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作者:徐平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央视兵器科技频道《影视背景》栏目

今天是抗美援朝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我们来介绍一部上世纪50年代的抗美援朝题材影片《上甘岭》。

 

影片简介

电影《上甘岭》是新中国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黑白故事片,长春电影制片厂1956年拍摄,编剧:林杉、沙蒙、曹欣、肖予;导演:由沙蒙、林杉;主要演员:高保成、张亮、徐林格、刘玉茹、李树楷、白英宽、田烈等。

影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影片中通信员张亮舍身炸敌人暗堡,原型是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电影《上甘岭》广告

先来说说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战役。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地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志愿军防守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

双方随后不断向上甘岭地区增加兵力和重武器,使上甘岭发展为局部战役规模。志愿军先后投入作战的有第十五军、第十二军等部约4万人。激战持续至11月25日结束。

在持续43天的战斗中,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上甘岭战役参战的志愿军部队涌现出大批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

在43天的战斗中,仅第15军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胜利。

上甘岭战役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志愿军在此次战役中打出了国威军威。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志愿军战士在上甘岭英雄阵地欢庆胜利

影片创作

在银幕上表现上甘岭战役的念头,起自上甘岭战役结束一年后的1953年,中央电影局的剧作家林杉随贺龙率领的第三届慰问团赴朝鲜慰问志愿军。

一天,他参观志愿军出国作战三周年纪念馆,在上甘岭战役的庞大模型前,一位十八九岁年纪的战士,以亲身经历讲述了志愿军战士们如何在坑道里熬过了20多个昼夜,如何跟头顶上的敌人作战,如何战胜饥渴的威胁,如何在敌人炸药包、毒气弹、火焰喷射器下生存。

英雄们的事迹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产生要在银幕上表现这些英雄的强烈欲望和冲动。回到北京后,他把创作的想法说给导演沙蒙听,沙蒙听了也很激动,两人经时任电影局副局长陈荒煤同意,出国采风。1954年初,林杉与沙蒙一起以志愿军战士的身份再次赴朝,在朝鲜深入体验生活半年多。

为熟悉生活,编导人员赴朝鲜前线与战士们一起亲身感受,半年时间中访问了一百多人,记录了几十万字的材料。在此基础上,编导对战役进程、战斗故事进行了精心的剪裁和表现,将这场气壮山河的战役真实地烘托出来。他没有全景式地表现战役的全过程,而是把视点投向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塑造了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志愿军英雄群像。

1955年初夏,林杉和沙蒙共同创作完成了电影文学剧本《24天》后,交由长影厂进行拍摄。有网友会问,这样一部军事题材的影片,为何不交给八一厂来拍摄?是因为当时八一厂还处于建设阶段,以拍军事教育片和新闻片为主,1955年刚刚增加了故事片摄制任务,各方面条件都不够成熟。而长影厂有丰富的拍摄战争片的经验,所以这项任务就交给了长影厂。

影片的外景地并不是在上甘岭。负责美工的和特技设计的美工师为了真实再现上甘岭战役的场景,经多方考察,在安东附近选择了一个相似的地形,调动两个营的战士,翻表土,挖阵地工事,筑坑道口,造出了又一个“上甘岭”。

为了真实地再现上甘岭的坑道,同时也便于拍摄,在设计坑道时相对加大了坑道高度,采用框架分解式结构,以人、弹药箱、坑道柱子造成层次感。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电影《上甘岭》拍摄工作照

影片原型

电影《上甘岭》中八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张计发(张继发),是一等功臣、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七连连长,也是小学课本里《一个苹果》的作者。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张计发摄于1950年

1945年7月,19岁的张计发参军入伍。1951年,他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入朝作战。1952年10月30日,他在朝鲜上甘岭迎来了战斗。进攻开始后,四连、六连先后冲锋受阻,张计发带着7连冲上去时,与敌后续部队狭路相逢。当电影《上甘岭》编导到前线采访时,指挥过上甘岭战役的一位师长特地安排已是营参谋长的张计发,与林杉他们吃住在一起 ,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抗美援朝归国后,张计发进入原总高级步兵学校学习。1966年,因伤病离开部队,被安排到信阳军分区干休所休养。2021年6月15日,老英雄张计发在信阳病世,享年95岁。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晚年的张计发讲述“一个苹果”的故事

