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干部的历史作用

孟京生

在“一二九”运动90周年纪念日的时刻,我们这些“一二九”后代在此聚会,纪念伟大的“一二九”运动,纪念我们的先辈。为的是把“一二九”的精神继承发扬光大下去。

什么是“一二九”精神?

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二九”运动的性质。

“一二九”运动是中国青年学生举行的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运动。

在当时有几个特点:

一是公开揭露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

二是反对国民党政权“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

三是唤起了整个中华民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民族觉醒,民族意识。

四是“一二九”运动迅速地遍及全国。

归纳为一句话,青年学生以国家安危为己任。这种使命感转化为民族信仰。

毛主席在1939年总结“一二九”运动是说;“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一二九”运动和“五四”运动一样,是一个历史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指1935年12月9日那一天爱国学生在北平举行游行的那一天的活动行为。

我个人认为“一二九”运动可以细化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一二九”运动爆发到1936年2月民先成立。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爱国学生奋然而起,组织起来进行斗争,中共党组织开始起引领作用。

第二阶段:民先成立到1936年底“西安事变”。全国的大中学校及知识界文化界都动员起来了。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第三阶段:从“西安事变”到“七七事变”全中国人民被动员起来,爱国民族情绪高涨。

第四阶段:从“七七事变”到1938年底民先解散。这一期间日本入侵,中华民族奋起战斗。包括“一二九”学生在内的全民族拿起刀枪参加到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斗争的行列中来。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

“一二九”精神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点抗战精神是同属一个历史车辙之中的。“一二九”运动带来的中华民族的奋起觉醒。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这就确定了“一二九”运动的历史地位。

过去一二十年间,中外史学界学者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历史进行了再研究。总的来说,是进一步肯定和评估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认为,在历史前进的新阶段,有必要加强对“一二九”运动的再研究,再发掘。

2020年,纪念“一二九”运动85周年之际,“一二九”后代联谊会出版了画传《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一书。图文并茂,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也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一二九”人物。

今年2025年,纪念“一二九”运动90周年之际,又编写出版了《一二九运动画传》。这是一件非常值得称赞的好事。为“一二九”运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财富。

为了响应编委会的号召,我也对“一二九”运动从新时代的角度做出自己的研究。主要侧重“一二九”干部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做出的贡献。

毛主席曾说过,“一二九”运动为抗战准备了干部。就这一点,我进一步细化分析“一二九”干部的贡献和作用。

大背景:

从“一二九”到“七七”事变,一年半多一点的时间。全国大学有47所,其中有20多所在平津地区。在校大学和专科学生约有4万多人。北平大学数量多,学生多且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有爱国主义的传统,成为全中国最能接受新思想新科学的一群。

民先成立后,学生运动在共产党组织的领导指引之下。

“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大举南下。北平学生约有3-4万人离开平津城市,很多人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加入到抗日武装力量当中去了。拿起武器与日本侵略者战斗。其中大部分加入到共产党来了。

从“一二九“运动爆发到”“七七”事变,北平学生中共产党员急剧增加。各个大学都有了共产党的基层组织。

下面说说“一二九”学生的中国共产党的贡献。

一.中共党员人数成十倍地增长

1935年12月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时。红军刚刚到达陕北,完成了长达一年的长征。红军的人数从8万多人减至万把人。军队的党组织受到很大的削弱。党员的数量大大减少。而且红军中的党员大多是没有文化的贫苦农民。一个政党的素质与其成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有密切的关系。白区的党组织基本被破坏殆尽。各省的党组织已经不能全面地领导所在地区的工作了。全中国共产党员的数量不足4万人。中国革命处于极其困难的时刻。

“一二九”运动爆发于民族危亡外民族入侵中国,日本帝国主义要消灭中国,占领中国,奴役中国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救国的纲领,其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加入到共产党中来,给党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中共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1938年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大发展的高潮。全国各地的党员人数激增。到年底时共产党员的人数已经达到近50万人。史称这部分党员干部为“三八式”干部。而“一二九”学生党员大都是在1936—1937年参加共产党的。在斗争中经过一两年的磨练成长,大多数都已成为担任一定职务的基层领导干部。他们以身作则发展和带动了一大批城市青年和贫苦农民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这部分人在抗日战争中很快就成长为中坚力量。应该说,1938年党员大发展与“一二九”党员的影响和引领是有直接关系的。例如在延安,1937-1938年期间建立了各类学校40余所,培养各类干部。在延安的党中央中枢机关有一批“一二九”干部做具体工作。如黄华,李昌,宋平,龚澎,于光远,孙敬文等。

