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59团团长邓仕均牺牲,主席电令,务必抢回遗体

这个代号701的志愿军是谁?为什么伟人要不惜代价抢回他的遗体呢?

1951年,559团团长邓仕均牺牲,主席电令,务必抢回遗体

 

2017年8月,一位老人千里奔赴韩国洪川江畔吉谷里寻找父亲的牺牲地,他将一张黑白照片挂在树枝上,照片上的人身着戎装,剑眉星目。

老人将白酒缓缓洒在地上,屈膝跪地,泪如雨下。随后,他捧起一撮黄土,小心翼翼地放入随身携带的盒子里,带它回家以寄哀思。

老人名叫邓其平,他的父亲是邓仕钧(又名邓世军)。“父亲牺牲时我不到3岁,印象里只有他背着我时黄色呢子大衣的细腻触感。”60多年来,他对父亲的思念和追寻从未停止。

邓仕钧,出生于四川省苍溪县邓家湾,16岁入伍,参加过长征,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他作战机智果敢,英勇顽强,曾12次负伤,9次立功,先后荣获“战斗英雄”“生产模范”“工作模范”“特等战斗英雄”等称号。

1951年5月22日,邓仕钧在朝鲜战场上壮烈牺牲,年仅35岁。

1951年,559团团长邓仕均牺牲,主席电令,务必抢回遗体邓仕钧烈士

(新华社发,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提供)

不可磨灭的月牙伤痕

1932年5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苍溪扩军,16岁的邓仕钧只身前往歧坪镇参加了红军,先后担任勤务员、通讯员、司号员和看护员,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一次战斗中,邓仕钧右脸被敌人的子弹打伤,但他全然不顾,仍坚守阵地,直到胜利,他的右脸颊自此留下了一道月牙状的疤痕。

1935年,邓仕钧所在的红31军编入中央红军,同年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立下了终身为党的事业、为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雄心壮志。不久,邓仕钧参加长征,随部踏上漫漫征途。

1935年9月16日,国民党新编第14师鲁大昌部奉蒋介石之命,企图凭借甘川咽喉——腊子口将红军消灭在崇山峻岭之中。在毛泽东亲自指挥下,邓仕钧所在部队与之进行殊死战斗,胜利攻破腊子口,为中央红军北上进入陕甘打开了通道。

七七事变后,邓仕钧随改编后的八路军115师奔赴抗日前线,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此后,师主力转移,留他担任晋察冀军区4军分区5团1连连长。这支具有光荣历史且战功赫赫的英雄部队被根据地和后方人民亲切地称为“老五团”。

“光辉永存”的钢铁连长

为了打破日寇“囚笼”政策,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正式打响,“老五团”担负强攻天险娘子关的重任。

 

为配合主力攻占娘子关,1连受领了攻击娘子关车站西边磨河滩村以牵制敌军的艰巨任务。磨河滩地势险峻,敌人修建的桥头堡垒和坚固营房,临着深阔的冶河,经常有两百多敌人在这儿驻扎。

1944年华北军区《英雄故事》中记载:“他率领六七十名精壮指战员,强渡冶河逼近车站。这时敌人已增加到500多。21时战斗开始,鬼子在睡梦中被惊醒,仓皇应战,被我一个猛攻就伤亡了几十人。有一股敌人仗着优势火器向我疯狂反扑。”面对强势敌军,邓连长毫不畏惧,奋勇当先,全连战斗情绪高昂,在雷声电光间,战斗持续两个多钟头,敌人伤亡100多人。

1951年,559团团长邓仕均牺牲,主席电令,务必抢回遗体
1944年,华北军区《英雄故事》中对邓仕钧的记载 

1连趁敌人混乱之机准备撤出战斗,但此时河水暴涨,归路断绝,进退两难,邓仕钧沉着冷静,迅速下达坚决打退敌人、巩固阵地、等待时机的指示。拂晓时,他率队撤到村边,凭屋固守,抗击敌人,又杀伤敌人100多人。

12时,敌人组织第二次冲锋,先疯狂炮轰、机枪扫射1连阵地,然后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围剿,在烟幕掩护下突袭进攻,压缩1连防守空间。万分危急之际,邓仕钧叫大家把文件全部焚毁,并鼓励说:“我们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生死在一起!”全连背水一战将敌人挡在外围,让其无法靠近娘子关主阵地。

西南方向的敌人冲上了阵地,邓仕钧身先士卒,端起刺刀与敌人搏斗厮杀。他的英勇顽强极大地鼓舞了全连的战斗热情,1连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打垮了敌人的4次冲锋,敌人节节败退,还丢下30多具尸体。

