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反、李少石撞车与知青

重庆谈判中,有一件事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那就是李少石车速过快引起的撞人事件。
我党和民主党派因为此事的发生,认为光头有想法,准备用流氓手段对付谈判的人们;国府则宣传我们不地道,撞了人就跑。
大家各执一词!
无独有偶,我们的文字后面也有个别读者留言认为李少石品行有问题:怎么撞人后也不下来问一声就走呢?
说实话,笔者当时写这篇文字时,第一时间在脑海中若有若无的显现了一下这个读者的想法。但是,后来打消了这个念头。
当时重庆谈判的整个气氛是很紧张的,几乎可以讲剑拔弩张。李少石具体负责领袖的安全,撞倒的又是荷枪实弹一群士兵当中的一员。
这个士兵到底是我们无意撞倒的?还是他故意来碰瓷的?
肩负重任的李少石除了加速离开可能也没有更多的选择。
事实上,这个战士的班长立即端起汤姆式冲锋枪打了一个点射。
因此,我们看待历史问题千万不可以用今天的眼光、用今天的心情、用今天的处境来看待当年的事。否则,就会陷入机械论的泥淖。

肃反、李少石撞车与知青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我们分析判断时,还是要把它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考虑,否则有好多问题我们就会觉得不可思议。
我在回答这位朋友留言时就讲:你不能要求当年的地下特工人员逃跑时还要注意脚下的绿化带。
关于红军时期的肃反,包括延安时期的审干,本公众号也写了几篇文字,不少朋友私信我,对肃反表示深恶而痛绝之。
但是,我得告诉大家一个事实:那时实行肃反是必须的!
否则,我们红色根据地和红军根本就无法长久生存。
一支队伍或一个根据地混入太多特务,基本很难保全。
我们当时是弱势群体,力量非常弱小,经不起敌人内外夹击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保证内部高度的一致,防止敌特搞破坏。因此,肃反是确保根据地和红军生存的一种必要手段!
肃反的全称是“肃清反革命运动”。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我们要痛恨的,不是肃反,而是肃反扩大化。
肃反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扩大化之后就会出现打击面过大,误伤很多自己优秀同志,这当然是我们要反对的,但绝不是单纯的提到肃反就头皮发麻,就要反对。
你不能生活在今天的环境之下,在华灯初上的时候,端着一杯咖啡,翘着二郎腿,悠闲地看着窗外人来人往,你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说:MD,发什么神经,搞什么肃反啊!
我们一定不能用今时今地的心情来代入当时大环境里,一定得将它还原在当时条件下考虑问题。这样,才能不犯机械论。

肃反、李少石撞车与知青


我们在50年代就有了知青政策。
知青政策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当时我们高校无法提供足够入学率、城镇无法提供足够工作岗位给大量的中学毕业生。
知青政策可以缓解这些矛盾,否则这么多青春荷尔蒙爆棚的年龄的小伙子、大姑娘散在社会上,本身就是不安定因素。
其次就是与老人家培养人的思维方式有关。老人家觉得你要为人民服务,必须要深入群众之中,了解人间疾苦,知晓基层酸甜苦辣,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这样,你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当年毛岸英回国后,也是到工厂、到农村、到部队,老人家希望他能通晓世事,不脱离实际、高高在上。
国家当时为了安排好、组织好知青,提供了大量资源。
笔者查了一下资料,当时国家给每名知青的补贴接近于一名普通工人的一年收入。
同时,为了照顾好这些年轻人,知青最初主要模式是集中管理,派出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防止他们会受到伤害和不公平对待。
知青下乡也是有时间性的。明文规定多长时间可以返回城市。虽然存在执行过程中走样的情况,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但总体讲,这项工作是组织有序的。
当然,对多数知青来讲,从小在城市里过惯了相对忧裕的生活,突然到偏远山区农村,确确实实很痛苦,确实给他们的成长带来许多的负面效应。
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否定它当时在缓解就业和入学压力时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我们现在对知青政策的看法通常是走两个极端。
一种是过度美化了。似乎后来成功都因知青生涯所赐,没有知青经历,好像就无法成事一般。
另外一种是过度丑化了,似乎农村生产大队长必定会睡女知青。
事实上,我们既要看到一项政策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当然,你对自己青春进行缅怀,怀念那段青春本身就非常美好的时光,我们是可以接受的,但这种缅怀不应该过度美化那时的大环境。因为你个人愿意吃这个苦,但有些人就不愿意,他更希望留在城镇生活。这我们要一分为二的。

肃反、李少石撞车与知青


我们现在看到的电视也好,电影也好,其它形式的文艺作品也好,宣扬知青回城之后经过苦读考上大学。
但是我得告诉大家一个铁的事实:返城知青上大学的比例简直低得让你无法接受!非常低!
原因其实很简单:当年高考的升学率仅仅是百分之几,而知青在升学的学子中又能占比多少?
更多数还是在社会上无所事事,甚至不少成了无业游民,也就是所谓的二流子,这也是引发了80年代初严打的一个直接原因。
要知道,现在能通过文字为自己当年经历立传的,依然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们所写的,绝对不是全部,无论是正向的,还是付面的!
我们今天絮叨半天就是想告诉大家,纵观整个历史,不管是古代史还是近代史,每一项政策都是一体两面的。
截止目前,没有发现一个政策是完全正向的,一点负面影响都没有的。这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每项政策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我们评价它到底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最终只能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哪一个产生的效果更明显。
这倒符合老人家讲的一句话:方针政策制定好后,就看干部因素了。
干部理论水平高,对政策掌握到位,那么事情就在正向跑道上进行。相反,如果干部理论水平不行,政策也没吃透砌,那对不起了,大家都挺难受的!
以肃反为例,当陈云和李克农等同志负责此项工作时,冤假错案就比较少。
(计划用18个月时间,以评书形式,从全新角度入手完成200万字中国革命史。总书名《1921—1949》,分书名《兄弟阋墙》、《燎原星火》、《御外烽烟》、《人间正道》。成文在会员社区分批推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私信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驰洲):肃反、李少石撞车与知青

(浏览 19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