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未46年祭》(三):厉兵边关丨张小岗

《己未46年祭》(三):厉兵边关丨张小岗
《己未46年祭》(三):厉兵边关丨张小岗
《己未46年祭》

作者:张小岗

那一年, 己未羊年;那一仗,此生难忘。悠悠46载!

《己未46年祭》(三):厉兵边关丨张小岗
《己未46年祭》(一):受命出征丨张小岗
《己未46年祭》(二):厉兵边关丨张小岗
3
 
厉兵边关

部队乘小火车继续南下,在蚂蝗堡下车,换乘汽车沿新辟的野战公路前行,到达距国境线红河仅四公里的进攻出发地,地名“下水头”。遥望远处起伏的山岭,已是越南的地界了。《己未46年祭》(三):厉兵边关丨张小岗

这里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战区。几条大山沟里全是兵,少说也有10万!好在满山皆是橡胶树,密不透风。竹子、高茅草亦成天然屏障,千军万马隐于其中,正在进行着最后的准备。也是从现在开始,才真正领略了杀“鸡”的“牛刀”是怎么一回事。步兵,几乎是一个团挨一个团地排下去;炮兵,就看那公路两侧,榴弹、加农、火箭……炮筒子一步一个列阵如林;工程兵,推土机没日没夜地轰鸣,爆破声不绝于耳;通信兵,电台车、发电车、摩托车往来穿梭,间或还有骑兵通信的骏马在飞奔;运输兵更是异常地繁忙,即便夜里也是平均三、五分钟过一辆车,白天则排成长蛇阵一般。卫生兵也上来了,野战医院已在一公里外开设。好一派大战在即的气氛! 

据通报,越军已开始昼夜设伏,并派特工队过来千方百计刺探我军情。河口、四连山(我前沿制高点)、槟榔寨(我边境小寨)三处是越军主要炮击目标,因此,指挥所的人,包括首长、警卫员,每人要挖一个猫耳洞防炮。大年初三,从早到晚干了一天,“《战地报》社”的人两人合挖一个,文化干事刘述文拿出河北老家地道战的工夫,我俩与近似石头的硬土苦斗。天气炎热,挖出的土又带有一股腐臭味,令人头晕。一天下来,浑身酸疼,手也磨出了血泡,明天还得干一天,人们说这是“保命洞”,也许是这个原因吧,干起来劲头都挺大。此刻,邓小平副主席正在美利坚合众国漫游,国人们正在尽着新春佳节的余兴,而我们,却蹲在土洞里挥汗如雨。想想也有意思,用《上甘岭》里的话来说:“这仗打的,要有个作家来写一写,准能世界闻名”,想来,我们这些人,在这将要震动世界的战事中倘能幸存,也能出名了。 

为强渡红河,开始准备漂浮器材,用三根竹筒绑扎起来,可以承受一个人的。要不是有枪、子弹、罐头和干粮,我有绝对把握游过去。不过,据说这红河非同一般,水流急,水温低、旋窝多,切不可大意。 

 

几天来军情多变,就好似这里异常多变的气候。被褥没运上来,第一夜就冻得当了“团长”,谁想到白天帐蓬里温度接近摄氏40度,晚上一场雨下来,又恨不得裹上皮袄!听说前头槟榔小寨有酒、罐头卖,特意前往采购,偶遇师组织科的郑定国。我与他相交多年,感情笃深,他告诉我,他老婆白云生了,是个女孩,取名莎莎。领导上照顾他,这次不过去了,负责师安葬队。我开玩笑说,那好,如果看到我的尸体,给我收拾好点哦。另外,我的留守物资你留点心,我要是死了,我的日记本千万别交出去,里面没什么豪言壮语,倒有不少消极牢骚话,就不必公开了。别了老郑,买了一挎包吃的,回来与胡福生、欧阳等人大嚼痛饮一番,过了把瘾。

