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24日 人民大会堂建成

66年前,1959年9月24日,人民大会堂正式建成并交付使用。这座宏伟的建筑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而建,是首都“十大建筑”之首。

建设背景

  • 195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在1959年10月1日前完成人民大会堂的建设,以满足一万人开会和五千人就餐的需求。
  • 为展示新中国成就,决定在北京兴建一批公共建筑作为国庆献礼。

设计与施工

  • 设计方案:经过84个平面方案和189个立面方案的激烈竞争,最终确定了大跨度、穹顶、无立柱的结构。
  • 施工速度:工程从1958年10月28日动工,仅用10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建设,创造了当时的奇迹。
  • 技术挑战:在施工过程中,西南角地基发现了永定河古河道,专家采用井字防沉降混凝土梁解决了地基问题。
  • 设计理念:周恩来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灵感,提出了大礼堂“满天星斗水天一色”的设计理念,解决了顶部过高和灯光照明问题。

命名与竣工

  • 毛泽东主席在视察工地时,将这座建筑命名为“人民大会堂”。
  • 1959年9月24日,人民大会堂所有工程全部竣工,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招待会在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举行。

意义与影响

  • 人民大会堂成为我国政治、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见证了无数重大的历史时刻和新中国无比辉煌的历史进程。
  • 它的建成展示了新中国在建筑领域的卓越成就,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奋斗精神。

人民大会堂的建成,不仅是新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象征,至今仍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标。

(浏览 3 次, 今日访问 3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