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靖原铁道兵11师政治处干部,转业在上海市政府工作,去年年底回乡探亲,江都藉战友请他小聚,吃个便饭叙叙旧,大家边吃边聊。
其间,他讲述了铁道兵独立舟桥团参加唐山救援,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京山线蓟运河铁路特大桥被损毁,阻隔了救灾队伍和物资的进入和展开。
在唐山大地震刚过去两天后的7月31日18时,铁道兵舟桥团接到中央军委作战命令:8月10日前架通京山(北京—山海关) 线蓟运河铁路大桥。
铁道兵独立舟桥团官兵立即携装备,浩浩荡荡赶赴救灾现场。部队在北上行进途中,遇到某部步兵师一队人马,设卡拦住了去路。真是“曹操出门遇蒋干,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原来某师接上峰命令:凡入唐救援部队,必须服从该师统一指挥,统一部署救援工作,军令在手,不得违抗。若在战争年代,“下级必须服从上级”是原则。独立舟桥团,怎么说都是一个团的建制,理应服从某师调遣。
古语说“县官不如现管” ,舟桥团也有军令在身,又不好硬抗,团领导开始与步兵师领导周旋。舟桥团是接到央军委命令的,时间紧任务重,一刻也不能耽误。
不信,现场发报给中央军委,说着秘书就拟好电文让某师长看,为了给某师长面子,舟桥决定留下一个排为步兵师统一调遣。其余必须赶到抢修地点,步兵师长看着舟桥团的架势确实不一般,也就放行了。
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领导人高度关注铁路系统的受灾情况,成立了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并指出京山线、通坨线(通县—坨子头)等铁路是连接我国东北、华北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干线。
这两条铁路的中断,不仅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全国各地支援灾区各种物资的及时调运,和数以万计受伤群众的抢救和转运,要求铁道部确保沈阳至唐山方向的列车安全畅通,并要求铁道兵马上组织精干力量进入灾区,迅速抢修京山、通坨等被地震损毁的铁路线,尽快恢复通车。
据此,铁道部党组决定委派具有抗灾抢险实践经验的副部长刘建章、会同铁道兵党委指派的郭维城副司令员一起组建“铁路抢修联合指挥部”,统一指挥铁道部和铁道兵的抗灾抢修队伍,郭维城任司令员,刘建章任政治委员。
铁道兵则根据中央军委部署,命令铁十一师的3个团、铁十四师的2个团、铁四师驻蓟县的4个连以及独立舟桥团等部的1.4万多人陆续赶往灾区。短短两天时间,被毁铁路现场就汇聚起一支抢修大军,展现出一幅千军万马战“京山”的壮观场面。
当时,唐山这座百年工业重镇,已是断壁残垣、满目疮痍,人员伤亡更是让人揪心,没来得及处理的罹难者遗体,仍被压在瓦砾之中。
众多等待医治的伤者和幸免于难的人们,由于突然遭受了过度的精神刺激,进入一种没有眼泪、不想说话、两眼发愣的茫然失神状态。这情景像沉重的铅块,压在参加抢救的每一个铁道兵战士心上。
当时京山线、通坨线和津蓟线(天津—蓟县)铁路有将近600公里干线、支线和专用线受到严重损坏。
其中,茶淀至雷庄间约100公里受损最为严重,许多地段路基沉陷、开裂,最深处下沉达3米多,纵向开裂最宽处达1米以上;
有的路段,钢轨严重扭曲,甚至断成两截;有些桥梁两端向河心挤压,墩台移位、下沉、倾斜、断裂,梁位普遍错动,桥头填土下沉。
唐山大地震后,下行桥(1888年修建的第一座铁路桥)上钢轨严重弯曲变形。
唐山大地震后,上行桥(1942年修建的第二座铁路桥)西侧桥头路基下沉,钢轨严重弯曲变形,两座桥墩不同程度偏离、倾斜。
有的锥体坍塌,唐山、古冶两地的绝大多数站房倒塌,设备几乎全部损毁,站场完全堵塞,沿线通信信号、给水设施、输电线路均遭到严重损坏。
铁道兵指战员集中全力突击抢修铁路正线,划分了抢修管区,分解了抢修任务,明确了抢修要求。
第一步以最快的速度,争取京山铁路单线尽快通车;第二步全面抢修铁路复线、支线、专用线,加固场、站房屋,修复铁路附属设施,并帮助群众解决突出的困难以及生产自救。
铁道兵在唐山的那段日子,生活非常艰苦。战士住的帐篷和车厢房,白天被太阳晒得像个蒸锅,坐在里面,即便什么事情都不做,也会汗流浃背,如同在洗桑拿浴。
夜晚更加难熬,关闭门窗,大家憋闷得喘不上气,不关门窗又有苍蝇蚊虫肆虐,许多人被叮咬得浑身肿包、发炎。受此影响一些战士更加难以入睡,只好依靠安眠药,又不敢多吃,怕吃多了第二天醒不来,干活没精神。
