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林州

林州概况

林州,河南省县级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红旗渠精神发祥地,“四有书记”谷文昌的故乡。全市面积2046平方公里,人口116万,辖16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42个行政村、34个居委会,1747个自然村,1994年设市。

林州是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故乡。八百里太行把风光最秀美的一段留给了林州,林虑山被誉为“北雄风光最胜处”,太行大峡谷更是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长江三峡等共同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峡谷。境内拥有世界一流、亚洲第一的滑翔伞运动基地,有千古之谜猪叫石、三九严寒桃花开的桃花谷。同时,林州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境内目前仍存有赵南长城、东周贵族墓群、隆虑古城址等文化历史遗迹,是中原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三重文化交汇处。林州又是太行革命老区,八路军一二九师指挥部曾设在任村镇西坡村。经过20余年的精心打造,林州已成为了“有山有水有精神”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胜地,形成了以源远流长的儒、释、道历史文化为内涵,集野营观光、休闲养生、滑翔攀岩、绘画写生、科考探险、爱国主义教育等多种旅游功能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国字号”旅游品牌达25个。集雄、奇、峻、美于一体的自然山水风光,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被韩国观光协会评为“韩国游客最喜欢的中国名山”。现在,以红旗渠为代表的红色教育游、以太行大峡谷为龙头的绿色生态游和以国际滑翔基地为主导的蓝天翱翔游,“红、绿、蓝”三色旅游交相辉映,令国内外游客近悦远来,流连忘返。

红旗渠精神是林州的立市之本、兴市之魂。林州的发展历程,以上世纪60年代修建红旗渠、80年代外出发展建筑业、90年代大办乡镇企业和市属工业、十八大以来加强生态建设为标志,经历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四个阶段,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林州人的“创业四部曲”。近年来,面对新常态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林州市紧紧围绕生态建设这一核心,全力打造金融和科技两个引擎,持续强化创新、资本和互联网三种思维,确保了结构调整优化不减势、经济发展换挡不减速。十二五期间,

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496.6亿元,较2011年增长57.5%,年均增长9.5%;人均生产总值62144元,较2011年增长56%,年均增长9.3%;固定资产投资620.2亿元,较2011年增长149.4%,年均增长20.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6亿元,较2011年增长62.2%,年均增长10.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45元,较2011年净增8525元,年均增长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2亿元,较2011年增长78%,年均增长12.2%。县域经济综合排名连年位居全省前十位。

历史沿革

林州西依太行,东临平原,四省通衢,沃野千里,自古人杰地灵、物阜民丰。

林州历史悠久,古名隆虑,出自战国韩国“临虑邑”。

在夏属冀州,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

战国时为韩国临虑邑,后属魏国,而后又属赵国。

秦属邯郸郡。

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 置县,以西邻隆虑山取名置“隆虑县”,属河内郡。

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 因避殇帝刘隆讳,改名林虑县,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 属魏郡。

三国属魏国朝歌郡。

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 属司州汲郡,永嘉元年(公元307年) 属前赵。

东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 属后赵,永和七年(公元351年) 属前燕,太和五年(公元370年) 属前秦,太元九年(公元384年) 属后燕。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 ,并入邺。

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 复置林虑县。

永安元年(公元528年) 由林虑县分置临淇县,置林虑郡,属相州。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 ,废林虑郡。

北周复置林虑郡。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 林虑郡废,南部分置淇阳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 置岩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废州,淇阳县、临淇县并入林虑县,属魏郡。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 复置岩州,武德五年(公元622年) 废州为县,属相州。

金贞佑三年(公元1215年) 升为林州,属河北西路彰德府,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 增置辅岩县,属林州。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 废州为县,辅岩县并入,

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 复升为州,划辅岩入安阳县,属中书省彰德路。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降州为县,改名林县,属河南布政司彰德府。

清属河南省彰德府。

中华民国2年(公元1913年) 属河南省河北道。

中华民国29年(公元1940年) 3月分为林县和林北县,林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五专区,林县属国民党统治区。

中华民国32年(公元1943年) 5月成立林县抗日民主政府,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七专区。

中华民国35年(公元1946年) 6月林县、林北二县合并,复称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五专区。

1949年8月属平原省安阳专区。

1952年11月属河南省安阳专区。

1962年属安阳专区。

1983年10月属安阳市。

1986年,林县辖15个乡。

1987年12月,城关乡撤乡建镇。

1988年12月,城关镇析置城关镇、城郊乡,临淇、姚村、河顺、任村、东姚、合涧、横水7个乡撤乡建镇。

1993年,姚村、河顺2镇各划出4个行政村成立陵阳镇。

1996年,东岗、原康、泽下、采桑4个乡撤乡建镇,其中泽下乡更名为五龙镇。

1998年,撤销小店乡设立桂林镇。

1994年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

2003年1月,撤销城关镇,新置4个街道:开元街道、桂园街道、龙山街道、振林街道。

2012年,茶店乡撤乡设镇。

2012年10月24日,设立红旗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4年8月18日石板岩乡撤乡设镇。

2018年2月8日城郊乡撤乡设镇。

行政区划

林州市辖4个街道,16个镇,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34个社区居委会,542个村委会,1747个自然村。

街道

振林街道面积15.02平方公里,辖5个村委会,9个社区居委会。

桂园街道面积12.4平方公里,辖3个村委会,7个社区居委会。

开元街道面积16.01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6个社区居委会。

龙山街道面积36.11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7个社区居委会。

乡镇

合涧镇面积134.27平方千米,辖31个村委会,372个村民小组。

原康镇面积137平方千米,辖36个村委会,284个村民小组。

茶店镇面积90平方千米,辖23个村委会,240个村民小组。

临淇镇面积185平方公里,辖4个社区居委会,45个村委会,403个村民小组。

五龙镇面积190平方千米,辖28个村委会,292个村民小组。

桂林镇面积98平方千米,辖33个村委会,239个村民小组。

采桑镇面积85平方千米,辖28个村委会,290个村民小组。

东姚镇面积172平方千米,辖39个村委会,316个村民小组。

横水镇面积144平方公里,辖51个村委会,418个村民小组。

河顺镇面积104平方千米,辖2个社区居委会,39个村委会,295个村民小组。

姚村镇面积102平方千米,辖41村委会,305个村民小组。

任村镇面积185平方公里,辖33个村委会,290个村民小组。

东岗镇面积133平方千米,辖25个村委会,283个村民小组。

陵阳镇面积26平方公里,辖20个村委会,89个村民小组。

石板岩镇面积89平方千米,辖17个村委会,112个村民小组。

黄华镇面积101.94平方千米,辖30个村委会,385个村民小组。

开发区

红旗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林州市产业集聚区(省级)

红旗渠农业产业集聚区

林州市林南(合涧)工业园



自然地理

位置

林州市位于东经113°37′~114°04′,北纬35°41′~36°22′,市境南北长74公里,东西宽29.4公里。全市总面积2046平方千米,其中山坡、丘陵占86%,耕地76万亩。市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市区海拔306.8米。截止2015年,全市总人口112.63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50.49人,是我国人口密度较高的县级市之一,市区人口近30万。林州市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望大海,西通晋陕,南依中原,北连京畿,乃南下北上、东进西达、三省通衢之要地,人称“金三角”,史书有“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的记载。

地质地貌

林州市境内多山,山地、丘陵占86%。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海拔最高处是四方垴(海拔1632米),最低处位于五龙镇东北部(海拔200左右),市区海拔306.8米。林州地处太行山东麓,属于华北地震带,境内断层较多,大多属于正断层。最大的断层位于林州盆地的西部并延长到北部,长35公里,断层面倾向东,倾角50-80度,垂直断距1000米。此外还有4处较大的断层和众多小断层。林州大部广泛分布着石灰岩,多裂隙、溶洞,致使地表水极易散失。在有隔水层的地方,地下水埋藏较深,开采相当困难。在太行山东麓,地表被强烈侵蚀,多陡崖、峡谷,造成了太行山与林州地面的巨大高差,形成了太行山悬崖峭壁的雄伟画卷。

水文

林州市属于半湿润地区,境内的河流属于雨水补给类型,水位变化深受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夏秋为丰水期,冬春为枯水期。全市属海河水系漳、卫南运河水系,有漳河、洹河、淅河、淇河4条天然河流以及红旗渠,水资源总量5.652亿立方米,另有可利用的过境水3.78亿立方米,水资源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5.04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556亿立方米。

气候

林州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林州年平均气温12.8℃,年降水量672.1mm,年日照时间2251.6小时,平均无霜期192天,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25.8℃,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

-2.5℃。林州最大冻土深度42cm,最大降雨量1081.0mm/日,最大积雪厚度180mm。全年主导风向及频率分别为南风6.6%,东风6.4%,静风40.8%;夏季主导风向及频率分别为南风6.6%,东风5.3%,静风39.6%。自然地理

位置

林州市位于东经113°37′~114°04′,北纬35°41′~36°22′,市境南北长74公里,东西宽29.4公里。全市总面积2046平方千米,其中山坡、丘陵占86%,耕地76万亩。市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市区海拔306.8米。截止2015年,全市总人口112.63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50.49人,是我国人口密度较高的县级市之一,市区人口近30万。林州市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望大海,西通晋陕,南依中原,北连京畿,乃南下北上、东进西达、三省通衢之要地,人称“金三角”,史书有“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的记载。

民俗风情

一、 过年

春节。俗称”新年”、”阴历年”,是我国汉族人民最隆盛的节日。殷商时,每年农历十二月开始,周从农历十一月,秦和汉初则从农历十月始。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规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尔后农历新年延续两千多年。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后,采用阳历纪年,以阳历元月一日为岁首,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沿用至今。

