻”掉下了用汽车搭起的舞台篷布缝隙里,其余人一看都蒙了:少了一人,这舞还咋跳?这既不能声张,又不能下场地去拉她……,正急着呢,只见霞凭借个头的优势,又悄悄地爬上了舞台,加入了采茶舞的队列中来,台下的人们竟然都没有看出来,真是妙不可言!

铁道兵汽车团的故事:宣传队女兵们

这是在七三年五月一日劳动节,西安的各文艺团体都被安排在各个公园游园演出,汽车团宣传队被安排在兴庆公园里演出。

这就是我们七个女兵(哆来咪发唆拉西)工作和生活中的小小片段,虽不能包括全面,却也是极富军营文艺女兵风采的花絮朵朵,半个世纪过后,仍是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宣传队的女兵们台上光鲜靓丽,光彩照人,台下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应该非常的舒适安逸,实则不然。且不说文艺女兵们与基层连队一样,都要过着那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军营生活;而那与连队中大不相同的每日练功练声,和时时都要加以练习的器乐演奏技艺,那可是丝毫都不能懈怠的。更不用说每年度都要下部队的慰问演出任务,更是辛苦辛劳万分。在乘车下连队演出之初时,由于条件的局限,都是乘坐解放牌卡车大厢下去,男女队员同乘一车,另一车拉道具和服装、以及大型乐器、音响扩大设备等。逢上风雪交加天气翻越秦岭大山时,更是惊险万分!在翻越月河梁和平河梁以及秦岭的分水岭顶时,由于车轮打滑导致车辆侧滑冲向悬崖,好几次都是与那死神擦肩而过,真是生死置之度外!直到七三年初冬赴安康参加与铁一、铁十师一起的文艺汇演时,才是首次乘坐上了团里新配置的峨嵋牌大客车,终于告别了那顶风雪冒严寒,蜷缩在大厢顶上下连队的艰苦历程。

这就是汽车团宣传队女兵们的经历片段,请战友们记住我们的身影吧,也就是文中的“哆来咪发唆拉西”。在一九七四年的春夏之交,从机关警通排电话班又调过来一个女兵杨妙娜,使得宣传队女兵班里增添了新鲜血液,加强了演出队伍的力量。

作者为宣传队女兵 李东红、李云青、李巧凤、何玉霞、张东霞、王莉、王玲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梅梓祥书屋):铁道兵汽车团的故事:宣传队女兵们

(浏览 27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