《己未46年祭》(三):厉兵边关丨张小岗

参加团军事会议。昆明军区赋予我13军的作战任务是:从河口至坝洒地段强渡红河,在第14军的协同下,首先歼灭越军345师和谷柳、保胜、谷珊地区之敌。尔后,转用兵力,协同友邻歼灭敌316A师。军区以50军之第149师、11军32师之第95团、高炮65师、炮兵第18团、5团、49团、213团、昆明军区坦克团、舟桥86团、云南边防13团等部(分)队,以及翻译、民工共31200余人配属我军,13军作战总兵力达到了71988人。为此,军改变了原计划,由38师114团和39师116团担任迂回穿插任务,分别进至奔西暖和朗格姆地区抢占要点,断敌退路,阻敌增援。在实行战役包围的同时,以军主力37师向谷珊、朗仁、朗票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分割围歼敌345师及黄连山省队、公安和民兵,并以一部分兵力分别攻歼谷柳、坝洒地区之敌。之后,再转入歼敌316A师。我团担负了直捣谷珊345师前指及歼灭当地一个团部的艰巨任务。军加强我团两个坦克连,乐坏了冯一号,可忙坏了作战部门的大小官员。计划、方案都得重新拟定,这不知是第几次变动了,也许还要变。 

 

昨天,越方突然向111团驻地打炮,炮弹差一百米就炸着部队,看来是进行火力侦察,他们对我们的企图有所觉察了!然而,强大的打击已经迫在眉睫。晚上,有通报说,越方朝我驻地区域空投了特务,并有特工人员潜入,各部队都加强了岗哨警戒,实行了特别通行证,饭后散步被迫取消,人们对外出者都不忘叮嘱一句:“小心别被装了麻袋!”但是,传闻我地炮、高炮阵地已被其侦察到,一夜间,炮兵忙着转移阵地,轰轰隆隆搞到天亮。 

再次临近了进攻的时间。全线装甲、炮火都已进入阵地。然而,从昨天晚上预先号令发出后,就开始了雷阵雨,一阵紧似一阵,一夜没有安宁。第二天又是整整一天,直到今天,天空仍然阴云不散,未见放晴征兆。连日下雨,那唯一的战区急造公路早已泥泞不堪。每天的车辆通行起码是一分钟一辆,但由于雨天路极滑,常出现翻车、撞车、堵车现象。加之几天前一个坦克团的近百辆钢铁怪物刚刚把黄泥路面象碾米似的细细碾了一遍,再被雨水一浇,汽车轮子一搅,就成了一片沼泽,车轮挂上防滑链也没用。入夜,堵于公路上的各种车辆前呼后拥,绵延数十里,喇叭乱叫,马达轰鸣,一夜未停。我不由想起当年美国人在胡志明小道上曾大量喷洒落叶剂的勾当。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完全可能人为地制造出恶劣的天候,以达到阻止一支军队推进的目的。苏联人在这方面不比任何人差,这场恼人的、不合时令却与军事行动极为巧合的大雨,焉知不是老毛子助其小兄弟的一臂之力?38师派“钢铁营”全副武装在红河边搞队列,番号喊得震天响,对岸越军望着这支在坦克掩护下阅兵的队伍,皆垂头无声,不知是吓坏了,还是另有计谋。而我们的意图一是麻痹对方,二是诱其开枪,以保出师正义。为获取情报,我军采取渗透战术,派出大侦察小组越境行动。

38师3个侦察兵在设伏中遇到越军一支6人巡逻队,欲全部捉回,无奈敌众我寡,遭到抵抗后,一阵扫射,6个家伙全部报销。返回时又遇上3个越军,但已暴露目标,四面皆有追兵,只得又将这3人击毙。虽未捉到“舌头”,但念他们孤胆作战,力杀9敌,归来后仍受到褒扬。该师另一侦察组由一侦察参谋、一侦察排长和一班长组成。进入越境后,见一队越军正在挖工事,便埋伏于路旁树丛中。一会儿,一个兵过来撒尿,被我侦察排长擒获。敌排长担心小兵出事,过来察看,我侦察班长见其军衔是个少尉,定要抓个当官的,扑上去就锁喉,不想该敌手上提着上了膛的手枪,回手一枪,击中我班长头部,当场牺牲!另两人欲押俘虏回撤,俘虏拒不肯走并大声呼救,敌闻声向我合围,两名侦察人员只得击毙俘虏,背起战友遗体边打边撤回境内。我13军战前共组织了26次越境侦察,竟一个俘虏也没有捉到,可见部队作战经验的欠缺和越军的狡猾。 

收到小妹来信,信中描写了家里过的那个心情压抑的春节。尽管“四人帮”已经粉碎,党的三中全会也已召开,党和国家开始拨乱反正,十年浩劫的阴影正在消除,但是,幸福和欢乐总是与痛苦和悲伤做伴。试想,只要一打响,多少父母将失去儿子,多少姐妹将失去兄弟,多少儿女将失去父亲,多少妻子将失去丈夫!“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有多少人在整日整夜为他们的亲人担忧。“这些日子里,爸爸总是唱着‘喀秋莎’”。小妹的一句话,道出了长辈多么难言的思绪呵! 

