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西進:貴州解放及剿匪

黔西的解放接管及剿匪斗争纪略

一、黔西解放,人民政权建立
黔西因地处贵州(简称黔)西部而得名,地处乌蒙高原东部、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现为贵州省辖县级市,黔西市由毕节市代管。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麾南指,二野五兵团11月15日解放山城贵阳后,奉命解放黔西北的五兵团十六军四十七师沿清毕公路方向集结,准备进军。
国民党十九兵团溃到毕节地区之黔西残部和黔西县长熊志英之流妄图凭借东大门之鸭池河天堑顽御,一面纠集土匪和地主武装等乌合之众集结于鸭池河西北岸设防固守,一面鞭集百姓赴鸭池河,言称“堵匪”。
11月22日,解放军四十七师一四○团在鸭池河东南岸向西北岸守敌发起进攻,战斗隔岸对峙半日,解放军于东南岸茶店丫口发炮数弹,落在西北岸鸭池半坡一房内和小关岩头树林的炮弹降临守敌阵地,分别死伤了数名守敌。于是,风声鹤唳的国民党十九兵团残部和县长熊志英苦心经营的乌合之众分崩逃窜,解放军顺利地从鸭池河老街渡口搭浮桥过河,经大、小关两条隘道,于下午进入黔西县之东大门——大关镇,守敌遁逃已尽,解放军随即冒雨沿清华公路推进,一路未遇阻敌,24日夜顺利进入黔西县城。国民党黔西县长熊志英带亲信200余人已提前怆惶往逃织金。次日,黔西县城迎来了解放的新天地。
黔西解放后,解放大军继续向黔西北重镇毕节挺进,留下一个营的架子作为独立连(后称公安连,由毕节分区领导)负责军需和城内社会治安。
12月2日,接管旧政权之县区主要领导干部在县委书记兼县长卢绍善同志率领下进入黔西。12月3日,“黔西县人民政府”正式宣布成立,宣告了国民党在黔西县的反动统治结束。次日,初建的县人民政府召开了第一次府务会议组建区政权和县直行政机构。
农村区政权之建立,根据原国民党5个区架子及26乡(镇)区划和接管干部情况,建立了5个区政权,分别是
第一区:辖城关镇、金碧乡、礼贤乡、永燊乡、区府设于城关街上。分委书记:王原义,区长:葛宪典。
第二区:辖寄安、锦星、林泉、洪水、金坡5乡,区府设于苟场。分委书记兼区长:朱启荣,副区长:张杏田。
第三区:辖桂箐乡、大关镇、通衢乡、仁莫乡、雨化乡、沙井乡、区府设于桂箐。分委书记:杨占禹,区长;谢丽生。
第四区;辖太来乡、谷里镇、协和乡、钟山乡、素朴乡、铁石乡,区府设于五里坝。分委书记;刘德科,副区长:曹发启。
第五区:辖仁和、定新、重新、石坪、中广5乡,区府设于三重堰。分委书记:郑心安,区长:黄启先,副区长:李敬胜。
县政府行政机关设秘书科(县委、县政府共合),科长:张恒臣。
民政科:孙 敬负责。
财政科:徐挺明(审计)。
建设科:彭 坤负责。
教育科:潘 江负责。
公安局:局长:李如川,副局长:张景玉。
工商局:局长:刘慎敏。
县银行:经理:孙式仁。
仓库主任:王相生。
县区政权建立后,工作就随即展开,一面接管政权,接受敌伪投降交待;一面安定民心,建立支前委员会,征收公粮、集柴集草,维持军需。

二、沉滓泛起,三月叛匪猖獗
县区政权建立后,面临的严峻问题;一是干部稀少,接管旧政权不完整,新建的农村区政权还未扎根;二是部队入川未返,敌蠢蠢欲动,人民群众心情疑虑不安;三是有的外来干部怨贵州穷,不安心工作,接管之旧职人员思想疑虑,有些新吸收同志思想动摇、信心不足。加之我方思想麻痹,过分相信自首投降之旧武装不会再有反对新政权之行动,对匪特之潜伏活动未加警惕,使潜伏匪特得以卷土重来之机。
3月,匪风大涨,投诚的原国民党大关区长郭家驹于3月中旬拉起1000多人枪(外称2000多)成立了“反共救国军二、八纵队”继而出现了全县性的土匪大叛乱。
3月18日,郭匪部在洪水乡史家槽首次向我征粮队发难。是日,我二区征粮队因征粮工作告一段落后,40多人聚集在洪水史家槽史长之家开会,被80多名土匪发难围攻,我征粮队凭借史长之家碉楼御敌,在领队杜明信同志的指挥下,击伤匪徒一名,于天黑时安全突围。
3月22日,一四○团二营四连一个排由副政治指导员王金榜同志率队从金沙执行任务返回黔西途中,行至渭河龙洞沟时惨遭匪众伏击,因地形不熟、不利,敌众我寡,全排除受伤I1人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龙洞沟英雄喋血,我军损失了1个排、机枪3挺、步枪20余支,王金榜及副排长王仲国等26位同志献出了宝贵生命。
3月26日,我四区征粮队在太来乡遭匪袭击,邵丙文等3同志遇难。
3月29日下午,匪众在二区林泉乡清蒲塘围攻我区政府,副区长张杏田、工作员查小春、炊事员徐敬才3人牺牲。
3月底匪焰炽烈,织金县党政机关于4月1日向黔西撤退,2日,途经下北海时,击溃沙窝土匪马俊部的阻击后撤来黔西。3日,投诚之国民党贵州省保安六团蔡国样部在黔西与织金临界寄仲坝叛变,杀害了我人民解放军第十六军四十九师派到该团的军事代表王文通(任保六团政委)、安沛云等12名同志和1名地方干部。
保六团叛变后纠合于龙家箐,形成匪之地带。全县土匪计有6大股(均称纵队),即吴相云、黄明治、韩耀连、(代淑才、代锐益一股)、郭家驹、蔡国祥等共计4000余人。
至此,炽烈的匪风遍及全县,为土匪猖獗之最盛阶段。
4月7日,数路土匪攻打我三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桂箐,土匪李淑平部打死区长谢丽生同志。即后,在农村之各区政府人员撒回黔西,全县农村成为匪之“天下”。

