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以来,日军大规模入侵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相继沦陷。珠三角人民奋起反抗,建立起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以下简称广游二支队)、顺德抗日游击队、中山抗日游击队等抗日武装,在中共领导下开展敌后游击作战,后发展壮大改编为珠江纵队。
1940年11月起,广游二支队进驻顺德东北部的西海乡,经过一年的积极经营,初步建立起以西海为中心的抗日基地,不断袭击番南地区的敌人,成为珠江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坚强堡垒。1941年10月17日,驻番禺市桥、顺德碧江两地的伪军出动2000余人,分三路向西海发起进攻。广游二支队指战员和西海民兵齐心协力,利用蔗林、蕉林、稻田、鱼塘密布的有利地形以寡击众,毙伤伪军前线代理总指挥、副团长祁宝林以下200余人,俘敌110余人,还有百余人在逃命中溺毙江中,缴获长短枪400余支,自身仅伤亡各1人,取得著名的“西海大捷”,震动珠江三角洲,极大鼓舞了军民的抗战士气。
80多年过去,西海所在地北滘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面积仅92平方公里的岭南水乡小镇,已成为全国千强镇、广东第二个 “千亿镇”,辖区内高楼林立、工厂遍布,汇聚了美的等近200家规模以上家电企业,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堪称观察“中国制造”创新发展的一个窗口。
如今,位于北滘镇西海烈士中路的西海抗日烈士陵园庄严肃穆,静静地寄托着顺德人民对“西海大捷”和抗日战争中牺牲烈士的崇敬和追思,也见证着当下的繁荣昌盛。该陵园1952年由原顺德县政府始建,其后多次拨款重修、扩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评为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祭扫群众络绎不绝,在先烈精神感召下继续拼搏奋进。
顺德企事业单位祭扫西海抗日烈士陵园(图片来源:文明佛山)
由于西海抗日游击基地范围狭小、难于坚持斗争,党组织经过调查研究,作出“经营禺南”、“发展中山”、开辟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的决定。1942年1月,广游二支队先遣队进入中山的五桂山区合水口、石门一带,建立了活动据点,中山县地方部队也陆续进入五桂山。经过整编,中山抗日游击大队、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分别于1942年4月、1944年1月成立,依靠中共地方组织和当地群众的支持,以五桂山为依托不断向周围的平原地区出击,扩大游击区。
1944年1月31日,五桂山根据地周边日、伪军8000多人倾巢而出,兵分十路,从白企、合水口、灯笼坑、鳌溪、长命水、石鼓、永丰、崖口、白石、桂南等地,向五桂山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指挥部发动群众坚壁清野,派出主力布防于石莹桥山岭多次击退敌军,并在民兵配合下乘虚四面袭击日伪军巢穴、交通路线和通讯设施,迫使敌人于4日晚全部撤离五桂山区,仅用5天就粉碎了日伪原定1个月的围攻计划,共毙伤日、伪军120余人。
1944年7月4日,日军又从广州、江门等地调集1000多人、100多骑兵,分四路从翠亨至旗岭、深湾至二门坎、长命水至长江,向五桂山区进行报复性进攻。负责主攻一路日军7次强攻均被游击队击退,其余三路日军被指挥部派出的游击小组利用地雷战、麻雀战所阻击,寸步难行,便连夜撤出五桂山区。此战击毙日军少佐军官以下100余人,重创了日军的力量,巩固了五桂山抗日根据地。
粉碎日军“四路围攻”战场遗址(图片来源:中山党史)
今天的五桂山,青山连绵、风景如画,自然环境受到严格保护,有着“湾区绿谷”的美誉。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五桂山城乡环境持续优化,越来越多游客来到五桂山休闲度假、徒步旅行,在珠三角腹地感受生态之美。
市民参与五桂山2025元旦趣味徒步活动(图片来源:五桂山街道网站)
五桂山范围内散布的中山抗日游击大队机关旧址、粉碎“十路围攻”主战场、石莹桥十六烈士纪念碑办公旧址等众多革命遗址,得到精心修缮保护,被评为中山市委党史教育基地,时时迎来群众祭奠和游客探访。它们在连绵青山间静静伫立,传承着永不熄灭的红色火种。
粉碎日军“十路围攻”主战场遗址石碑(图片来源:中山党史)
师生在石莹桥十六烈士纪念碑前举行纪念活动(图片来源:中山+)
广游二支队部分队伍转移至中山后,在番禺、顺德等地继续的部队坚持敌后斗争。1944年春夏间,接连取得了智擒“八虎”、夜袭新造、突袭市桥等一连串胜利,打开了禺南地区抗战新局面,军民情绪十分高涨。
1944年7月24日,广游二支队新编第二大队决定再次攻打市桥,调集了驻各地部队250余人在番禺南村植地庄集结。大队出发时恰遇台风,洪水淹没道路,只好撤回植地庄伺机行动。由于汉奸告密,驻广州市郊石榴岗日军500余人于7月26日乘夜奔袭植地庄。拂晓前,植地庄外围的几个重要高地全被日军占领。紧急关头,大队领导立即组织主力分头突围,命中队长何达生率领其中队部分兵力坚守植地庄吸引日军注意力。
何达生等8人利用村庄闸门、巷道英勇抵抗,从清晨一直战斗到16时许,掩护主力成功突围,保卫了村庄和群众,被誉为“植地庄八勇士”。日军500多人轮番发起5次进攻,始终不能攻占植地庄,只得撤退。此战,第二大队在极端危急形势下浴血苦战,击毙击伤日军70多人,内有指挥官4人,粉碎敌人围歼计划。突围部队遭到日军火力拦截,大队长卫国尧等48人不幸牺牲,22人受伤,烈士们用鲜血在植地庄写下了禺南地区抗日战争光辉一页。
植地庄战斗示意图(图片来源:《广东省志·军事志》)
第二大队与敌人发生激战的植氏宗祠(图片来源:《珠江纵队图志》)
第二大队主力突围中向敌人发起冲锋的长岗岭(图片来源:《珠江纵队图志》)
为缅怀先烈,原番禺县政府于1956年10月在南村镇里仁洞村植地庄外的垯沙岗上建立了“植地庄抗日战役纪念碑”和陵墓,以志纪念。纪念碑于1992年重建后,先后被评选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市区两级党史教育基地等。每逢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节日,各界人士和中小学生纷纷来到纪念碑祭扫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番禺区在“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举行公祭烈士(图片来源: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网站)
时至今日,植地庄周边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迁。植地庄所在的里仁洞村发展为著名的电商产业聚集地,曾有“淘宝第一村”的美誉,目前正开展大刀阔斧的城市更新改造;植地庄以北,长隆万博商务区拔地而起,成为年均客流量超过1亿人次的世界级地标商圈。一片繁花锦簇之间,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提醒着人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高楼林立的长隆万博商务区(图片来源:番禺区人民政府网站)
回首往昔
珠江纵队的革命战士
以热血捍卫山河
用生命铸就丰碑
是南粤永不褪色的记忆
硝烟虽散 精神不朽
先辈们的革命精神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岭南儿女
为民族复兴持续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南粤抗战纪事》,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版。
2.《珠江纵队史》编写组编著:《珠江纵队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珠江纵队分会编:《珠江纵队图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东党史):硝烟散尽,珠江纵队足迹今何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