临战前,各级领导都深知政治动员出战斗力,纷纷下部队讲传统,鼓舞士气。曾在110团生活战斗25年的副军长、战斗英雄安玉峰来团里看望大家。安副军长解放战争后期任3营营长,曾率部在江西赣江边阻击数倍于我的国民党军,创造了背水作战的典型战例。老首长在报告中回顾了那段历史,把破釜沉舟、敢打必胜的勇气和信心传达到每一个110团的后来人。 

师张勇锐副政委在二营做战斗动员时,着重介绍了我团抗战时期的老团长、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楚大明。几件事令我终生不忘。一次与日寇搏斗,一个鬼子从身后抱住楚大明,伸手捂他的嘴。楚团长张嘴咬住鬼子的手,鬼子负痛抽手,拖掉了他的两颗门牙。楚团长回手照鬼子脸上狠抓了一把,但还是让其跑脱了。卫生员见团长满手鲜血,忙给他做了包扎,几天后拆开绷带一看,手上原来没有伤,却攥着一对人眼珠子!还有一次,楚团长屁股上打进一块弹片,叫卫生员取出。卫生员用镊子夹不出来,楚就叫来理发员,命其用剃刀切开伤口。理发员说:“俺只会剃头不会开刀啊”,楚团长一气之下,夺过剃头刀,自己在屁股上划了俩大口子,用手抠出弹片,让卫生员用盐水冲洗后塞上棉花,起来就走了!可惜这位传奇人物后来在解放战争汾孝战役中不幸牺牲在敌军炮火下。这就是战争! 

八一电影制片厂来了两名摄影师,要随我团拍摄纪录片,我负责接待和联络。本来没有安排我拍照的,想想这样的机会不拍点照片太可惜,向股长建议,才批准我买了10个120胶卷,经费有限啊。师宣传科干事孙志廉奉命随我团行动,这位69年入伍的上海兵原来也是是师报道组的,和我很熟悉。我叫他跟着我,我俩搭个伴。

焦急地等待,感到了临战前特有的沉寂。这似乎是一种规律,许多文艺作品里都描写过这种情况。集结待命的时间比预想的长,而且比预想的难捱。 

连阴雨终于完全停止了。2月16日,中央军委颁发政治动员令。“自卫还击、保卫边疆”,全线进入紧急待命中。 

《己未46年祭》(三):厉兵边关丨张小岗

二营奉命担任团的前卫,营令4连为前卫连。4连是一个十足的加强连,除甲种步兵团步兵连正常编制外,另配属了营炮兵连82无后坐力炮7、8班,营重机枪连1、2、3班。全连共计172人。18时,4连从下水头待机地域出发,全连一律左臂扎白毛巾,利用夜暗秘密向红河东侧的进攻出发地域北山渡场运动。二营及全团部队在四连后梯次跟进。当夜10点,我随团基本指挥所隐蔽向红河边运动。淡淡的月光中,千军万马衔枚疾进。唰唰的脚步、噔噔的马蹄,伴着急促低微的口令声、舟桥部队快速架设舟桥的机械声,以及不久后在黎明的黑暗里爆发的隆隆炮声和尖锐刺耳的机枪声,构成了自卫还击的前奏曲。 

拂晓,我们钻出红河北岸山坡上高大繁茂的橡胶林,像离开了母亲温暖的怀抱,在一种陌生、紧张、兴奋的心情中向红河边跑去。

(未完待续)

《己未46年祭》(三):厉兵边关丨张小岗
13军坦克过红河

《己未46年祭》(三):厉兵边关丨张小岗 37师师长王引生指挥战斗

《己未46年祭》(三):厉兵边关丨张小岗

37师喷火兵在进攻出发地

 

《己未46年祭》(三):厉兵边关丨张小岗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军魂永恒):《己未46年祭》(三):厉兵边关丨张小岗

(浏览 16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