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2003年7月5日,张爱萍同志逝世。
一、早期经历与革命生涯
- 出身与早期革命
张爱萍(1910-2003)出生于四川达县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共青团,1928年转为中共党员。他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后加入红14军参与反围剿战斗,曾左臂负伤。 - 长征与抗日战争
在长征中,他任红3军团团政委,参与娄山关、遵义城保卫战等关键战役,以战术灵活著称。抗战期间,他任新四军第6支队总队长,开辟苏皖边区根据地,运用“麻雀战”等战术打击日军。
二、解放战争与建国初期贡献
- 重伤与错过关键战役
解放战争初期,张爱萍因头部重伤赴苏联治疗,错过华东野战军主力作战阶段。1948年回国后参与渡江战役,并组建人民海军,成为首任海军司令员。 - 军事指挥成就
1954年指挥解放浙东沿海岛屿,挫败蒋介石反攻计划。1955年获授上将军衔,成为57位开国上将之一。
三、国防科技与“两弹一星”建设
- 核试验与国防现代化
领导国防科工委期间,主持核试验基地选址(如221基地)和“两弹一星”工程。他强调“变神话为现实”,推动我国核武器研发,被誉为国防科技建设骨干。 - 战略决策与精神传承
1980年代反对大亚湾核电站依赖外国技术,主张自主研发,促成秦山核电站建成。他提出“军队必须姓军”,反对军队经商,认为此举腐蚀战斗力。
四、晚年政治立场与品格
- 高风亮节的退休态度
1987年退休后拒绝参加中顾委会议,称“退下来就要安分”,避免干预新干部决策,展现无私风范。 - 耿直与原则性
多次公开反对形式主义,如怒斥修建林彪纪念亭提议,主张领导队伍年轻化,主动请辞为新人让路。
五、家庭与精神传承
其子女继承父辈精神,投身国家建设。例如,故居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科技企业合作推动文明建设;其孙张又亮捐赠遗物支持“两弹一星”精神展览。
(浏览 8 次, 今日访问 8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