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28军老战士回忆录: 回忆战友易良华同志

张辉/文 张东生/整理

(此文是一篇红军老战士的回忆文章,文章虽短,但却体现了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中战友之间的生死情感,也让我们体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易良华同志是“黄麻”红军老战士,在暴风骤雨的年月中投入了革命的怀抱,为党为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我们相逢是在战火纷飞的1935年。1934年红25军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北上抗日,留下部分战斗人员坚守根据地。为保存革命火种,在高敬亭率领下,第三次重建的红军第28军坚持在鄂豫皖游击作战了三年,使大别山红旗不倒。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二十八军参谋处(印)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二十八军参谋处(印)

易良华早先是战斗在湖北黄安与新县交界的老君山革命老区。由于敌人的追剿,转移到河南罗山县杨万店一带的山区“大鸡笼”。易良华当时在红军总医院做医护员,为护理与治疗病员吃尽了千辛万苦。由于国民党军对苏区不断进行清剿,他们又转移到了罗山县彭新镇(笔者家乡)深山老林的“长岭岗”、“桃园沟”等地疏散安排伤病员。

皖鄂特委书记何耀榜回忆在红军医院做手术的情形时说,“医院使用简陋的器械,在河边大树下的石板上,历时一个多钟头,为我取出了体内的子弹和碎片。”当时,条件虽然简陋,但部队士气高昂。在红25军长征前,军首长吴焕先、徐海东多次鼓励医护人员努力工作,徐海东还多次带来伤病员交给医院。医院还先后为红军将领郑位三、徐海东、吴焕先等看病、做手术。1934年底,中共鄂东北道委带领鄂东北道委红军总医院(红28军总医院)及后勤部门,转移至老君山、天台山、潘家河等深山老林,最终隐蔽于湖北礼山县“韭菜崖”(现罗山县铁铺乡)。林之翰任道委总医院(即红28军总医院)院长,熊德安(女)任政委。

1935年初,大量敌军侵入根据地反复进行”清剿”,总医院不断转移以避免敌人骚扰。7月3日,由于叛徒熊天亮引路,敌军以两个正规营600余兵力,包围、突袭总医院,张辉所在的游击队拼死阻挡以掩护医院突围。

林之翰、熊德安一边和同志们奋勇抗击敌人,一边指挥医院人员保护伤病员分散突围。这场惨烈的战斗一直进行到下午4时,由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医院又多是女同志,伤病员身体羸弱、行动不便,最终牺牲极大。除少数同志突围外,政委熊德安等20多人壮烈牺牲,其中包括林之翰妻子朱淑良。林之翰身负重伤被俘,林之翰5岁女儿林光明及医生、看护、伤病员、后勤人员等19人也一同被俘。

1937年7月全面抗战开始后,国共双方经过艰难谈判,达成“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协议,林之翰终得获释出狱。此时,身体遭受严重摧残的林之翰已不能独立行走,5岁的女儿林光明也渺无踪影。不久,时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鄂豫皖红军谈判代表何耀榜转达上级指示,林之翰被派往黄安七里坪新四军四支队任军医处副处长兼后方医院院长。

红军医院为红军部队的医疗保障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和红二十五军北上时都带走了一些医务骨干力量,如曾韬(原名曾纪芥)、秦光远、周东萍(徐海东夫人)、戴觉敏(戴克敏妹妹)、余光(女))、余国庆(女)等同志。

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在林之翰带领下,红军总医院的汪浩(原名汪仁福)、张祥(原名张焕模)、傅达辉、易良华、张映清(女)、吴继春(女))、范明(原名范绣楼)(女)、戴醒群(女)等,其中许多是女同志,随军作战,抢救伤病员,对大别山上红旗不倒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县中共鄂东北道委会旧址
新县中共鄂东北道委会旧址

中共鄂东北道委会在新县城西50余公里的古店街。红军主力于1932年秋西去后,卡房深山区成为鄂豫皖军民坚持革命斗争的游击根据地。中共鄂东北道委机关一直在这里活动,直到一九三七年合作抗日。

老君山在新县卡房乡南部,地处鄂豫皖交界,海拔高度840.5米,是卡房境内第一高山,东北与天台山对峙,南有小老君山,四周群山环绕,森林茂密,山地险要,峡谷纵横,是红二十八军的摇篮,是红军的重要依托和据点。

