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94年前,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
是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也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一、事件背景

  1. 日本扩张野心: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转嫁经济危机,加速对华侵略,尤其觊觎中国东北的资源与战略地位。
  2. 中国局势动荡:当时国民政府正忙于内战(如“围剿”红军),东北军主力驻守关内,东北防务相对空虚。

二、事变经过

  • 导火索: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柳条湖事件”),反诬中国军队所为。
  • 军事行动:日军随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并进攻沈阳。东北军奉行“不抵抗政策”,导致日军迅速占领沈阳及周边城市。
  • 后续扩张:至1932年初,日军占领整个东北三省,并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三、影响与意义

  1. 中国抗战开端: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宣言,东北抗日联军等武装力量开始局部抗战。
  2. 国际反应:国际联盟虽调查(《李顿报告》),但未采取实质行动,助长了日本侵略气焰。
  3. 民族觉醒:事变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如“一二·九运动”等。

四、历史反思

  • “不抵抗政策”争议:张学良及国民政府当时的妥协政策饱受批评,但近年研究指出其背后存在国力悬殊的无奈。
  • 警示意义:事变被视为“国耻日”,提醒后人铭记弱国无外交、自强方能御侮。

补充:今天是2025年9月18日,距“九一八”事变94周年。每年9月18日,中国多地会鸣响防空警报,纪念这一历史事件。

(浏览 330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