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面对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武力对比悬殊的局面,在党中央毛主席“广泛开展游击战”的指示下,刘伯承师长深入抗战一线,从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简练有效的战术方法,诸如“敌进我进”;“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猛虎掏心”、“釜底抽薪”;“狼的战术”、“麻雀战术”、“黄蜂战术”;“拖刀计”、“杀回马枪计”、“吸打援敌计”等等,把游击战的指挥艺术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使他的军事思想进一步得到升华。
为使这些战略战术能让广大指战员深入领会,明确打游击的具体打法,刘伯承同志在部队举办了游击训练班。学员们毕业后积极发展壮大游击队,这些游击“种子”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关键词:抗战初期? 游击战? 训练班
1937年9月21日,一二九师奉命由陕西富平县出师抗日。当时,日寇气焰嚣张,长驱直入,太原已处晋北、晋东两路敌人的钳击中,而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望风披靡,山西前线到处可以看到国民党的散兵游勇,个个惊魂未定,只顾南逃。
部队到达滹沱河东岸的苏郎口村一带后,发现代县、阳明堡、崞县等处均驻有日军,并以阳明堡机场为其前进机场,出动大批飞机轮番出动轰炸我忻口,师前指报告了上述情况,刘师长决心在这里进行出师后的第一仗。“出师后第一仗一定要打好,首战必须告捷。”怎么打呢?刘师长反复指示七六九团:要加倍谨慎,切实查明敌情,然后才下决心。团首长根据刘师长的指示,组织了参战各营的领导进行了实地侦察,同时,还找到了在机场内干苦工的农民调查了解,最后把机场内敌机的架数、停放的位置、出动的时间、守卫分队的情况,警戒的疏严都搞得一清二楚。于是在19日夜,以七六九团的第三营为突击营,在赵崇德同志的率领下,乘敌人熟睡之机,偷渡了滹沱河,秘密地进入机场,突然发起攻击,激战一小时,将敌机二十四架全部烧毁,并歼敌警卫部队百余人,一二九师出师后的第一仗终于取得了辉煌战绩。
刘伯承师长对此次战斗总结分析:
八路军一二九师七六九团第三营,为策应忻县忻口的友军作战,夜袭代县阳明堡飞机场,烧毁了敌人飞机二十二架①。其经验教训是:
1.侦察清楚
团、营长在夜袭前的日间,亲自到滹沱河边,看清阳明堡飞机场停了飞机二十二架,守备队有二百多人,并在地下挖有掩蔽部,但警戒松懈。敌情、地形都很清楚了,营长并在去袭击的路上,又问了居民飞机场最近的情况。
2.部署周到
夜袭前的日间把部队隐蔽于崞县(今崞阳镇)以东的周家庄。秘密决定基本的部署是以一个连钳制崞县之敌,特别是敌人装甲车队;以三个连去袭击飞机场,扑灭飞机。这三个连袭击飞机场的具体部署是以两个排在飞机场边,对崞县来路直接掩护本身侧背,主力两个连决定用手榴弹炸毁飞机。
3.动作突然干脆
当我进到距飞机场达三十米之地,敌人还未发觉,是时二十二架飞机是排成三列,我们这两个连是同时平列进入飞机场,在每架飞机内投了两个或三个手榴弹以后,敌人守备队才由地下掩蔽部出来应战。我们即利用飞机作掩护与之肉搏了三次,约一小时,敌人死伤了百余人,我们的营长赵崇德同志及其他二十位同志就在此阵亡了。此时敌人装甲车队冲来,快要赶到飞机场了,我们的一个连长就掌握了袭击的两个连退出战斗。
这次战斗完全实现了预定计划。但其中有一个弱点,就是预定的夜间联络记号未严格运用,在与敌混战中,分不清楚,曾经自己误打一下。
(二)七亘村战斗
1.第一次伏击
经刘师长实地调查,七亘村是敌人从河北进攻山西平定城的必经之路。这一带地形复杂,南北均有高山。通向平定的大道两侧,大部分是高十公尺左右的土坎,杂草、灌木丛生,便于我部队埋伏;而敌人的队伍在公路上却不易展开,刘师长便决定在这里打一个伏击战。
陈赓旅长按照刘师长的指示,于1937年10月25日率领七七二团到达七亘村附近的川口、孔氏村、王德寨地区。刘师长在电话上把七亘村的情况告诉了他,并指示他再派人仔细侦察,选择最有利的地形布置伏击阵地。经过进一步实地侦察,陈赓同志指定七七二团三营在26日拂晓前进入七亘村、甲南峪间的伏击地区。
26日,天刚蒙蒙亮,测鱼镇敌人的辎重部队在二百多步兵的掩护下,开始向西运动。九点左右,敌人大部进入伏击区。三营抓住时机,向敌人发起猛烈冲击。激战两小时后,剩下的一部分敌人和骡马逃回测鱼镇,其余均被歼灭。我仅伤亡十余人。
2.第二次伏击
10月26日,七七一团团长徐深吉同志来电话报告说,他们得到情报,太谷有二千敌人当天早晨向北运动。不久,陈赓旅长也打电话向师首长报告:榆次敌人正向正太路以东运动。同一天,汤恩伯的部下也打来电话,证实了徐深吉同志的报告。
刘师长根据这些情况,分析了日军的意图。他认为,日军侵犯华北以来,一直是在打胜仗,七亘村的伏击,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很小的遭遇战。他们骄横得很,目空一切,并不把八路军放在眼里。敌二十师团正急于向平定进犯,因无其它道路可走,必然还要由七亘村经过。于是就当机立断,指示陈赓继续利用七亘村附近的有利地形再次截击敌人。