时至下午,敌人从阳泉关增援铁甲车和重武器,1连阵地被尽数摧毁。邓仕钧虽已身负重伤,但依然坚持到战斗结束,成功带队泅渡回归主力部队,让敌人望河兴叹。

档案中记载:“敌人在铁甲车掩护下从四面包围上来,这时1连伤亡了六七人,弹药也快用完了,邓仕钧果断决定队伍分批交替掩护强渡冶河,迅速撤退到河对岸。邓仕钧最后一批担任掩护任务,渡河时左腿负伤,但他水性好,成功渡过了没顶的冶河。”

这次战斗中,1连最终取得了毙敌200多人的辉煌战绩。战斗结束后,1连被晋察冀军区授予“血战磨河滩钢铁连”荣誉称号,邓仕钧被授予晋察冀边区“特等战斗英雄”。

1943年9月,敌人对平山北岳沟发动“扫荡”,邓仕钧带领全连冲破敌人1500多人的三重包围,胜利掩护全团突围。不久,邓仕钧因伤在花木后方医院养病休整,遭遇敌人扫荡,他旧伤未愈且身患疟疾,行动不便,转移过程中掉了队。敌人发现他的踪迹后,满山遍野地搜查妄图活捉他。

幸而遇到正在组织乡亲们转移的妇救会会长戎冠秀,山路崎岖,她搀扶着邓仕钧蹒跚行走,绕过荆棘向山上攀爬。戎妈妈熟悉山中地形,半山腰有个山洞是专门掩护伤员的地方。可是山洞距离地面七八尺高,攀爬时手脚无可着力之处,邓仕钧尝试多次也爬不上去。

这时附近枪声响起,情况危急,戎冠秀立即蹲下身子,让他踩在自己的肩上,及时救护他至山洞隐蔽。傍晚,等到确认周边安全,戎妈妈才与邓仕钧挥手告别,目送他回到医院。

1944年2月,邓仕钧出席晋察冀边区战斗英雄模范大会,被授予“晋察冀边区子弟兵战斗英雄”称号,获一等战斗英雄奖章。也就是在这次大会上,他与曾救助过自己的“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重逢了。

晋察冀军区专职摄影记者叶曼之用相机记录下这宝贵的一幕,并用作1944年《晋察冀画报》第5期封面——《晋察冀三英雄》,聂荣臻曾欣然为其题词“光辉永存”,照片中间是拥军模范戎冠秀,左边就是她曾救助过的邓仕钧。

1951年,559团团长邓仕均牺牲,主席电令,务必抢回遗体1944年3月,《晋察冀画报》第5期封面《晋察冀三英雄》

不当师长当团长

解放战争末期,邓仕钧随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解放太原,而后西渡黄河、进军大西北,一路从山西、陕西转战甘肃、宁夏。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一方面派遣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挠台湾解放,另一方面派遣美飞机多次入侵中国东北领空,轰炸扫射边境城镇和乡村,将战火烧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

此时邓仕钧所在的19兵团63军正在陕西黄龙山、马兰山和陇海线宝鸡至天水段执行生产和筑路任务。

10月10日,接到中央军委“准备出国作战”的命令后,63军连夜研究制定收拢方案,迅速开展战前教育、整编换装、临战训练,1951年2月17日,邓仕均带领部队悄然入朝,此时第三次战役已经结束,联合国军已经败退至三七线附近。

 

到朝鲜后奉军长傅崇碧命令,邓仕均乘汽车到前线勘察地形,但不料被美军飞机发现。敌机狂轰滥炸之下,汽车翻下山沟,邓仕均和他的警卫员负伤。

在朝鲜战场一枪没打,就住进了医院,让邓仕均很是苦恼。说是住院,但实际上也是天天在大山里躲飞机,饿了吃几口炒干面,渴了喝几口冰水。

第五次战役打响后,邓仕均所带的559团表现不佳,让养伤的邓仕均很是着急。此时,上级鉴于邓仕均过去的表现,已经准备提拔他为副师长。但邓仕均认为到了师里之后,参战机会就少了,因此不顾伤情,又偷偷地跑回了部队。

 

回到部队后,5月15日,邓仕均接到了战斗任务——掩护东线主力部队进攻,向敌后穿插。

 

接到上级命令后,全团开拔,向汉城东南方向的杨平穿插前进。时任63军187师559团团长的邓仕钧不顾长途行军疲劳,带领559团从行进中立即展开,占领有利地形,构筑防御工事,并以一部兵力前出,渡过临津江,接应朝鲜人民军。

 

5月16日下午,559团作为师右路主攻,向兄弟峰以南机动,担负追歼南朝鲜军第6师的任务。

邓仕钧根据敌情精心部署兵力,采取正面进攻和两侧迂回的战术,指挥团主力夹击佛岐山、上甘泉,守敌闻风逃遁,有力配合了师左路561团和向北汉江进攻的560团,全师追歼战斗取得重大进展。

17日渡过北汉江,18日渡过洪川江。19日挺近至基谷里、石山里时,559团撞上敌军的防线。

 

面对敌军一个团的猛烈进攻,邓仕均冲锋在前,带领全团英勇作战,击退了数次进攻。而他的三营损失惨重,营长光荣牺牲。

 