林州民间将春节称为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进入腊月便有”年味儿”了。

腊月初八这天的早餐,民间要吃”腊八粥”。粥用小米、柿块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称”柿疙瘩白汤”。农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腊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小鸹不蹬俺家谷”。吃”腊八粥”据文献记载,林州是从宋朝开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祭祀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预祝来年粱谷丰登。目前林州民间尚有”吃了腊八粥,来年好收田”的俗语。

二十三,打发老灶爷上天。人们为了让灶王向玉帝为民请命,好话多说,就在灶王牌位两边的对子上写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为了防止灶王汇报假情况,就用芝麻糖当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扫房子。民间传说灶王为天帝督使,负责察看家人功过,凡是有过者,要在墙上划道记号,到年终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禄一五更接天旨后带天兵回民间按墙上记号进行惩罚。人们为了消除隐患,待打发灶王爷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动手打扫房子,这就形成了”二十四扫房子”的习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们将浸泡的黄豆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捞入筛子积压而成。事后均将豆腐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锅宰杀猪羊,割肉者,量家财而行,富者备至正月十五;贫者备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着吃。是贫家富家都要办的一件事,也是过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据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够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数量。

二十八大贴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间大都请人写对联,有个别农家利用家花来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还要贴门神。门神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贴对子讲究”穷签(横联),富对子”,即横楣纸要小,对子纸要肥。1980年以后,农村又兴起了贴双对联,即除在门框上贴一幅外,另在门垛墙上再贴一幅巨联。还有用菱形纸写上一斗方子,上写”福”字,下竖写一条”出门见喜”,或”迎喜接福”,或”欢度春节”之类,贴在门口或迎壁墙上。庭树上贴有”满院春色”,石磨上贴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车上贴”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贴”六畜兴旺”,粮食屯上贴”米麦满仓”,桌子上贴”日进斗金”,衣柜上贴”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与此同时,各种神牌写刷一新,除厨房用绿色纸(意在免火灾)写外,其余均用红纸写成。里里外外一派红光吉祥。

二十九撒蜡走。是日晚上,以相邻近的大村庄为首,组成数十人提灯笼、敲大鼓、拍大铙、捧香卷,到各村寺庙神位前,点燃蜡烛,焚烧香箔,意在祭神驱邪送福音。村上的人们集中在圣地,等候着送福音的队伍到来。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灯火辉煌。1950年后,此俗消失,改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锅。捏仁即捏扁食,出锅即用油炸食品。这两项是腊月三十这天最紧张而繁重的活儿。是日,从早开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动手,盘馅的盘馅,和面的和面,待盘好馅和好面后,就围在炕边捏扁食。婆媳小姑边捏边逗,十分快乐。所包的扁食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点左右。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锅,捞到小盘内,每个盘子两个,由主妇在家烧香点纸祷告列祖列宗:”有话您先知,有饭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财发。”另由家中男人用条盘端着到坟上祭祖,每个坟头放一小盘,燃炮叩头。这些事办完后,开始油炸,凡是该过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头(上供用的猪肋条),菜类食品统统下锅炸,但头一锅都要先拿一点,填入灶膛里,让灶王初一五更回来吃。当然,如果农历腊月小,这一天的活动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币扁食。这是林县民间盛行的习俗。在三十包扁食时,将数枚硬币分别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饭,谁吃到硬币扁食谁在这一年就有福,给全家老少带来极大的乐趣。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为了吃住钱,破例地多吃扁食,乐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灯。三十傍晚,县南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拦门棍。三十晚上,人们习惯在大门里门槛跟放一根桃木棍,没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进家。

熬年。又叫”守岁”。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的时候,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主妇也要摆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烛,上香5遍。是夜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三十晚上要丢剩饭,叫隔年饭。初一早起也要丢剩饭,以兆吉庆有余。1980年以后,熬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很多有条件的人家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将近子时,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着炮,左手拿着火,右脚跨门外,左脚踩门里,眼观电视屏,摆开抢点头响炮的架式。电视屏上子时一到,随着悠扬的钟声,千家万户的鞭炮声齐鸣,起火、烟花、两响等各种彩炮将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眼花缭乱。

初一磕头。人们天不明吃罢扁食后,晚辈先给家中长辈磕头,然后结伙去别家(一般是本族)磕头拜年。家里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头外,其余都到左邻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亲族新友拜年。若晚辈是小孩,或新婚媳妇,长辈要给几个压岁钱。

走亲戚。走亲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
破五节。农历正月初五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们认为,初五、十四、二十三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后的第一个不吉日,非常忌讳”走亲串友”,积压自在家改善生活过节。是日寅时,家庭主妇还掏炉灰少许,送至当街十字路口,俗称”送穷灰”。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这段时间,孩子们一律不挨打挨骂,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开心,那怕有了过失,也不挨打挨骂,这是老辈人传下的规矩。如打骂孩子,就会遭到众人谴责。所以孩子们最盼望的是过年。   

二、 打春鞭年   

“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大好春光里,希望人丁兴旺,生活美好。

古时,立春这天,林州有迎春、鞭春、咬春的习俗,民间俗称”打春儿”。《重修林县志》载:”立春前一日,县官率属具威仪鼓乐,迎春于东郊,耕籍田,鞭土牛,具五辛盘,食春饼。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曰迎春。远近观者如堵。民国后礼废。民间于是日食薄饼、萝卜丝谓之咬春。”春饼是用白面烙成的,吃时,要在里头卷上以凉拌菜为主体的丝状菜肴(原来是丝状的,或加工成丝状的)。立春时把春饼和生菜等食物装盘,便叫做春盘。因为咬春活动的盛兴,因此赠送春盘,旧时也是立春的一项重要节日活动,据传唐代以前就已有了。《四民月令》载:”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吃春饼、吃萝卜的咬春习俗,始源于两千年前的”五辛盘。”所谓”五辛盘”,就是在盘中盛上五种带有辛辣味儿的蔬菜(葱、姜、蒜、韭菜、萝卜)。

现在,鞭春、咬春和五辛盘在林州民间虽已消失,但立春看风云,占天候,预卜丰收,却成为人们的新习俗。

三、 正月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是夜,张灯结彩,猜灯谜,观焰火,吃元宵,赏月赋诗,相沿成习。隋、唐、宋以来,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参加歌舞得常达万人,自昏达旦,至晦面罢。林州民间,过罢年以后的节日中,正月士五是特别热闹的节日。人们过年的余兴未尽,又迎来了灯节。人们把正月十五当小年过,一是吃扁食,二是点灯盏。这天晚上吃罢饭后,各家各户开始点灯花。将预先用绵纸做成的直径二三厘米的数十个甚至上在个灯蓊,盛在碗里,倒入香油搅拌,用筷子夹出点燃,门礅上、石条上、平棚上、墙头上、水道眼儿、厨房、门旮旯、院落四周、中间、门里门外,到处都放着点燃的灯花,灯光如昼,清香扑鼻。地上灯花起舞,天上明月高照,群星闪烁,使人有一种子如入仙境之感。1950年以后,随着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民间开始耍灯笼,有转灯、龙灯、花环灯、跑马灯、沙灯、丰收灯,并且向神化偶像灯发展,奇巧百出,五彩缤纷。尤其是县城,文化馆组织的灯展更为精彩,观灯的人群水泄不通。

十五这一天的烟火也十份壮观。烟火由民间各区以一个大村为首筹办,十五前开”点老杆”。老杆上的各种做事,都用烟火表现。届时,远远近近男女老少,观者如集。老杆一点,两个多小时才能完结,上元这天,民间的各种文艺活动出串演比赛,热闹非凡。

四、 填仓增福

林州民间的填仓节有大小之别,市南乡村称正月十九日为小填仓节,二十四为大填仓节,过两个填仓节日。市北乡村只过二十四日的填仓节。是日,人们将年间香坛里的食物倒入粮仓,标示过年已经结束,粮食应该满仓。诸神也该退位。并做面条汤煮扁食,曰”金丝缠宝”以当的缠福。傍晚燃放鞭炮。此日过后,人们便开始远行,粮食可以外出。

五、 二月二龙抬头

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历来对龙特别崇拜,村村建有龙王庙,祈求龙王降雨。民间有很多”龙”的传说:龙于头年的冬至蜇潭,来年的二月二抬头升空,开始它行云降雨的工作。”春雨贵似油”,人们希望龙多给下几场。敬龙活动久传不衰。

这天一早,人们做的头一桩事就是”龙抬头”。不管是集体的磨还是个人的磨,争先恐后地到石磨跟燃纸,上香祭供,并用磨塞子将石磨支起来,让龙抬头,因为两个磨眼之间有一条刻凿的龙,人们以磨为”青龙”。然后到池边、井边、河边投石,告知龙王,今天是二月二,赶紧抬头升天。晚上,大人挎篮子,里面盛满草木灰,先在墙跟撒一缕,再到打麦场的专访撒个很大的圆圈,象征风调雨顺,粮堆如山。

“二月二,喝龙茶,引的钱,往家爬”。这是民间的一种普遍信仰。   
“二月二龙抬头,忤逆媳妇发了愁”。这是林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传说民间有一农妇生了一个独生子叫李原,因生活所迫,李原经常外出,家中留下老母和其妻王小姐,每当李原外出回来后,其母都要向儿子哭诉媳妇不让吃饱的事情。二月二这天,李原责问其妻王小姐,王小姐却硬说婆母昧了良心说瞎话。为了取得丈夫的信任,她就端扁食喂狗充母食,中午将煮好的扁食,由李原在灶边看着,王小姐亲手送至。李原问其母是否吃饱了扁食,母说没有吃。李原很生气,王小姐却骂婆母昧良心,闹得李原黑白难分。此事龙王夺云中看得很清,一个响雷,将狗和王小姐劈死,扁食从狗肚里溢出来,李原才恍然大悟。这个故事告诫忤逆媳妇要孝敬老人,不敬老人,天理不容。这天,民间很少有婆媳闹气的现象。