这次伏击,击毙敌人百余名,抓到几十匹战马。我军伤亡仅二十余人。
在同一个地点,三天之内先后两次设伏,大获全胜,这在战争史上也不多见,体现了的艺高胆大。
“兵不重伏”,本来是兵家的用兵原则,但是刘师长反其道而用之,连续同一处设伏,正暗合兵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因此,兵法的最高原则,只有一条,就是”因敌制胜”。
刘伯承师长对此次战斗总结分析:
七七二团七亘村两次战斗,均由纵深转到伏击地带突然冲锋,在两小时内英勇坚决而干脆地解决战斗。英勇的例子就是该团十二连战士王绍青虽身负三伤,终于打死六个日本兵,带着三支步枪回来。
如伏击骑兵或驮载,则伏击地区要选在沼泽而不易奔驰之处。我七七二团部队在平定七亘村两次伏击并消灭敌人辎重队五六百驮,就是选在七亘村石峡沟里。
(三)“重叠的待伏”
1937年10月底到11月初,通过侦察获悉,敌109师团要经昔阳向榆次进犯,其135联队将由九龙关向昔阳进犯。李达参谋长把这个情况报告了刘师长,并报告了当地的地形情况。师长一边看着地图,一边对参谋长说:“135联队如果要到昔阳,就必然要经过昔阳南边的南、北界都和黄崖底。黄崖底是一个河谷……”刘师长认为这一带可以埋伏部队,?立刻下了决心。
刘师长亲自指挥了这次战斗。战斗打响的前一天,师指挥所设在黄崖底附近一个山顶的后侧,从山顶可以用望远镜清楚地看到黄崖底的河谷。
这次战斗,据估计,毙伤日军三百余人、战马二百余匹。
黄崖底战斗的第三天,即11月4日,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在广阳以西地区设伏,将敌二十师团四千余人截成数段,歼敌近千人,缴获骡马七百余匹,步枪三百多支,还活捉了三个日本鬼子。这是八路军头一次活捉日本俘虏。
七日,一二九师主力和一一五师主力配合,?再次设伏于广阳、户封地区,又给由沾尚镇西犯之敌二十师团的一个联队以沉重打击。
就这样,在黄崖底、广阳两地,?不到一星期的时间内,?我军连续三次成功地伏击了日寇。刘师长把这三次战斗称作“重叠的待伏”。这三次连续伏击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摸准了日军的一个特点:他们为了完成作战任务,往往不惜牺牲,执拗地进行突击,以达预定的作战目标。从这点来说,日军确有一股“牛劲儿”。刘师长常常引用中国的一句俗话说,这是“记吃不记打”。
刘伯承师长对此次战斗总结分析:
日本强盗的大部队,通常发一股牛劲,向其预定的目标执拗地突进。这样,我们就在敌所经过的路上,沿途设置“重叠的待伏”。如抗战初期敌人第二十师团部队经昔阳向榆次前进时,本师(一二九师)部队在昔阳以东的黄崖底,伏击它一个联队的尾巴一次,在昔阳以西的土封口,伏击它个联队的腰于一次,第一一五师又在土封口以西的广阳,伏击它一个联队的尾巴一次。这几次连接来看,就是“重叠的待伏”。此后敌人大部队的行军,多是加上飞机掩护了。最近敌人在进攻和顺,辽县(今左权县)时,他因道路破坏与防我伏击的原故,是不规则地曲折地走两侧山地小路。
从1937年10月一二九师赴抗日前线到11月的短短两个月内,刘伯承同志充分显示了军事家的胆略和才能,在太行山区出色地导演了抗日游击战的序幕。这些精彩的战斗打击了日军的战略部署,挫败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批驳了国民党轻视我游击战的谬论,同时证明了我党我军战略方针的正确领导。
刘师长总结说,游击,战前必须周密调查,熟悉掌握敌我全盘情况,情况不明了,宁肯不打,也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战。他常说:“指挥员研究情况,就要对任务、敌情、我情、地形和时间作综合的估计、考虑,据上而定下决心。”“弄清任务、敌情、我情、时间、地形是定下决心的基础,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对于下级指挥员,他主张要培养他们“机断专行,独立自主”的能力,并且要善于运用有条件寻找机会去袭击敌人。他还充分肯定了我军在战争中创造的“麻雀战术”、“黄蜂战术”,认为这是群众性游击战争的好方法。
注:
①后来查明是二十四架。
②张浩:原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1938年因病回延安。1938年1月起邓小平同志任一二九师政委。
主要参考书目:
①《刘伯承用兵战例精选》
②《刘伯承军事文选》
③《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
④《太行烽火》
? ? ? ? ? ? ? ? (文章来源:八路军129师纪念馆)
编? 辑:蒋? ?莉
责? 编:付世权
审? 核:童立亚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伯承故居)
国家三级博物馆
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学术交流:抗战初期刘伯承的军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