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中的志愿军第12军

上甘岭战役中的志愿军第12军

在纪念上甘岭战役胜利60周年的时候,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的一名老战士、战役的亲历者和出于一位军史研究者的责任感,本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此文,向参战的特别是长眠于战场的战友们,寄托深深的崇敬与怀念。

上甘岭战役中的志愿军第12军

?

一、临危受命,刚下阵地又上战场
1952年10月14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了蓄谋已久的“金化攻势”,即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来称谓的上甘岭战役(开始称上甘岭战斗或五圣山前沿战斗)。

这一天,美军和南朝鲜军以7个营的兵力,在300余门火炮、40余辆坦克、40余架飞机的支援下,分6路向五圣山前的5979高地和15377高地北山的志愿军第15军2个连阵地发起猛烈进攻。

第15军官兵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给敌以重大杀伤,汇现出众多英雄人物,创造了不少辉煌战绩。然而,第15军防守部队也遭到重大伤亡。

经过多次攻防“拉锯”,10月20日即开战7天之后,第15军向志愿军第3兵团发出电报:担任上甘岭方向作战的第45师“伤亡很大,已有17个连队人数在25人以下,有的连队已经没有人了。其本身已无力把这个仗打下”。

这时,上甘岭战场表面阵地基本被“联合国军占领,其攻势未减,五圣山受到很大威胁。

如果失去朝鲜中部战场这一”要地,必将影响侧后中朝军队防线的稳定,甚至使朝鲜战局改观。

为了避免这一局面的出现,志愿军第3兵团首长审时度势,报请志愿军首长批准,急调在金城地区坚守防御一年之久刚下阵地的第12军重返前线,参加上甘岭地区的作战。

10月20日先调第91团:25日继调第92团:11月1日再调第93团。

至此,我所在的第31师全部拉上去了。根据战局发展,11月3日,第3兵团首长决定再调第34师第100、第106团和第35师第103团。

此时第12军已有6个主力团奉命参战,其中5个团已开抵战场。第3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亲自点将,把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调到前方指挥。在同一天,王近山把李德生召到西霞洞兵团指挥部,当面赋予任务。他对着地图,一边用手指着一边说:“上甘岭形势十分严峻。敌人投入空前多的兵力、火力,向五圣山前沿疯狂进攻。十五军能投入的机动兵力已全部用上,但敌人的攻势仍未减弱,还在补充兵员。敌人的意图是战略性的。从各方面的情报看,敌人在后期,还将投入更大的兵力向我进攻,战斗将更加激烈残酷。”最后,王近山以十分坚决的语气说:“十二军现已调为兵团的战役预备队。全军同志从上到下,要准备全部投入战斗!”

对于王近山的这一决心和部署,一部上甘岭战役专著《血雨》有如下评述:“在上甘岭战役敌我‘胶着’的关键时刻,王近山把自己的老部队十二军拿上去,足见下定了必胜的决心。”

当有人问起王近山对李德生的评价时,他说:“李德生打仗很硬,不怕苦,任务交给他,他就像老牛顶架,从不缩回,此作战,王近山对第12军和李德生都满怀信心与期望。所以在送走李德生后,已经两个通宵没有睡觉的他,对副政委杜义德说:“我们可以好好睡一觉了”。

李德生临危受命。他考虑最多是:在严峻的形势下,在上甘岭特定的战场上,怎样顶住敌人,减少伤亡?

这时,金城地区坚守防御作战的经验:“零敲牛皮糖”,“小兵群”战术,“添油战术以及构筑坑道和坑道战等等,都涌入他的脑海,心中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此后,李德生又与先期到达的第31师首长特别是已与“联合国军”交锋过的第91团李长生团长,共同研究对策。经过深思熟虑,李德生决定要把金城防御作战经验与上甘岭战场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并灵活运用本军部队与兄弟部队前期作战的新鲜经验来完成作战任务。就这样,李德生在上甘岭地区作战的指导思想初步确定下来。

上甘岭战役中的志愿军第12军

?

