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国防教育基地 耿风泉抗战实物展览馆


在河南省 2025 年职业院校省级培训中职教师数字素养能力提升培训班的日程中,一场特殊的 “课外实践” 于近日开展。培训班全体学员走进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耿风泉抗战实物展览馆,在红色历史的熏陶下,汲取精神力量,为数字素养的提升注入信念底色。

踏入展览馆,两万余件抗战实物瞬间将众人拉回烽火连天的岁月。锈迹斑斑的土地雷、刃口卷曲的大刀、字迹斑驳的《新华日报》,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培训班学员们跟随着展览馆志愿者的讲解,认真聆听着背后的故事。抗战老兵夏文章挥刀砍杀7名日寇的英勇事迹,让大家对先辈们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深感敬佩;一封封泛黄破碎的抗战家书,承载着战士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国的担当,令在场的教师们眼眶泛红。



“这些实物不是冰冷的陈列品,而是民族精神的鲜活载体。” 来自河南科技学院的随行讲师在参观中感慨道,“对于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育人使命的再审视。” 培训班的学员们纷纷表示,在日常教学中,他们将把这份从抗战历史中汲取的力量传递给学生,激励新一代技能人才为国家发展奋勇拼搏。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馆背后是一个军人世家跨越世纪的坚守。创始人耿兰田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其子耿风泉退伍后踏遍太行 3000 村落收集抗战文物,孙子在新时代投身国防事业并参加抗战胜利 70 周年阅兵。三代人的接力,让红色基因得以代代相传,也为前来参观的中职教师们树立了榜样。“他们一家三代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正是我们要培养学生具备的家国情怀。” 一位中职院校的班主任在交流中谈到,“回到学校后,我会以这个故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作为我省首批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展览馆创新推出的 “国家安全 + 抗战实物 + 党建研学” 三位一体模式,也给中职教师们带来了教学模式创新的启发。学员们表示,在数字素养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技术层面的培训,更要注重将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等思政元素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此次参观活动是中职教师数字素养能力提升培训班的重要一环,旨在通过红色教育拓宽教师们的视野,丰富教学素材。活动结束后,学员们纷纷表示,将带着这份红色记忆回归课堂,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职业教育事业中,为培养新时代的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耿风泉抗战实物展览馆简介
辉县市耿风泉抗战实物展览馆由全国文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耿风泉家庭创建,耿风泉的父亲耿兰田是一名抗战老兵,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耿风泉从小受抗战老兵父亲影响,高中毕业入伍,耿风泉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从军中央警卫团,并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盛大阅兵。70多年来,三代军人家庭成员节衣缩食自筹资金百余万元、踏遍太行山革命老区的村村寨寨,从3000多处乡村、农家、旧址收集抗战时期的照片、报纸、信件、勋章、军械等实物二万余件,在家乡革命老区河南省辉县市城关冯庄村创办抗战实物展览馆,数十年来常年免费向社会开放。
耿风泉抗战实物展览馆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一、实物全,教育深。构建了一个抗战时期的历史时空,对深层次感悟抗战精神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二、接地气,有故事。实物均在革命老区寻访所得,是实事、实人、实地的正面教材。三、珍品多,文献多。多件抗战实物社会反响强烈,被各地博物馆、党史、军史馆借展。
在各级党委引领指导下,耿风泉除腾出家庭住房建立抗战实物展览馆常态化免费展览外,还带领全家,组织开展抗战实物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广场、进军营、进烈士陵园、慰问抗战老兵等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耿风泉的家庭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他本人也先后荣获“中国好人”、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十大优秀复转军人”等荣誉;开展的抗战实物巡展、巡讲活动荣获“河南省优秀社科普及项目奖”、“河南省学雷锋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奖”,展览馆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南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新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乡市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辉县市国家安全教育基地”、“辉县市家风家教示范基地”、“辉县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辉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等。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和香港《文汇报》等百家媒体进行过大篇幅专题专栏报道。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为展览馆题写馆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