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第一次参加野营拉练
1971年5月7日,我们接到命令,全所班师回国。
我们离开祖国、离开139野战医院本部、离开战友们一年多了,祖国、139、战友,时时在我们心中。这下就要回到祖国、回到139、回到战友们身边,我们心情无比激动。
回国的路在老挝境内是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几十公里,两个多小时就到了磨憨,办了过关手续,车队到边防支队接待站停了下来。
在边防支队,我们将出国民工服装脱下,上交五支队。换上22分部108兵站送来的军服,一颗红星头上带,革命红旗挂两旁,我们又穿上了军装。
我们欢呼雀跃:伟大的祖国、亲爱的母亲,我们圆满完成您交给的援老筑路医疗保障任务,胜利回来了!
在磨憨边防支队,139野战医院第三医疗所接到军区命令:“令三所全体指战员,从尚勇出发,进行千里野营拉练战时医疗保障训练”。
三所野营拉练成立营指挥部。指挥长:郑谦;副指挥长丁文营、王建琪。成员李德俊(外科组组长)、唐继昌(内科组组长)、秦本光(后勤保障组组长)。
按照上级下达的野营拉练大纲,必须是仗怎么打,就怎么练;全副武装,临战姿态,战场上怎么救治,就怎么实施。
汽车团奉命留一辆车给我们拉粮食、医疗器械、拉练必须的药品,其它车辆先开回139野战医院本部。
领导作千里野营拉练动员
野营拉练是中央军委对全军的要求,国内部队早已轰轰烈烈开展,成军成师成团的拉出营房,到环境最恶劣的地方去训练。我们此时回国,正赶上这次全军部署。
我们在尚勇做了野营拉练的准备工作,就出发上路了。不管干部、战士,不管男兵、女兵,每个人都必须带齐生活日用品,两天干粮,随身枪支弹药。各人还根据自己的工作岗位,背上一应物资。
我是炊事员,除了自己行李背包外,还要背上行军锅、粮食、蔬菜、铲子等,起码有60多斤重。
西双版纳的旱季,烈日当头,万里无云。指挥部设计路线,专走无树荫之地,晒得人人汗流如注,从头到脚无一丝一线是干的。汗流多了,人的营养成分也流失过多,有几个女同志晕了过去。急救一番,又扶着继续走;再晕倒,再急救,再继续走。
一路上,所指挥部经常出一些课题:如战地抢救;野外手术;战时包扎、战时运送伤员等。
走到尚岗的一片开阔地,指挥部通知:前方战斗激烈,伤员即刻送到,立即展开抢救。
各科室支起帐篷,架好床板。
“伤员” 被抢救下来了,分科,入室,有条不紊。
手术室设在一棵阔叶树下面,医生们冒着高温施行各种抢救手术。
火线抢救组从“火线”上抬下一位“重伤员”:必须立即手术抢救!
外科弄来一条大狗,后来才知道是王金用5元钱从傣族老乡家买来的。李德俊主任迅速穿上白大褂;王金、管懋钧赶快备皮,孙永安给狗做了麻醉,护士们站在手术台前,一切都按正规手术进行。
李德俊医生划开狗肚,丁文营发令:“伤员大肠被子弹击穿,进行修复!”医生们开始在狗的大肠上做着肠道修复手术。丁所长又指令:“伤员股动脉出血,止血!”
