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征序曲:毛泽东《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

张东生

前言:

有位从前不知的外国人,名叫卡瓦菲斯,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诗歌似乎是惟一能够击败语言的武器。”此话甚有独见,将诗歌视为武器的说法并不多,逻辑如何?并不在讨论之范围。但在中国,诗的地位的确不容忽视,说其是语言皇冠上的明珠并不为过。古人有曰:“一语退万军”,“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乃是人们孜孜以求的战争最高境界,诗词能做到吗?

回首泱泱之中国文学史,既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也有数不尽的唐诗宋词,有何人哪首能堪当此任呢?

有研究者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首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千古绝唱。”许多人也有同样看法,《沁园春·雪》已传颂多年,随着学者和大众的不断发掘,内容越发丰富。

笔者学的是悬壶济世之书,对诗词没有研究。但有一点,应该和大家是有共识的,这就是董其昌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董其昌是作画的,但诗画相通,恰如东坡先生评价著名边塞诗人王维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是在经过万里长征之后,在东征黄河的又一次跋涉中所作。正如一些文献所道:1936年初春,黄河西边的陕西清涧县下了一场大雪,拉开了东征的序幕,成就了这首传世名篇《沁园春·雪》。

根据毛主席在长征途中的写诗填词过程,如《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虽然《沁园春·雪》确是在大雪后所作,但笔者认为背后必定是经过一个极为深刻的艰苦历程与较长时间的酝酿和积淀而成。

一、毛泽东登六盘山、赋“长征谣”

1935年10月6日,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率领下,经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到达张易堡。10月7日晨,红军向隆德六盘山急进,前锋部队在翻越六盘山到达宁夏固原(原属甘肃)青石嘴附近时,与东北军遭遇,红军奋战一小时全歼敌人,这是中央红军进入固原六盘山的第一仗。下午,怀着胜利的喜悦,毛泽东率红军将士一举登上了六盘山。陈昌奉回忆:“在山顶,我们一面听毛主席说古论今,一面观赏六盘山的风光山色,在越过一道山卡之后,主席挥手招呼大家休息。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一边歇息,一边眺望远方,高兴地说:‘这里真是个好地方,以后可以好好地写一写’。”

毛主席接着说:你们看,“天高云淡,望断南归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

六盘山

毛泽东的这段话就是口占的《长征谣》,也就是后来《清平乐·六盘山》的雏型。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杨静仁曾问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是否在长征途中所写。毛泽东说,长征时千难万险,哪里有时间写!这是在延安感怀长征的情景写的。1948年8月1日,《长征谣》经毛主席改动后,以《清平乐·六盘山》之名首次在《解放日报》发表。六盘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因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一举成名!

就在《长征谣》传唱后不久,毛泽东的另一篇著名诗词横空出世,轰动全国,这就是众人称颂的千古一词:《沁园春·雪》,此词堪称《清平乐·六盘山》的姐妹篇。

宁夏固原秦长城

镌刻在六盘山吟诗碑上的《长征谣》

二、毛泽东《沁园春·雪》作于何时何地?

毛泽东《沁园春·雪》全词和手稿如下: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驱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注:词中“原驱腊象”是原文,见手稿。1957年《诗刊》创刊号《沁园春·雪》中“原驱腊象”的“驱”“腊”改为“驰”“蜡”,即“原驰蜡象”。腊改为蜡是毛主席根据臧克家的建议所改,驱改为驰的原因更早(见下)。

毛泽东《沁园春·雪》手迹(1945年10月)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时,正是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时期。在“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之后,党中央在陕北安定县瓦窑堡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毛主席说:“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打垮,这是有目共见的真理”。

左图: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封面上是手持话筒、正在激情演说的是清华大学女生陆璀,这张照片成了“一二.九”运动的一种象征,被美国记者称为“中国的贞德”。右图:参加“一二.九”运动的清华大学队伍。

1936年12月17日-25日,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会议”会址

为实现这一目标,1936年1月,毛泽东亲自率领红军进行东征,于2月5日到达陕北清涧县高杰村袁家沟。2月17日,毛泽东签发东征宣言,口号是“抗日反蒋、渡河东征”。2月20日,正式下达渡河命令,命令各渡河突击队:“先头绝对隐蔽,乘夜偷渡。”2月21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机关从陕西清涧县的河口渡河,在石楼县的东辛关渡口上岸。

在大军即将飞越黄河天险之际,正值寒冬未逝、大雪纷飞。文称毛泽东《沁园春· 雪》就写于此地。据载:毛泽东在袁家沟居住期间,下了一场大雪,极目所见的是:长城内外,白雪皑皑;秦晋高原,玉砌冰天;大河封冻,滔滔不再。所见景色和《沁园春· 雪》词中上阕所写完全相符。

袁家沟白炳池介绍说:红军东征时,他父亲(白育才)任村党支部书记,毛泽东“当天晚上回到这个窑洞里,坐在书桌上,点起蜡烛,一页纸就把草稿写成。”白育才还给毛主席缝补过衬衣。当年填词的那张小方桌,今天还安放在他居住过的窑洞里。当时见过毛主席的除了窑主白育才,还有的就是贫农会主任白发云。

