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前,1986年9月11日,我国第一个野战集团军建成。
1986年9月11日,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迈出重要一步——第一个野战集团军正式组建。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从传统编制向合成化、机械化作战体系的转型,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背景与意义
- 军事改革需求
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现代战争高机动性、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特点,中央军委提出“精兵、合成、高效”的建军方针。野战集团军的建立是1985年“百万大裁军”后陆军编制改革的核心举措,旨在整合装甲兵、炮兵、步兵等兵种,提升快速反应和联合作战能力。 - 编制创新
首个野战集团军以原陆军军为基础改编,打破传统单一兵种为主的师团结构,引入合成旅/团编制,配备机械化装备(如坦克、自行火炮),并强化电子对抗、防空等支援单位,形成独立作战体系。
历史影响
- 战略转型标杆:后续所有陆军军逐步改编为集团军,推动全军向机械化、信息化过渡。
- 实战检验:在1987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两山轮战中,新编制展现出更强的火力协同和战场控制能力。
- 国际接轨:借鉴了苏美等国的集团军模式,但结合我国国情发展出“小而精”的特色编制。
延伸补充
- 时间节点:1985年6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裁军整编,1986年9月完成首个试点(通常认为隶属于原北京军区)。
- 今日发展:当前解放军集团军已进一步优化为13个,并全面实现信息化升级,如99A主战坦克、远程火箭炮等装备列装。
(浏览 20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