三、清剿土匪,巩固人民政权
正当土匪猖獗横行时,一四○团入川会战胜利回师剿匪,毗邻织金、大定、金沙等县均向土匪进行大清剿。
我县地方武装配合一四○团艰苦奋战,在县境内经过石桐树、桂箐等10数次给予土匪有力打击后,于1950年端午前光复了二区区府所在地苟场,同时三、四、五区政权均得予扎向农村。
1950年5月17日,织金县剿匪大军攻破四方洞,活捉自封“八县总指挥”的李名山,继日收复织金县城后,我县境内土匪纷纷向匪穴龙家箐一带聚集。7月初,毕节地区清剿叛匪之金沙——黔西合围口袋战形成。

织金四方洞剿匪战斗遗址
7月5日,金沙、黔西交界处之乌箐剿匪战斗大捷后,剿匪大军直捣龙家箐匪巢。7日,盘踞龙家箐一带的蔡国祥、吴相云等数千名土匪被解决。
金、黔合围之战告捷后,基本上解除了土匪对我县区政权建设的威胁。全县工作转入正常,局势好转,残匪藏匿。我军政工作队一面乘胜展开政攻,发动群众,进行清匪,使在逃之匪相继落网:年底,除匪首代淑才、代锐益在逃外,其余本地重要匪首均落网。
一面积极开展建政工作,年底,保甲制度基本上被废除,改造了231个旧行政村政权,建立了215个村农协会,会员发展到60021人,选出了劳动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当村长;建立了23个(包括农民成份)乡政权;重建了10个农村区政权,即:
城关区:辖城关镇、礼贤乡,区府设于原国民党黔西警察局。区委书记:邵之道,副区长:吴嘉重。
沙窝区:辖寄安、沙井、金碧3乡,区府设于沙窝。区委书记:王原义。
林泉区:辖洪水、林泉、锦星3乡,区府设于苟场。区委书记兼区长:朱启荣,副区长:商惠忠。
大关区:辖大关、桂箐、铁石3乡,区府设于大关。区长:葛宪典。
谷里区:辖谷里、钟山、素朴3乡,区府设于五里坝。区委书记:刘德科,副区长:杨占禹、曹发启。
渭河区:辖重新、定新2乡,区府设于三重堰。区委书记;黄启先,区长:李敬胜。
协和区:辖协和、太来、永燊3乡,区府设于野归那,区委书记:杜明信。
中坪区;辖中广、石坪2乡,区府设于龙家箐。区委书记:郑心安。
化竹区:辖仁慕、雨化、通衢3乡,区府设于雨朵。区长:边家水,副区长:马茂忠(亦写作宗)。
纸厂区:辖仁和、金坡2乡,区府设于纸厂。因干部缺,仁和乡暂归渭河区管辖,金坡乡暂由林泉区管辖。
随着区乡政权之建设和巩固,我县地方武装扩大到400余人,民兵发展到6000余人,干部队伍扩大到281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18人)。在全县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土地改革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黔西县委党史办、组织史办、档案局)

卢绍善同志简历
卢绍善 1918年10月生,山东单县人,1938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1月至40年7月任共青团单县芳桂区委宣传委员,中共单县曹马区委宣传委员、民政助理员、抗日自卫队基干队政治指导员。
1940年8月至45年3月任曹芳办事处王寨区区长、办事处民政、文教科长、芳桂区、曹马区区长兼区中队队长。
1945年4月至49年2月任冀鲁豫第三专署秘书,砀山县副县长,华砀县副县长,华山县县长兼县大队长。
1949年5月随军南下江西任景德镇市工商管理局局长。
1949年9月至52年10月西进贵州任中共黔西县委书记兼县长,毕节专署办公室主任。
1952年11月至66年11月任贵州省财政经济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贵州省政府交通办公室主任,贵州省交通厅副厅长、正厅级党组书记。
1970年1月至94年11月任中共贵州工学院核心小组负责人、院革委负责人,贵州省交通厅厅长、党组书记(其间1981年2月至同年8月在中央党校学习)。中共贵州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中共贵州省顾问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交通厅顾问。
1994年12月离休。

GAOJIAN 根据《回顾毕节解放斗争》《西进支队入黔干部名录》文章资料编辑整理。
2025.03.0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雲見長鋒):黔西的解放接管及剿匪斗争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