傍晚,559团接到上级命令继续前进。邓仕均立刻带着剩下的一营、二营甩开当面的敌人,向纵深穿插。

 

邓团长带着警卫员和司号长,始终冲在最前面,位置比尖刀排还靠前。冲上目标山顶时,距离最近的敌人不过几米远。邓团长一声命令:“给我打!”,全营用密集火力打退敌人,占领了高地。

 

此时,已经是5月19日的晚上,朝鲜战场战局,骤然发生重大变化……

洪川江畔的忠骨英魂

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第一年里,由于低估了解放军的实力,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节节败退,从鸭绿江边退回到三八线附近。原总司令麦克阿瑟被撤职,由李奇微接任。
新任总司令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的弱点——由于我们后勤补给跟不上,每位战士最多能带一个星期的口粮。所以志愿军的攻势发动一个星期后,由于补给耗尽,不得不后撤。
针对这一弱点,李奇微发明了“磁性战术”。在志愿军进攻的前几天,“联合国军”整体后撤,避其锋芒,等到志愿军补给快耗尽时,再利用机械化优势反穿插,企图把进攻的志愿军部队“饿死”在包围网里。

1951年,559团团长邓仕均牺牲,主席电令,务必抢回遗体(新任司令李奇微 让志愿军很是头疼)

正是发现了李奇微的这一企图,5月19日晚上,东线的志愿军主力开始后撤。邓仕均也接到命令,守在洪川江南岸边,掩护主力部队撤离,“不准后退半步”。

559团按照命令进驻江边阵地后不久,蓄谋已久的美军,便气势汹汹地杀了过来。一个多团的敌人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轮番向559团的阵地发起猛攻。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邓仕钧率领部队打退了敌1个团的多次反扑,先后夺取寺洞南山311.3高地、佳日里、吉谷里、凤尾山等地。至此,志愿军占领北汉江与洪川江之间全部地域。

5月21日,187师奉命撤往洪川江以北地区集结,重新部署。当日夜里,邓仕钧率团掩护师主力过江。江南正面的美军第1军以坦克为先导,分数路向北逼近,559团依托吉谷里阵地与敌激战,抗击美军4个多营兵力的进攻。

 

在掩护师主力撤退过程中,邓仕钧始终坚持走在部队的最后面,指挥战斗,组织防御。

邓仕均带领全团,接连打退敌人6轮大规模进攻,歼敌200多人,坚守阵地接近一天一夜。第二天晚上7点,邓团长最后一批撤出阵地。但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
在通过一个狭路口时,一枚炮弹从天而降,在邓团长的身旁炸开,击中了他的大腿。然而还没等警卫员包扎好,又一阵炮弹打了过来,其中一发炮弹弹片击中邓团长头部。
他当场牺牲,年仅35岁。

 

战火纷飞中,没有时间悲痛,邓仕钧身边的警卫员陈明月报告上级,701(邓仕钧代号)牺牲了,师长徐信立刻命令抬回邓团长遗体,如果条件不允许,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暂时掩埋,但要做好记号。

 

警卫员和2名战士在附近老百姓家找到一块门板,放上邓仕钧的遗体,准备渡过洪川江,可江水太深,抬着遗体很难过江,三人只得就地掩埋。

 

邓团长牺牲的消息很快传到中央,毛出席听后下令:“一定要抢回他的遗体!”

 

师长徐信亲自布置了这个任务。第二天黄昏,在全军的炮火掩护下,警卫员带着30余名战士,再次强渡洪川江,摸到了当时埋葬邓团长遗体的开阔地。

 

然而,彼时的开阔地灯火通明,已经成为敌军的渡江基地,到处是坦克。冒着被发现的危险,警卫员带着战士们,在开阔地周边来回走了3趟,却始终没能找到机会。

 

1951年,559团团长邓仕均牺牲,主席电令,务必抢回遗体

报告情况后,直到第二天黎明,最终毛主席无奈下令:撤退。战士们依依不舍地回望着掩埋邓仕均遗体的洪川江畔,忍不住泪流满面。

那个夜晚,军长傅崇碧和师长徐信,都站在江畔等着小分队归来,彻夜未眠。

由于当时埋葬的匆忙,没有做墓碑和明确的记号,随后大部队转移,邓仕均遗骨的具体位置,再也无人知晓。

作为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20名团长之一,邓仕均的英魂,依然长眠在那片浸满无数烈士鲜血的异国土地,见证着那段悲壮的历史。

抗美援朝战场上,无数个像邓仕均这样的英雄将尸骨留在了异国他乡,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全和尊严。

尽管他们很多再难魂归故里,但我们仍然期盼着。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守好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向所有血染战场的将士们致敬!

 

鸣谢闽江女士的推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白浪情):1951年,559团团长邓仕均牺牲,主席电令,务必抢回遗体

(浏览 4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