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和平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抗日民主人士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团结一致、紧密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书写了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伟大历史篇章。其中,宋庆龄、陈嘉庚、李鼎铭是千千万万抗日民主精英中的杰出代表。
国母宋庆龄援助中共抗日
宋庆龄(1893-1981)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忠实捍卫者和追随者,共同的奋斗目标与理想追求使他们生死相依。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义无反顾地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将丈夫未尽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1)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2月,日军占领上海,宋庆龄根据中共的建议,并在地下党员的陪同护送下从上海秘密前往香港。国民政府实行新闻封锁,不让国内外民众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和根据地的抗日真相;垄断一切捐款捐物,敌后抗日根据地普遍缺乏物资、经费、医疗。为挽救中华民族、争取抗战胜利,在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协助下,宋庆龄组建了一个特定的机构“保卫中国同盟”(以下简称保盟),并担任保盟主席。(2)

1938年6月14日,保盟在宋庆龄的香港寓所成立,发表了成立宣言。其主要任务:一是有效地宣传呼吁,让全世界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与需要。二是向海外广泛募集资金和物资,及时送达最需要的地方。(3)
保盟的发起人和主要领导来自中外著名人士,包括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印度总理尼赫鲁、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英国记者贝特兰、美国记者爱泼斯坦、外交部长宋子文、银行家邓文钊等。保盟驻重庆代表是德国人王安娜,驻延安代表是美国人马海德。(4)

1938年6月至1941年12月,在香港这个得天独厚的地方,保盟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古巴、菲律宾等援华团体和个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例如保盟成立第一年就收到捐款26万港元以及大量物资,帮助在国民政府建立新的医疗制度,帮助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建立国际和平医院。又如1939年春就开始筹集御寒的毛毯2万条,严冬前运抵到华北游击队和新四军。(5)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10日,宋庆龄于香港沦陷前,乘最后航班离港到重庆。1942年至1945年,外界援华的通道只有滇缅公路,宋庆龄努力争取国民政府高层和中缅印战区指挥官史迪威将军的帮助。史迪威向来敬仰宋庆龄,真诚支持保盟工作,同意保盟使用滇缅公路运送物资,批准美军用飞机往返重庆与延安,为八路军输送物资。一次国外捐赠了一台大型的X光机,可是这个机器体积太大,进不了机舱门。周恩来请廖梦醒去找宋庆龄商量,宋庆龄通过史迪威的协调,改造了美军飞机的舱门,把X光机器运到了延安。这台X光机是当时已达9000万人口解放区的唯一的X光机。(6)

保盟得到的国际援助有限,经费非常紧张。宋庆龄经常拍卖丈夫孙中山的珍贵遗物,用于补充保盟的资金。保盟的核心成员和工作者是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人员,只有打字员和工役两个人领取薪酬,其他人全部都是无偿义务工作。宋庆龄要求保盟机构人员精打细算,在选购物资、药品时必须货比三家,千方百计地降低运作成本,注意汇率变化,提高工作效率,把有限的资金发挥到极致。宋庆龄和保盟都没有小汽车,外出办公只能乘公交车或约出租车。有人劝宋庆龄给保盟留下一辆小汽车使用,她反对说:“每一个铜板都必须直接用于抗战。”每逢需要酬谢重要赞助人时,宋庆龄就请何香凝和廖梦醒母女俩泼墨绘画作为赠品。(7)
宋庆龄认为救济要坚持自立的信念,鼓励受助者重拾信心和自尊,倡导造血、反对输血,授之以渔、不授之以鱼。她反对传统的救济是单方面恩赐的观点,在《给世界的朋友的信》中指出:“我们有权这样要求你们,因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已经在帮助你们。”对某些外国团体抱着施舍的心态对华援助,将一些弃之不用的东西,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生产的过期药品和废旧绷带抛给中国,宋庆龄极为愤慨,通过欧盟提出强烈抗议,并公之于众。(8)

