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资料

北京瞧办主任

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届全體會議,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民族解放、民主運動中犧牲的人民英雄,通過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决議. 當天下午六時,毛主席率领全體政協代表在天安門廣塲舉行了紀念碑的奠基典禮在這以前,大家對於紀念碑的主题、形式及地点是有不同意見的 : 譬如在表現形式上,除多數人主張用紀念碑的形式外,有人主張用“亭’, 有人主張用’堂’, 有人主張用’塔’, 有人主張用彫象, 在建築地上, 有人主張放在東單廣塲,有人主張放在前門樓上, 有人主張就中華門的原址建立,亦有人主张放在西郊八寶山上的。 直到九月三十日全國人民政治协商會議奠基之後, 這一問題繞得到了肯定的解决。

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彭真市長領導下,由十七個單位組成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员会,主持工程兴建事宜並廣泛徵求設計图案。先後計收到草案一百四十餘種。爲了便予選择,曾將收到的图樣分成四類 : 既高而集中的、高而分散的、矮而集中的和矮而分散的,此外還有把碑作到窪地裡去,或做成三座門的,無法一一归類. 在討論時,主張矮的和分散的同志們解释他們的意图,在保持故宫前中軸綫上視綫的不被遮斷, 認爲在中國建築中,建築物的偉大,不單靠它的本身,而且靠它四周的格局陪襯出的。

經過幾次討論 ,一致認为要歌颈人民英雄的崇高事業、偉大功勋,應該是高而挺拔的表現。于是從高的方向出發,重新製圖,做了三種图案连同模型送審: 並經选出了一種是高的矩形立柱。 還有人主張在碑身内加個電梯,藉供遊人登高, 眺覽全市。因此又設計了一種瞭望台式的碑頭,製成模型。模型的平顶上還能加套活動的坡頂, 可作比較。 也有人主張把台座提高成爲三個門洞的紅墙台子, 這樣可以維持中軸綫上的視綫。 一九五一年國慶節在天安門前做成一個五分之一比例尺的大模型同時陳列了有坡頂及有群像的两個較小的模型, 公開征求意見, 我們报據各方面所提意見,又重新修改嗀計。

新設計的碑顶是四坡廡殿, 碑身正面的碑心用百噸重整塊的長大花崗石,上刻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背面刻全國政协所通过的碑文。碑身下有須彌座。整個碑立在有栏杆的检閱台上,高台四周有十面浮雕,東西有門,中有陈列室等。這個模型在市协商委員會議和政协全国委員會會議上陳列展覽。 中央首長同意了大家的意見乃於一九五二年’八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五週年紀念日正式開工。

開工後,群众和專家仍不斷提出新的修改意見,兴建委員會并將前一階段的設計經過及現存图案照片寄發各地建築單位、建築學校、美術界、文藝界等再度征求圖案或文字意見, 又收到圖案三十餘幅、文字意見一百餘件.經过多次座談,又將原碑形略加修改。

修正後的設計,比以前各图好,這次設計中以比較完整的双重須彌座來承托碑身。取消了由旁門曲折而上的檢閱台和台身内部很不開展、目的性又不很明確的陳列室。這樣,紀念碑碑形雄朴,主題明確: 以碑身上面的毛主席的题字爲主, 以須彌座上横列的斗爭史蹟浮雕爲襯托,使紀念碑更顯得莊嚴穩固

有些人對碑顶的形式還有意見: 有的主張在碑頂應塑群像,有的主張更表現民族形式。 在碑座裝飾上也還有意見,要求保持民族特征而又能表达新的内容。 浮雕的题材, 也還未最後肯定。 廣塲計劃也须要早日確定,使紀念碑立於廣塲之中,更顯出它的崇高偉大。

长按以下二维码并识别,进入《北京瞧办主任》公众号,可以放心审阅精彩内容
(浏览 11 次, 今日访问 1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