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媒体刚刚披露的“5·7”印巴空战细节

风雨如歌 卢克文工作室

哪怕已经过去了4个月,印度人仍然忘不了印度空军那至暗的一天。

2025年5月7日凌晨,印度空军72架战机撕裂夜空,扑向巴基斯坦。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的歼-10C战机正保持雷达静默,悄无声息地接近目标,它们仅通过数据链接收信息,仿佛隐身于茫茫夜空。

随着上级攻击的命令传来,巴空军飞行员纷纷接通导弹电源,一枚枚PL-15导弹呼啸而出。

不久后,7个巨大的火球照亮了印度的夜空,那是印军战机被PL-15导弹命中的场景。此役,印度损失7架飞机,而巴基斯坦空军无一损失。

几个月来,印度人一直对这次失利讳莫如深,甚至还搞了7个宣讲团,到各国宣讲印度的胜利。

可是,英国《空军月刊》的一份报道,彻底揭开了印度人的画皮。

《空军月刊》通过对巴基斯坦军方高层的采访,获得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真相。巴方高层明确透露,“阵风”战斗机被击落的数量是4架。

其中3架,为空中直接击落,另有1架,被击伤后虽然勉强迫降,但机体燃起大火,最终被烧毁至报废,同样计入击落总数。

这4架“阵风”的具体编号分别为:BS001、BS021、BS022、BS027。

此外,印度还损失了1架米格-29UPG、1架苏-30MKI和1架幻影-2000H,合计7架战斗机。

有些报道提到,巴基斯坦击落了8架敌机,其实是不太严谨的,印军被击落的战斗机数量是7架,还有一架,是“苍鹭”无人机。

无人机和战斗机的分量,自然没法比。

巴基斯坦能取得辉煌战绩,并非偶然。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帕哈尔加姆镇突发恐怖袭击,造成26人不幸遇难,印度政府在几乎未开展调查的情况下,便认定袭击与巴基斯坦有关。

面对印度的指控,巴基斯坦高层察觉到:印度极有可能以此为借口,对巴基斯坦发动军事行动。

于是,他们加强了对印军动向的侦查,并很快有了两项至关重要的发现。

第一项发现,是印军的物资调动。

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印度空军的运输机进入高频出动状态,仅C-17和伊尔-76两款大型运输机,就飞行了超过500架次,不断从印度东部向西部运输物资,明显在为后续行动做准备。

第二项发现,指向印军的核心战力部署。

装备“阵风”战斗机的印度空军第101中队,原驻地为印度东部西孟加拉邦的哈希马拉基地。

但从5月上旬开始,该中队被整体调往印度西部的瓜廖尔、斯利那加等地区,靠近印巴边境区域。

要知道,印度空军另一支装备“阵风”战斗机的部队–第17中队,原本就部署在印度西部的安巴拉基地。

这意味着,印度空军拥有的36架“阵风”战斗机,已全部集中到印巴边境附近。

种种迹象表明,印度即将采取军事行动,巴军随即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做好了迎战准备。

5月7日凌晨,印度终于按捺不住。

在印巴边境沿线上空,印军战机排成了9个作战编队,每个编队8架战机,阵容构成包含:4架苏-30MKI战机、2架“阵风”战机,以及2架幻影-2000战机。

这样编队的好处,是分工明确。

苏-30MKI和幻影-2000的专长是对地打击,在编队内承担对地打击任务,而“阵风”的空战性能相对出色,负责空中护卫。

印军采取“每个编队对应攻击一个目标”的战术,对巴基斯坦境内的9个地面目标,同步发起打击。

但印度没想到,巴基斯坦早已严阵以待。

监测到印度大批战机升空后,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枭龙、F-16三款主力战机迅速升空,以战斗队形,沿印巴边境线上空巡航戒备。

印军战机开火后,巴空军参谋长扎希尔·西杜上将,通过无线电向所有飞行员下达命令:“干掉他们,干掉他们,别让他们踏入巴基斯坦哪怕一寸土地。”

