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参谋长”——纪念李达上将诞辰120周年

王二斌

李达,1905年4月19日出生于陕西省眉县横渠区崖下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先后考入西安市私立东道中学、省立单级师范学校和冯玉祥在甘肃平凉创办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先后参加了宁都起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先后辅佐5位元帅,在参谋长岗位长达33年之久,为中国革命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被誉为“诸葛先生”“好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多智善谋“活地图”

李达作风严谨、有勇有谋、料事如神,他的才华深受领导信任和部属敬重。

李达21岁考入国民军西北陆军第二军官学校,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具备良好的军事素质。他重视参谋人员的全面培养,要求必须熟悉使用军事地图,这样才能在你死我活、瞬息万变的战斗中先敌一招、掌握主动、稳操胜券。1941年底,李达在八路军129师主持了第一期参谋训练队,要求作战参谋必须学会识图、绘图、“背图”,既做到不看地图,也能将战区军用地图上标出的山川、城镇、村庄、道路、桥梁、地物等叙述出来。

八路军129师成立不久,移驻陕西富平县庄里镇准备东渡黄河,赴山西抗日。国民党西安行营主任派高级参议乔茂才面见刘伯承,名为叙旧、实为递交蒋介石亲笔签署的命令。刘伯承与乔仅是在川军的旧识,多年没来往情况不详,便指示由李达负责接待。乔茂才见到李达忙递上蒋介石手令:129师不必东渡黄河进入山西,而是转入石家庄方向作战。李达机智地把手令还给乔茂才说:“这个命令理当由你亲手交给刘师长为好。你先休息,等我请示刘师长再告诉你。”刘伯承听了李达汇报后说:“蒋的命令未通过八路军总部,分明是个阴谋,想分化我们八路军孤军作战,借日军之手消灭我129师。”刘伯承决定自己不理睬乔茂才,由李达出面与其周旋。李达接连几天只是陪乔吃饭说:“刘师长不在”,绝口不提蒋的命令。乔茂才自知没趣,无耐只得灰溜溜地回去了。

1947年底,李达跟随邓小平、李先念在大别山地区坚持两个月的内线斗争。他不仅参与指挥反“围攻”作战,还负责野战军前方指挥所的安全,每天安排宿营地、行军路线、警戒哨位。一天部队夜行军突然遭遇国军,李达亲自率领警戒部队掩护首长和机关撤退,前卫部队连续三次走错了路,都被李达及时发现加以纠正,方才未发生问题。邓小平称赞说:“李达就是一幅活地图。”

1953年4月至1954年4月,李达在朝鲜战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亲自到上甘岭、下甘岭、五圣山实地研究战例,深入志愿军的兵团部、指挥部和朝鲜人民军的军团部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他协助志司首长对东、西海岸的防御提出意见和建议,制定了夏季战役作战计划,确保参战部队密切配合,使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顺利进行。志愿军代司令员邓华称李达为“诸葛先生”。

在长期转战中,李达对我国2000多个县名熟能成诵,对所在战略区的地形更是了如指掌,成为全军闻名的“活地图”。邓小平在回顾第二野战军战史时说过,“一二九师能在华北坚持下来,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比日军更精干的参谋班子。”无疑,这番话是对李达一班人的充分肯定。

临危不惧“大勇者”

李达的戎马生涯历来以大局为重,为首长与部队保驾护航,全然不顾个人安危。

1937年10月25日七亘村伏击战前,李达参谋长跟随刘伯承师长到山西阳泉七亘村一带察看地形、观察敌情,选中了设伏日军的最佳地点,但他们此行两次与日军小分队遭遇。李达果断指挥警卫人员与敌人激战,击毙日军数名,掩护刘伯承顺利脱险。这次实地考察使刘伯承胸有成竹,26至28日三天之内,刘伯承命令386旅772团连续两次在同一个地点,用同一支部队,伏击同一股敌人,击毙日军百余人、缴获骡马数十匹,牵制了敌人,解救了友军,创造了连环设伏的战争奇迹。

1942年5月的反“扫荡”中,李达根据刘伯承指示,向各部队紧急下达了反“扫荡”作战命令。21日,刘伯承、李达率129师师部转移,使日军“特别挺进队”扑空。但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未能及时突出日军重围,左权参谋长不幸牺牲。李达研究了经验教训,认为必须缩小129师直属队行军目标,增强机动性。经刘伯承同意后,他将师直属队分为两个梯队:刘伯承率师指挥所为前梯队,机关人员和边区政府干部为后梯队。6月9日晚,李达随前梯队顺利跳出日军的合围圈,但后梯队没跟上来。李达安排好刘伯承的警卫工作后,带领一个排冒着危险趁夜色再次返回日军的合围圈。在击退一股搜山的日军后,李达将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区委书记李雪峰、师政治部主任蔡树藩、刘伯承夫人汪荣华、邓小平夫人卓琳等后梯队人员接应出来,粉碎了日军“扫荡”。

