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1944年鲁南军区八路军军装颜色是草绿色?

马甬智

纪念馆向铁道游击队指战员褚衍杰后人颁发捐赠证书
纪念馆向铁道游击队指战员褚衍杰后人颁发捐赠证书

2024年12月6日,山东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报告厅内举行一场无偿捐赠活动,来自浙江宁波的铁道游击队指战员褚衍杰后人捐献了抗战历史见证物。枣庄市铁道游击队党性教育基地管理中心主任、铁道游击队纪念馆馆长翁军,副主任孙中启,中心文保和研究科等参加了捐赠仪式。

遵照老八路褚衍杰本人嘱托,其孙子褚鉴作为代表捐赠了珍贵的抗战历史见证物——鲁南铁道大队指战员褚衍杰1944年升至鲁南二军分区后首次军装壹套(军上衣、军裤各一件),捐献说明一张以及包裹军装用的毛巾一条(毛巾上绣有“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央人民政府赠”字样)。这套军装颜色是草绿色,没有穿洗过,保存较好。

捐赠抗战历史见证物现场
捐赠抗战历史见证物现场
捐献军装一套及说明一张
捐献军装一套及说明一张
铁道游击队指战员褚衍杰照片
铁道游击队指战员褚衍杰照片

捐赠仪式的消息在网上发布后,有些吃瓜群众提出一些疑问:“八路军的服装颜色不是灰色吗?” “为什么1944年鲁南军区八路军服装是草绿色的?”………

这怪不得他们,因为抗战神剧看多了呗,在众多的抗日影视剧当中,八路军穿的衣服大都是统一的灰色布军帽和灰色布军装,这在观众心目中已形成固定的形象。

其实在当年作战部队中,也有搞不清楚我八路军军装的颜色。华野三纵司令部作战科长魏学诚《战地日记》中有一段生动描述:“我写完简单介绍信,骑兵就带马来了,两人打马疾行,跑了十几里路赶到六纵司令部住地,时已近15时,先见到部队整装待发的样子,找到杜屏参谋长,交了介绍信,说明来意,他派人赶快请王必成司令来。不一会儿,见一中等身材的首长缓步走来,杜屏向我介绍说:“这是王司令员”,并将我向王做了介绍,我向王敬礼。他边走边瞅我的着装,围着我转了半圈才开口:“你们穿得怎么和二鬼子一样?”我早就知道八路军与新四军的着装区别。即回答:“陇海路以北各地伪军穿灰军装,我们八路军都是穿黄军装,不同于陇海路以南新四军穿灰军装,伪军穿黄军装。”

…………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八路军军装的颜色是五花八门的,以灰色、黄色、草绿色为主。‌‌‌

八路军在抗战初期主要使用灰色军服,这是由国民党政府按照编制人数配发的。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国民党政府停止了对八路军的军需供应,八路军不得不自行解决军服问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开始从前线调遣大量兵员与八路军作战。同时,在敌后抗战区大量招募伪军部队,对我军根据地多次进行“扫荡”,还实行“囚笼政策”,修建了大量的炮楼和碉堡封锁公路交通线,对八路军进行物资和经济封锁。

在日伪不断进攻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八路军的物资供应非常紧张和短缺。在这一艰难时期,几乎无法统一部队的军装。各根据地和战区自行规定所在区域的服装。由于染色剂供应困难,各种土办法上阵,军装颜色也就五花八门了。

八路军总部及129师部队是灰色军装。

这种灰色的军装,是用草木灰染成的颜色。染色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将原色布料铺好,使用当地百姓家烧火后的草木灰,均匀地铺在布上,泼上水后用脚踩踏,再用碾子不断地碾压,之后再将布匹上的杂质用水冲掉。最后集中晾晒几天,白布基本就成了灰色了。虽然方法简单,但操作费时费力,制作非常辛苦。与同时期的新四军灰色军服相比,新四军的军服偏灰蓝色。而且由于染色工艺不同,八路军的灰色军装染出来的颜色深浅不一样。

晋察冀军区八路军是黄色军装。

晋察翼军区刚刚成立时,人员迅速扩编,军服需求量非常大,染色剂供应不上,当地百姓为我军提供了传统的土法染色的技术,就是用当地槐花和黄栀子花熬成染料,将灰白色的布料和白色布料浸泡在里面。如果想颜色偏绿,就用火碱水再洗一遍。这种使用自然的植物染色法效果很好,衣服相对来讲不容易掉色。

土法染色方法推广到晋察翼各部队,1939年到1940年,八路军各部队广泛普及了这种使用土发染色制成的黄色/黄绿色的军服。而且黄绿色的军装很适合当时华北地区山地、平原的地貌颜色。因为军装是黄色的,晋察冀的八路军也被当地人叫成“黄八路”。

山东八路军夏装是草绿色。

1944年,山东八路军提出统一军装颜色,适应当地作战需要。其中规定夏季军服为草绿色,冬季军服则视作战环境变化来定颜色,比如平原地区的冬服用土黄色,山地地区的冬服用灰色。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都是土法染色,由于山东地区栀子花比较少,这里的八路军会使用红土染色。其做法是,先将挖好的红土撒在铺开的白布上,泼上水后,用碾子反复碾压,红土的泥水会掺到布里,冲掉杂质晒干几日,衣服就变成黄色的了。

八路军这些染色方法毕竟是土办法,比不上工业染色。刚开始染色很好看,但长期在外作战,风吹日晒雨淋,衣服很快就会掉色。八路军老战士回忆,在外打仗,衣服出汗后会变红,身上也会被染色,最后衣服上红一块黄一块,像迷彩一样斑斑点点,而有些黄色军服褪色后也就变成了灰色,所以当时八路军的军服颜色大概就是灰灰黄黄混杂在一起,这也体现了当时抗战条件的艰辛。

八路军的军服供应一直非常紧张,为了节省资源,原则上规定军服制造与供应要厉行节约,发一件新的,就要回收一件旧的。回收的旧衣服要充分利用,比如做鞋垫,鞋底等等。

被日军封锁的极端困难时期,穿上一件新军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当时很多首长的衣服也是缝缝补补,各级干部要带头节约军服,能穿则穿,能补就补,争取把有限的新军装供应给新战士。

除了自产军服,八路军也会通过缴获敌人的军服来弥补需求。比如1941年冬,山东军区铁道游击队奉命截击敌军运列车,缴获1.8万匹洋布,800套军服及军毯等物资,装满了200多只小船运往根据地。

服装不统一、供应困难、颜色杂乱的问题,直到1948年底我军拥有了足够数量的布料和被服厂,才得最终到解决。

1949年我军逐步换装,终于在军服颜色、尺寸和样式上得到了第一次统一。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通知删除)

(浏览 26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