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魂永驻:解放战争时期 李达表现出弥天大勇和高超的军事谋略才能

2025-05-23 06:03·州城故事

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李达:开国上将,全军公认的好参谋长

04解放战争时期 李达表现出弥天大勇和高超的军事谋略才能

解放战争时期,李达在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位上,表现出弥天大勇和高超的军事谋略才能,得到邓小平、陈毅等同志的高度赞誉

1945年8月,为了最后消灭日本侵略者,并制止内战危机,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战略区编组“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根据党中央指示,刘伯承、邓小平命令太行、太岳、冀南和冀鲁豫各军区所属的八路军部队,分别编组成1至3万人的野战兵团。同时,还成立了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邓小平分别担任司令员、政委,李达担任参谋长。

任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时的李达

这一时期,适逢毛泽东正在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心无诚意的蒋介石,表面上与共产党和谈,暗地里却着手内战准备。他授意山西军阀阎锡山在上党地区布下重兵,准备袭击那里的解放军,以此对毛泽东形成心理威慑。于是,上党战役成了影响国共和谈结果的一场大战。面对上党地区国民党军用兵形势,李达根据远在延安的刘伯承、邓小平的布置,率领太行部队向国民党军队发动反击。9月1日,按照刘、邓命令,李达指挥部队首先打下襄垣城,为上党战役作战计划的最后形成奠定了依据。9月10日至10月12日,上党战役圆满完成作战任务,歼灭阎锡山部30000余人,沉重打击了蒋介石对我解放区的军事试探。正在重庆的毛泽东得到战报,喜不自禁:你们打得越好,我在重庆越威风。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恼羞成怒。眼看阴谋没有得逞,气得破口大骂。上党大捷,是刘邓大军战史上的得意一笔,同时也是李达的得意一笔。

1945年10月底至11月初,李达又协助刘邓发起平汉战役。在战役进行过程中,受刘伯承、邓小平之托,李达亲自到国民党军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八军军长高树勋处商定该部起义事宜,最后促成了该军的起义。

高树勋起义的消息传开,他所在的国民党第十一战区的部队乱了阵脚,南京的国民党政府十分恐慌。刘邓大军乘机将早已被围多时的敌军全部歼灭,生俘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参谋长、师长多人。由于高树勋起义是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最先起义的部队,具有重大典型意义,毛泽东指示各地我军掀起“高树勋运动”,使瓦解敌军工作进一步走向深入。1989年11月20日,在会见编写第二野战军战史的老同志时,邓小平在谈话中高度评价了李达的弥天大勇:

“平汉战役应该说主要是政治仗打得好,争取了高树勋起义。……这个政治仗,我们下的本钱也不小。……我们是派参谋长李达亲自到马头镇他的司令部去做工作的。这件事你们好多人可能不知道。”

◆1946年6月,李达(右一)与晋冀鲁豫军区部分领导在磁县马头镇动员大会上。

1946年6月下旬,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成立,李达继续辅佐刘邓,出任参谋长。从此时起至次年2月,刘、邓、李所部在鲁西南战场机动作战,先后进行了陇海、定陶、巨野、甄城、滑县、巨(野)金(乡)鱼(台)和豫皖边等战役,瓦解了国民党军的攻势,随即转入局部反攻,支援和配合山东、陕北两个战场,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1947年6月,李达协助刘伯承、邓小平率部突破黄河防线,发起鲁西南战役,跨越黄泛区,战胜敌人的多次追堵,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插国民党政权的腹心地区,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在大别山区斗争的日子里,李达日夜坚守岗位,亲自掌握各纵队反围攻的情况,参与作战计划的拟定和组织实施。为了突破敌人封锁,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严重形势下,他坚决执行刘邓首长命令,教育说服部队顾全大局,不惜毁弃宝贵的重武器装备,轻装急进,保证了我军的战略展开。到大别山后,为缩小目标,刘、邓分开行动:刘伯承率领野战军的司令部直属队到淮河以北,指挥全局;邓小平、李先念、李达则带着不到一千人的前方指挥所留在大别山,“指挥其他几个纵队,方针就是避战,一切为了站稳脚。”在刘、邓分开后,李达又成为邓小平身边负责军事的“参谋长兼司令员”。

◆1948年5月,李达任中原野战军参谋长时与刘伯承、邓小平亲切接见前来慰问中原野战军的华东野战军慰问团。

1948年5月,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扩大作战规模,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重建中原军区,并将晋冀鲁豫野战军团改称中原野战军。中原军区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陈毅任第一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李先念任副司令员,李达任参谋长。期间,李达辅佐刘、邓、陈,参与组织指挥了宛西、宛东、郑州等战役,不断消耗国民党军有生力量。那段时间,为迅速下达首长命令,及时掌握部队作战情况,李达整天守在电话机旁。陈毅风趣地对他说,李达是抱着电话机子睡觉的。

1948年李达(右二)与中共中央中原局 中原军区领导同志在一起右一为邓小平 右三起李雪峰 张际春 刘伯承 陈毅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在决定国共两军命运的淮海战役中,李达率领中原军区的一批干部,与邓子恢一起,组建各级支前司令部和指挥部。他组织部队迅速修复了铁路、公路,把作战急需的物资及时运往前线,把伤员护送后方,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陈毅说过,“淮海战役是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而小车的组织者就是李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时期的李达既是参谋长,又是后勤部长。战役发起后,他还大胆提出了淮海战役的点睛之笔——“夺取(安徽)宿县,斩断徐(州)蚌(埠)”、“使徐州之敌孤立无援而后歼之”的作战方案,进一步扩大了战役歼敌规模。经刘、邓、陈上报中央军委,得到毛泽东批准。后来,毛泽东曾坦言:“淮海战役发起前,我们估计可能消灭敌人18个师。但对隔断徐蚌线,使徐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那时我们尚不敢作这个估计。”连毛泽东都一时“不敢作”的估计,李达都敢作,由此可见其过人之处。

◆1949年,李达等人进入庆祝南京解放大会会场,刘伯承(前排左一)、李达(前排左二)。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李达继续担任参谋长并兼特种兵纵队司令员、政委。期间,他协助刘伯承、邓小平组织指挥了渡江战役,渡过长江天险,直出浙赣线,解放皖南、浙西、赣东北和闽北广大地区。随后,在贺龙等部配合下,李达参与指挥第二野战军向大西南进军,解放了四川、云南、贵州、西康4省。

1949年10月刘伯承(左五)邓小平(左二)参加开国大典后在徐州车站踏上进军西南的征途 左一为李达

(未完待续)

(选自《党史博采》,作者夏明星)

(浏览 8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