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第十二军

赵国庆

——传承古田会议精神:练兵打仗的历史经验与辉煌成就

(谨以此文,纪念古田会议召开九十六周年,致敬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七十五周年)

上世纪1929年12月28日,福建省上杭县召开的古田会议,是我党我军发展史上的里程碑。96年前,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会议,点燃“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火种。漫长革命岁月中,古田会议精神始终闪耀马克思主义信仰光芒,指引我党我军跨越艰难险阻、夺取最终胜利。

回顾近百年峥嵘历程,无论面对何种惊涛骇浪,我党我军的理想信念始终坚如磐石——这是人民军队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制胜根本,是百年大党永葆生机的根与魂。古田,这片记载信念的红色圣地,也因2014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而更添厚重。总书记高度肯定古田会议精神,指出“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力量”,并强调“党指挥枪,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这是人民军队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与根本优势。

总书记深刻指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如今虽少了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但应变局、开新局仍需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而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古田会议精神的继承者之一——志愿军第十二军,便以辉煌战绩诠释了这份信仰的力量。

一、辉煌战绩:血与火中铸就英雄丰碑

作为充分体现古田会议精神的部队,志愿军第十二军的前身可追溯至红四军,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是歼敌数量最多、功绩最突出的部队之一。据统计:

全军共歼敌俘敌41143名,其中美军5131人;

志愿军中获“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含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的指战员共12名,志愿军第12军独占3名,且是唯一所辖每个师均有战士获此殊荣的军。这3位英雄与彭德怀、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英烈齐名,分别是31师胡修道、34师伍先华、35师杨春增;

全军13006人立功,占总人数的31.6%,涌现英雄模范31人(含朝鲜共和国英雄3人、一级英雄4人、二级英雄27人),特等功臣22人、一等功臣133人、二等功臣1250人、三等功臣11600人,另有510个单位集体立功。

这些功绩的背后,是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上甘岭战役中,一等功臣蒋诚单人歼敌400余人、击伤敌机1架;

伍先华在激战中舍身爆破敌军坑道,杨春增在攻陷敌阵后以手雷与敌同归于尽,胡修道首战便孤胆打退敌人40余次反扑、歼敌380余人;

一级爆破英雄黄家富单身完成15次连续爆破,扫清冲锋道路;二级战斗英雄李经盛带轻重伤员坚守坑道10昼夜,以尿解渴;蔡兴海以轻伤3人的代价歼敌400余名,创造智勇结合的战斗范例;

张象山率一个班打退敌人3个营60余次进攻、歼敌400余人;肖贵强、王锁昌用简单工具打穿石山,成为“穿山英雄”;汽车司机张国华在敌机威胁下安全行车5万公里;还有侦察员肖南清、“炊事员旗帜”罗德顺……

这些英雄从官兵中走来,为部队树立了鲜活榜样,也让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成为志愿军第12军攻坚克难、压倒敌人的底气。

二、红色根脉:古田会议精神的传承者

志愿军第十二军的辉煌,源于对古田会议精神的深度贯彻,其军史本身就是一部“政治建军、练兵打仗”的实践史:

军史明确记载,其前身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唯一一个将执行古田会议精神的经验载入史册的纵队(军级)单位;

部队根源深厚,源自大别山黄麻起义等,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上将曾回忆,该军是红四方面军主力,下辖3个红军团,建制内共有44个红军单位、连队:

31师91团(原八路军129师769团),有18个红军单位、连队,是享有盛名的“百将团”,起源于1926年黄安、麻城农民自卫军,1927年黄麻二次暴动后整编为中国工农革命鄂东军;

34师100团(郭兴福教学法所在团,原115师344旅688团),有9个红军单位、连队;

31师93团(朱德警卫团),有11个红军单位、连队,曾3次获八路军总部荣誉称号:1941年“黄烟洞保卫战英雄团”、1942年“欧团生产模范”、1945年“朱德警卫团”;

35师103团(襄阳特功团)、34师106团(王克勤运动所在团),各有2个红军连。1946年12月至1947年1月初,延安《解放日报》、晋冀鲁豫军区《人民日报》曾连续刊发《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第六纵队执行群众路线和古田会议精神的成就》《向六纵学习》三篇社论,号召全国各大战略区野战军学习。