1945年10月,国民党第八军军长高树勋有意率部起义,但仍存有顾虑,刘邓首长派李达与高树勋接洽起义事宜。李达1931年在宁都起义参加红军前,与西北军的高树勋是老相识。邓小平说:“李参谋长去见高树勋,最有说服力。”29日晚,李达不顾第八军内国民党特务可能危害安全,称自己去“走亲戚”,身穿大褂、镇定自若地穿越火线,徒步走到新八军阵地马头镇。李达向高树勋传达了刘邓首长欢迎他起义之意,激励他发扬西北军冯玉祥、赵博生的光荣传统,投入到人民解放的阵营。高树勋听了李达的话,当即表示第八军明天就宣布起义。高树勋的起义对解放战争的胜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89年11月20日,邓小平在会见编写第二野战军战史的老同志时,高度评价了李达的弥天大勇:“平汉战役应该说主要是政治仗打得好,争取了高树勋起义。这个政治仗,我们下的本钱也不小。我们是派参谋长李达亲自到马头镇他的司令部去做工作的。这件事你们好多人可能不知道。”

严于律己“好楷模”

李达处处以身作则,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深刻影响着周围的人。

1943年夏,太行山区遭受旱灾、水灾、蝗灾,数十万灾民断粮、急需赈济。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要求部队严守群众纪律,帮助群众耕地、开荒、灭蝗、抗旱。他亲自参加从温村到庄上村10余公里水渠的修建,涉县群众称该水渠为“将军渠”。他号召指战员停发津贴费、办公费、杂支费,将每人每日很少的粮食定量再减少三两,将这些全部交边区政府赈济灾民。太行军区要求每人采摘5斤花椒叶,磨成粉掺在粮食里吃。李达谢绝工作人员帮他采摘,抽早晚间隙采了8斤花椒叶,超额完成了任务。他取消了首长小灶,和干部战士同吃大灶,一起啃用高粱、野菜、树叶蒸的硬馍馍—“赛砖头”。1943年11月7日《新华日报》(太行版)发表了文章《军区司令部发起学习李司令员艰苦作风》。

李达终生保持着艰苦奋斗的老红军本色,透过生活中一些似乎不起眼的小事,颇可看出他为人行事的准则。以吃饭为例。李达平时在家吃饭,掉在饭桌上的饭菜也要拣起来吃掉。有一次,警卫员劝他:“这样怕不卫生,别吃了。”他不以为然地“哼”了一声,还是将桌子上的一片菜叶挟进了嘴里。

李达常常到总参谋部开会,有时候因为会议拖得较长,需要加一点餐,他就吃烤馒头片。管理部门看不过去,提出给他搞点“可口”的,他坚决不同意,说是烤馒头片最可口。每逢下部队或外出开会,李达都叮嘱秘书事先通知接待单位,要求一切从简,不准超过标准。1975年5月,李达前往吉林白城地区观看沈阳军区的打坦克演习。一到白城,他就当面向沈阳军区领导同志讲:要遵守“四菜一汤”的客饭标准。

李达到大庆油田参观时,恰逢几百名军队和地方干部也来参观,油田领导同志决定用大庆生产的东西宴请前来参观的全体同志。李达不悦地说:“我是来大庆学习干打垒精神的,谁愿吃就请谁吃好了,我不参加。”干打垒即大庆人在大庆创业初期居住的土坯房、地窝子,李达的印象特别深刻。当时的油田领导宋振明解释道:“大庆的干打垒房,已经换成了砖瓦房。砖瓦是自己烧的,鸡、鱼、肉、酒和蔬菜也是自己生产的,请首长放心,干打垒精神并没有丢。”李达认真地说:“自己生产的东西也不能大吃大喝,铺张浪费,要多为国家经济建设积累资金。干打垒精神实质上就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从大吃大喝中能看到干打垒精神吗?还是按规定的标准吃饭为好。”李达的优良作风让油田的领导干部们深受教育。

八路军研究会太行分会会员王二斌

2025年2月12日

(浏览 9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