直至抗战胜利,宋庆龄领导保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援建了八所国际和平中心医院,42所分院,11800张床位,20个流动医疗站。这八所医院是:第一国际和平医院(在延安)、第二国际和平医院(在晋冀鲁豫)、第三国际和平医院(在晋察冀)、第四国际和平医院(在苏北)、第五国际和平医院(在山东)、第六国际和平医院(在晋绥)、第七国际和平医院(在冀热辽),第八国际和平医院(在中原)。抗战胜利后,宋庆龄回顾国际友人对这个项目的支持时给予高度评价:“这种支援对保卫中国的作用,不亚于飞机、坦克和枪支的支援。”(9)


宋庆龄的特殊身份和个人魅力,使她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威望和众多朋友。这使她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国际社会联系的纽带。
1936年,红军先头部队到达延安后,毛泽东希望宋庆龄介绍一位有正义感的外国记者和一位外国医生到延安访问,以便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根据地缺医少药的情况。同年6月,宋庆龄选派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医生马海德,从上海冲破重重封锁前往延安。斯诺访问延安并采访毛泽东后,写出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首次向世界介绍了中共领导的红军。马海德到延安看到缺医少药的状况后决心留下来,以自己的专业为广大抗日军民服务。宋庆龄在送给马海德的相片上写到:“感谢你对国际和平医院所作的努力和献身精神”。(10)

1938年白求恩途经贺家川八路军120师后方医院为伤员献血
经宋庆龄介绍的多位国际医务工作者,为救治八路军伤病员做出巨大贡献。白求恩大夫是与宋庆龄和保盟关系及其密切的人物,1938年率医疗队经香港到延安,在山西、冀中抗日前线救治伤员,一年多后以身殉职。印度医生柯棣华1939年抵达香港与宋庆龄会面,随后到山西武乡八路军前方总部参加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反扫荡,接替白求恩任国际和平医院院长,1942年不幸牺牲。德籍医学博士汉斯.米勒1939年远渡重洋到香港,受宋庆龄委托将国际援助的600箱医疗用品和救护车送往延安,随后在晋东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四年,任八路军卫生部流动手术队队长兼129师医务顾问,成为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战斗最久的外国医生。(11)

1939年12月21日米勒一行到达山西武乡王家峪八路军总部,左起马寒冰、米勒、爱德华 、朱德、柯棣华、孙毅之


1939年秋米勒与马海德在延安
英国记者贝特兰和美国记者爱泼斯坦都是保盟的发起人,经宋庆龄介绍到延安和山西采访,真实的报道使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1936年底,贝特兰第一时间向世界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1937年,他在延安和山西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周恩来、左权等人,毛主席为此发表了《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一文。贝特兰同情八路军艰苦的条件和缺医少药的困境,受周恩来委托将八路军需要医疗帮助的报告,亲自交给了在香港的宋庆龄。1944年,爱泼斯坦受宋庆龄之托,在延安单独采访毛泽东,传达了宋庆龄的问候,并请毛泽东开出所需物品清单,表示保盟将尽一切可能提供帮助。(12)

1945年9月9日宋庆龄去重庆桂园见毛泽东


1945年8月30日,宋庆龄应邀赴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会见参加重庆谈判的毛泽东。9月6日,毛泽东、周恩来愉快地到宋庆龄家中赴宴,毛泽东一进门就说:“孙夫人,边区人民让我转达他们对您的问候和谢意!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你为边区、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提供了最急需的药品和物资。我无法告诉您,这一切对我们的帮助有多大。”(13)
华侨陈嘉庚认定希望在延安

陈嘉庚(1874—1961)自幼侨居新加坡,后跟随孙中山,支援辛亥革命。他把赚来的钱90%以上用于办学,先后创办了集美学校、厦门大学、华侨中学等118所各种类型学校。抗战爆发后,陈嘉庚致电汪精卫,反对其主张同日本和谈。陈嘉庚作为华侨领袖,领导上千万东南亚华侨积极支援中国抗战,先后成立多个华侨抗日团体,并担任主席。(14)

以陈嘉庚为代表的广大海外华侨,素有心系祖国、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陈嘉庚为祖国抗战带头捐款捐物,个人出资购置100架战斗机、27辆坦克、1000辆汽车,筹集资金购买粮食、药品、军需品运回国内。由于国内缺少司机和机修师,他动员3000名华侨青年成立机工队,回国在滇缅公路运输抗战物资,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巨大贡献。(15)