二、浴血奋战,打出军威!国威!
第12军从金城前线开赴上甘岭战场,在第15军初战胜利的基础上,在反击与巩固阵地的阶段,英勇反击、顽强固守,恢复并巩固了阵地,为战役全胜做出重要贡献。

(一)激战5979高地,“小兵群”战术大显神戚。
11月1日下午,第91团接受5979高地主峰阵地的防御任务(部分阵地仍由兄弟部队防守)。李长生根据上甘岭战场的实际情况和“联合国军”作战特点,把全团9个步兵连编成9个梯队实行“车轮战法”,充分运用金城防御作战的“小兵群”战术,对付敌之“羊群”战术。该团经过4天(2至5日)激战,以700余人的伤亡代价,歼敌2500余人,阵地屹然未动。至此,“联合国军”前线指挥官被迫沮丧地宣布:“联军在三角山(即5979高地)是被打败了!”

在激烈的战斗中,该团涌现出众多英雄。11月2日,第8连第4班打得最为精彩。当“联合国军”炮击时,第4班战士利用残存的防炮洞保存有生力量。当“联合国军”攻击时,他们根据敌人兵力大小量敌用兵。或单兵或小组或全班迎击敌人。第4班以轻伤3人的代价,毙伤敌400余人,创造了在堅守防御作战中“小兵群”近战歼敌光辉范例。

12月6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以《志愿军某部在上甘岭创光辉战例》为题宣扬了他们的英雄事迹。

更加令人刻骨铭心的是当兄弟部队防守的1号阵地被“联合国军”突破时,第8连战士王万成、朱有光奉命增援。当他俩赶到时,敌人成群地拥来。他俩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拉响各自携带的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使阵地转危为安。战后,志愿军总部为英雄烈士记特等功。11月5日是战斗空前激烈的一天。

凌晨3时,“联合国军集中大量火炮,向5979高地猛轰2小时,表面陈地像被“犁过一遍,野战工事全部被毁。从5时45分起,“联合国军”先后投入5个营的兵力,发动不同规模的40余次攻击。

第6第5连并肩作战,毙伤敌1000余人,自己共伤亡214人。第5连战士胡修道,在战友们全部伤亡后,独自一人堅守5979高地3号阵地,歼敌280余人。

志愿军总部为他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后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上甘岭战役中的志愿军第12军

(二)收复5377高地北山,艰难中赢得胜利。

随着5979高地争夺战的结束,交战双方的斗争焦点转到了5377高地北山。11月11日第92团车命实施反击。

16时,第1连和第7连在志愿军强大炮火支援下,分两路向5377高地北山发起攻击。历经各种艰险,全歼守军1个营,收复全部被占阵地。

12日,第3兵团首长向李德生和第31师刘瑄政委、李长林副师长、林有声参谋长、李宝奇政治部主任发出嘉奖令:“你们刚胜利完成阻击任务归来,不顾艰苦,迅速、坚决、愉快地接受新的作战任务2日一天,打退敌21次反扑,歼敌1000余名,5979高地屹立未动。

11日晚,又一举恢复了5377高地北山。你们在战斗中打得英勇顽强,工事修得又快又好,战术技术灵活,这种战斗作风颇堪嘉奖。”兵团首长的嘉奖,给第12军参战指战员极大鼓舞和无穷力量。

第92团在此后的坚守防御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共产党员、第6连第7班班长程荣庆的光辉事迹,更是刻骨铭心。

11月14日,敌我争夺的焦点集中在5377高地北山7号阵地。在激烈的战斗中,担任防守任务的第6连和连排干部相继伤亡。

在此时刻,程荣庆挺身而出,主动代理指挥。阵地上剩下不同建制的19名战士,围聚在他的身旁,表示坚决服从他的指挥。程荣庆把19个人编为4个战斗小组,并指定了代理人。战斗中他英勇作战,先后多次负伤,先是右手负伤,再是右腿负伤。