电影《上甘岭》中那位在坑道里为重伤员深情歌唱的女卫生员——王兰,原型人物就是当年的上甘岭战斗英雄、二等功臣,原空降兵部队卫生处副处长——王清珍。

1950年,年仅14岁的王清珍入伍,第二年王清珍随中国人民志愿军来到了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担任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医政股收容所的卫生员。在上甘岭战役中,16岁的女卫生员王清珍负责护理坑道中的20多名重伤员,她除了给伤员喂水、喂药,还要喂饭,还要背伤员出洞解大小便。

战争的残酷让战士们更加思念祖国亲人,王清珍扯起嗓子唱起了《翻身道情》《南泥湾》等革命歌曲。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1954年王清珍在广州留影

电影《上甘岭》的导演沙蒙正是从她的真实故事中受到启发,把她的形象搬上了荧幕,拍成电影《上甘岭》中的经典镜头。2023年10月27日,王清珍在湖北孝感逝世,享年87岁。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晚年的王清珍

而影片中通讯员杨德才的原型就是舍身炸碉堡的志愿军特级英雄黄继光。“连长,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在电影《上甘岭》结尾,面对着冲锋时刻的迫近,战士杨德才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随后他带领两名战士拿着爆破筒,义无反顾地向敌人的碉堡冲去。

在第一次爆破筒被敌人推出来后,他用手又推了进去:当第二次被推出后,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上前堵住了敌人的枪口。随着一声巨响,障碍终于被扫清了……电影《上甘岭》将志愿军战士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永远定格在了观众心中。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上甘岭》剧照

主要演员

扮演男一号八连连长张忠发的高保成,生于1926年,河北霸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先后在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八路军一二〇师战斗剧社、总政文工团话剧团、八一电影制片厂任演员。《上甘岭》是高保成主演的第一部影片。他塑造的张忠发有血有肉,作风勇敢剽悍亦有些鲁莽,他直爽忠诚又极具克制力,偷袭敌人得手后乐出了声,甚至有些孩子气……他还在《狼牙山五壮士》《长空比翼》《带兵的人》《暴风骤雨》《闪闪的红星》《人生》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高保成饰演张忠发

 

扮演通讯员杨德才的张亮,1935年生于山东济南。1947年被山东省人民文工团招入。他在电影《上甘岭》中饰演通讯员杨德才,片中戏份很多,是名副其实的“男二号”。张亮成功塑造了一个机灵、活泼,可亲可爱的小战士形象。1959年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专业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先后拍摄过《林家铺子》《青春之歌》《革命家庭》《喜盈门》等影片。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张亮饰演杨德才

 

饰演七连指导员孟德贵的徐林格,1930年生于北京,曾任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员。在《上甘岭》中扮演七连指导员孟德贵,这是一个重要角色。不过,他“露脸”的镜头并不多,因为他出场没多久双眼就负伤缠上绷带了,所以让人看不清他的“真面目”。不过可能很多人看过影片《霓虹灯下的哨兵》和《柳堡的故事》,徐林格在片中仍是老本行指导员,因此他被称为“指导员专业户”。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徐林格饰演七连指导员

 

扮演一排长陈德厚的刘磊,1919年出生于河北省任邱县,1945年参军,先后在志愿军某军文工团、总政文工团戏剧队、八一厂演员剧团。参加拍摄《上甘岭》《江山多娇》《鄂尔多斯风暴》《分水岭》等十几部影片。他在《上甘岭》扮演的一排长和八连连长、七连指导员组成坑道临时党支部,是连长的得力助手,战斗经验丰富、朴实率真,敢于直言批评领导张忠发连长,“张连长,我对你有意见”“你老说个情况、情况,你是坑道的总指挥呀……”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上甘岭》剧照(右起):张连长、战士毛四海、一排长、通讯员杨德才、卫生员王兰

 

扮演卫生员王兰的刘玉茹,1933年出生于哈尔滨。中学毕业后,考入沈阳鲁迅艺术学院。1955年,毕业分配到哈尔滨话剧院。有一天刚刚毕业的刘玉茹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看望在这里工作的姐姐,正巧碰到《上甘岭》导演之一林彬。林彬与22岁的刘玉茹的相遇,让他眼前一亮,觉得这个女孩子特别适合演王兰。于是,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一个经典的女卫生员形象产生。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刘玉茹饰卫生员王兰

 