1939年冬,陈嘉庚组织了南洋华侨回国慰问考察团,不顾年近古稀亲自率团回国。他先到重庆考察,对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化、挥金如土感到非常震惊和失望。他看到自己为抗战付出的努力未被正确利用,意识到自己与蒋介石的政治理念存在根本分歧,心情非常压抑。(16)
陈嘉庚把希望寄托于中国共产党,由于对共产党和八路军并不了解,心里充满了各种疑问,决定赴延安考察。1940年5月31日,陈嘉庚冲破百般的阻挠到达延安,受到了延安军民隆重的欢迎。(17)

第二天,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窑洞亲切接见了陈嘉庚。毛泽东衣着朴素、居室简朴、谈笑风生、平易近人,使陈嘉庚倍感亲切。毛泽东请朱德作陪宴请陈嘉庚,俭朴的菜肴只比平常多了一盆鸡汤。毛泽东笑着说:“我没有钱买鸡,这是邻居老大娘知道我有远客,送来了正下蛋的鸡。”(18)
陈嘉庚介绍了此行回国慰问考察的目的和经过,以及南洋华侨关心祖国抗战、募捐和抵制日货的情况,表示迫切希望国共两党团结抗战的愿望。他说:“我代表南洋侨胞向祖国致敬,慰劳前方将士。我们虽然生长在南方,但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在西北,西北是我们的老家。到了延安,备感大家都是同胞兄弟,像一家人一样的亲切。” (19)
毛泽东点点头说:“感谢南洋侨胞的爱国热情!我们的大批中国人在海外,都是我们的同胞,好好地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大家团结起来,联合起来救国。”宴毕,毛泽东和朱德陪陈嘉庚来到中央大礼堂,参加“延安各界欢迎陈嘉庚先生晚会”,观看了由鲁迅艺术学院演出的《黄河大合唱》。(20)
陈嘉庚一行在延安访问了九天,参观了机关、学校、医院、工厂、商业区和延安市容,看到共产党、八路军是真正代表人民大众的,与日本军队英勇作战,开展大生产运动,官兵平等、减轻人民负担,改善群众生活。他作为教育家,还考察了延安鲁艺、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马列学院等学校,边观察边思考,由衷地赞叹和钦佩。6月8日,陈嘉庚从延安前往山西考察。(21)

此行使陈嘉庚的思想认识发生了飞跃,深深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是真诚团结、英勇抗日的。特别是毛泽东对党外人士礼贤下士,与群众平等相处的作风,与蒋介石皇帝似的威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说:“我未往延安时,对中国的前途甚为悲观,以为中国的救星尚未出世,或还在学校读书。其实此人已经四、五十岁了,而且做了很多大事了。此人现在延安,他就是毛泽东。”(22)
从此,陈嘉庚旗帜鲜明地站到了中国共产党一边,动手撰写《南侨回忆录》。他回到南洋向华侨介绍此行时说:“深感中国有希望了!”。陈嘉庚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9月“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在延安成立,有600位华侨青年奔赴延安参加抗战。(23)
陈嘉庚的抗日行为遭到日本人的痛恨,认定他是“南洋抗日巨头”。1942年1月,马来亚全境沦陷,新加坡危急,陈嘉庚当机立断,将手中全部800多万款项悉数汇到了国内,继续支持抗日救国的大业。他本人则流亡在外,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才得以重返新加坡。(24)

1945年11月18日,为庆祝陈嘉庚安全脱险,数十民间团体在重庆为他举办庆祝大会,500位知名人士到会参加。毛主席在延安窑洞为陈嘉庚书写了八个大字“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周恩来祝词:“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无限苦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庆安全健在,再为民请命。” (25)
开明人士李鼎铭患难与共
李鼎铭(1881-1947)陕西米脂人,早年致力于教育事业,兼行中医。他与千千万万的边区民众,竭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朋友,是全民抗日的群众基础,为陕甘宁边区的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26)