三、战斗作风:“狠硬快猛活”的制胜密码

在抗美援朝战场,志愿军第十二军的战斗作风可概括为“狠、硬、快、猛、活”五个字——全军上下团结一心,作风顽强,执行任务坚决,打了无数硬仗、恶仗、胜仗。为锻造“打不烂、拖不垮、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部队,12军有一套科学的练兵方法:

严格选拔作战勇敢、指挥果断、善动脑筋、会带兵的战斗员;

对新成分多的部队,不急于让其“啃硬骨头”:先派老部队上阵挫敌锐气,待胜利在望时再让新部队接防。新兵首战即胜、有缴获,既能消除恐惧,又能增强信心,最终越打越勇、越打越强。

四、经典战役:从五次战役到上甘岭的坚守

入朝作战期间,志愿军第十二军在不同阶段均交出了亮眼答卷:

1.五次战役(1951年):担任迂回穿插任务,在极度艰苦中打垮土耳其旅、痛击美二十五师;第二阶段突破加里山美二师阵地,围歼美二十三团及法国营于自隐里;一部兵力前进200余里,直插下珍富里,基本完成任务。

2.金城防御(1951年10月—1952年10月):冬季天寒地冻,部队在敌人炮火昼夜轰击下,用简单土工器具边战斗边筑城,錾穿石山构建坑道工事,将荒山变成“牢不可破的防线”。一年间历经“接防、稳阵、固防”三阶段,以阻击、反击、小部队活动、狙击运动为主要战术,主动歼灭敌人,400余次战斗歼敌2.6万余人,未让敌人前进一步,还部分改善了阵地。

3.上甘岭战役(1952年10月至11月):敌人发动“金化攻势”,15军顽强阻击后,12军调5个团支援,在15军胜利基础上大量杀伤敌人,最终恢复并巩固上甘岭阵地,与15军共同以这场“震惊世界的战役”驰名中外、载入史册。

4.东海岸反登陆(1953年春季):艾森豪威尔企图从侧后海岸登陆,12军快速接防,短时间内将海岸建成“铜墙铁壁”,迫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巩固了东西海岸海防。

五、精神践行:政治、爱民与战术的全面提升

志愿军第12军的胜利,是古田会议精神在战场上的全方位落地:

政治工作创新:思想教育不再刻板,而是用“前前后后、上上下下、来来往往”的现实活动,组织群众性集体教育;阵地上党团活动推行“支委会集体研究、分散领导”,提升党团员独立活动能力;立功运动实现“随打、随报、随评、随批、随时宣传”,及时有力;政治工作与战术技术深度结合,为训练和作战提供坚实保障。

深厚爱民情谊:严格执行毛主席“爱护朝鲜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指示,战斗间隙帮朝鲜人民耕种、收割、防疫、治病,还节省粮食救济灾民。金城前线帮助群众度过1952年春荒,确保“不饿死一个人”,战地榆:昌里因此获江原道“生产模范村”称号;二级爱民模范任廷昌,在炮火中帮群众生产时牺牲。而朝鲜人民也以“母亲护子”般的情谊回报:种菜、洗衣、抬担架、给伤员输血,清明自发祭奠志愿军烈士,更有韩桂花不顾同胞、从敌机轰炸下抢救我方病员的感人事例——中朝友谊成为胜利的有力保障。

战术能力飞跃:面对现代化装备的美军,12军初期受经验主义束缚,但经五次战役后,逐渐掌握组织、指挥战斗的方法;金城防御一年间,从“构工作战”到“坑道战术”,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寻机歼敌”,还学会组织强大炮火、运用复杂通讯手段;接防海防后,虽未实战,但反登陆作战方案、演习均到位,战术能力实现质的提升。

后勤支前探索:摸索出一套适配战场的后勤、支前经验,让部队供应日渐改善;全军更注重“打一仗进一步”,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接受新事物、提升军事素质,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六、将星璀璨:古田精神孕育的英雄群体

在古田会议精神指引下,志愿军第十二军及前身部队名将辈出,除王宏坤、陈锡联、谢富治外,还有王近山、杜义德、秦基伟、曾绍山、韦杰、尤太忠、李德生、李震、肖永银、向守志等一大批战将。其中,李德生后来还出任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副主席。

这些光辉的名字,早已镌刻在人民解放事业的丰碑上,光照千秋,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所铭记。

从古田会议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到抗美援朝的“保家卫国、浴血奋战”,志愿军第十二军用战绩证明:传承红色基因、坚守理想信念,是人民军队永远的制胜法宝。

(浏览 8 次, 今日访问 8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