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阮援朝大姐结识,源于我们的父辈抗战时都曾战斗在太行山上。大姐的父亲是在太行山战斗了12年的著名作家、诗人、画家阮章竞,曾任八路军太行山剧团团长。
2019年的一天,大姐发给我介绍山西省平顺县东寺头乡宑底村美景的微信链接,并留言说:这里是太行山剧团1942年6月反扫荡时与日本鬼子遭遇的地方,希望在介绍这里美景的同时,把这个故事发布出来——宑底村外的深潭中流淌着前辈的鲜血。大姐的这条微信,把我带回到10年前的情景,使我回望父辈们抗战时的岁月。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第一次看到对平顺县东寺头乡一带美景的描述,来自李新农伯伯的著作《书生革命》。时任八路军太行四分区情报处长的李新农在记录1942年5月反扫荡期间带队转移时写道:“山里几乎看不到人家,偶尔有几家,也相隔甚远。我们转到中午,爬上一座很高的山峰,想不到竟是太行山南端的山脊,真是‘乱世争高、险峻惊人’……不想下山相当困难,走到哪里都发现我们是在绝壁上,无路可下。转来转去,在一个山包里看到一个很大的瀑布,至少有七、八米宽,从高山顶上轰隆隆猛泻下来,活像一面银白色大帘子,美极了。这股水吸引我们下决心从这个方向下去。我们把每个人的绑腿解下来,接在一起垂下山去。我们一个个拉着绑腿,沿着绝壁慢慢往下爬。说也奇怪,人人都爬得很快,转眼间我们全都站在绝壁之下了。抬眼上望,在山凹里,天变得很小,而绝壁狰狞怪诞相当可怕。走出瀑布不远有个小村庄……周围风景之美,几乎无法形容,大大超乎意外。我们以为这个村子已在山底了,可是村民告诉我们,这个村子还是在半山上,上山绝壁6里,下山也是绝壁5里。只有一条栈道可以绕出去。他们还说,这山在群山里还是比较低的,最高的在他们东南侧的桃花洞,上去25里,更加难走。我们吃过饭后,便钻进瀑布里洗了个澡,非常痛快。洗罢就睡在村外石板上。山民见我们不进家,减少了戒心,对我们友好起来。第二天一早给我们送来很多红薯。吃完后,我们就离开了这个风景优美的小山村。”
2009年4月万物复苏、春回太行,我与李新农爱人骆行阿姨、八路军太行军区的后代们重返父辈战斗过的地方——山西省平顺县东寺头乡原八路军太行四分区司令部旧址、八路军太南办事处旧址等处。接着,我们从旧址向东南20公里,来到层峦叠嶂的半山腰,奇妙的风光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大自然赋予这里得天独厚的壮美景色,四周林立的山峰环抱着一条深深的峡谷,谷底坐落着200余户人家的村落。当地人告诉我们:这条峡谷是宑底峡谷,该村便是传说中的宑底村。向下望去,谷底既像一个巨大的洞穴,又像一口巨大的深井,不愧“穴”和“井”组成的“宑”字。
我们沿着一条陡峭的阶梯徒步向下走去,数百级阶梯有的铁制,有的石材,时而悬空,时而旋转,好在有扶手相随,有惊无险。虽是下坡,但一路走来谷底,汗水浸透了我们的衣衫。走过石桥,我们沿着石板路来到祥云湖畔。放眼望去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平静的湖面倒影着悬崖峭壁,清澈的湖水缓缓地流淌,远处的瀑布飞流直下,绿树黄花妆点着农家村落。
我们乘车途经1.5公里长的挂壁公路返程,车窗外的景色更令人惊叹。挂壁公路修建在悬崖的半山腰上,水泥面道路沿着蜿蜒的山体贴壁而建,间隔数十米便外侧露天或者建有大面积侧窗,使道路全程光线充足。这条具奇、险、绝、秀、幽于一身的挂壁公路成为游客们追捧的著名旅游景观之一。
宑底人的世代耕耘
宑底村地处山西平顺与河南林县的交界处。据考证:最早来到宑底的人们始于明清时期,他们为躲避战乱背井离乡,冒险翻越数百米悬崖,误打误撞来到宑底峡谷。这里陡峭的山崖为他们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丰富的山泉为他们提供了甜美的水源,茂密的植被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使他们在此得以世代耕耘、繁衍生息。
宑底人为了打通与外界的交通,付出了聪明才智、辛勤汗水、甚至鲜血与生命。
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被称为“哈喽梯”的阶梯小道曾是宑底人出山的唯一通道。上下这条通道的人连吓带累无不“哈、哈”大喘气,因此得名。在几乎垂直的山壁上,宑底人一锤一镐地修建了垂直高度300米多的之字形石梯,有的台阶窄得只能把脚横过来才能勉强放下,有的地方需手扒脚踩着石缝向上攀登,还有的地方必须侧着身子钻过山洞。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宑底人背着几十斤重的生活用品像蜘蛛一样往上爬,发生过多起坠入山崖丧生的悲惨事件。因此有不少村民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现在的哈喽梯经过了两次改造,成为了游览的景观之一。
