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达·莫里逊(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父亲是个出版商。莫里逊的家里后来曾经送她到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的医学院去攻读,但她不久就说服家人,改到慕尼黑最早开办的一家摄影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摄影师的生涯。
赫达二十四岁那年(一九三三年)偶然在一份摄影杂志的广告上发现,中国北京的一家德国人开设的哈同照相馆正在征召一名会讲英、法、德语的女摄影师。她认为这个职位非己莫属:她会这三种语言,她的施瓦布地区的出身——当地人在德国以刻苦耐劳著称,而且她还是个女性——老板的盘算是可以少付些薪水。结果不出她的所料,北京的照相馆果然相中了她。
那个时代的中国,对于一个德国年轻的单身女性来说,实在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但她还是只身离开德国前来中国。
身穿道袍的赫达
赫达其后十三年里在北京度过的岁月,就是带着相机,骑着一辆自行车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拍摄下如今大多已经荡然无存的旧日景物,留给后人嗟叹其珍贵价值的照片。
赫达·莫里逊除了北京之外,还到过很多地方,河北的正定、保定、热河,陕西的华山,山东的济南、泰安、威海、青岛以及南京、香港等地。这些地方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市井风情,也随之进入了她的镜头。
今天所发这一组是赫达·莫里逊在山东拍摄的一组照片,时间大概是1942年,一部分是济南城,一大部分为济南西南的长清灵岩寺,还有一些海边风景照片,没有标明准确地点,大概是青岛周边拍摄的。
济南曲水亭街,如今的曲水亭街是济南一条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特色老街。一边是青砖碎瓦的老屋,一边是绿藻飘摇的清泉,临泉人家在这里淘米濯衣。”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泉城风貌在这里得以体现。
济南城中一处街巷。人力车夫们在休息,卖菜的担子,还有茶摊。
一条河边的竹编筐和大缸,不知何用。
河边洗衣的女子。后面似乎是济南的城墙。
在河边洗衣的妇女们,济南。
这两张虽然标示为”洗衣服的人们“,但显然并非在洗衣。河对岸有大量陶罐,此处似乎是一处工坊。
在水边洗菜,济南。
灵岩寺辟支塔。
在游览济南之后,赫达南下到了济南西南的长清灵岩寺。灵岩寺,自东晋开始创寺,历史悠久,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台州国清寺、江苏南京栖霞寺、湖北宜昌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
灵岩寺一处院落。
辟支塔,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
辟支塔远景和背后的山景。
灵岩寺碑刻。
灵岩寺辟支塔,唐朝高僧慧崇组织修建,并于宋淳化五年(994年)重建,竣工于嘉佑二年(1057年)。
灵岩寺碑刻与辟支塔。一只狗卧在院中。
灵岩寺辟支塔。
灵岩寺庭院中的碑刻,后面可见辟支塔。
灵岩寺庭院中的碑刻。
灵岩寺殿宇的脊兽。
灵岩寺千佛殿屋顶,庑殿顶。
灵岩寺最出名就是千佛殿中的罗汉像了。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其中有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八尊补塑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年)。
赫达非常细致地拍下了千佛殿中的罗汉像。
灵岩寺千佛殿罗汉像。
灵岩寺千佛殿中佛造像。
灵岩寺大殿内景,梁柱之上可以看清晰的彩画。“奇松尔日犹回向,诡石何心忽点头“,这是乾隆题的对联。
灵岩寺大殿梁架细节。
灵岩寺大殿造像。
灵岩寺大殿内的悬塑。
最后一组是海边风景照,没有特别明显的标识,大概是在青岛周边拍摄。
岸边的礁石。
海边的小船。
海光天色。
海岸边的礁石。
海边风景。
静谧的海面,岸边的礁石。
海岸边的松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大观日知录):1942年,一位德国女摄影师镜头下的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