六、 清明上坟

三月清明节这天,林州民间流行祭祖的活动。它既有怀念先人,勉励后代之意,也可借此大量植树造林。这天在坟头植树,让先祖功德荫庇后代,也有百年树人之意。

这一天,人们一早就要采柳枝,插至所有门上,孩子们还用柳条编成帽栲栳戴在头上。此俗从晋文公重耳祭介子推故事演化而来。原为清明的前一日,寒食节所做,后被并入清明节。除此之外,家家户户还要举行祭祖活动,县城以北由家中女人做点好汤,掂到坟上,倒在坟头,上香点纸。县南则禁止女人到坟上(如女人上坟,视其没有后代),而先将白纸拿至六外剪成方块,曰”鬼单衣”(不准在家剪,以示阴阳有别),然后由家长带领男后生去上坟。先将块状纸单压坟上(单压为单衣,双压为棉衣,每个坟上压的白代要象人形状),然后上香点纸钱(木刻板印的钱),叩拜后点鞭炮,还要用新土将坟墓重新护一遍。1950年以后,除上坟之俗沿习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墓、陵园凭吊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七、 端午吃糖糕

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林州民间称五月单五。”端””初”同义,”五””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民间传说此节与纪念屈原有关,但此节并非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才有之,而在这之前就有了。林州民间自古以来就有五月五采艾淋浴和服用之习,这和西汉戴德《大戴礼》:”五月五日,蓄兰为淋浴”,屈原的楚词”俗兰汤兮芬华”与此是相吻合的。这说明端午节的一些活动,早在屈原投江以前已在民间进行。只是到了宋朝,朝廷追屈原为忠烈公,并把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才晓喻全国纪念屈原。

林州民间,每逢此节有采艾之人俗。据说太阳出前的艾性凉,可以驱邪,太阳出后的艾性热,容易招邪,故天不明就要上山采艾,甚者有”赤肚采艾”的。采回来的艾先拿一束插在大门门首祈求驱灾避邪,剩余的艾人们将它拧成长辫子挂于屋檐下晒干,供日后作药用。可煎熬淋浴舒筋壮骨,也可煎熬服用祛风,还是山里人点燃熏杀蚊子的必备品。吃糖糕,改善生活是这天的生活习俗。

端午节,正当盛夏之初,虫害将兴,农忙季节将到。端五的风俗实与防病、治病、除虫害和讲卫生有关。采艾活动,就包含有直接同灾害、疾病作斗争的性质。这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积累的丰富的经验。这些习俗虽然有的被宗教利用以愚弄人民,但不应和劳动人民的朴素、良好的愿望混为一谈。

八、 六月六看谷秀

农历六月初六,古为”天祝节”。进入六月,天气返潮,食物易于发酵。民间开始用大麦造曲,以作醋、酱酵母。妇女们还特别注意翻箱晾晒衣物,以除潮气。六月初,正值谷子抽穗阶段,人们盼雨心切,习惯聚集地头观看长势,有”六月六,看谷秀”和”大旱不过六月六”之谚语。

六月正值酷暑天气,许多习俗都与消夏抗暑,卫生保健有关。   

九、 七月七乞巧

林州民间认为七月七日夜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时间。牛郎“河鼓二”,俗称”牵牛星”,织女即”天孙”。传说二星羡慕人间生活,违背天规偷降人间配成姻眷并生下两个孩子。天廷得知,收回织女,牛郎担着两个孩子追赶织女,快赶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划了一条河,把他们夫妻2人隔在两岸。从此以后,夫妻两地分居,隔河相望,深情脉脉,无由以达。喜鹊同情他们,约定每年七月七,飞到银河上以身搭桥,让这对恩爱夫妻见上一面。每年的七月七易下濛濛细雨,人们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流的泪水。

这天夜里,姑娘们都愿向织女求教,请她到人间教自己做活儿。多是7个姑娘凑在一起,对上7种礼品,做7个大扁食,内包7种用夹竹桃叶剪成的”针、剪子、弹花锤、织布梭”等7种工具,口唱:”年年有个七月七,织女姐姐俺给你送饭吃。教俺巧,做对花鞋送你老。教俺拙,用个红圪针扎你脚”。”7个针,7根线,7个姑娘都教遍。打东墙,望西海,织女姐姐送巧来。”唱完紧闭双目,背过身去篮子里摸一个大扁食,谁吃的里面有那种针线工具,谁就是这样活儿未来的能手。在游戏中,她们得到了愉快,增强了信心。它和乞巧的习俗融合在一起,显示出林州妇女勤奋好学、热爱劳动、向往美好生活的乐观精神。1950年后,此俗消亡,变为妇女们抱着小孩,围坐在庭院中观看银河讲论天机。女知识分子有的诵起少游的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仍顾雀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寄托情思。

从”牛女”神话演变而来的广大妇女乞巧习俗,表达了她们对织女不幸遭遇的同情,曲折地反映出旧社会妇女对封建礼教的抗争,此风久传不衰。

十、七月十五对响鞭

农历七月十五,林州民间说是”牲口节”。是日,有牲口的人家要做羊羔馍上供。此馍用白面做成羊羔形蒸熟,中午上供后食用,还要放鞭炮,庆贺六畜兴旺。这天停止使用牲口,并于晚上做一锅炒米汤给牲口喝。所谓”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吃顿炒米”即指此。

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在财主家放牛,每天不叫吃饱。有年七月十四夜他和伙伴在山上杀了1头牛吃。为了应付财主,他把牛尾巴插进山缝,谎说牛钻山缝了。次日财主来山上一薅牛尾巴,真的”哞哞”地叫了几声。从此以后,每年七月十五,便成了牲口的”生日”。这天东姚、任村等乡还相继兴起了”点花山”和”对鞭”活动。

每年七月初,牛倌们便要在山坡上用乱石垒成石窑,内装秸草,排成一溜。妇女们在家里要用白面做”枣花糕”,到七月十五上供。男青年用麻、桑皮、碎布条拧成鞭子,准备和外村对鞭。

七月十五的晚饭后,明月刚刚升起,牛倌们即登上山头点燃装好的秸草,和方八邻近村庄比谁的火苗高,燃的时间长。这时,方圆数十里的各个山头火花相映,形成”花山”。

山下的打粮场上,浩大的对鞭队伍(每人取一把做好的鞭子)众人喊:”一–二,××家(村),对对鞭!””叭!叭!”鞭声顿起。对方村庄听到呼喊自己村时,也要回喊对鞭,依此类推,村村相对。

七月十五夜,明月当空,花山辉映,鞭声清脆,人山人海,热闹异常。

七月为一年秋季节令之始,秋收在望。上述习俗反映了这个特征,秋耕时是牲口最劳累的时期,让牲品过节,实际上是人们事先把它调养好以准备秋耕;点花山预祝秋季丰收;对鞭是练习鞭技,准备秋耕鞭牛。

十一、八月十五庆月圆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此节两汉时已具雏形,其时在立秋日。至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开元遗事》载:”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明刘侗等所著《帝京景物略》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

是夜,明月悬空,清辉洒地,秋高气爽,是一年中月亮最亮的夜晚。旧时林州民间这一夜,家家户户举行拜月、赏月活动。拜月时将事先准备好的大个儿苹果和圆月饼4个摆列到院中的供案上,面对明月上拜。举家老小围坐院中,观赏角盘似的明月,大人们从圆月中产生一种稳定、和谐、圆满、团聚的感觉。小孩儿边吃月饼边哼小曲:”明奶奶,上锅台,请小姐,喝茶来……”老人们向儿孙讲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免捣药”等神话故事。

中秋节是林州民间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至今有兴无衰。这个节日因建立在人们对自然美–“月”的审美心理基础上,超越了时代和地域,增加了无穷的活力。

十二、十月一儿祭祖先

十月一儿是林州民间一年中的第二次祭祀祖先活动。全市都有在这天上坟、扫墓的习俗。县南乡村的人们还要往坟上压纸,说是给祖先”换寒衣”,认为先人虽已亡故,但仍和生前一样,生活需依季节安排。

十三、冬至吃冻疙瘩

距今2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已经测出了冬至。古人对冬至的解释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古代我国对冬至节很重视,《汉书》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要长,阳气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恭贺一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林州民间是日家家户户吃扁食,有吃扁食能防冻耳朵之说。

冬至节后,严冬来临,旧时穷苦劳动人民时光更难熬了,一般殷实之家也很重视这个节令。冬至后农民非常重视”看雪”。”一九雪,九九皆有雪”。从农事讲,越冬作物极需冬雪保持地温、墒情。此时地里能大冻,二麦敛藏必固。如缺雪必致来岁多虫害。天气过暖。果木开花,就难望丰收。雪大就可以冻杀害虫,来年农业丰收有望。这是林州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经验。

男婚女嫁

男婚女嫁,为林州民间家庭一桩大事。从传说伏羲氏与女娲氏兄妹族外相婚,始创嫁娶,到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婚嫁时逐渐有了套礼节。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现成大体沿用,叫选婚、订婚、传书、择好、迎亲等。具体细节又各有时代特色。1950年后,在确立和解除关系上,进行了彻底变革。婚嫁礼俗也有不少变化。