杜建国在“《沁园春》咏雪词的写作过程”一文中写到,袁家沟是苏区干部白如冰(建国后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白治民(建国后任福建省委书记)的家乡。2月5日晚,毛主席就住在白治民家,这是一个有五孔窑洞的院子,东征总部到达后也搬来附近。因此,许多人都认同咏雪词是作于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是2月7日深夜在白治民家写成的,这也是普遍的说法。

袁家沟毛主席旧居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沁园春·雪》词是毛主席东渡黄河后所作。1936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东征部队在山西石楼县留村(一说是石楼西卫村)驻扎19天,期间创作了这首词。该村现保留着毛泽东当年居住的窑洞及旧居遗址。谈起毛主席,石楼西卫村的张年拴非常激动,他说:“当时,主席就住在俺家,晚上经常是一整夜一整夜在开会。贺子珍每天都陪娘聊天、帮娘干活,还送给哥哥一个红花格的铁盒,送给姐姐一个绣花缎手绢。”

据人民出版社《长征纪实》等记载:“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突破阎军防线后,踏雪沿官道山行进,顺利到达山西省石楼县留村。2月21日清晨,毛泽东在留村驻地推开窑洞窗户,望着漫山遍野的白雪,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这样的北国风光,倒要好好写它一写”。”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曾与柳亚子书信往来提及此词创作经过,明确表示“忆昔隆冬涉河时,飞雪满天”,这也提示了大致写作时间和背景。

王达成(建国后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回忆:2月23日,“毛泽东率总部人员到达石楼县李家塌村(现西卫村),召开了团以上干部参加的会议,部署任务。同时,主席说近日写了一首词让大家传阅,大家看后说‘原驱蜡象’一句,认为把‘驱’改为‘驰’更好,因为‘驱’有些被动,而‘驰’则更主动、更能放开,主席听后很高兴,说‘改得好嘛!’当时,我任山陕(山西和陕西)组织科长。”

据载,东征出发前,中央组织部从中央党校抽调60余名县级干部组成工作队,由王达成负责,跟随毛泽东率领的总部机关转战晋西南。王达成是燕京大学毕业,对词作应有了解,回忆较为可信。

资料表明,毛主席三到石楼,在七个村庄生活过19天,其中路过留村。因此,笔者认为留村属于毛主席路居之处。主席在西卫村(李家塌村)住的时间较长(9天),所以,《沁园春·雪》在此完稿可能性较大,而袁家沟应是《沁园春·雪》初稿的写作之地。

另外,毛主席有个习惯,当一首诗词写完后,会读给大家听。如1935年9月17日,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越过岷山,向最后的关口固原六盘山进发。27日到达通渭城,这里离会宁、六盘山已经不远了。在文庙街小学,毛泽东向大家朗颂了已经写就的《七律·长征》,表达了当时兴奋的心情。在石楼西卫村毛泽东将写好的《沁园春·雪》让大家传阅、在六盘山上毛泽东向大家吟颂“长征谣”,这些都完全符合主席的习惯。

山西省石楼县留村

三、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是何时何地发表的?

1、什么是《沁园春》?

《沁园春》为一词牌名,源自东汉窦宪倚仗权势强夺沁水公主园林的典故,后人作诗咏叹此事,逐渐演变为词牌名称。这一事件记载于《后汉书·窦宪传》。

东汉明帝时期,其女沁水公主刘致在封地沁河(今河南济源)建有园林“沁水公主园”。汉章帝时,外戚窦宪恃宠强夺该园,公主被迫妥协。章帝得知后怒斥窦宪并收回园林。唐代起,“沁园”成为公主园林代称,文人广泛用于诗作,为词牌形成奠定基础。

《沁园春》的核心含义是“咏叹沁园之春”,既指园林的景色,也隐喻历史变迁与人生感慨。词牌至宋代定型为固定词调,苏轼的《沁园春·孤馆灯青》被视为正体代表。南宋时期,大片国土被金人侵占,北伐中原成了那个时代主战将领和广大人民的强烈要求。该词牌也成为豪放派词人的首选,如辛弃疾、文天祥等均有名作传世。

《沁园春》格律要求复杂。双调一百十四字至一百十六字不等,上下阕韵律严格。正体上阕十三句四平韵,下阕十二句五平韵,有着严格的韵脚规则。如押平声韵,一韵到底;四字句隔句对仗;以及领字对、三句对等。尤以首尾出字最难。

《沁园春》词牌适合豪放不羁的风格,通过铺陈手法渲染气氛,可展现词人激昂悲壮的情感,从而引起阅者之共鸣。同时,还要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形成磅礴向上的气势。若情感表达不到位或缺少历史典故的支撑,则可能成为范范的空洞之语。

 2、《沁园春·雪》最早何地发表?