在“联合国军”另一次炮击中,程荣庆又被打伤右眼,左眼也被泥土糊住。在他近旁的一名小战士见状,带着哭声对他说:“班长,你手负了伤,腿伤的不能走,现在眼睛又看不见了,你下去吧!”程荣庆说:“我耳朵还能听,脑子还可以想,在关键时刻,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我不能下去。”

这时,天渐渐黑下来,“联合国军”发起最后一次攻击。程荣庆挺起腰准备投弹,一块弹片打在他的肚子上。他一摸血糊糊的,是肠子流出来了。程荣庆不动声色地把流出来的肠子往肚子里塞了塞,把衣服裹了裹,随即问了一声:“敌人还有多远?”

“二三十米了!”

“该开火了!”

他似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接着,程荣庆左手举起一颗手雷,朝山下甩去。手雷在敌群中爆炸了,他也倒下去了。英雄就这样长眠于上甘岭战场上。战后,志愿军总部给程荣庆记特等功,授予他“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为配合第92团11月11日对5377高地北山的反击,恢复5979商地战前态势,第93团第9连奉命对5979高地11号阵地进行反击。

此战,在营长甄中的组织指挥下,第9连仅用了10分钟即完全恢复了11号阵地,全歼南朝鲜军一个加强连170余人,其中俘敌4人。第9连荣立集体一等功。至此,5979高地全部收复。

上甘岭战役中的志愿军第12军

(三)坚持战斗直到最后胜利。

11月17日夜,第106团接替第93团担任5377高地北山的防御任务。该团投入4个多连的兵力,经3昼夜的激烈争夺,毙伤敌1400余人,而自己亦伤亡600余人。

团党委冷静分析几天来的战况,认为:敌人已经摸着我对阵地“每失必反、昼失夜反”的规律和“逐点分兵把守”的模式。如不改变战法,必受制于敌,很难完成上级赋予“坚持作战,恢复并巩固阵地、不再投入新的兵力”的任务。

李德生也考虑到这些问题,当第106团在电话向其汇报情况时,即请武效贤团长和于水贤政委到指挥所当面汇报情况,共同研讨对策。经过民主讨论,李德生最后集中谈了两点:一是改变战法,灵活攻防,不墨守成规:二是突击构筑以坑道为重点的各种工事,保存有生力量。这实际上成为上甘岭后期作战的指导思想。

第106团在这一作战思想指导下,在防守时,集中主要兵力扼守主要阵地,其他阵地则以火力控制:在反击时,改“每失必反”为“有利则反,无利不反”:改“黄昏时开始”为“有时前半夜、有时后半夜反击:改“炮火延伸后步兵开始攻击”为“有时不进行炮火袭击,采取偷袭的做法,以发挥攻击的突然性:在反击成功后,留少数人员观察敌情,将主要兵力撤回,以火力消灭反朴之敌。

依照这一作战指导思想,第106团突击构筑工事,经一周时间抢修,共构筑长130余米的9条坑道、2个地堡。20个猫儿洞,可屯兵1个多营:此外,还挖掘14米交通壕和-批火力点、弹药贮存点,大大改善了阵地条件,掌握了作战主动权。

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结束,李德生指挥所奉命撤销(实际11月30日解除指挥任务),第106团改为配属第15军第29师作战。战役虽然宣告结束,可是战斗仍在继续。第106日在该师指挥下继续战斗。

12月2日,“联合国军”发动营以上规模的进攻,第106团依托阵地,沉着应战,在炮兵火力支援下,经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打退敌人11次攻击,以8名伤亡代价,毙伤敌200余人。此后,阵地趋于寂静。

