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期三十九军一一六师主要作战经过(连载四十五)

三、突破临津江解放汉城

三八线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近结束时,美、苏两国军队为解除潘踞在朝鲜半岛上的日军武装而沿北纬38度设置的临时分界线。由于战后在三八线以南建立了大韩民国,而在三八线以北则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存在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政治实体,三八线成为未经正式划定的国境线。

这条分界线斜穿朝鲜半岛。它根本没有考虑政治上的界限和地理上的特点,以及水路与陆地贸易的需要。三八线截断了70条小溪和12条河流,以不同的角度越过了高高的山脉,穿过181条小路,104条农村土路,15条道际全天候公路,8条高级公路和6条南北南北铁路线。三八线以南面积为3.7万平方英里约2100万人口。三八线以北面积为4.8万平方英里,约900万人口 。

(一)挺进三八线抢占高浪浦里

美国侵略者及李伪军遭我第一、第二次战役沉重打击后,被迫撤至三八线及以南附近地区,凭借临津江天堑,并在原沿江工事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加固和增修了大量的堑壕、交通壕、野战工事,设置了大量地雷、铁丝网,进行阵地防御,企图阻击我军向南发展进攻,以争取时间重新部署,然后再大举北犯 敌人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的正面和60公里的纵深组成两道基本防线,第一道防线(A线),为西起临津江口,东经汶山沿三八线到东海岸的襄阳。第二道防线(B线)为西起高阳,东经议政府、加平、自隐里到东海岸的冬德里。此外,在第二道防线以南至北纬37度线,还准备了C、D、E三道机动防线。此时,敌军在朝鲜的总兵力以达34万余人,一线兵力约20余万。第一线为李伪军,第二线为美英军,其大部分集结在汉城周围和汉江南北地区的交通要道上。其部署的特点是进可攻,退可守,不能守则随时准备撤退的机动态势。我师在平壤经短暂休整后,即奉命继续追歼逃敌。

抗美援朝时期三十九军一一六师主要作战经过(连载四十五)

抗美援朝时期三十九军一一六师主要作战经过(连载四十五)

抗美援朝时期三十九军一一六师主要作战经过(连载四十五)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海岸线看不见):抗美援朝时期三十九军一一六师主要作战经过(连载四十五)

(浏览 8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