一、 选婚

1949年以前,选婚年龄为男18岁,女16岁。那时,男女选婚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选婚双方不能见面,婚姻不自主,造成许多悲剧。1950年,人民政府颁布了婚姻法,开始了青年自由选婚的新时代。选婚条件也因时代因人而易。在年龄上一般男20岁,女18岁就要选择自己的对象。男择女多以勤俭朴素,贤慧正派为标准,女选男还注重才能和家庭条件。1960年后是“一军官、二工人、三干部、四大学生”,1980年以来是“一文凭、二能人、三工头、四商人”。目标择准后,还要请“先生”来“合婚”,这是在旧时大多数婚姻关系中,必有可少的一个程序。将双方八字列出后,从四个方面按一定公式进行推算。①看大相合不合。口诀是“子鼠见羊万年愁,不叫白马见青牛,虎见巳蛇如刀割,兔子见龙不长久,酉鸡不与犬相见,亥猪不可见猿猴。”②看子女旺不旺。口诀是“长生四子中旬半,沐浴一双好儿男,官带临官三个子,帝旺五七不能传;衰中二子病中一,命逢死绝断香烟,胎养头胎必生女,墓地有女没有男”。③看男命犯不犯再婚,女命犯不犯再嫁。口诀是:“男犯羊刃必再娶,女犯伤官必再嫁;动财伤官与羊刃,夫妻半路必分离”。④看有无妨克。双方年月日时之地支是否相冲刑(相冲者子午、丑未、寅申、辰戍、卯酉、巳亥。相刑者寅刑申、巳刑亥、子刑卯、戍刑未等)天干是否犯合(甲与巳、乙与寅、丙与辛等)。犯不犯狼籍八败等。如以上四条无大妨碍,就是说可以成婚了。议婚继续进行,先由媒人领男方去女方家见面,女家给二人提供交谈方便,然后再由媒人领女方去男家“相家”,公婆也借机会看看未过门的儿媳妇,双方如没有意见,选婚即告成功。“合婚”虽为民间风俗,但并非能符合人们的愿望,现实生活中,仔细“合婚”的人,婚后并不幸福;相反不相信那一套的,婚后却过着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事实教育了广大人民,此俗现已逐渐消失。

二、 订婚

林州人注重信用,选婚结束后,即开始订婚。订婚仪式由男方以家长名誉给女方家写一“订婚帖”,俗称“小帖”,送至女家。此后,双方互送订礼,男方多赠衣物和钱,女方多送鞋、袜,谓之“接订”。1960年以后,“订婚帖”已很少用,而以礼物为订。1960年前的定婚帖格式是:

注:辈份比对方高者称“添眷”,(只指双方男辈),比对方小者称“眷晚”,同辈者称“眷弟”或“姻眷”。

三、 换婚书

换婚忆民间叫“传书”,是迎亲前婚礼的一种礼仪。换婚书要选在双月双日进行。是日,媒人一早从男家携带婚礼(2斤粉条和3升米)和婚帖给女家送去。女家收下礼物,将预先准备好的12至16个套搭勾形面食、两双鞋及回书等让媒人带回,送给男家,以表婚姻牢不可破。男家将女家回赠的面搭勾分送亲戚邻居,宣布儿子有了媳妇。换书不隔年,一定要在定婚的当年进行。1960年以来,传换婚书渐少,而由媒人转达双方意愿。换婚书格式:

注:1、以男家长名出现。 2、“△老亲家”只写对方姓。 3、“天作之合”下的小字多省略不写。4、女家回书式中间四字改为“敬答鸾笺”。   

四、 大聘

订婚以后,男方要给女方彩礼,又叫“过礼”、“过大礼”。双方约定时日,女子与其嫂、姐、媒人和男子一同到城镇串商店,购买结婚用品,购物价值一般在500元(随时随地有所不一)左右,如购不到称心物品,则折款给女方。有的采取“老包干”办法,按女家所要礼物折款,一并付给女家。彩礼备妥,即开始纳聘,由男家从村里挑两位年轻人,抬一用红布蒙着的食盒(木制,内有上中下三格),主人随后,送至女家。食盒内下装米、面,中放布匹、衣服、首饰之类,上放红枣、核桃和纳聘帖。女家收下礼品,付钱与抬盒人,并设便完好招待。1960年以后,这个仪式简化为直接将彩礼取回家,纳聘帖也不用了。原纳聘帖格式是:

五、 择好

送过彩礼后,即要决定娶亲日,民间叫“择好”、“提日子”等。娶亲多在农历十一月至十二月,具体月日还要看男女双方属相。认为鸡、兔两属相宜在正月、七月嫁娶;蛇、猪两属相宜在三月、九月嫁娶;马、鼠两属相宜五月、十一月嫁娶;狗、龙两属相宜二、八月嫁娶。俗以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去后,家中无人看管,至年底前任何一天皆为嫁娶吉日。吉日选好后,男方将择好帖送至女家。一旦择好帖送去,就能轻易改动,认为“择好已定,不许改动,后移死婆,前移死公”。实际是怕女家打麻缠,误了吉期。每年打春前为民间娶亲高峰时期,尤其是阴历年前打春,更要把媳妇娶到家。以避“黑春年”迎亲,认为对夫妻不吉。一般的择好都在迎亲前几天定下来,以便双方准备。男方要找2至4名女红色缝衣服、被褥,禁孕妇和寡妇参加。褥子内撒有五谷,被子四角包有红枣、核桃,祝小家庭五谷丰登,早生贵子。女方此时赶制嫁妆,女红条件和男方相同。嫁妆内不包东西。

六、 打鸿

迎亲前二天,男方要发鸿礼帖(请柬),请街坊邻居及亲朋好友来家作客。来客一般要赠送礼品,俗称“打鸿礼”。所赠礼物有镜框、脸盆、墨画、床单、被面、毛巾、现款等。是日晚上,男家设完好酬谢“打鸿人”,根据人数多少摆桌,每桌是八大碗酒菜,另有瓜果专供孩子了妇女们凑兴。有个别乡村是迎亲的当天晚上或第二天完好请打鸿人,这天晚上由新郎、新娘助兴,更增添了喜事的欢乐气氛。

七、 添箱

女子出嫁前一天,亲戚家的妇女要拿一份礼(2斤米、2斤粉条、6尺布或针织品)来看将嫁女,农村叫“去给嫁女添箱”。合涧一带添箱是馍、麻花,叫做“给嫁女送饭。”添箱妇待次日送嫁女上轿后才归。

八、 摆柜

迎亲前一天下午,女家婶、嫂、姐、妹等4至8人(人数必须成双)携带新娘的单衣、棉衣、床单、梳妆匣子、两双鞋等至男家,将所带物品放在箱柜内。然后上锁带走钥匙,这种礼仪,民间中“摆柜”,意在看看男家准备怎样,并为新娘送去衣物。男家招待摆柜人,宴毕,付给摆柜钱,以表谢意。

九、 开脸

又称“净面”,是1949年以前林县民间的一种嫁女礼俗,多在出嫁前一二日进行。开脸时,请儿女双全的妇女,以两条红线相绞,为等嫁女拨尽脸上的汗毛。

十、 迎亲

迎亲,是婚嫁的中心环节。林县民间叫“娶媳妇”。是日,男家剪大红双喜字贴于洞房、中堂和大门上,并剪小红喜字若干,贴于窗牖、门户和器物上,增加喜庆气氛。“双双喜”安并连,比喻新婚夫妻互敬互爱,白头偕老。双喜字式样很多,民间艺人有的将其装饰,以花卉表现喜这神态,如花似锦,繁荣蓬勃,给予人们以清新美感,贴于新房更感火红、热闹。娶亲之家门前张灯结彩,红色喜对分贴两旁,门顶彩楼上红旗飘飘。院内铺陈有“打鸿”礼品。香案上放一斗装满玉茭和其它杂粮,红纸封面,斗内按金、木、水、火、土方位插五色彩旗。旁边放一面镜子,一杆秤,意为光明正大,称心如意。全家老幼胸挂红布条,喜气洋洋,胜过重大节日。

迎亲队伍分前锋后师,依次行进。前锋负责挑盒子和跑红,抢先一步至女家报信。盒内放有一礼(此礼品互转,至婚后叫三时送回男家),一束新娘戴的花朵,一付“离母”帖和一付上轿帖(内容是上轿方位和禁忌等),二块红布(一块是新娘的蒙头巾,一块是跑红布),米面各包、棉花管两个(祝福丰衣足食),食盐两包(意为夫妻言和意投),石子两包(表诚心实意),艾一束用红线缠绕(表示夫妻恩爱),钱两包(多少不限,祝进钱发家),大肉一块,民曰“离母肉”。

三声铁炮响过,唢呐高奏,鞭炮齐鸣,彩旗招展,新郎披红戴花拜过天地,由婚总(民间称背钱袋人为迎亲总领管)引至彩色轿前上轿(1950年以前多用两项顶花轿迎亲)。迎亲队伍来到女村头时,点放三眼礼炮3声以报信息。女家听到礼炮声后,按照分工马上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待听到迎亲队伍到大门外的吹打声时,由一老揖礼相迎,厅宴招待。新郎正座,陪客居右,霎时宴始,三盘四碟陆续上端,围观人不知其数。宴席虽盛,但被女家婶、嫂、姐、妹们拥挤逗嬉,夺筷推碗,闹得新郎面红耳赤,往往食不饱腹。女方还将新郎锁在屋内,要端席钱、上轿钱等,不给则不开锁。待出钱开锁后,婚总管要装女家一双筷子、一盘面花(意为添富),俗称“偷筷”。宴待期间,新娘的母亲、伯母、婶子等辈份要对新娘反复叮嘱,多是教女儿孝敬公婆、夫妻和睦、勤快等类话。尔后还要叫新娘吃顿离家饭,新娘要吃一半,留一半,意在婆家娘家都有余。行至院中,礼拜后,女家给新郎披绿挂镜,示其前途光明。新娘首饰头上戴,身穿红衣裳,鞋里放铜钱,红布蒙头上。鞭炮响过,新娘拜辞父母,坐到一个椅子上,由两人抬着至轿前,按上下轿方向入轿。女方有4人跟随压轿,鸣炮3声,即告起程。新娘父母或叔伯挨轿送至村外。若轿遇寺、庙、碾、井时,跑红人要用红单遮住。花轿越桥穿洞,过十字路口,均放三眼炮,或以鞭炮代替。路上新人相遇,要互换礼物(如换红花),并放鞭炮一挂。一路缓行,轿不落地。