扮演师长的李树楷,1922年生于河北省阜平县。1937年参加八路军,曾在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当演员。1953年后任华北军区文工团副团长、总政治部沈阳抗敌话剧团副团长、沈阳军区政治部文艺工作总团副团长、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等职。李树楷是话剧演员,银幕形象不多,但他在《上甘岭》中饰演的师长,很有个性,指挥若定,感情丰富,颇有大将风度。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上甘岭》剧照(左起):参谋长(张巨光饰)、师长(李树凯饰)、政委(张凤翔饰)

此外,扮演毛四海的白英宽,扮演师部炊事员老王的田烈,扮演师政委的张凤翔,扮演参谋长的张巨光,扮演三营长的王枫等,也都形象鲜明,个个出彩。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上甘岭》剧照:炊事员老王(右)给张连长捎来两个苹果

影片插曲《我的祖国》

说到电影《上甘岭》,就不能不提影片插曲《我的祖国》。影片中女卫生员王兰在坑道里为战士们唱起一首动人的歌曲。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上甘岭》剧照:卫生员王兰在坑道里为战士们唱歌

由于歌词第一句是“一条大河波浪宽”,许多人就管这首歌叫《一条大河》。其实,这首歌最初就是定名为《一条大河》的。这首歌的词作者是人称“乔老爷”的乔羽,他曾创作出《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难忘今宵》等经典歌词。

乔羽写作时,给这首歌定名为《一条大河》,发表时被编辑改成《我的祖国》。这首歌唱出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和英雄主义的气概。歌词真挚朴实,亲切生动。前半部曲调委婉动听,三段歌是三幅美丽的图画,引人入胜。后半部是副歌,混声合唱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山洪喷涌而一泻千里,尽情地抒发战士们的激情。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词作家乔羽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乔羽为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创作歌词的手稿

导演沙蒙看出乔羽写的是长江,提出为什么不用“万里长江波浪宽”,不是更有气势吗?但乔羽不同意修改,他认为没有见过长江的人也有很多,具体写长江可能会让那些不在长江边上的人从心理上产生距离,失去了亲切感。

而“一条大河”可以泛指长江、黄河或任何一条河流,覆盖面反而更广。每个人的家乡都会有一条河,只要一想起家,他就会想起这条河,就会产生亲切感,把祖国和每个人的家乡紧密联系在一起。事实证明,乔羽的意见是正确的。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我的祖国》简谱

这首歌的作曲是刘炽,这是乔羽和刘炽的第二次合作。此前他俩在电影《祖国的花朵》成功合作了脍炙人口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而这次合作,更是产生了一首具有强烈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色彩的不朽之作。

刘炽当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小白楼创作这首歌时,为了避免外界的干扰,闭门不出,还在门上贴了“刘炽死了”的条子。几天后,刘炽“复活”了,一首优美旋律的传世之作《我的祖国》便诞生了。

刘炽一生作曲无数,但最著名的三首都是电影插曲:《祖国的花朵》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英雄儿女》插曲《英雄赞歌》。在中国,你可以不知道刘炽,但是你不能不知道这三首歌。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作曲家刘炽

影片中《我的祖国》是由中央乐团合唱队、中央实验歌剧院合唱队、新影乐团合唱队联合演唱的,可谓阵容强大,气势雄浑,而领唱是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长影曾请了多位擅长民歌的歌唱家试唱,结果都不来理想。

乔羽提出请郭兰英来唱,郭兰英试唱后,长影便选定她为歌曲的演唱者。歌曲的录音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的,录制完成后的第二天电台便向全国播放了这支歌,并立即在听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我的祖国》——人民艺术家郭兰英演唱精选集

电影《上甘岭》播映后,这首歌更是家喻户晓,响遍全国,并且常盛不衰,成为新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歌曲之一。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中,特别选用这首歌曲搭载。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上甘岭》剧照:战士们在坑道里合唱《我的祖国》

电影《上甘岭》,是新中国一部经典战争影片,影响了中国几代人。2019年,《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和《英雄儿女》插曲《英雄赞歌》等入选中宣部评选的“建国70周年百首优秀歌曲”。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影片《上甘岭》和《英雄儿女》等入选“百年百部优质电影”。《上甘岭》和《我的祖国》所宣扬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情怀,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本文作者在央视兵器科技频道《影视背景》栏目介绍经典影片《上甘岭》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作者徐平系军事历史专家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白浪情):《上甘岭》和“一条大河”

(浏览 39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