护士们飞快递着各种止血器具,医生们紧张地、细致地做着止血、接通血管手术。“伤员休克!”丁所长又下令。医护人员又立即采取补液,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等抗休克治疗措施。
抢救工作进行了两小时,那条狗在麻醉中,被划得遍体鳞伤。
第一天晚上,住曼岗的一处橡胶林内。男的睡山腰,女的睡山头。我们炊事班全是男的,睡在小溪边,主要考虑便于取水做饭。
说野营拉练,还真遇巧。
当天晚上,我们刚把帐篷支好,累了一天,正准备入睡。此时,一傣族群众奔跑着向橡胶林跑来。到了帐篷外面,这傣族老乡用半生不熟的汉话喊:“大军,救命!大军救命!”大家以为这是指挥部故意弄的招数。
野营拉练嘛,所里经常要变幻一些花样,找一些门道来考验部队,检验官兵是否能在突然的情况下适应环境,抢得下,救得了,治得好。
全所只有一个人最清楚,那就是教导员郑谦,因为一切命令都要从他口中发出,有没有野营拉练项目,郑教导员心知肚明。
郑谦一咕噜爬起来,冲出帐篷,迎上那傣族群众,问:“老乡,什么事?不急,慢慢说” 。
见教导员起床与傣族老乡对话,以为是所里制造野营拉练项目的医生们清醒过来:“一定有事” 。有几个医生爬起来,汇聚在教导员身边。
那傣族老乡喘了口气,说道:“大军,快救命。我们曼岗老波涛(大爷)岩班今天进山打猎,被老黑熊抓伤了。”
“在什么地方?离这里多远?”军医们问道。
傣族老乡说:“老波涛还在山里,离这里大概有三四公里。”
教导员立即命令:“外科抢险组全体同志集合,前往山里抢救岩班老波涛” 。
只两分钟,外科抢险组的李德俊、孙永安、王金、管懋钧、韩素兰、李新芳等背上手术箱、药箱站到了教导员的面前。
教导员严肃地说:“我们野营拉练,为的是战时抢得下,救得了。现在正是检验我们拉练成果的时候,你们一定要跟随这位老乡,快步跑到老波涛受伤的地方,就地实施手术,将老波涛救下山来。出发!”
这时,老所长丁文营也跑来:“我也去。”
郑教导员说:“老丁,你都快50岁的人了,累了一天,你休息吧,有李德俊主任带领,我们应该放心” 。
丁所长断然地说:“这是什么时候?真正的人命关天。我跟着去,多一人多一份力量。”丁文营说着,加入了队伍。教导员在后面喊:“王金、管懋钧,你们照顾好丁所长” 。
丁所长他们跟随那傣族老乡钻进了夜幕。教导员对大家说:“都做些准备工作吧,等一下所长他们把人接下山来,还不知会怎样呢。”
当然教导员的安排是针对化验室、手术室和辅助科、药房的,因为这些科室直接关系到对老波涛的抢救治疗。大家各自按其工作职能,忙了开来。
据后来李德俊医生介绍:他们跟随那傣族老乡跑进深山,老波涛岩班已经昏迷。那两个白天跟随老波涛进山的青年向医生们叙述了老波涛负伤的过程:下午2点,生产队长派他们进山,说是有野猪窜出山来,将农场种的橡胶苗毁了一大片,让他们进山将野猪赶跑。
本来没有安排老波涛,是老波涛主动找到队长,说野猪也不是很好赶跑的,野猪发起疯来比熊都可怕,年轻人没经验,他要求跟着进山,当当参谋。队长也就同意了。
他们一行5人进了山,发现了一群野猪,就用准备好的鞭炮赶跑野猪群,赶了一程又一程,老波涛说:越赶远,野猪才找不到路回来。所以一直赶到下午6点。正准备往回转,谁料,一只大黑熊突然向一青年扑来。这是大家没有预料到的。
正在黑熊即将扑向那位青年的时候,老波涛持手中大砍刀向黑熊冲了过去,用力挥动砍刀砍伤了黑熊。黑熊丢下青年,扑向波涛,波涛和黑熊扭在一起,被黑熊咬伤肚子、颈子和手臂。
几个年青人奋不顾身,举起大棒和砍刀,一齐向黑熊进攻,迫使黑熊丢下老波涛跑向深山。这些傣族青年也没有救治经验,就让三个人守着老波涛,由二人下山去找医生。
到曼岗公社医院,才知道139医院野营拉练住在橡胶林里。二人一商量,一人到橡胶林找大军医生,一人回生产队报告并通知老波涛家人。
丁所长和医生们迅速对老波涛检查,发现老波涛被熊咬得最厉害的是肚子,肚上的皮肤已被撕去20厘米,肠子都能看见;还有右手臂,几乎被咬断,只是有一点点皮连着。
“止血!”
“包扎!”