花轿进村后,迎亲队伍穿街过巷。这时新郎的亲朋好友或与新娘关系密切的人,要买一挂火鞭,到轿前点放,俗谓“助鞭”,表示对新郎婚事的庆贺。花轿至家门落轿时,一人手持谷草把子点燃,绕花轿(新娘座的)三周,并把米醋浇在烧红的犁铧上,冒出热烟,称“浇醋丹”,认为可以驱邪,然后两年轻妇女将新娘从轿里请出,让新娘怀抱古书,搀扶着行至门口(属相相妨者忌搀,孕妇忌搀)。进家门时,芦席铺地,骑马鞍,跨犁铧,大伯子向新娘头上撒五谷(谷、高梁、麦、红豆、杆草),一边撒一边唱:“一撒金、二撒银、三撒财富满家门”。

迎亲形式1950年以后有很大变化。坐轿改为骑马,路近改为步行;1970年以后,以骑自行车为主;1980年以来,好些人家用汽车迎亲,有的大小汽车少的四五部,多的十几部。其它旧仪式也革除了不少。

十一、拜堂

新郎新娘行至院中,鞭炮齐鸣,乐队奏乐,夫妇双双拜天地,叫“拜堂成亲”。若新婚夫妇属相有妨,拜天地时要用被子界开,民间称“隔山拜天地”。拜毕,将新娘搀入洞房面向“喜神”方位,给新娘修面整容,梳头结发,俗曰:“新人上头”,从毛头闺女成为正式媳妇,“结发夫妻”由此而名。给新娘上头的妇女要唱上头歌:“一拢子,二拢子,拢的女婿戴顶子(做官);一拢金,二拢银,拢来娃娃一大群。”然后小姑手持红衣抛向空中,一面抛一面说:“一挂金、二挂银,三挂新娘贵子生,挂住裱儿,得个小儿,挂住里儿,得个女儿(指衣服里和表)。”一般都能挂住衣服和外面。唱毕,众人离屋,让乐班内一吹笛人进屋向新娘连吹3声。俗谓“吹白虎”,又叫“安白虎”。

女方4个送亲压轿的,俗称“把轿”。其中舅家1人,本族3人。把轿人装着新娘柜上的钥匙他们到男家门前时,被一老者引至宴室,由老人陪着赴宴,民间称此老人为“陪客”。宴会进行中,新郎由家人领着向把轿人行大礼,感谢他们对自己妻子的关照。这道程序叫“女婿上拜”。宴毕,把轿人要去新娘住室安慰一番,把所带钥匙交给新娘,辞别返家。
午饭一毕,新郎新娘要同到天地前磕头礼拜。众人给父母往脸上抹黑,并拽至天地旁坐好,在主持人倡导下,新婚夫妇先拜父母,次按家族亲友辈份依此叩拜,受礼人给叩头人钱。

十二、闹洞房

闹洞房又称“逗媳妇”、“吵房”,在迎亲的当天晚上进行。做法是先由小姑送灯,早早抱学生。送罢灯,无论长辈、平辈、小辈,聚开新房中,祝贺新人,戏闹异常,多无禁忌,有“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之说。过去宾客闹房时,中扮花脸,或足着手,说笑后,逗俗兴的多,以哄堂一笑为足,意义不大。无论如何喧闹,主人不得恼怒,愈闹愈发,喜可加倍。1950年后闹洞房,多是向新娘提各种难题,让其回答,文明礼貌,妙趣横生。也有的对新娘戏弄,伴娘常代新娘受一半,为抵制戏弄,常以糖果抛撒闹房人。闹房结束后,还要让新娘擀面条,制作子孙汤,认为可白头偕老,子孙满堂。新娘接着喂牲口,象征接替家务,同心协力,共同致富。床铺由长辈给铺,多为男性长辈从之,边铺边道:“老公公铺炕,子女两行。”最后,小姑送去尿盆。

洞房花烛夜,长夜燃明灯,新娘开柜,新娘开柜,新郎试鞋,夫妻对话,窗外偷听的耳贴墙壁,若得其一言半语,常为人们传扬多年。

十三、拜祖坟

迎亲过后,要拜祖坟。由叔嫂们引新郎、新娘携带祭礼鞭炮,去认宗拜祖,告慰亡灵。这个习俗,多是迎亲日下午进行,唯东姚乡将此程序放到了婚后第二天做。

十四、叫新娘

婚礼第三天,女家哥嫂携带迎亲时的那份礼品前来叫新娘,俗曰:“叫第三儿”。叫新娘来回均要走迎亲时的那条路,不许改变。民间有“三天不走两条路”之说。新娘回去住7天,再由父亲或其他长辈送到婆家住8天,也有回三对九之说。至此,迎亲程序全部结束,此后即可自由往来。

城市现状

林州市辖16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全市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105.97万人。城市规划区面积361.2平方公里,重点规划控制区面积18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28.5万人。


城市道路长度193公里,面积502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八纵十三横”主城区和一个国家红旗渠开发区的城市道路框架。人均公共绿地10.5平方米,绿地率33.7%,绿化覆盖率37.6%,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自来水普及率100%,城区供气率95%,供热面积达到238万平方米。


全市16个建制镇中,姚村、陵阳两镇被确定为省级重点镇,临淇、河顺、合涧、东姚等4个镇被安阳市确定为市级重点镇,9个镇被命名为“中州名镇”,21个行政村被命名为“中州新村”。城镇化水平由十一五末的41.7%提高到了47.47%。

绿在增多,楼在增高,路在延伸,城在变靓……红旗渠畔的林州市正在成为一个功能完善、内涵丰富、亮点纷呈、绿意映然、生态宜居的山水城市。

经济实力

综述

林州市为河南省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之一,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连续三十几年一直位居河南省各县(市)之首。改革开放30年来,林州市经济快速发展,从经济总量看,林州市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5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471.2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76倍,年均增长12.5%。从人均生产总值看,林州市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86元上升到2015年的59429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68倍,年均增长12.1%,人均生产总值继2004年突破1000美元大关后,2007年突破了2000美元,2014年突破了8000美元,又实现了一个新的跨越。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看,由1978年的1544万元上升到2015年的
153238万元,增长98倍,年均增长13.2%。财政保障能力的提升,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71.2亿元,是2010年的1.67倍,年均增长10.8%;人均生产总值完成59429元,突破9000美元,是2010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7.0亿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5.3亿元,是2010年的1.69倍,年均增长1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706元,是2010年的2.0倍,年均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841元,是2010年的1.69倍,年均增长1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5.6亿元,是2010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8%。三次产业结构为4.3:57.3:38.4。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从2010年的全省第8位跃升到第6位。2015年11月10日,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正式发布《2015河南省百强乡镇评价报告》,姚村、陵阳、城郊、横水和河顺5个乡镇进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获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评价先进县(市),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工业

2015年,林州市工业总产值完成1153亿元,增长6.4%;工业增加值完成252亿元,增长6.6%。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机械铸造、建材、轻工纺织、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2012年10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林州红旗渠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河南省第8家被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县域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尚属首例。2015年底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34亿元,税收9.4亿元。先后荣获省“先进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区域”、“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示范区”、“汽车配件招商引资特色产业园”等称号,连续三年进入河南省十强产业集聚区,成功晋级三星产业集聚区。当前,园区入驻企业420家,限上企业109家。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863科技产业园成功升级为“省级科技孵化器”,注册企业61家,入驻企业46家。新增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丰铝电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光远新材料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家。再次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市”。顺利加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成为“众创”新基地。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成功引进10万吨铝工业型材、300万部手机、450兆瓦光伏发电、100兆瓦风力发电等项目。全年共引进省外资金92亿元、域外资金9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050万美元。

农业

2015年粮食种植面积120.5万亩,比上年下降1.6%。其中,夏粮种植面积51.32万亩,与上年持平;秋粮种植面积69.13万亩,比上年下降2.7%。棉花种植面积0.52万亩,比上年下降6.7%。油料种植面积4.91万亩,比上年增长0.8%。粮食总产量达到37.82万吨,比上年增长2.3%;棉花产量610吨,增长15.1%;油料产量0.47万吨,增0.3%。肉类、禽蛋产量分别达到7.36万吨、5.25万吨,下降6.3%、39.2%。牛奶产量0.23万吨,下降70.7%。

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完成投资1000万元的红旗渠南分干渠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投资2276万元解决了5.5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平方公里,新建、治漏库塘50座,蝉联全省农建“红旗渠精神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坡地经济,初步形成了以高效农业为引领,集食品深加工、光伏产业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一二三产立体化产业格局。中药材、优质小杂粮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0万亩和14.2万亩。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54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开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5.94亿元,建筑面积达47.6万平方米。完成2000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新增农村沼气用户2000户。新改建农村公路125.5公里。完成林业生态市建设任务11.9万亩,成功创建“林业生态市”。

2013年4月,林州市创建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 顺利通过省质监局考核验收,正式跻身“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行列。

2015年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0.58万亩,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2.5万亩,新增核桃种植面积4.2万亩,完成优质小杂粮种植面积14.2万亩。全年完成山区绿化面积11.4万亩,森林围城面积7200亩。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2.1亿元,新建扩建各类规模养殖场45个,牧业产值31亿元,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市),河南省生猪和蛋鸡产业优势发展集聚区。投资2.8亿元,建成红旗渠农业产业集聚区、梅平农业生态园等30个现代农业园区。水利建设深入推进。完成渠道节水改造60公里,完成小水库除险加固10座,新建维修治漏库塘30座。农村13.6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力打造建筑业“总部经济”,扶持建筑业做大做强。建筑企业总数达到317家,全年完成建安总产值1100亿元,创劳务收入100亿元,被确定为河南省唯一“建筑业发展综合试点市”,获评黄河以北11省(市、自治区)唯一的“中国建筑之乡”。

交通、旅游、金融

2015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5.7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公路货运周转量比上年增长26%。公路客运周转量比上年增长25.2%。

2015年旅游“国字号”品牌达到24个,接待游客571.7万人次,增长8.4%;旅游综合收入12.5亿元,增长10.45%。接待入境游客10万人次。成功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荣膺“国际生态休闲示范城市”。