12月15日,第106团将防务交给第15军第123团,胜利归建。在欢送第106团胜利归建的晚会上,第15军参谋长张蕴玉代表全军将一面“主动灵活英勇顽强的锦旗赠给第106团,并表扬他们“打得好!”交防后,第106团满怀胜利的喜悦,开赴朝鲜东海岸元山、高原地区归建,准备粉碎“联合国军”大规模登陆作战。

上甘岭战役中的志愿军第12军

三、第12军在上甘岭留下一座永远的丰碑
《鏖兵上甘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军参战纪实》(原志愿军第12军31师参谋长林有声等编著)一书,用大量文献资料和广大参战指战员的浴血亲历,全面反映了第12军参战部队的真实情况及重大贡献。

上甘岭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历时43天,第12军参战25天(11月1~25日,期间1~11日为第12军与兄弟部队并肩作战):全战役共有9个步兵团参战,第12军参战4个团。全战役歼敌25万余人,第12军歼灭12万余人。志愿军参战部队共伤亡115万余人,第12军伤亡4200余人。

在上甘岭战役中,第12军涌现出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1名一胡修道(连间在金城地区防御作战中的伍先华、杨春增2人,第12军共有3人获朝鲜“共和国英雄”殊荣,占整个志愿军的1/4),此外还有特等功臣和二级战斗英雄6名一等功臣和二级战斗英雄5名、一等功臣和二级工作模范1名、特等功臣5名、一等功臣41名、二级英雄单位1个、一等功臣单位11个等。其中有在危急时刻与敌同归于尽的英烈5名。

第15军首长对第12军参战部队(归第15军指挥)在战役中的地位、作用及其贡献给予充分背定和高度评价:秦基伟军长说:“十二军是在上甘岭战斗最紧张、最艰苦的时刻参战的。

11月5日第15军向第12军第31师发出表扬电(此电上报志愿军总部和第3兵团,井下发第15军所属各师团)。

电报中说:“三十一师担任一年防御作战任务刚下阵地正在行军途中,为支援五圣山前沿反击作战,即迅速投入新的战斗并担任主要任务。部队英勇顽强,战术机智灵活,以极小代价换得大的胜利。他们仓促投入战斗,人地两生,情况不熟,但毫无难意。此种战斗团结精神实为我军模范。

12月2日,在战役结束后的一次会议上,秦基伟说:“十二军投入战斗是保证这次战役胜利的关键”。第15军首长的褒奖,使第12军参战部队倍受鼓舞与感动。

上甘岭战役中的志愿军第12军

纵观上甘岭战役从11月1日第12军第一个团参战,特别是11月6日作为战役预备队投入交战、李德生前方指挥所成立。炮兵预备队的投入,以及敌人兵力的增强等因素,上甘岭地区的作战发生了重大变化。

1、在作战规模上,11月7日毛泽东亲拟电报称:“此次五圣山附近的作战,已发展成为战役的规模”。从此时起,五圣山附近的作战进入高一级层次即战役规模。
2、兵力使用和指挥关系上,第12军奉命参加上甘岭地区作战,开始时是以团为单位陆续投入,配属兄弟部队作战,归兄弟部队首长指挥:后期作为兵团预备队投入交战,担任主要作战任务。其作战指挥,实际上是李德生在第3兵团首长直接指挥下实施指挥。
3、在战术指导和战术运用上,第12军在金城地区防御作战中创造的“小兵群”战术,在上甘岭战场上得到充分发挥,大显神威。这种战术在朝鲜这样的山地进行防御作战,对付炮兵强步兵弱的敌人,是非常有效的战术。
?
王近山在上甘岭战役《战术指导方针》的电报中充分肯定了这种战术。他说:“(第12军)九十一团采用稳步的、持续的、小兵群之打法,是单兵动作的高度发展。战斗组织得好,步炮的协同好,通信联络好”,“若我都能如此,则两高地可少伤亡3000人”。此话语重心长,教益良多。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军人档案馆):上甘岭战役中的志愿军第12军

(浏览 4,133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