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岁月里(1)

辉煌岁月里(1)

人生三节草,不知那节好; 黄河九十九道弯,人生三穷三富不稀罕。回望我76岁的人生旅途,坎坎坷坷,磕磕绊绊,有辉煌也有落魄,有甘甜也有辛酸。

究其一生,最令我难忘、也是我事业如日中天的岁月,是在35403部队(昆后23分部)工作、战斗、学习、生活的那三年间,即1978年8月至1981年8月。

回忆那段经历,总让我热血沸腾,彻夜难眠。之前,我曾经发表过《在战火中锤炼》和《撤军后的日子里》集子,但是,总觉得还有很多要写的东西。兴趣又起,命笔书之。

 

一、奔赴前线

1978年8月, 我时任139野战医院政治处新闻干事。因爱人要生产,我回贵州的探亲报告已被批准。

那时,贵州很穷,猪油很难买到。勐腊县食品站会计刘兆兰是我们毕节老乡张国章战友的夫人,她答应给我买些肥肉熬油带回家,给坐月子的产妇食用。

20日,刘兆兰通知我,20斤肥肉买成了。我赶到勐腊食品站,把肉拿回139医院我的宿舍。晚上用煤油炉熬油,准备第二天起程回贵州。

正在熬油,晚11点,139野战医院政治处杨松林主任敲响我宿舍的门。见我正熬油,说:“还没搞完?白熬了,分部(23分部)政治部刚来电话,要你明天赶到思茅,思茅食宿站已给你买了飞往昆明的机票,后天要赶到开远报到”。

139野战医院原属35402部队(昆后22分部) 管辖,1978年6月,22分部奉命调昆明,原滇南的后勤部队交给驻开远的23分部领导,139野战医院就属于23分部了。

我问:“调我去开远?”杨主任说:“没有说调还是不调,只是命令你后天要赶到开远,这是军令,我也不好问。你作些淮备,明天6时,院务处郭汉阳开车送你到思茅坐飞机,飞机票是下午5点的。”

我心里清楚得很,这是调我上前线。

辉煌岁月里(1)1978年我奉命调35403部队政治部

1969年,越南胡志明主席逝世后,黎笋上任就坚持亲苏反华政策。特别是1975年越南统一后,黎笋集团就公开一边倒,作苏联反华急先锋。他们开始在越南国内建立华人华侨集中营,残酷迫害华人华侨。然后驱赶华人华侨,大批华人华侨被赶回中囯。

甚而向我边境开枪开炮,打死打伤我边疆军民。广播上天天发布消息,发布中囯政府的严正声明和警告。越南人不把中国的劝告和警告当一回事,反而以为中国软弱可欺。不断把事态扩大,叫嚣“ 三天打到昆明” 。中越必有一战,这是尽人皆知的。

因勐腊与越南没有边境线,驻勐腊的部队还按平时的生活规律,该休假则休假,该探亲则探亲。

杨主任传达的命令容不得我有半分犹豫,我是军人,军令如山倒,服从命令为天职。

我把熬好的油渣、猪油交给战友朱泽云,收些衣服,日用品,忙到凌晨一点,才躺下,但一直睡不着。

分部通知我去开远,这么急?当兵快十年了,还真想打一仗,人生嘛,有各种各样的经历, 如能真枪实弹的干一仗,也不枉当兵一场。

就这样想啊、猜啊, 翻来覆去睡不着,一直到天明。

6点,杨主任来送我,咛嘱我: “到了分部后,要努力工作,上了前线,要发扬敢打敢冲不怕牺牲的精神,更要注意安全。”

1978年8月21日, 车管助理员郭汉阳驾嗄斯车于当天下午把我送到思茅食加站,取了飞机票,又把我送到机场,已是下午4点30了。我向郭老兵表示感谢,看他驾车离去后,就向候机室跑去。

我进入侯机室,一看,原22分部下属几个团级部队政治处的干事,也在侯机。有108兵站的张世伦,109兵站的林杰,61医院的巩引珍,62医院的陈干事,把边江仓库的王干事等,大家都是熟人,见了面都很激动。他们接到的通知,和我的一样,就是到开远23分部报到,其它的也一概不知。

下午5时,飞机正点起飞,在天上飞了45分钟, 就到了昆明。乘机场进城大巴,立即赶到火车站, 坐晚上10点开往开远的火车。

22日早晨6点,我们到达开远,分部政治部秘书科钟发祥带车到开远火车站接我们。

辉煌岁月里(1)开远火车站 开远解化厂

开远的气氛和勐腊完全不一样,军车一队队朝河口、文山、金平方向开去;各种炮车,各种满载兵、弹、物资的车,在公路上飞驰,一派打仗备战的景象。战备,成了军民第一要务。

开远县城不大,一出火车站就是街道,没什么像样的建筑。人口也不多,街上行走的全是兵。路两边停放着一排排军车,车上不是大炮就是灰头垢面的兵,这些军车都是运兵运武器运弹药去边防前线的,气氛很紧张。