2015年末金融机构总数达60家,组建了城投、汇通、红旗渠集团3大投融资平台,政府投融资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87.3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8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1.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2%。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7.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3.8%。

城市文化

精神

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州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并孕育了红旗渠精神。红旗渠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精神概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新时期的红旗渠精神: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方言

林州境内的方言为晋语邯新片磁漳小片林州话,亦称林州方言。林州方言语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高亢宏亮,发音清晰,浑厚直硬,变音较多,四声分明,去声字多多。词汇丰富,词尾多有后缀;句中常有语头、镶中和缀尾,说话常省略某些词语。林州话对多音节词的首音节词读得沉重、响亮、节奏长,末音节词读得轻、低、节奏短:常因发音速度快,省略或轻放读个别词的声母、韵母,听起来好象改变了原来词语的音节

晋语前身应该是汉代扬雄《方言》提到的“赵、魏之西北”方言。晋语的使用人口近5000多万(86年是4600万),其中山西约2000万(不含运城和临汾大部,运城话和临汾话属于关中系统)、内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各近1000万,陕北有300多万。晋语的最重要特征是有入声,这和北京的官话很不相同,晋语比北京话的语言特点古老很多,有学者戏称之为“北方话中的山里话”。

饮食

林州特色饮食有:大烩菜、卤面、水饺、捞面条、宽面条汤、凉粉、粉条、和乐剏、鸡蛋面疙瘩汤、红薯面窝窝等。

林州大烩菜

大烩菜制作简单,口味鲜美、醇厚,在林州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除了饭店里做的大烩菜,基本是家家都会做,每天都在吃。由于林州历史上比较穷,在吃饭上不讲究,炒菜时不一盘一盘的炒,而是把各种菜依次放到锅里一起炒熟,从而成为烩菜。随着生活的改善,烩菜里的配菜越来越丰富,口味也越来越好吃,逐渐形成林州一种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在饭店里一般配以大米为主食,再上一碗鸡蛋紫菜汤,让人回味无穷。在个人家庭里,一般也是配以大米为主食,在过节日时,有时会配馒头为主食。如今林州大烩菜已成为林州特色菜,每每有结婚喜庆的时候,主人家都会支起大锅,一连做好几天大烩菜,招待亲戚朋友、街坊邻居。 

卤面

在林州是一种很受欢迎的主食,由于卤面食用方便快捷,很方便外出办事的人食用,不管是街头巷尾,还是城市乡村,随处可见三轮车上放着大笼屉,笼屉里面放着做好的卤面,下面放着加热的火炉。中午时分,在街上行色匆匆的生意人随时可以坐在马路边要一碗卤面,热情的老板还会免费为你端上一碗面汤,在上世纪90年代,1.5元的价钱就可以让你吃饱喝足,然后接着去忙自己的事情。林州卤面做法独特,做好后1天之内口感不变,被称为中国林州式快餐。林州卤面是将面与卤(肉) 汤混合,使面充分吸收卤汤入味后上笼屉蒸制。蒸好的卤面没有汤汁,香而不腻,干而不柴,百吃不厌。卤面的配料一般是:细面条,五花肉,黄豆芽(或豇豆,蒜薹)
等。

水饺

在林州水饺也叫扁食,代表了团圆、喜庆、关爱、牵挂,它是逢年过节等隆重节日里不可缺少的角色。和面、盘馅、擀面皮、包饺子,每一步精细的做工,都把美好的心愿和对亲人的关爱融入了进去。春节、端午、中秋、重阳、元旦、冬至等节日,水饺总会出如今林州人每家的饭桌上。对亲人的关爱和牵挂,也融入到了水饺,每每有亲人远行或归来,都会用水饺来送别或接迎。

捞面条

林州饮食是捞面条的天下,无论春夏秋冬,家家户户的正餐一定是捞面条。林州太行山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这里的小麦生长创造了黄金条件。成熟后麦粒质硬而透明,含蛋白质较高,达14~20%,面筋强而有弹性,做成的面条筋道、滑爽、有嚼头。这一切优厚的自然条件,成就了捞面条风行林州的独特景象。面条可选细、宽各种种类,以手擀面为佳。捞面条好吃,还需调以入味的臊子,也就是吃捞面需要的配菜或卤菜。臊子可以是各种炒菜,并无固定配方,但是,不论荤素,菜一定要切的精细,这样炒出来的臊子,菜细汁浓,加到煮熟的捞面条里,搅和均匀,配以蒜汁和一滴香油,口味鲜美的捞面条就可以品尝了。

介绍几种林州特色的臊子:白菜炒豆腐、鸡蛋炒西红柿、菠菜炒鸡蛋、西红柿炒茄子、土豆炒肉丁等等。

宽面条汤

在林州,小孩满月那一天,会邀请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举行庆贺,中午饭吃过,会给乡亲们花饭,除了大烩菜外,其中必有宽面条汤,宽面条有2cm宽,其中有着深刻寓意,期盼孩子以后人生道路宽广、事事顺利。这么好的饭,自然也就成了林州人饭桌上常见的饭了,一般会在晚饭做,只不过面条会适当细一点,另外会加上一些青菜,用烧热的菜油一烘锅,再加上馒头或火烧,就发展成了林州常见的晚饭。

鸡蛋面疙瘩汤

人生病后,一般都肠胃虚弱,不喜饮食。家里人一般会做鸡蛋面疙瘩汤给病人喝,根据病人口感,或调以白糖,或加油盐酱醋。鸡蛋面疙瘩汤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还可以滋养脾胃,完全无污染、无添加剂,很有利于病人康复。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融合,林州饮食呈现多样化发展,如出现了:米皮、凉皮、面皮、米线等各种街头小吃,大饭店里更是融合了东南西北中各式饭菜。

特产

林州特产有“大红袍”花椒、淇河鲫鱼(双背鲫鱼) 、洪河小米、柿子(焦家屯村柿子产量丰富、寨底村的柿子质量好) 、柿饼、核桃(申家洼村已形成生产基地)、柿卷、柿饼、小磨香油、山楂等。

林州山楂:习称北楂。据古碑文记载:清康熙年间,林县城关大纸坊乡红土岗村李清基,曾出任山东“五品军工”,后带回山楂枝条植于红山岗村,长势健壮,品质俱佳,遂移栽繁衍至全县各地,主要品种为豫北红和林红两种。

林州花椒:有大红袍、小红袍等品种。早在北宋时已大量种植。

任村镇:核桃、柿子、花椒、苹果。

姚村镇:花椒、柿子、板栗、苹果。

河顺镇:山楂、苹果、核桃、柿子、李子、花椒。

原康镇:山楂、酸枣、小米、罐头。

陵阳镇:山楂、核桃、板栗、花椒、柿饼。

临淇镇:临淇小磨香油、淇河鲫鱼,临淇豆腐。

东姚镇:洪河小米、柿子、黄杏、核桃、苹果、香椿。

黄华镇:山楂、板栗、水磨石、黄华玉、板栗。

采桑镇:柿、杏、苹果、山楂、柿子。

桂林镇:苹果、柿子、梨、花椒。

茶店镇:太行菊。

风景名胜

林州市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荟萃,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境内的林虑山乃“北雄风光最胜处”,群峰秀拔,峭壁险峻,林木葱郁,飞瀑流泉,景物奇秀,为世所称。现已形成了以红旗渠和太行大峡谷为龙头,以黄华神苑、洪谷山、龙凤山、万泉湖、五龙洞为侧翼的景区格局。红旗渠、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另有“三九”严寒桃花开的桃花谷、“三伏”酷暑水结冰的冰冰背、黄华流水颠倒颠等自然奇观,有高达346米的亚洲第一高瀑,更有被国际航联誉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滑翔基地。1996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林州并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林州现已形成以红旗渠和太行大峡谷为龙头,以黄华神苑、天平山、洪谷山、柏尖山、龙凤山、万泉湖、五龙洞为侧冀的景区格局。红旗渠的红色旅游与太行大峡谷绿色生态旅游“红”、“绿”交辉,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旗渠、林虑山景区,以其“雄、奇、险、绝”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红旗渠景区、太行大峡谷景区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区。林虑山乃“北雄风光最胜处”,群峰秀拔,峭壁险峻,林木葱郁,飞瀑流泉,景观奇物,为世所称,内有天然公园王相岩,有高达346米的亚洲第一高瀑,以及三九严寒桃花怒绽、三伏酷暑寒水结冰、千古之谜猪叫石等神奇的自然景观。被国际航联誉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吸引着中外滑翔健儿竞相来此大展雄姿。成功举办滑翔伞世界杯赛暨第一届中国安阳林虑山国际滑翔伞公开赛和全国汽车越野赛。红旗渠景区列入“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命名为首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天平山景区创建成3A级旅游区。石板岩镇石板岩村、郭家庄村、高家台村被评为全省农家乐百村万户试点村。

林州共有4A级景区2家(红旗渠、太行大峡谷),3A级景区5家(黄华山、太行屋脊、天平山、万泉湖、洪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等国字号品牌24个。其中红旗渠风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红色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虑山是国家地质公园,五龙洞是国家森林公园;万泉湖淇淅河是国家湿地公园,另有国际滑翔基地等著名旅游景区。

红旗渠风景名胜区

红旗渠风景区位于林州市任村镇,是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红色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十年余。它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林州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红旗渠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加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州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工程不仅工程浩大,而且建筑工艺高超,通水40年来,仍巍然屹立在太行山上,至今建筑专家们还称赞它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典范,成为林州市的标志性建筑。

太行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

太行大峡谷地处林州市石板岩镇境内,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1.5公里,海拔800—1739米,相对高差1000米以上。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89平方公里,其植被覆盖率为90%,有天然氧吧之美誉。境内断崖高起,群峰峥嵘,阳刚劲露,台壁交错,苍溪水湍,流瀑四挂,是“北雄风光”的典型代表。“青崖如点黛,赤壁若朝霞,树翳文禽,潭泓绿水,景物奇秀,为世所称”,太行大峡谷景区四季景色各异,令人神往。

