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1950年4月16日,人民解放军全面进攻海南岛。
一、战役背景与指挥体系
- 战略意义
海南岛是国民党军在华南的重要据点,薛岳指挥10万守军构筑“伯陵防线”,意图依托琼州海峡阻击解放军。 - 解放军部署
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邓华、洪学智指挥)率第40军(韩先楚任军长)、第43军组成渡海兵团,集结雷州半岛,筹备渡海作战。
二、战役过程与关键战术
- 前期准备
- 情报支持:琼崖纵队参谋长符振中冒险渡海传递海南岛军事情报,包括敌军布防图、电报密码等,为作战提供关键依据。
- 船只改造:因缺乏军舰,解放军将木帆船改装为机动帆船,利用卡车发动机提供动力,提升航速。
- 作战方针
采取“积极偷渡、分批小渡、最后登陆”策略,先期组织小股部队偷渡,与琼崖纵队建立接应网络。 - 总攻行动
- 时间与规模:1950年4月16日,韩先楚率第40军6个团、第43军2个团共2.5万人,分乘380艘木帆船、32艘机帆船强渡琼州海峡。
- 突破防线:面对国民党军海空军拦截,解放军利用夜航和木帆船灵活优势,于4月17日凌晨突破封锁,在临高角等地成功登陆。
三、关键因素与支持力量
- 琼崖纵队作用
该部在冯白驹领导下,长期坚持海南岛游击战,为渡海部队提供接应、情报和后勤支持,协助建立滩头阵地。 - 战术创新
- 木帆船破军舰:以劣势装备对抗国民党军舰艇,利用潮汐和夜战优势,创造“小艇打大舰”的经典战例。
- 协同作战:陆军与地方武装配合,快速扩大登陆成果,击溃国民党军反扑。
四、战役结果与历史意义
- 战果
- 4月30日解放榆林港,全岛于5月1日宣告解放,歼灭国民党军3.3万余人,其余逃往台湾。
- 战略影响
- 打破国民党军“固守海南、反攻大陆”的幻想,为后续解放台湾奠定基础,但因美军第七舰队介入台湾海峡,台湾解放受阻。
- 创造以木帆船为主的大规模渡海作战范例,成为解放军渡海作战的经典案例。
(浏览 8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