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这首华夏子孙耳熟能详的《黄河大合唱》,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同时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据刘邓大军第六纵队文工队队长买玉彬的女儿买国华介绍,这首史诗级的战斗歌曲和她的传唱者“六纵文工队”与罗田、麻城人民有着不解之缘——
一、在抗日烽火中诞生“黄河剧团”
“黄河剧团”最早诞生于1937年,属于太行山晋豫边抗日游击队。1940年编入八路军129师新一旅。被称为太行山上的一支文艺轻骑兵。这支部队的文艺轻骑兵既是宣传队、工作队,又是战斗队。在部队休息时,在建立根据地开展群众工作时,在教育感化俘虏兵时,在抢救运送伤员时,在部队行军路上,在战火硝烟的战场上等等,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每到一处就演节目,宣传党的政策,刷标语,深入部队战士中收集编写发生在战士们中的英雄事迹和好人好事,编成的小节目,制作的幻灯片再演给战士们看,特别受到干部战士的欢迎,不仅活跃了部队文化生活而且大大提高了战士的思想觉悟和部队的战斗力。朱德总司令当年看完演出后对我父亲他们小八路说:“你们现在都是娃娃兵,将来就是解放全中国的主力军。”

【六纵文工队演出留影】
二、部队文艺战士是宣传员
除了为干部战士演节目,刷标语外,宣传员们还积极配合部队的各项工作。自从以“黄河”命名后,他们一直将《黄河大合唱》作为保留曲目,唱遍太行、大别山。在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王克勤是在1945年10月邯郸战役解放时被解放过来的原国民党士兵(称解放兵)。分配到六纵18旅(旅长肖永银、政委李震、政治部主任刘昌)经过部队开展的诉苦和观看六纵文工队演出的“血泪仇”等深受教育,提高了阶级觉悟,英勇杀敌,先后9次立功,1946年光荣入党。被评为战斗英雄等称号。他的“三大互助”带兵经验迅速在全军推广。对人民军队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当年六纵文工队我父亲与王建敏叔叔等深入到18旅了解采集到了王克勤的先进事迹向纵队汇报,纵队向野司汇报。延安的报纸纷纷报道并发表向王克勤学习的文章。为推动全军文工队教育转化解放战士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后来一批又一批的解放战士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斗中,表现出十分英勇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1947年7月初,18旅在攻打定陶战斗中,战斗英雄王克勤壮烈牺牲。噩耗传到野战军司令部(野司),刘伯承司令员痛呼:“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一个王克勤。”六纵文工团得到纵队政委杜义德(中将)的指示,迅速赶到18旅了解王克勤牺牲过程,并同野司文工团共同创作了6幕歌剧《王克勒班》,以每天两场演出大力宣传王克勤英雄事迹。2009年9月10日,王克勤烈士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


【1949年六纵文工队改编为十二军文工团】
三、部队文艺战士是工作员
1947年,刘邓大军经过千里跃进大别山,于8月27日冲破重重艰难胜利到达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的。部队脱离后方孤军作战,为了开辟敌后根据地,建立新政权。根据野司和纵队首长指示,六纵文工队分几个小组编成土改工作队,深入到麻东等地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建立根据地和新政权。
当时大别山的情况非常复杂,斗争环境十分残酷。为了能迅速开展群众工作,文工队员利用自身的语言能力学着说当地方言,一下就拉近了与群众的关系。为了配合外线作战,野司调主力跳出大别山。留下了18旅等少数部队和六纵文工队参加地方土改的工作队,配合地方部队牵制敌人。而敌人以为机会来了,疯狂对新政权、工作队、老百姓进行报复,对部队伤员和掉队的战士更是手段极为残忍地杀害。

【罗田太阳寨“英烈纪念碑”上刻有五位“六纵文工队”队员名字】
六纵文工队三名工作队队员就是被小保队用“砸核桃”手段活活被砸死。还有一位战士靠着树有一根竹竿从下穿过到头,小保队叫“穿葫芦”等等。面对如此艰难和残酷的现实,六纵文工队员们没有一人当逃兵。买玉彬在一次战斗中小腿负重伤,是贫农团主席和乡亲们不顾生死掩护救治他,甚至献出生命保护他们的子弟兵。没有大别山的人民群众,当年部队和工作队是很难生存的。
四、部队文艺战士是战斗员
在战争年代。部队文艺战士是宣传员,工作员,但更重要的是战斗员。他(她)们在舞台上是演员,在战场上更是战士。他们穿梭于炮火连天的战场,为救治运送伤员,为前方送子弹和炮弹,有的还要拿起枪冲杀敌人。在抗日战争的百团大战中,“黄河剧团”先后牺牲的烈士有:师云龙、张新华、牛俊哲、王信文、马克远(才十二、十三岁)、关涛、杜荣春等;在千里跃进大别山中,六纵文工队牺牲的烈士有:王纪正(红军宣传员)、李成明、高月明;在抗美援朝中12军文工团牺牲的烈士有:周德华、唐兆炳、诸先赋、温凤池、黄鹤、杨肖、张比俞、姚锐、陈亚农、潘光汉等。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今日祖国的盛世是先辈和无数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的。作为新一代的文艺战士,更要传承、继承老一辈文艺战士的精神,勿忘初心,不负韶华。
我们主张和平,但也不畏惧战争。正如《我的祖国》中的两句歌词:“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买国华在与部队交流时说:“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军事文艺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始终承载着凝聚军魂,提升战斗力的特殊使命。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两代文艺战士的传承,两代人用不同方式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革新,他们以血脉为纽带,以使命为火炬,在时代的浪潮中,在强军的道路上,书写着薪火相传的壮丽篇章。”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王红旭 买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