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少华:风雨十年(十七)

石少华

十一 

这次去冀中仍然有武工队的同志护送,不过穿越平汉铁路的封锁线时,确实比过去容易多了。密布在铁路沿线的日伪军岗楼,大部分已经成了一种摆设,敌人躲在岗楼里,只是漫无目的地开几枪,却很少出来走动。因为哪个岗楼对周围人民犯下罪行,哪个岗楼就会大祸临头,就会遭到八路军的沉重打击。我和王清江在孟庆彪的带领下,顺利地从保定附近越过平汉铁路,进入冀中平原。

孟庆彪把我们领到冀中军区政治部,便告辞前往他所在的九分区。当时冀中军区机关的驻地也属九分区管辖,距白洋淀大约70多里。孟庆彪原是冀中军区摄影训练队的第二期学员,为人忠厚,作战勇敢;解放后他在新华社担任摄影记者多年。

与孟庆彪分手后,我们首先看望了黄树才主任和流萤同志。流萤现在担任着摄影科科长的职务。据他介绍:冀中军区的各分区和主力团的摄影工作都已恢复和健全,目前正在筹办出版画报和摄影刊物。

第二天一早,我按照约定的时间去见杨成武司令员。原来的司令员吕正操奉军委命令,率领整个主力团到晋绥军区,和贺龙将军一起加强保卫党中央的工作。在五一反扫荡之后,杨成武同志接替吕正操担任冀中军区司令员。杨成武对沙飞很熟悉,沙飞参加八路军时,首先就是在杨成武将军的部队里体验生活。当时平型关大捷刚刚结束,杨司令员怕他遇到危险,专门选派了两名警卫员负责沙飞的安全。杨成武同志很热情,详细地询问了沙飞受伤的经过,当他得知沙飞已经恢复健康时,非常高兴。

寒暄了一会儿,杨成武同志把我带到作战室。指着地图向我介绍了冀中地道战的发展情况。他说,地道战是平原游击战的奇迹,是人民创造的结晶。它开始只是作为防御的手段,后来逐渐发展为具有全面作战能力的歼敌武器。特别是当它同发源于太行山区的地雷战相结合时,威力就更加强大。抗日军民都很希望我们摄影工作者能把地道战纪录下来,报道出去。但是地道里一片漆黑,缺少光源,在当时的条件下,拍摄难度较大。

杨司令员请一位参谋作向导,他亲自陪我参观了军区驻地的地道。地道里非常黑,摸到尽头,才借着昏黄的手电筒光看到一个隐蔽的入口。向导说:从这里下去,就是第二层地道。第二层地道中又有暗道与水井相连,这样一来可以解决地道内的饮水问题,二来万一敌人向地道内灌水,也可以使水由暗道排入井内,不至淹没地道。地道内还有各种火力点、观察点,隐蔽得十分巧妙。这里的地道不仅与各家各户相通,还能与邻村的地道相通;凭借着隐蔽的通道,甚至可以爬到房顶、村外……。杨司令员向我介绍说:军区驻地还只是一般规模的地道,在敌我交叉的边缘地带,地道修得更巧、更好,作战能力也更强。

从地道里出来,杨成武同志留我在他那里吃饭。我提出:为了拍好地道战的照片,我希望到地道战开展得最好的地方去一段时间,跟那里的部队和民兵同吃、同住、同战斗,以便得到一点亲身的体验。杨成武同志考虑片刻后答应了我的请求,并约定第二天派一位参谋陪我一起去。

就这样,我们来到靠近保定的一个村庄。这里离敌占区很近,而且保定一带又是冀中平原著名的粮棉产区,敌人常常出来抢粮。我加入到一个民兵中队里面,很快便成了他们中间的一员。熟悉情况以后,我们又利用当地有限的一点点简陋器材,克服了地道内光线暗、空间狭窄等困难,陆陆续续地拍摄了部分地道战的照片。光阴过得很快,一个月的期限快到了,因此,我和王清江取道白洋淀,返回晋察冀画报社。

石少华:风雨十年(十七)在地道交叉口的游击队员  1944年    石少华摄

去冀中的这段时间里,军区和主力团挑选来参加第五期摄影训练队的同志已经陆续报到。这批学员素质比较好,都是各部队的年轻骨干。其中有的同志已担任过连级指导员。也有的是文化教员、抗大一分校的毕业生。记得有高粮、黎民、郝建国、顾棣、郝建奇、杜铁柯、赵逢春等四十多位同志。

我回到驻地时,沙飞正忙着与学员个别谈话。章文龙、赵启贤等同志说,这批学员大多数是前方部队的骨干,不少同志对摄影工作的重要性缺少认识,思想上一下子还想不通,所以不断要求找领导谈话,忙得沙飞同志不可开交。

沙飞见到我,第一句话就说:你可回来了,正好。这四十多号人我一时谈不完,咱们还是一块儿干吧!”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先不急于搞开学典礼,而是针对大家的思想,搞几次畅所欲言的讨论,统一认识以后,才能充分调动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我在冀中开办过四期训练班,所以沙飞要我来负责这一工作。我同意了,但是要求沙飞准备一次讲话,以他的亲身经历来引导和鼓舞学员们。沙飞听完我的话,忍不住笑道:我放不过你,你也放不过我?好吧,一言为定!”

