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5月22日 同盟会在广东潮州黄冈发动的反清起义

118年前,1907年5月22日,同盟会在广东潮州黄冈发动的反清起义。

一、起义背景

  1. 组织基础
    • 余既成作为黄冈三点会(洪门会分支)首领,长期以名贤余氏家庙为据点组织反清活动。
    • 1906年经许雪秋引荐加入中国同盟会,使三点会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力量结合,成为起义核心力量。
  2. 外部推动
    • 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后(1905年)统筹全国起义,计划以潮州为突破口。1907年直接命令余既成、陈涌波等发动起义,呼应全国革命形势。

二、起义筹备

  • 时间与地点
    起义定于1907年5月22日(农历四月十一日),指挥部设在黄冈镇菁园《名贤余氏家庙》内。
  • 军事准备
    赶制青天白日旗(首次使用)、蓝色鹰球袖章,集结千余会党成员,以“辫嵌白布、袖镶红布”为标识。

三、起义过程

  1. 爆发阶段
    • 5月22日晚,余既成、陈涌波率众在黄冈连厝坟埔誓师,兵分四路攻占城内清军据点,次日成立军政府。
  2. 后续战斗
    • 5月23日进攻汫洲清军镇台黄金福部,因火力劣势伤亡惨重,被迫退守霞绕古栖山。最终决议解散主力,部分转移至福建乌山。

四、结果与影响

  1. 直接失败
    起义因清军反扑、装备差距及指挥协调问题失败,余既成等人避走香港,后被港英当局拘捕,经孙中山营救获释。
  2. 历史意义
    • 同盟会首次使用青天白日旗,推动了革命符号的传播。
    • 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起义重要一环,为后续武昌起义积累经验。
    • 余既成在辛亥革命后任潮州光复军司令,但1912年因意外身亡,葬于黄冈。

五、失败原因

  • 缺乏统一指挥和后勤支援;
  • 敌我力量悬殊,清军装备占优;
  • 仓促起义导致信息传递失误。

此次起义虽未成功,但展现了同盟会在华南的组织能力,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进程。

(浏览 6 次, 今日访问 6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