老君山
老君山

当时国民党第十一路军25军102、103师,还有保安团和民团,多次集中兵力,对大别山区的红军和游击队进行围剿,采取封山搜山、砍树倒林、放火烧山等三光政策,将山里老百姓的房子烧光,强迫老百姓出山落户到畈,断绝群众与红军的联系,长岭岗成了无人区。这时生活极端困难,尤其是伤病员,无药治疗,有的伤口发炎化脓生蛆,易良华他们医务人员就用开水给伤员洗伤口。为了安全,就将伤病员安排在石洞里野草中,没有粮食吃,就去山中拾野果给他们充饥,由于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爱护,伤病员一批又一批恢复后又回到了前线战斗部队。

这时我在红28军、罗皮孝特委便衣第四队,主要任务就是筹集粮食与药品送给红军医院去治疗伤病员,同时组织宣传群众与敌人进行斗争,保护后方伤员与部队红军女同志。看到伤员的痛苦,医务人员心情沉重,他们想方设法冲破敌人的封锁,千方百计地筹集粮油,维持大家最低的生活,尤其要买到盐治疗伤员和洗伤口,来增强医护人员医疗伤员的信心。

易良华人小,上山却很快,革命信心坚定,尤其对伤病员无为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伤病员对他们都怀着感激的心情。在那个极端艰苦的年代,吃不上饭,穿不上冬衣,但大家毫无怨言,坚持与敌人斗争。

湖北礼山县野鸡笼“韭菜崖”(现罗山县铁铺乡)
湖北礼山县野鸡笼“韭菜崖”(现罗山县铁铺乡)

红28军总医院(鄂东北道委总医院)韭菜崖医院(罗陂孝分院)旧址

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1937年国共合作,大别山区的红28军奉命在湖北黄安县(红安)七里坪镇盐店河村方家湾集中整训了数月。红28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四支队,1938年1月出发东进抗日,易良华在四支队卫生队工作,我在四支队司令部交通队,经常能见面,1939年底就分开了,他在后方,我到了前方四支队七团等单位做机要员。

红28军军部旧址:七里坪镇盐店河村蔡家祠堂
红28军军部旧址:七里坪镇盐店河村蔡家祠堂

直到50年代初,我们又在江苏淮安湖心寺苏北军区医院重逢并工作在一起。对于易良华同志的印象是人小志坚,革命信心十足,能吃苦耐劳,不怕死,不怕苦,对工作热情认真负责,对同志友谊,对革命忠诚,尤其是对伤病员的关心照顾无微不至,伤病员总是感激不尽。

在那时,易良华和我都知道,我们要走的是一条漫长的路、艰苦的路,但也是光明的路。

苏北军区医院首任政治委员张辉(右侧)、院长易良华(左侧)旧居

1991年写于南京

补记:

易良华(1916年2月﹣1990年2月10日),男,湖北麻城人,1930年加入红军四方面军,1932年2月加入中共,历任勤务兵、看护。新四军看护长,六旅卫生队副队长,徐海东随身医师,十二陆军医院科长,南通军分区后勤卫生处长,1953年秋任苏北军医院第七、第十(志愿军)康复医院院长。1956年后任江苏省第二干部疗养院院长,淮阴医学专科学校副校长、党委书记、附院院长、淮阴专区医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64年5月曾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医院政治工作代表大会,为医院的专业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作出了长期的努力和贡献。

张辉(1921年12月-2001年12月30日),男,河南罗山县人。1931年参加儿童团,1935年参加红军,红28军便衣队员、罗皮孝特委交通员,新四军四支队司令部交通队战士、四支队司令部高敬亭机要译电员,九团、七团、十三团及江北指挥部机要员,二师四旅旅部机要股长、二师机要组长、淮南司令部机要科长,新四军军部机要组长(注:在皖东军政委员会时期,四支队司令部和华中局机关同属军政委员会领导,张辉和刘少奇在同一党小组)。1946年任淮阴公安二局局长,阜宁、涟东总队特派员,1948年任12纵二团组织股长、营教导员、政治处主任,1950年任苏北军区直属党委副书记、苏北军区医院政委,第十、第七(志愿军)康复医院政治委员。1956年任江苏省康复医院管理局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张东生(张辉三子)整理

2025年1月10日

(浏览 53 次, 今日访问 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