丁所长发着指令。
老波涛需要手术吻合腹部,固定和包扎手臂骨头,缝合被撕裂的肌肉。在这山上做这么大的手术是不可能的,而且岩班因流血时间太长,需要输血补充。
“必须迅速将波涛送下山,再行手术” 。丁所长命令道:“将伤员用木条固定下来放在担架上抬下山” 。医生们立即固定伤员,此时,生产队的群众闻声赶来,军民合力,抬着老波涛下了山。
在橡胶林里,按照教导员命令,手术室已搭好简易手术室,铺好了手术床。辅助科也备好了手术一应物资,化验室枕戈待旦。老波涛被抬到橡胶林,立即开展清创、缝合、固定手臂等手术。
伤员需输血。赶来的傣族老乡请求:“大军野营拉练任务重,就输我们的吧”
考虑到部队野营拉练任务重的实际,所里同意老乡们的要求。化验室经紧张验血配血,有三个傣族青年向老波涛献了血。
老波涛手术很成功,凌晨4点,手术完成。6点,老波涛从昏迷中苏醒过来。
为了确保老波涛尽早恢复健康,所里立即让生活车将老波涛转送医院本部继续治疗。
这是一次真正的实战检验,是野营拉练的一个成果。
后来,老波涛在二所外科住院治疗了一个月,全面康复后,还带领全家背着菠萝、缅石榴等水果,步行几十公里,来到139医院,找到三所表示感谢。这是后话。
野营拉练是全方位的,除了医疗,各部门各班都得到很宝贵的锻炼和磨励。
记得第一天中午,部队走到尚勇一条河边,天下起大雨,三所野营拉练指挥部命令炊事班:就地火线开灶,无烟煮饭,战场送饭。
这老天,故意同我们作对,在雨中,莫说无烟煮饭,就是像平常一样生火都艰难。但是这是野营拉练,是以实战条件训练部队。
“如果是在战场,前沿战士们在冒雨阻击敌人,炊事班因下雨就不做饭了吗?就让战斗中的战友饿着肚子打仗吗?”王建琪副所长这样给我们作了动员。
从尚勇出发,我就抢着背行军锅,这是炊事班最大最重的工具。其他同志来跟我争抢,我都予以谢绝,把野营拉练当成一次磨练的机会。
指挥部一下命令,我二话不说,把自己的雨衣拿来,在四周钉上木桩,将雨衣固定好,然后在雨衣挡住雨的地方开挖了一个坑,就成了灶。将行军锅支在灶上,就地用稀泥糊住缝隙。
大家开动脑筋,从灶后端挖一条沟,一直延至树林中,从河里捡来石头砌成烟道,无烟灶就成功了。怎样才能在湿漉漉的灶里把火生起来?
黄初庆班长是老兵,很有预见性,在尚勇时,他就捡了一小捆干柴,用雨衣包扎好,这下用到了刀刃上。河边竹林里有的是干竹子干竹枝,虽然被雨水淋湿了,但一遇火烤,很快就燃烧起来。
这一切准备工作,我们在大雨中只用了15分钟。
洗菜当然就在河里了,切菜呢,我见河里有一块较大较平的石头,就拿一块木板洗干净,摆在石板上,还真是一个天然的工作台。
45分钟过去,在全班的共同努力下,饭熟了,菜炒好了,将两个行军桶装上,分四组送到各科室摆开的战场。
野营拉练一切按实战要求进行训练。
我们的工作快速、流畅、按时,受到指挥部表扬。
一天凌晨5点,指挥部吹响紧急集合号,全所集合,奔向一处“战斗正激烈” 的战场。
走到一个傣族寨子的小溪旁,指挥部命令:前方已将伤员送到这里,立即展开收治。
指挥部一声令下,我们就地挖无烟灶、砍柴,生火做饭。但是寻找水源却成了大难题。
做早餐有严格的时间规定;30分钟必须开饭。
全班合理分工:黄班长煮饭,两个战士洗菜、切菜,我炒菜。此时已是凌晨6时。
在医务人员给“伤员” 做手术时,黄班长说,只能煮面条,才能保证时间。让我去小溪里打水。
我提着水桶走到溪边,一看,吃了一惊:溪水上面浮着一层屎。原来,傣族寨依水而居,没有厕所,每早5、6点钟起床,男女老少都在河里解大便。
我赶紧跑到灶台处,向黄班长报告。黄班长和我跑向溪边,见满河漂着屎,皱了皱眉头,说:“另找水源已来不及了”,用竹竿拨了拨滚滚而来的人屎,对我说:“这是在作战的特殊情况下,管不了那么多了。
屎是漂在上面,下面的水是干净的,我用竹竿避开屎,你朝水深处舀水。水烧开后,就杀了菌。再说,战争环境条件下,别说只是水面上有大便,上甘岭的英雄们不是喝尿止渴吗” 。
真的没办法了,我只得在黄班长避开的屎洞里打水。将水倒入大锅里,还弥漫着一股屎臭味。
面条煮好了,屎臭味还隐隐约约有点,孙淑华,段美玲这些女同志嗅觉要敏锐一些,吃了几口,说:“咋有屎臭味?”王建琪副所长知道其中奥秘,就说:“不要太娇气,这是在打仗。一点臭味都受不了,还能打胜仗?”至此,无人再敢吱声。
走到曼龙的一座小山上,指挥部命令:“前面就是无名高地,战斗正在激烈进行,内、外科医护人员抽一半人到无名高地抢运伤员,留一半就地展开收治伤员”。
内、外科医务人员迅速行动。
王建琪副所长命令:“炊事班就地造灶做饭,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我们全都傻了眼。因为这是临时动意,又离开公路十多公里,粮食蔬菜都在生活车上。怎么办?跑回生活车去取粮食、蔬菜,最快也要四、五十分钟。
王副所长问我们:“如果这真是打仗,后方运输线被敌人截断,前方敌人又火力封锁,部队粮食断炊了,炊事班就无所作为了?就看着战友们饿死不成?”