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由于以“一二九”党员为代表的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加入中共,使中共各级党组织的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领导水平和党的政策贯彻执行能力大为增强。对于中共开创敌后根据地,建立政权,开展统一战线的工作,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抗战初期我党和我军主要任务是在敌后建立根据地展开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建立敌后根据地需要大量的干部队伍。“一二九”干部和受“一二九”影响成长起来的党员干部适时地担负起党赋予的任务。建立政权,减租减息,发动群众。尽管在敌占区游击区建立根据地非常危险,直接与日本侵略者面对面地斗争,会有极大的牺牲。这一批干部在建设根据地的过程中主要在各根据地的基层任职,贡献巨大。

到1938年地中共在敌后建立了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华中五大根据地。

建立敌后根据地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发展壮大的过程。如黄敬,姚依林,彭涛

三.抗日武装力量的增长

抗日战争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对日本侵略者作战。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和农民加入到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抗日武装队伍中来,除了军事训练,在政治思想上的转变也非常重要。抗战全面爆发后,大批“一二九”党员干部参加到军队中来。他们主要担任各级政工干部,对在军队中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改造旧思想观念,稳定军队起到了关键作用。政委制度是人民军队的一项特殊的新型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有别于旧军队的重要特征。对于稳定新建立的军队及其它武装力量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主要是通过政委制度来进行的。人民军队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中共领导的军队八路军新四军到1939年底已达32万。

新中国成立后,留在军队工作被评为将军的“一二九”学生有54人之多。

如刘居英,李福泽,谷景生,张震寰,王其梅,李伯秋,刘春等。

总的来说“一二九”干部大体分布是一部分在中央部门机构,一部分在军队担任政工干部,一部分在敌后根据地从事地方党务和政权工作。还有一部分从事统战工作,包括从事军运和秘密的情报工作。

“一二九”干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经常在中央机关和地方党务政权任职与军队任职互相转换。根据革命工作需要,调来调去是常态。这种情况造就了“一二九”干部适应力的多样性,从事工作的多样性。为新中国成立后从战争转为和平建设在干部队伍上做了准备。最典型的有姚依林,黄敬,黄华等。“一二九”干部横跨军队和地方党务的人不在少数。

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一二九”干部大都经历了七八年以上的战争考验,他们当中在军队任职者大都进入到团级左右的职务,在地方任职的大都在县委地委担任领导职务。

在四年多解放战争期间,“一二九”干部的能力和地位进一步提高。到全国解放时,他们大多数上升为师级干部。有些已经进阶到军级领导职务(地方上省地级)。十几年的严酷的战争考验是“一二九”干部成长为真正的共产党人。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国家和政府需按现代国家的运作设立各机构部门。各省也需要大量的干部运行。这时党中央国务院从军队和全国各地抽调了一大批久经战争考验的,有文化有能力的知识分子干部到中央各个重要部门任职。其中“一二九”干部占了很大的比例。在中央的领导下,他们对新生的共和国的搭建和稳固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稳定作用。如黄敬,姚依林,黄华,彭涛,江明等一大批“一二九“干部。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国全面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1954年新宪法公布。

1955年实行工资制。

“一二九”干部绝大多数都进入到高级干部的行列。其中司局级(厅级),处级占大多数。

职位和级别意味着担负工作的重要性。可以理解为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多少。

在五六十年代,“一二九”干部遍及到党和国家各个领导部门。处于一线负责解决各种具体事物性问题,成为名副其实的共和国栋梁。

从事教育的“一二九”干部大都在大学中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如蒋南翔,李昌,刘居英,刘达等。

进入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二九”干部很多成长为部级干部。大概有上百位。还有少数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级的干部。

“一二九”干部大都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因年龄退出了历史舞台。从参加“一二九”到离休,这个群体历时50年以上。在他们退出政治舞台后仍然在一些领域发挥余热作用。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后代,得到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在此,我们对“一二九”前辈表达我们崇高的敬意!我们要把继承“一二九”的精神,把“一二九”精神发扬光大下去。

(浏览 4 次, 今日访问 4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