开远住着很多部队,十四野战军军部就在城北。还有五六个师级单位,35403部队(昆后23分部)就是其中之一。

载着我们的卡车,出了城就上了黄土路。黄尘卷起,铺天盖地向我们扑面而来,卡车是敞开的,我们连眼睛都睁不开。

过了一片庄稼地,车开始爬坡。遥望半坡上一片树林。钟秘书告诉我们:“那里就是分部机关”。

辉煌岁月里(1)我(左2)

35403部队驻地是在开远市东山的黄土坡。

黄土坡,一听名字就知道她的地貌和环境,那就是一片黄土。据说,35403部队没在黄土坡驻军之前,这里是一片荒野,除了一些杂草外,没一棵树。坡上常见野兔奔跑,毒蛇乱窜。

人民军队从来都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1964年,中央军委命令昆明军区组建23分部,担负援越抗美的后勤保障任务。指挥机关定点在开远。

开远有很多平坝和富饶的地方,也有风景如画的盆地,但考察定点的首长定下原则,建23分部机关,不占良田好地,不挠民伤民,不与民争利。于是选择黄土坡这拉屎不生蛆的地方安营扎寨,规划建房。

辉煌岁月里(1)我(前右) 与战友

从开远市到23分部机关有4公里路,便道穿过开远田坝后就左转右拐爬坡,便道是纯土路,大坑小洼,特别颠簸。上到半坡中,突然看见便道边一块块菜地,各种蔬菜绿茵葱葱—这是分部机关干部战士辛勤劳动的硕果。

再往上攀行,是一丛丛紫荆花,正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在花丛中,一排排桦树、樟树分布在一色红砖土墙的房子周围。

红砖房分两个区块,下方是三栋二层楼的红砖房,分别为司令部、政治部、业务部。球场、操场右上坡是六栋红砖平房和首长小楼、小会议室等建筑。

公路一直往上走,到一片农田,变成一条小道,不能过车,只能人行到东山。小道与开远和文山公路相连,如果去文山方向就走这条小道,到东山大拐弯处挡车撘车。

自分部成立到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的十一年时间里,援越部队来了一批又一批,走了一茬又一茬,分部共保障援越部队二十余万人和支援越南抗美救国战争的所有物资,圆满完成了抗美援越部队的后勤保障任务,多次受得军委总部、军区和援越部队的赞扬和嘉奖。

辉煌岁月里(1)

1975年越南北南双方签定停火协议,援越部队陆续回国,分部的援越任务逐年减少,分部各部队的编制也相应减少,人员走多补少,工作重点转移到区域内部队的保障。

1975年越南统一,中越关系开始恶化,边境形势急转直下,战争的气氛似乎笼罩着整个中越边境地区。

“是可忍,孰不可忍”,1978年8月初,中央军委决心在边境地区进行自卫还击作战,驻守在开远的陆军第14军和驻重庆的陆军第13军的部队陆续向中越边境地区集结,惩罚越南的还击作战即将打响。

后勤23分部面临自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后勤保障,这将是对分部工作的严峻考验,参战部队多,军兵种多,弹药型号多,油料种类多,而且保障区域大,物资消耗大。

1978年8月22日,我到分部时,当时35403部队下辖的部队(含代管) 独立营级以上单位有82个。由于之前根本没有防范越南会反华,云南与越南接壤的边境地区战备建设极差,昆河铁路(米轨)速度慢,运输能力有限,公路等级也低。

山路崎岖,运输时间长,加之大批部队短时间向战区地域开进集结,第一批的部队刚刚进入待机地域,第二批昆明军区驻大理的第十一军和驻四川的成都军区第五十军一四九师又将进入新的集结地域。

分部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河口、金平、马关、富宁四个方向全方位的保障几十万部队,原有兵站及仓库的设置,作战物资运输及转运,人员数量及机构等方面都出现问题。

为了按时把作战物资保障到指定地域,分部一边增设野战供应站点,一边向上级请示报告,军区后勤经请示军区报军委总部,紧急从济南、福州、武汉等军区抽调人员补充到分部各部队。

由于河口方向有2个军的部队集结,军区后勤前指又在个旧组建了116兵站,紧急保障河口地区的部队,加强该地区的后勤供给。

23分部是一支光荣的部队,在援越抗美斗争中荣立赫赫战功。我们到达23分部时,分部的代号为35403部队,部长是田禾兴,政委(党委书记)是高照寿,参谋长是刘福海,政治部主任是张若良。此时,23分部还有一个名称:“对越作战前线后勤保障指挥部”。