毛泽东词《沁园春·雪》首次发表时间是1945年11月14日,在重庆《新民报晚刊》上,以一块方寸之地出版,这就是毛泽东的咏春词,标题是《毛词沁园春》,并在后面有一段按语:毛润之先生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氏自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为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但词的发表毛泽东并不知情。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

未料,《沁园春·雪》发表后,霎那间轰动整个山城重庆,轰动全国。                         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在重庆公开发表,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誉之,有人毁之。蒋介石怒道,“比打了一个大败仗还丢脸”,毛主席对蒋委员长的反应深为不屑,笑谈蒋及其御用文人的论调是“鸦鸣蝉噪,可以喷饭”。观此壮景,在中国文学史上,尚无前例,称其是“千古一词”实不为过。美国作家罗斯·特利尔评价毛泽东说,“一个诗人赢得了新中国”。这就是诗词的力量!

据说蒋氏也曾写了一首《沁园春·雪》,全词如下:

春风和煦,春光暖融,冰解雪消。遍华夏大地,尽着新装;南北江河,复共涛涛。龙骧青山,凤翥彩野,勃勃生机接天高。似锦绣,映晴空碧幕,岂敢妖娆! 

春来山河曾娇,赖天光雨露并舜尧。慰外寇已逐,升平四海;万民乐业,雨顺风调。世无遗贤,仁德天下,正气彰显隐凶刁。詹前程,展中华盛世,正当今朝!

有云,此词亦或托名常公(指蒋),未可知也。词作如何,自有公论。

3、《沁园春·雪》只是因雪而起吗?

许多作者在研究毛泽东词《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时,都会提到与一场大雪有关,因此在下雪时间的考证上下了很大功夫。其实,“上阕写景,下阕写史”是《沁园春·雪》词的重要特点。古人云:“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毛泽东通过诗词来深刻思考中国历史与中国革命,这正是其高瞻远瞩的伟大之处。

上下五千年,毛泽东为什么只写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非其他?是空穴来风吗?是蒋氏御用文人所谓的“帝王思想”吗?显然不是!

回想一下,毛主席在六盘山上为什么要谈古论今?这个古是指的什么?笔者认为,六盘山上谈古一定是与六盘山有关。

六盘山在历史上是中原王朝统御西北边防的前沿,中原王朝和游牧政权曾长期对其反复争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六盘山在历史上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并与固原一起,成为自秦汉以来北击匈奴、南戍关中的华夏第一门户。

史载:秦皇、汉武、唐宗、元祖均巡幸过此地。《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二十七年(前220年),即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第二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陇山、六盘山),过回中宫”。汉武帝刘彻在公元前114年“析北地,置安定”,郡治原州(固原)。从公元112年到前88年的24年间,刘彻先后六次到六盘山巡视边防。其间,英雄少年霍去病在漠北大败匈奴,“封狼居胥”、赐“冠军侯”,获得了血性军人所追求的至高荣誉。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特来陇山视察马政(指战马)。《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丙戎,陇山头,次瓦亭,观马政”。元太祖成吉思汗与西夏作战,把营地设在六盘山,于公元1227年死于六盘山。

宋太祖赵匡胤作为北宋开国皇帝,终结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其采取“重文抑武”的国策,开创了大宋三百余年伟业,但北宋在六盘山却吃了一次败仗。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年),北宋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称皇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康定二年(1041年),北宋与西夏在“好水川”(隆德北六盘山下)一战,宋军大败,万余将士全部阵亡。

固原是长城和长征结合的地方,1935年,毛主席带领红军沿长城翻越六盘山,留下了后来成为辉煌诗篇《清平乐·六盘山》的“长征谣”,其中“不到长城非好汉”指的就是固原秦长城。

笔者认为,毛泽东构思《沁园春·雪》,应该在红军翻越六盘山时就已经开始了。从中央红军长征到东征,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可以说东征是长征的一部分。如此,《清平乐·六盘山》和《沁园春·雪》恰好组成了毛主席诗词中可歌可泣、可丁可卯的一对“姐妹篇”。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

后记:

毛主席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多年后笔者也来到了长城脚下。在固原从军,笔者翻过六盘山、到过将台堡、驻过同心县、爬过秦长城;看过高原的沟沟坎坎和山山水水;见过塞外的大漠红颜和北国春光。红军长征和东征的历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毛主席所写《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气魄之宏大,更是令人感叹不已。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许多事,若无亲身经历,是很难有真情实感的。回想千年之前,唐开元十九年状元王维若未出使萧关(固原),还会有那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名诗传世吗?

为纪念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纪念在六盘山戍边的艰苦岁月,笔者特填词《沁园春·六盘山》一首,全词如下:

大漠红颜,万仞白头,满目苍凉。瞰六盘山下,云腾雾绕;三关口上,角鸣弓张。秦城逶迤,汉台孤荒,独见月钩在寒乡。雪飘飘,揽千树梨花,北国春光。

滚滚长河东去,叹一抔黄土埋君王。曰秦皇汉武,萧关称雄;冠军定远,塞外封侯。天下豪杰,成吉思汗,马革裹尸留恨仇。兴亡矣,望将台烽火,谁领风流?

2025年国庆节前于南京

(浏览 4 次, 今日访问 4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