峡谷内民宅建筑就地取材,石街、石院、石墙、石柱、石梯、石楼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古色古香,令人寻味。太行大峡谷景区交通便捷,接待设施完善,是休闲养生、滑翔攀岩、避暑度假、绘画写生、寻古探幽、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境内有三九严寒桃花开的桃花谷,三伏酷暑水结冰的太极山,千古之谜猪叫石三大奇观。有太行之魂王相岩,潭深谷幽仙霞谷,晋普龙洞小洞天,原始森林太极山,亦真亦幻仙台山,鬼斧神工鲁班豁,华夏—绝桃花瀑,太行平湖南谷洞(刘秀湖)八大景观。

红旗渠纪念馆

红旗渠纪念馆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布展面积4000平方米,展线总长515米,分别是老馆的9.2倍、8.7倍和1.6倍。新馆集图片300张、实物1000件、展柜15组、雕塑9组、灯箱5组、投影2组、场景4组、沙盘2组、真实山体塑型1290平方米、触摸屏6组、电子签名1组、振动平台1组、运用空间环境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灯光艺术、多媒体艺术、图片艺术、场景模型艺术、影像艺术等八大手段来展示展览。

2014年5月1日,红旗渠纪念馆新馆开馆。新馆在老馆西侧,以红色为基调,造型似灵动渠水。展厅由“序厅”“旱魔”“奇迹”“丰碑”“梦想”“精神”六部分组成,用2000多件珍贵文物和声、电、视频,立体再现了当年10万大军战太行的震撼场景。与老馆相比,其展厅面积扩大了8倍,展示手段在原来图片、文字、实物的基础上融入多媒体、4D动感、空中悬浮、智能触摸等现代表现形式。黄华山风景区

黄华神苑位于林州市区西6公里处的林虑山主峰东侧,山清水秀,云蒸霞蔚,风光旖丽,煞是壮观,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汇古今奇观于一山。有“黄华流水颠倒颠”、“悬流千尺进珠帘”、“酷暑藏冰冰冰洞”等七十二胜景。有战国时期的赵国长城、黄华会馆,东魏高欢避暑宫,隋代的觉仁院,宋代的王母祠、慈明院,明清时期的水帘亭、黄华中院、玉皇阁等建筑群;有金代著名书画家王庭筠在此隐居时创立的黄华书院及历代著名诗赋碑碣七十余通;有石塔群两处和古树名木多株。山顶瀑布飞挂,山谷干湖映辉,云隐奇峰,水绕幽谷,享有“太行最秀林虑峰,林虑黄华更胜名”的赞誉。

万泉湖国家湿地公园

万泉湖风景区位于林州市南部重镇一一临淇境内,是林州主要风景名胜区之一,这里有豫北最大的涌泉群–石门涌泉。据《重修林县志》载:“溪流何潆洄,潭光何浩渺,潺潺万瀑泻,水石何粼粼……”。同是清邑人的李景云游览万全、石门诸景也倾吐“不必游踪远,名山此乍逢”之赞叹。的确历史上“水贵如油”的林县,有万泉湖这一奇异水源,这一浩渺水面,恐不见其景者,难以信服,有大小泉眼百余个,汇流成长4000余米,宽100余米,深20余米的湖面,故称万泉湖。万泉湖清泉涓流,碧波浩渺,山势秀丽,绿树成荫,亭台楼榭错落有致,游览小道贯穿其间。这里有石门古寺,神龟探水、碧波亭、慕景椿、凌波栈道等许多景点。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是人们休闲、垂钓、游泳、划船等活动的水上娱乐场所,也是豫北有名的旅游观光胜地。万泉湖清流如歌,山势逶迤,植被葱茏,湿地风光得天独厚,人文底蕴丰沛绵长。《诗经》中采自淇水的诗篇有44首。石门古寺、神龟探水,二龙戏珠、碧波亭、慕景椿、鸳鸯桥、凌波栈道等景观星罗棋布,通幽曲径迂回其内,亭台楼榭错落有致……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

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五龙镇境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捷。 这里地处太行山淇山脉东端,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6公里,总面积2525公顷,分“五龙洞、四道沟、鸡冠山和驴驮沟四大景区。景区风山势宏厚苍劲,危岩壁立,怪石嶙峋;山坡植被茂密,树木葱郁,林海茫茫;溶洞幽穴星罗棋布,山泉溪流通遍布山涧。

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

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位于林州市石板岩镇。起飞场位于太行大峡谷东侧崖壁之上的东垴村南教场,海拔1280余米,面积16000平方米,可容纳进百名运动员同时起飞。降落场位于姚村镇寨地村观光大道南侧。1992年,林州首次举办国际滑翔赛,此后每年举办两次。被国际航协秘书长海勒誉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

王相岩风景区

王相岩景区,东临露水河,西依悬崖,左右两侧峭壁环绕,形成了一个闭合性极强的围谷,与岩崭展开的朱雀峰相迎,暗合中国古代风水学“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模式,吸引了历代名人雅士来此修身隐居。据载,商代国王武丁和奴隶出身的宰相傅说都曾在此居住生活,故后人称为王相岩。武丁是商朝第22个国王,少年时被父亲小乙送往商都西部的林滤山和奴隶在一起劳作和生活,和奴隶傅说成为朋友。武丁觉得傅说很有雄才大略。武丁继承王位后,拜傅说为宰相。傅说就任后,竭尽文韬武略之才能,辅佐武丁把朝政治理的井然有序,使商王朝达到了空前发展,历史上称之为”武丁中兴”。

洪谷山风景区

洪谷山位于林州市区西南13公里,沿谷有省级重点文物4处,县级重点文物2处,名胜古迹,相得益彰。洪谷胜景,幽雅秀丽。北魏孝文帝、梁武帝、西魏废帝、北齐文宣帝等均曾在此处咏经参禅。五代著名画家荆浩于此隐居,号洪谷子,绘此地山水数万幅,与弟子关仝共创全境山水画派,为唐宋山水画之冠,传世作品为历代帝王所收藏。洪谷山自然景色秀丽,山环水绕,群峰壁立,绿茵如盖。中间一道深谷,长年溪流不断。谷底有三级瀑布,山水断跌而下,犹如一卷长纱。春季满山黄华,流金溢彩;秋季霜打枫叶,一片火红。 洪谷山历史悠久,古迹璀璨。北齐文宣帝高洋建洪谷寺,先后有众多僧人云游挂锡;北齐金灯寺石窟建在万丈悬崖之上,白云缭绕,神秘莫测;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及弟子关全在此买田数亩,躬耕自食,沐浴山光,成为山水画开宗巨匠:明代知县谢思聪在此开渠引水,创建林州最早水利工程——谢公渠。现(2008年)尚存。北魏摩岩石塔、千佛洞石窟、金灯寺石窟;唐代砖塔;明代谢公渠;清代谢公祠及各朝代碑刻等重要文物,其中有省级文物五处,市级文物二处。

柏尖山风景区

柏尖山风景区是林虑山风景名胜区六大景区之一,是省级风景名胜区, 2001年被林州市人民政府、林州市文物管理所命名为林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柏尖山属于奥陶系碳酸盐,位于原康镇中部,景区以“境奇、景好、泉甜、庙古、文化深邃”著称于世。清咸丰四年(1854年)重修柏尖山山寺碑记曰:“”林邑山也,四面皆山,其载名各邑志者,如人行山之金灯、黄华、洪谷指不胜屈,而柏尖山不与焉。柏尖山人行之山也,在惠厅泉西南,层峦耸翠,上出重霄叠嶂,浮云下压,诸岭四周空阔,峭若呈瓶,遥指数于苍烟白云之外……”历代县志都称柏尖山为林虑山胜景之一。山峰峭壁中镶嵌着一座古刹,名曰柏尖山寺。据清嘉庆三年碑文记载,柏尖山三奶奶庙“自包羲氏王天下即建此庙,柏山奶奶与泰山二仙奶奶相为姊妹”。包羲即伏羲。《中华全史》记载:“伏羲所都之地日宛丘,即今河南淮阳县也。”这一庙宇多次修葺,才保存下来,特别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4年)重修后,从山跟到寺址用青石垒砌了一道l 00米高的护崖墙壁,砌筑了 2.5米宽步云台阶,工程宏伟,扣人心弦。倒挂在崖间峡谷中的白皮古柏叶翠枝茂,柏尖山风光旖旎环境优美,地势险峻,特别是秋天来临漫山红叶果实累累,一派奇景色彩,加上云海奇观,游人至此宛如仙境,或题书或赋诗赞叹不已,每年霜降前后均会举办柏尖山红叶文化旅游节,来此观赏红叶的游客络绎不绝。河南省旅游协会副会长尤滋州1989年游览后作诗曰”柏尖峰顶庙堂高,远望群山如海涛;殿阁如在九天上,胜似齐鲁蓬莱岛。”北京大学教授陈传康实地考察后为柏尖山题词“神州初庙,太行奇境”。

社会事业

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十二五”期间,全市共申报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630余项,被确定为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市)

。财政用于公共事业和民生保障资金123.1亿元,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2%。完成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新“三馆”建设,建成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市中医院病房楼和人民医院新址已完工投入使用,建成543个标准化卫生所。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人口自然增长率5.12‰。就业再就业不断推进。新增城镇就业9712人,安置下岗职工3396人。完成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帮扶482户,发放支持就业小额担保贷款12444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3.5%。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9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7.2%。城市低保3427户,共5210人;农村低保39712户,共53020人;五保供养1976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70317人。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全年共接受社会各界捐助3760万元,发放救助金及物资3836万元,受益人数11600余人。截至2015年底,累计募集款物2.2亿元,发放慈善款物2.04亿元,受益人数31.9万人次,慈善义工队伍发展到139支3万余人,被评为“六星级慈善城市”。