宑底村历史上有过一条通往外界的山路——“晋豫古道”,这是清朝时期修造的一条横穿宑底峡谷的官道,贯通山西长治与河南林州之间的交通往来,曾经繁华一时。据当地的老人回忆:1944年,2000多日本鬼子要从林州到长治去,此处是必经之地。宑底村民得知这个消息后,民兵队长率领50名民兵准备了大量的山石,埋伏在两侧的山崖上。日本鬼子一到宑底峡谷山路,民兵们轻而易举地往下滚大石头。日本鬼子被砸得鬼哭狼嚎、屁滚尿流、逃回林州,宑底人将此次战斗称为“滚石战”。为防止日军再次入侵,民兵们用自制的炸药把两侧的山崖炸塌,山路彻底成了难以逾越的乱石岗,哈喽梯再次成为了宑底人出入的唯一途径。
改革开放以后,在平顺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宑底人用了15年时间,集全村人力物力开凿了与山外交通的现代道路,这便是我们走过的挂壁公路。公路后来经过进一步配套完善,彻底打开了通往外界的大门,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宑底人也从此过上了富足安逸的生活。
前辈们的鲜血流淌
为了解宑底村的近代史,我打开了作家阮章竞的回忆录《异乡岁月》和太行山剧团团史,深刻理解阮援朝大姐所言“宑底村外的深潭中流淌着前辈的鲜血”。
抗战时期,阮章竞任团长的太行山剧团是活跃在太行山地区的一支文艺宣传队,由一群10至30岁的年轻人组成。该剧团对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动员一切力量抗日救国、扩大八路军的队伍发挥了极大作用。
1942年5月,日军集中25000余人兵力,在伪军的配合下,向我太行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为了缩小目标,上级通知太行山剧团单独行动,冲出日军的包围圈。剧团把服装和道具埋藏起来,疏散了伤病员,向平顺东寺头方向转移。
6月12日,剧团来到宑底村,村里的老乡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八大哥”。突然前方传来枪声,有人喊:“日本鬼子来了!快撤!”日军占据了有利地形,枪炮声大作,尘烟四起。剧团这些手无寸铁的文艺兵毫无抵抗能力,只能往村外跑,不少同志负伤。大家原想跑进河沟脱险,没想到沟底下是10米高的悬崖,湍急的河水飞流直下,形成汹涌的瀑布,瀑布下面是深不见底的大水潭。
身后的日本鬼子追上来,鬼哭狼嚎地喊:“抓活的!”。阮章竞团长大喊一声:“跳!”率先跳下瀑布。“宁死不当俘虏!”大家刻不容缓地从悬崖跳入冰冷的深潭。呛水、挣扎!有的同志浮出水面,爬上岸后隐藏起来。日本鬼子四处打枪,满山遍野地搜查,最后恼羞成怒地放火烧了村子,直到天黑才撤走。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宑底遭遇战中,70多人的太行山剧团死伤人数占四分之一。他们是:
剧团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章杰儒在冲出村子时腹部中弹,仍然跳下悬崖,因流血过多牺牲在水潭边。剧团打钹的老王虽然没负伤,但不会游泳,跳入水中再也没出来。不幸牺牲的还有贺玉玺、陈九金、两名炊事员和几位不敢跳崖的女同志,老乡们把烈士的遗体隐藏在山洞里。扫荡结束后,剧团的同志返回宑底村,在村外掩埋了牺牲的战友,召开了追悼会。
袁秀峰仅是15岁的女孩子,冲出村子时被子弹打穿了双腿,跳崖后爬不上岸,从中午1点到傍晚5点半个身子在水里泡了4个多小时,直到敌人撤走才被战友救出。这次负伤的还有:常振华脚负伤,康方印大腿负伤,阮章竞肩部和大腿负伤。崔家俊是剧团中年龄最小的,跳崖时跌伤了腿走不了路。他们跳崖后精疲力尽,隐蔽在岸边的蒿草丛中一动不动。阮章竞小声地鼓励大家:“1、敌人到跟前不准出声。2、如被敌人发现,一个抱一个滚下去同归于尽。3、绝不当俘虏!”……
如今,当人们置身于宑底村的美丽景色中,行驶在奇特的挂壁公路上,品尝着可口的农家饭时,一定会感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敬佩宑底人的世代耕耘,可曾记得宑村外埋葬着烈士们的遗骨?可曾知道深潭中流淌过前辈们的鲜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