河水多数被污染,无水洗澡,吃饭饮用水无法保证。正巧部队驻地附近有一片西瓜地,农民自己舍不得吃,把成熟的西瓜多次送给解放军,战士们个个欢天喜地,西瓜既解渴又充饥,一举两得,在那恶劣环境下,无疑是最卫生无污染的食品饮料。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为了感谢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支援和厚爱,战士们克服万难,更加努力地工作,尽量加快抢修进度,争取提前恢复通车。
战士们心里明白,唐山抗震救灾工作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铁路能否畅通,抢修速度如果加快一分,通车时间就能提前一分,毛主席、党中央的关怀就能早一分送到灾区人民心中。
战士们个个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奋勇争先,不怕牺牲,不怕染病,流血流汗。天不亮就上工,天黑了也不下现场,夜间没有照明,他们打着手电、提着马灯、举着火把坚持作业。
那段日子,战士们不是头顶烈日,就是冒着倾盆大雨,在恶劣的环境下,每天在工地奋战10个小时以上。
铁道兵十一师抓紧抢修路基,做到桥通路通无缝衔接。11师52团先到唐山郊区,一路上连奔带爬,没吃没喝。卫生队生活车联系不到,陈朝祥队长说,卫生班自己想办法找饭吃。卫生兵已经是三天没吃饭了,卫生员纷纷到各连要饭。
有一卫生员叫沈加德,到了一个连长跟前说,给我点饭吃吧,那个连长好像认识他,说先给卫生队沈班长打饭,他打了两份饭,一份给陈队长。其他同志分别在不同的连队吃上了饭。
蓟运河大桥为上下行两座桥,墩台高、跨度大,桥下水深约8米。地震中该桥损毁严重,桥上钢轨扭曲,钢梁支座脱落,桥墩多处开裂、错位。指挥部首长和技术人员在桥头开现场会,讨论抢修方案。有关人员提出修建便线桥和架设铁路浮桥两种意见。
蓟运河铁路桥二号左侧钢梁位移0.6米
铁路浮桥是铁道兵所属的几个研究所联合自主研发的战时铁路抢修器材,虽已定型批量生产,但尚未在实战中采用过,一些同志对抢修中使用这种器材,疑虑颇多。
架浮桥工艺成熟,可短时间拼装完成,是可争取提前通车的唯一途径。形势逼人,时间紧迫,经过慎重考虑,毅然决定架设铁路浮桥。
经过各单位艰苦努力,特别是铁道兵独立舟桥团全体指战员废寝忘食,连续奋战5个昼夜,将1400吨舟桥器材从山东省齐河县及时装运到抢修现场。真是越忙越桀纣,大吊车吊塔上吊钩怎么也装不上去,拼装浮桥的大件在车上卸不下来。
铁道兵舟桥团正在抢修蓟运河铁路桥
团长也急了,当着大伙的面讲道,谁能把吊钩装上去,不是共产党员的,火线入党,是党员不是干部,立即提为排长。真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见一战士登上吊塔,很快就装好吊钩。
并立即投入紧张的拼架作业,经过60多个小时昼夜鏖战,架通了蓟运河铁路舟桥,恢复了京山线铁路运输,终于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200米长铁路舟桥的架设任务,为京山铁路单线提前通车创造了条件,也为及时抢运抢修物资、转运伤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证了大量救灾人员和物资及时运往灾区,便于把受伤人民群众,大人小孩疏散到全国各地医院治疗康复。
8月9日上午,第一列满载救援物资的列车以5公里的速度,经下行线通过蓟运河铁路舟桥进入灾区,通车时间比中央军委的命令要求提前了一天半。
铁道兵舟桥团昼夜奋战抢修架通蓟运河铁路桥,第一列火车顺利通过
餐桌上秦佑宏战友说,在北京密云区石城镇与不老屯镇交界处,也是白河汇入密云水库的地方,水库部分埧基裂缝非常危险,为保北京城,水库的水已放光见底,进行加固。附近的村民都到水库抓鱼,鱼特别多也很大,最大的两个人抬一条。
另一个战友说,当时我就是在蓟运河通车现场,第一列拉着石头,后面就是各种抗震救灾物资。
抗震救灾期间,蓟运河铁路舟桥通过救灾物资和运送人员的列车533列,客货车辆20375辆,保证了大量救灾人员和物资及时运往灾区,保障了唐山抗震救灾任务的胜利,为此,铁道兵舟桥团受到了中央军委和铁道兵兵部的通令嘉奖。
时光飞逝,战友们心中留下的只是一段永恒的记忆。
文艺演出慰问日夜奋战抢修蓟运河铁路桥的铁道兵舟桥团指战员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白浪情):舟桥团奉命救灾架桥,半路 “程咬金”拦住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