辉煌岁月里(1)在南腊河畔

下了车,钟秘书叫我们赶快洗脸。我们互相对望一下,只有两个眼珠在转,军装是黄色的,脸被黄土灰遮盖,谁是谁还真难认出来。

刚洗漱完,钟秘书通知我们,立即进入会议室,参加政治部召开的会议。

我们原22分部来的和23分部各单位抽调来的36人及政治部各科室负责人参会。

王副主任到会讲话。他说: “小越南恩将仇报,把中国支援他们的枪炮调转来对着中国。越南华裔华侨大批被杀戳,现在又向我边境开枪开炮,每天我边境军民都有被打死打伤的事件发生。

为了边疆的安宁,为防止小越南入侵,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从内地调来部队,配合边防部队作好自卫反击战的准备。我们分部担负整个西线部队的后勤保障任务,比平时的工作量增加了百倍千倍。

军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分部所属的113、114、115、116、117兵站,138、140、142、143、145野战医院;59、67驻军医院和弹药库都奉命开往边防前线,为边防部队提供保障,为自卫反击战作备战。

分部机关原先人手就不够,任务加重了,就只有抽调你们来。形势急迫,各科、室,迅速分工,明确任务,到前线去! ”

王副主任讲完话,分部组织科科长点名: 原22分部来的 巩引珍到组织科,张士伦到秘书科,陈干事、王干事到干部科,余泽江、林杰到宣传科。从23分部各团级单位抽调来的20余人也一一作了分配。

随之散会。宣传科王有声科长把我们分到宣传科的八个同志带到宣传科,我和林杰被分在报道组。

报道组的任务就是向各级宣传机关和新闻单位反映情况,撰写新闻报道和内参信息。我在139野战医院己干了6年新闻报道工作,可以说是轻车熟路。

35403部队新闻报道工作,历来都是后勤战线的先进。可是自吴继方调军区后,23分部的报道工作就悄无声息了。现在报道组就一个人,是个老兵,叫龙应泉,1964年入伍,四川人。他已一年多没有开展工作了,天天闹转业。

王科长把我和林杰交代给龙应泉,指定他负责。我们问他怎么开展报道工作?他说,随你们呀,我反正是要走的人了,你们愿怎么干就怎么干。先休息几天再说吧。

龙老兵把我和林杰带到报道组办公室,室内一大股发霉气。桌上灰尘有一二寸厚,各种报纸满屋堆放,杂乱无章。据龙老兵说; “自吴继方调走后,他也没进过办公室了。”

我和林杰费了三个多小时,才把办公室收拾整洁。

龙老兵把我俩带到山边那幢平房,开了一间房,说: “这是原先老吴住的,你们两个收拾收拾,凑合着住。”

房间已很久没人住了,蜘蛛网结满房,窗玻璃被黄土灰覆盖,几乎不透亮。

我们略微打扫一下,把被褥往床板上一丢,就去找王科长要任务。

王有声,山东人,1958年入伍。一米八的大个,见人就笑,一点官架子也没有。他见我们进他办公室,就给我们倒了两杯水,笑盈盈地问:“安顿好了吗?”我们说:“科长,当兵人没什么好安顿的,我们要任务。”

辉煌岁月里(1)

王有声还是笑盈盈地:“好啊,这才是军人的样。你们的任务就是深入部队,写出好稿件,把部队的备战成绩和好人好事报道出去。”

我们问科长:“我们什么时候下部队?”王科长说:“休息一两天,把机关情况熟悉一下,有方便车才下去吧。”我们说:“科长,前方备战忙,祖国和人民在召唤我们,我们怎么坐得住?机关情况有的是时间了解,现在去前线的军车很多,我们明天就自己找车去前线。”

王科长看着我们,还是满脸笑容:“好,好。小余,113兵站己在马关县边防一线铺开,你去马关。小林,你去金平,115兵站己到达边防。这几天军区在开会,田禾兴部长,高照寿政委,张若良主任等首长都在昆明。

你们先下去摸摸情况,待首长们回来,你们情况也上来了。车的事,就按小余说的,只是辛苦你们了。你们这就去秘书科开通行证,我马上给马关,金平打电话。前边敌情很复杂,你们必须高度注意自身的安全,我等你们的好消息。”

第二天一早,我和林杰就按王科长的指示,奔赴马关、金平前线。

辉煌岁月里(1)

作者简介:

余泽江,蒙古族,作家,笔名:詹育。大专文化,中共党员,贵州省毕节市人。1968年11月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卫生员、政治干事、指导员、师政治部战地新闻报道组长、昆明陆军学校政治教官。1985年4月转业地方,历任主任;局长、党组书记;秘书长。

一生以爬格子为己任,著有长篇小说《三节草》《惜别凤颈桥》《贤妻似镜》、《情已了》;纪实文学:《淬炼年华》《山路弯弯》《有故事的人生》等;编著《七星关区史志人物选》《密林一三九》《七星闪耀》等大型文献;成书有《泽江获奖作品选》《泽江散文集》等作品。

2009年退休,

辉煌岁月里(1)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白浪情):辉煌岁月里(1)

(浏览 3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