班里组织召开诸葛亮会,研究在无粮的情况下,怎样保障大家生活。我提了三条:
一是山上有大片山药,可挖出来煮给大家当饭。
二是遍地是野菜,我们在家时曾经食用过的鸭脚板、娃儿肠、苦蒿,经过滤苦,人都可以食用。
三是森林中有很多野果,如酸奶果就是大家喜欢的水果。有的同志还提出,山上的木薯、野芭蕉茎块也可以食用。黄初庆采纳了大家的意见,就让我们分头去找这些可食用的东西。
在家时,我挖过山药,也就是我们家乡说的连芍。这种东西,在西双版纳山中很多,因没有人采挖过,往往一珠可以采挖几十斤。这山药不仅可以食用,还是一种大补之药。我和吴学友就负责挖山药。
我们找到两棵粗山药藤,理着根挖了不到一米,就见白生生、胖乎乎的山药躺在那里。我们边刨土边捡山药,不到一小时就挖得山药几十斤,别的战友又挖了几十斤木薯,我们赶快清洗干净。
砍来几根巨大竹子,截成一筒一筒的,将山药和木薯放在竹筒里,放在火上烧,待竹子烧燃时,灭了火,香喷喷的山药和木薯就蒸好了。
用刀劈开竹筒,每人送上一份,对这山珍美味,大家赞不绝口。餐中还加带各种野生水果,可把大家乐够了,都夸炊事班适应恶劣环境,做到了保障有力。
走到曼龙,接医院命令,要我们在曼龙寨住下来,为那里傣族群众防病治病。实际上呢,是我们很多女同志脚已打破皮了,有些体弱的老同志走不动了,上级要我们休整一下。
试想在摄氏38度的温度下,在烈日直射下,连公路都腾起火焰,那些女同志们真是受不了了。为了战争,为了胜利,就是受不了才要练。
在曼龙寨边休整边为群众防病治病,我们炊事班一点也不轻松,所里指定一块河沙坝叫我们演练在开阔地带如何不透一丝烟,隐蔽完成整个做饭流程。
我们集思广益,砍来树枝,把挖的土灶遮挡起来,沿河岸挖一条沟用石头砌好,上面铺上泥土, 出口放在水中。烟从这沟里通过,不断稀释,到出口时又经水过滤,就见不着一丝一亳的冒烟了。
所领导对我们的工作很满意。野营拉练总结时,炊事班受集体嘉奖,我个人也受到表扬。
野营拉练,真是锻炼了部队,锻炼了每个参与者。我们虽参军两年了,像这样正规化的训练还是第一次。
———————-
作者简介:
余泽江,蒙古族,作家,笔名:詹育。大专文化,中共党员,贵州省毕节市人。1968年11月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卫生员、政治干事、指导员、师政治部战地新闻报道组长、昆明陆军学校政治教官。1985年4月转业地方,历任主任;局长、党组书记;秘书长。
一生以爬格子为己任,著有长篇小说《三节草》《惜别凤颈桥》《贤妻似镜》《情已了》;纪实文学:《淬炼年华》《山路弯弯》《有故事的人生》等;编著《七星关区史志人物选》《密林一三九》《七星闪耀》等大型文献;成书有《泽江获奖作品选》《泽江散文集》等作品。
2009年退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白浪情):【八一特稿】(十四) 我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次”——献给建军97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