巴军的战术简洁且高效:为避免暴露位置,所有战斗机关闭雷达,由预警机为其提供敌机坐标信息。

预警机体型大于战斗机,搭载的雷达性能更好,探测距离远超战斗机的雷达。

作为高价值目标,巴军预警机很少前出至前沿区域,通常活动于巴基斯坦中西部上空,与前线的距离,始终保持在300公里以上。

即便印军察觉其踪迹,也因距离过远而无法构成威胁。

西杜上将下达攻击命令后,预警机迅速向己方每架战斗机传输敌机的高度、方位等实时数据。

每架巴军战机都会同步获取3-4架敌机的信息,并从中选定一个最有把握的目标,将其坐标参数导入PL-15空空导弹的火控系统。

就在巴军准备发射导弹时,印军也察觉到了部分巴军战机的踪迹。尽管巴军战机全程关闭雷达,但数十架飞机在空中集群飞行,完全不被发现,是不现实的。

发现巴军战机后,一些印军战机打开火控雷达,尝试锁定巴方战机,西杜上将当机立断,下令切断印军通讯链路,由电子战部队,对印军通讯展开强干扰。

很快,印军战机与地面指挥中心的联系被切断。失去地面指挥的印军飞行员陷入混乱,不知所措。

眼见时机成熟,一枚又一枚PL-15导弹从歼-10C的挂架上脱离,径直朝印军目标飞去。

PL-15的攻击过程是,先开启发动机,飞行一段距离,然后关机,进入滑翔状态,待接近目标时再重启发动机,发起致命一击。

“阵风”战机搭载了泰雷兹频谱综合电子战系统,该系统能探测到靠近的导弹,并发出警报,但在此次空战中,该系统未能发挥作用。

核心原因在于,PL-15具备频谱捷变能力,也就是欺骗电子战系统,使其误判来袭目标并非导弹,因此,泰雷兹系统始终未发出任何预警。

等“阵风”飞行员意识到导弹靠近时,已没有了规避时间。

那么,怎么确认导弹是否命中?

西杜上将介绍了他们的方法: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会将目标标记为红色,导弹发射后,轨迹全程显示,一旦命中目标,红色会间歇性闪烁。

结果正如前面所说,印军三架“阵风”被当场击落,另有一架“阵风”被击伤后起火烧毁,另有三架其他型号的战机被击落。

7:0,巴基斯坦在空战中,完胜印度。

事实上,为应对“阵风”战机的威胁,巴基斯坦政府在多年前已着手准备。

2019年4月,美国《航空国际新闻》网站曝出猛料:2017年11月,卡塔尔曾同意由巴基斯坦飞行员驾驶“阵风”战斗机,开展相关培训。

“阵风”是印度空军的王牌装备,若巴基斯坦飞行员驾驶过“阵风”并接受培训,对印度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购买“阵风”战斗机的国家并非只有印度,卡塔尔也采购了24架,合同总金额70亿美元。买到“阵风”后,如何让这款战机发挥战力,成为卡塔尔面临的难题。

卡塔尔公民总数仅40万出头,大量岗位存在人员缺口。

以飞行员为例,卡塔尔战斗机飞行员的数量,时至今日仍不足10个,就算一人分一架“阵风”,也还有剩余,何况卡塔尔手上的战斗机不止一款。

显然,仅靠本国飞行员难以满足需求,只能找雇佣兵。

因此,美国网站的这则消息并非空穴来风。

尽管时任法国驻印度大使齐格勒对此坚决否认,称该报道为“假新闻”,但外界普遍认为,此事大概率属实。

一来,卡塔尔与巴基斯坦关系向来紧密,卡塔尔军队中本就有不少巴基斯坦雇佣兵;

二来,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期间,巴基斯坦还曾向卡塔尔派遣军队为赛事提供安保服务,作为回报,巴基斯坦获得了可观的报酬。

既然如此,卡塔尔雇佣巴飞行员驾驶“阵风”,就并非不可能。而卡塔尔政府对该报道保持沉默,更让事件的可信度进一步提升。

尽管卡塔尔装备的“阵风”与印度的“阵风”在部分设备上存在差异,但核心性能相差不大。这意味着,双方尚未交锋,“阵风”的性能已被巴基斯坦摸得七七八八。

除了摸透“阵风”战机性能,巴空军的第二项优势,在于信息化建设。

以通讯方式为例,巴基斯坦空军的通讯已普遍采用数据链技术,不再依赖传统的语音通讯。

中国在自身DTS-03数据链的技术基础上,为巴基斯坦研发了Link-17数据链,将巴基斯坦的预警机、战斗机、雷达等各类作战平台,全部纳入了“一张网”中。

在这张网络中,任何一台设备发现敌方目标,都能通过数据链实时传递信息,提醒友军。

反观印度空军,其通讯方式仍依赖传统语音。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某天我和朋友约好去吃饭,到了目的地后,他找不到我,我也找不到他。