2011年,林州市启动了总投资9.7亿元的“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当前累计完成投资6.06亿元,新建治漏库塘240座,技改、新建、维修干支斗农渠977公里,改善恢复灌溉面积16万余亩。

城镇建设

主城区道路长131公里,绿化覆盖率38.6%,绿地率33.7%,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城市规划区面积361.2平方公里,重点规划控制区面积187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20.01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八纵十四横”及一个产业集聚区的城市框架。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32平方公里,市区海拔高度为306.8米。林州市政府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率达49.5%。

城市轴线初具规模。红旗渠大道沿线公建项目全面展开,人民公园基本建成,科技大厦等项目建设顺利。“两改造”稳步实施。年度完成投资7.8亿元,新开工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在建180万平方米,竣工68.5万平方米。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开工建设高层建筑21栋,新建和改造功能完善的配套小区65个,新增绿化面积28公顷。完成红旗渠大道南侧景观渠建设,黄华河和马肩河规划整治全面启动。城市功能更加完备。投资5880万元,新建、改造和完善9条城市道路及配套设施。2015年,续建和启动了11条(段)市政道路,完成投资3000万元。完成了总投资2895万元的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改造工程;二期工程及配套管网工程,已完成工程总投资9500余万元,土建工程厂区部分及设备安装工程已基本完工,配套污水管网工程已完工19.66公里。建成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92%,中水回用率41%。投资1.9亿元的榆济天然气林州支线项目建成供气。

16个建制镇中,城郊乡、姚村、陵阳、横水、临淇五镇被确定为省级重点镇,河顺、合涧、东姚3个镇被安阳市确定为市级重点镇。临淇、茶店两镇入选国家级美丽宜居小镇;五龙、石板岩、任村入选省级美丽宜居小镇;石板岩镇朝阳村、漏子头村,任村镇任村村,石板岩镇南湾村、草庙村、梨园坪村获批为“中国传统村落”。另外,任村镇盘阳村、五龙镇七峪村、中石阵村、石板岩镇王相村获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并有9个镇被命名为“中州名镇”,21个行政村被命名为“中州新村”。

截至2012年12月11日,全市已有141个村完成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任务,其中姚村镇和城郊乡两个乡镇实现了农村社区全覆盖。以绿美城,以水活城,围绕建设大气、秀气、灵气和宜居城市目标,大力实施扩地增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沿街植绿等城市绿化活动,不断提升绿化品位。共新建城市防护林7000余亩,建设游园绿地160余块890余亩,初步形成了一街一景、一园一色、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花草相映、以绿促美的城市园林绿化格局,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市。分期建设、逐步完善水系工程,与道路建设同步,修建了引水入城的景观渠。在红旗渠大道南侧建设了2.8米宽的叠瀑式景观渠,对穿城而过的12支渠进行了局部整治,并以人民公园建设为契机,启动了对黄华河和马肩河的规划整治,水系建设初见成效。随着城市框架的逐步拉大,还将建设水磨山郊野公园和四道河湿地公园等多样的生态景观,对迎宾大道南侧河道进行防渗漏和综合治理,建设小型水坝,形成新的水系,以水活城,让林州这座山城更加充满灵性。

教育发展

“十二五”期间,共投资15亿元,新改扩建学校83所,一中西校区、省实验学校林州分校等一批中小学校建成投用。截止2015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520所。其中普通高中7所,中等职业学校4所,初中46所,小学21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234所,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16所。

科技发展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5年来,全市共申报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630余项,累计签订各类科技合作项目229项,帮助企业认定加计扣除额1亿多,融资贷款5000多万元,向上争取科技扶持资金3亿多元;2015年专利申请量突破300件,其中发明66件。林州市与中科院河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组建了林州分中心;清华.红旗渠新材料产业化发展中心入驻林州,投资10.2亿元的863科技产业园一期投运,成为河南省投资县级建设的第一个863科技产业园;成立了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州市抗菌肽研究所和林州市煤矿机械设计院;投资2.6亿元建设了国家级研发中心林州市科技中心;建成了林州市首家院士工作站;林州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成为安阳市首家民营上市公司;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市级以上研发中心61家,上市公司1家,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河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安阳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安阳市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5家,林州市专利试点企业37家,获得科技进步奖26项,科技成果27项,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率达到90%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突破140.58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53.3%;林州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国家级科技富强县试点(县)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中国低碳生态示范县(市)”、“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区域”、“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林州市曾连续6年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成为安阳市县(区)中唯一连续获此殊荣的县级单位,是全国首批县级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也是河南省第一个县(市)级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受到了国家、省、市的表彰。

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保障全面发展。2012年投资8000万元的中医院病房楼建成投用,投资2.5亿元的人民医院新址门诊楼主体完工。新建60个残疾人康复站(室)。新农合参合84.6万人,参合率达到98%以上,城镇医保参保15.5万人,医疗救助因病困难群众8万余人。全面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12.2万人领取到了养老金。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470元,全市累计审核报销134.77万人次,报销补助总金额达2.63亿元。综合节育率91.2%;流动人口管理率95%;独生子女领证率11.7%。为17517名符合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条件的对象发放奖励费421万元,为20048户计生家庭发放新农合参合补贴40.1万元。基本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市人民医院、市食管癌早诊早治中心建成投用,市妇幼保健院业务楼项目开工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现整体搬迁,50所标准化卫生所创建完成。

友好城市

韩国庆山市(38617)

韩国光明市(14234)

河北省清河县(054800)

河南省沁阳市(454500)

河南省商丘市(476000)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214100)

山东省荣成市(264300)

江苏省张家港市(215600)

山东省即墨市(266200)

河北省冀州市(053200)

上海市虹口区(200100)

辽宁省海城市(114200)

山西省屯留县(046100)

江苏省江阴市(214400)

福建省东山县(363400)

山西省寿阳县(045400)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164300)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716000)

浙江省平湖市(314200)

北京市延庆县(102100)

山东省寿光市(262700)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林州的矿藏有铁、煤、白云石、石英石、耐火粘土、大理石、花岗岩等。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资源有铁、钴、镁、铅、铌、钽、石灰岩、白云岩、花岗岩、大理岩、板石、硅石、铸石、方解石、冰洲石、硅灰石、水晶、钾长石、磷、含钾岩石、煤、耐火粘土、建筑石料、砖瓦粘土、河沙、麦饭石等32种,其中20余种已开发利用,其中铁矿储量3401万吨,现保有储量1000万吨,煤储量为1200万吨,白云石储量为8300万吨,石英石储量12000万吨,耐火粘土储量2300万吨,大理石、花岗岩遍布林虑山脉,其中花岗岩分红、黑、花三个系列10多个品种,储量约6亿立方米。

农林牧资源

林州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红薯、水稻、大豆、花生、棉花、油菜、芝麻等。境内山坡面积广大,林果资源丰富,主要土特产品有柿子、柿饼、核桃、山楂、板栗、花椒、苹果、杏、梨、桃等。畜禽品种有牛、羊、猪、鸡、兔、驴等。

林州山坡林间草地中生长有党参、柴胡、元参、当归、黄芩、元胡、远志、板兰根、灵芝等800多种中药材,其中党参、全虫、山楂、五加皮等中药材盛产,常用药材160多种,年收购量达2000多吨。林虑山主峰四方垴北部山谷中,有药用植物92种,素有“太行天然药物园”之称。

人口状况

截止2017年,户籍人口116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550.49人。市区人口30万,产业集聚区人口3万。林州境内以汉族为主,流动人口含回族等少数民族、韩国和越南人,其中东岗镇有白族、苗族、布依族3个少数民族。

交 通

林州市交通便利,新河、安林、合嘴三条省级干线公路贯穿全境,东距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50公里,南林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林(州)长(治)高速已于2013年5月29日全线通车;鹤(壁)-辉(县)、林(州)-桐(柏)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京广铁路支线安林铁路直达林州腹地;2014年12月30日,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吕梁市(山西省)——日照市(山东省)重载铁路途经林州市 , 并在林州市设立红旗渠站。

城市荣誉

林州先后被评为生态休闲示范城市、最美中国人文(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国低碳生态示范市、中国最具民俗特色旅游城市、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市、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食品卫生示范市、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市等,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建筑之乡,也是全国最大的汽车配件生产基地、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和国家社会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林州,对红旗渠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对林州的发展寄予了厚望。

2012年9月21日的“国际和平日”,首届中国林州国际友好和平艺术节启动仪式在山清水秀的太行大峡谷隆重举行。

2013年9月21日是“国际和平日”,第二届中国林州国际友好和平艺术节在河南林州举行开幕式。

2014年9月21日,第三届中国林州国际友好和平艺术节开幕。

2014年9月28日,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的“2014城市发展与生态平衡高层论坛暨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园区)发布仪式”在京举行。林州市以在绿色发展、生态建设方面的突出成就荣膺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收获继2011年11月成功创建“中国低碳生态示范市”之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又一“国字号”品牌。

2015年1月16日—1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国际休闲产业论坛2015年会暨中国生态城市与园区发展峰会上,林州市荣膺“国际生态休闲示范城市”称号。

2015年12月30日,2015年国家园林城市(县城、城镇)名单公布,林州市入选国家园林城市。

2016年,林州市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016年3月,获全国绿化模范市。

2016年3月底举行的“中国建筑之乡”改革与发展经验交流会上,中国建筑业协会授予林州市“中国建筑之乡”称号,至此,林州市成为全国第28家、河南省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县(市)。

2016年4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召开《河南经济蓝皮书(2016)》出版暨“十三五”发展趋势研讨会,发布《河南经济发展报告》(又称“经济蓝皮书”)。根据“蓝皮书”中的《2015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林州市在民生幸福评价方面位列全省第一。

(浏览 2,392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