沙飞历来文思敏捷,没写什么讲稿,却能够有声有色,侃侃而谈,他从自己的经历讲到摄影工作对于革命事业的重要意义。从晋察冀画报的宗旨讲到艺术摄影与新闻摄影的关系。学员们立刻被他那独特的讲话吸引住了,沉浸在那朴素而又深邃的思想里。沙飞认为,中国的摄影艺术,是在革命战争中才真正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真正成为一种人民所需要的武器,真正从狭隘的儿女私情走向了火热的生活。紧密结合时代脉搏,更加密切联系实际的新闻摄影,必然会在这种战斗环境下成为整个摄影艺术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对于每一个摄影工作者来说,仅仅有正确的思想、革命的热情和生活的积累又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否则就难以充分地发挥摄影艺术的战斗作用。我们从部队中挑选出最优秀的年轻干部,进行一期又一期的培训,目的也正在于此。这项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又非常光荣。它就是我们未来的摄影事业的希望。晋察冀画报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它当然首先是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首先要为革命战争服务。然而它又是一份综合性艺术刊物,既需要反映军民抗战的新闻照片,也需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艺术照片,还要刊登一些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总之,这是一种需要我们投入毕生精力的真正的革命事业。

沙飞的讲话给学员们很大的鼓舞。大家进行了认真讨论,提高了对摄影工作的认识。在沙飞的带动下,晋察冀画报社的许多同志都旁听了这期摄影训练班的课程,就连工作繁忙的裴植同志也参加了进来。19457月,第五期摄影训练班正式结束,举行了毕业典礼。除少部分学员被补充到晋察冀画报社的摄影科和编辑部以外,大多数同志回到原来所在的军分区或主力团工作,基层摄影队伍从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比较完整地实现了我们上下配套形成网络的设想。

在这段时间里,罗光达等同志已在冀热辽地区初步展开了工作,原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的李荒副部长给了他们很大的支持。610日,沙飞写信给罗光达,谈及筹建冀热辽画报社等问题。信写好之后,沙飞请我过目,并要我签字联名发出。由于战争年代的资料极为宝贵,保存不多,现全文附后:

沙飞石少华给罗光达的亲笔信(1944610日)

光达同志:亲爱的战友!

握别一年了,祝你健康和胜利!2月底接到你114日的来信及关于新闻摄影研究的稿子,当时曾有两信给你,后来天辉同志走时也带了一个短信,谅已收到了吧?

抱歉的是关于研究摄影的参考材料一直到今天还没写出来,致使受到损失。这一点我已反省到了,并决心在最近写出一些东西来提供大家参考。

最近接到来电。我们同意你们改为独立的冀热辽画报社,已回电了。今后仍继续互相援助,无论在稿件上或器材人员上我们都可以给你们尽力帮助的。现寄上画报83本,月刊20份,放大照片一份,参考材料一份,重庆联合画报一份,请查收,并希望提批评意见。

关于技术人员待遇问题,此间分局正统一规定重工业最高90斤、轻工业80斤小米。这是除了每月粮票、菜金以外的,望注意加强对技术工人的政治教育和团结工作。在生活上给以适当照顾也是需要的。你们应一边办摄影训练班,大批培养摄影员,准备反攻力量;我们去冬曾有电示,你们可以单独办,而我们这里则培养冀中、冀察、冀晋的摄影员,每团或支队、区队都必须有一个。办时首先着重政治教育、军事、文化,但技术上尤为重要。距离准确,曝光、暗室工作,都必须认真刻苦地每天练习、检查,发动大家监督测验教学。可采取群众路线去探讨,以免将来下去工作收不到成绩,使工作受损失。摄影器材宜大批购买,妥密保存胶卷尤为重要。东京炸后,胶卷供给将成大问题。这是最重要的工作,切不可放松丝毫。其次,从城市吸收暗室、制版、印刷的技术工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器材比较好买.但应派出可靠而得力的人与平王(注:即北平的王秉中同志)联系。据说曾去一老太婆,既无钱又无胆量,使工作受损.这是不对的。

去年博芳同志提出的制版药方滤清沉淀物很好用,我们已不用温度计了。博芳同志在途中没到冀东。初期因环境艰苦紧张,及领导上照顾有些不周到之处提出辞职,闹意见,消极,这都是不对的。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可以考验一个人对工作的忠诚程度。关于这问题你应把具体情况报告政治部,一方面加强思想领导,改造他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技术工人的照顾予以更多地注意。耐心的教育是必要的。

你们如情况紧张可采用地下室工作方法,地道战是必需的,应学习冀中斗争经验。

吕红英在此住一时期,三天前才回画报社去。兹将孩子与母亲底片交好。

望经常来信,不多谈了。致

布礼

沙飞、石少华

(未完待续)

原文刊自石少华之子石志民博客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碾盘沟):石少华:风雨十年(十七)

(浏览 1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