李鼎铭先后担任米脂县参议会会长、陕甘宁边区参议员、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毛主席真诚呼吁参议员们积极提议案,帮助边区政府战胜因难。李鼎铭热情响应、献计献策,联合其他参议员提出了一份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反官僚主义的“精兵简政”提案。开始有人劝他不要提,担心通不过,给自己带来麻烦。李鼎铭虽思想压力很大,但认为:国难当头,我怎能计较个人得失?尤其是他看到毛主席亲自参加会议的真诚态度,就大胆地提交了议案。毛主席把提案一句一字抄到笔记本上,写了批语说:“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对症药。” 提案获得了毛主席与参议员们的高度认可,以165票通过,交边区政府速办。(27)

李鼎铭与共产党休戚相关、患难与共,以主人翁的态度勤政务实,在陕甘宁边区副主席的位置上一干就是5年。为了参与政府工作方便,他将米脂老家的全部家产捐献给当地政府,举家迁往延安。毛主席说:留一点儿吧!李鼎铭说:一点也不留了。毛泽东笑着说:“你真是开明人士啊!”特派华侨赠送的福特轿车接李鼎铭搬家。(28)

李鼎铭在延安集中精力办理政务、批阅文件、出席会议、日夜忙碌。他尽管年迈体衰,工作繁忙,仍好学不辍,认真阅读马列著作。1944年6月,李鼎铭对英国记者斯坦因说:我在服务政府的四年中尽力工作,一生中我从来没有这样快乐过!我对于新民主主义的信仰,证明是正确的。我认为毛泽东是天才,他做的事情正是老百姓想做能做的事情。(29)
毛主席恭敬地称李鼎铭为“李老先生”,相互关系极好,工作生活中经常来往。边区领导十分关怀李鼎铭,给他配备了手艺高明的厨师,砌了新窑洞。毛主席反对给自己做寿,却不反对给民主人士做寿。李鼎铭过63岁生日时,毛主席亲自到他家登门祝寿。(30)

李鼎铭精通中医、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并分管边区的文教医卫工作。他乐为群众解除病痛疾苦,为边区的医药卫生事业做贡献。毛主席因关节痛抬不起来胳膊,用西药未见效,李鼎铭开了四付中药就治好。毛主席问李鼎铭:“现在延安有些西医看不起中医,你看边区的医药事业应如何发展?”李鼎铭自信地说:“中西医各有长处,只有团结起来,优势互补,才能求得进步。”毛主席高兴地肯定了李鼎铭的观点。毛主席把友人送的人参,特意转送给李鼎铭,使李鼎铭很受感动。(31)

1947年12月在转战陕北中,年迈体弱的李鼎铭因突发脑溢血症与世长辞,享年66岁。毛主席在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日理万机中,写下了长长的挽联。边区政府在米脂县为他竖立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林伯渠题写的“爱国典范”四个大字,背面记述了李鼎铭的生平简介和建设边区的丰功伟绩。(32)
参考文献:
《毛泽东纪事1893-1976》(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年11月版(以下简称《毛泽东》)
《宋庆龄与她的慈善事业》 中国中福会出版社 2018年7月版(以下简称《宋庆龄》)
《延安九日——陈嘉庚纪念特展》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2025年3月(以下简称《陈嘉庚》)
(1)《宋庆龄》62页
(2)(3)《宋庆龄》83页
(4)《宋庆龄》67、85页
(5)《宋庆龄》89、163页
(6)《宋庆龄》92页
(7)《宋庆龄》261页
(8)《宋庆龄》57、58页
(9)《宋庆龄》97页
(10)《宋庆龄》98、100页
(11)《宋庆龄》95、96、88页
(12)《宋庆龄》93、94页
(13)《宋庆龄》93页
(14)(15)《毛泽东》312页
(16)(17)《毛泽东》313页
(18)(19)(20)(21)《毛泽东》314页
(22)《毛泽东》315页
(23)《毛泽东》316页
(24)(25)《陈嘉庚》
(26)《毛泽东》322页
(27)《毛泽东》323页
(28)《毛泽东》324页
(29)(30)《毛泽东》325页
(31)《毛泽东》326页
(32)《毛泽东》328页
此文刊登在2025年《八路军》杂志增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