数据链的作用,就相当于给对方发送定位。

对方顺着定位,很容易就能找过来,而传统语音通讯好比打电话,双方需要对着电话一句句确认位置,“你在哪个路口”“旁边有什么建筑”,过程繁琐且信息精度低。

前文说过,为避免暴露,巴军战机是不开雷达的,攻击全程靠预警机和地面指挥中心的引导,而印度方面,在探测到巴军战机后,战机很快开启了火控雷达。

如果印军有数据链,全程用预警机引导即可,用不着让战机冒险开启火控雷达。

更要命的是,语音通讯容易被干扰,印军飞行员与地面的联系被切断,就是证明。

作为对比,数据链的另一大优势就是不易被干扰。

所以,印军很难切断巴军战机与地面的联系,巴军的通讯始终保持畅通。

印军缺乏数据链的原因,在于它的装备是“万国牌”,各种型号的飞机,有俄制、法制、美制等多个来源,各国装备的接口不一致。

想要整合成“一张网”,难如登天。

于是,印军不同作战平台之间彼此割裂,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巴基斯坦获胜的第三大原因,在于其扎实的“军改”。

2021年,西杜上将出任巴基斯坦空军参谋长后,提出了“多域作战”的概念。

这一概念,可理解为将网络、电子、太空、地面防空、无人机与战斗机等作战要素整合,实现多维度协同作战。

为落地这一理念,巴空军启动体制改革,新组建了两个关键机构:“网络司令部”与“太空司令部”。

其中,“太空司令部”整合了多颗军事卫星资源,可从太空层面对印度实施常态化监视。此前,印军运输机频繁出动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正是被该司令部捕捉到。

而“网络司令部”的职能并不限于网络战,还涵盖对敌方通讯网络的渗透与干扰。

在“5·7”空战期间,该司令部成功入侵并切断了印度三颗军事卫星的通讯链路,直接导致印军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大幅下滑。

西杜上将还主导建立了“国家航天科技园区”。

这一园区,堪称巴基斯坦版的“军民融合”平台,园区内聚集了各类科技型初创企业,能为“网络司令部”等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额外提一嘴,重视科技手段之余,西杜上将并未忽视传统人力情报的价值。

《空军月刊》的报道中明确提到,“西部司令部的每架飞机从起飞那一刻起就被跟踪。到处都是巴基斯坦的眼线”。

如此一来,战场对巴军而言近乎于单向透明,印军的一举一动基本在其掌握之中。

“5·7”空战的结果,对印度是灾难性的。

从7月起,美国采取了一系列不符合印度利益的政策,包括但不限于:对印度加征了50%的“二级关税”,强硬要求印度开放农产品市场,取消对印度投资伊朗的制裁豁免等等。

要知道,作为美国“印太战略”的核心,正常情况下,美国是不会这么施压印度的,毕竟,万一把印度惹恼,“印太战略”就玩不成了。

特朗普敢这么做,根源便是印度在空战中惨败,让外界彻底看清了它“外强中干”的底色。

空战结束一个多月后,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受邀前往白宫,与特朗普共进午餐。这是过去七年来,美巴高层的首次正式会晤。

此前七年,美国为了拉拢印度,对巴基斯坦的态度一直极其冷淡。穆尼尔获得高规格外交礼遇,标志着美巴关系正式破冰,意义不言而喻。

如果赢的是印度,受邀前往白宫之人,便会是莫迪。

穆尼尔的“白宫破冰之旅”结束后不久,美国便与巴基斯坦达成了新的贸易协议,对巴基斯坦商品征收19%的关税。

这一数字,远低于美国对印度征收的关税水平。

一边是美巴关系回暖,一边是美印关系下滑,巴基斯坦和印度截然不同的遭遇再次证明,统战价值,是打出来的。

(浏览 8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