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一则北京防控的官方信息打破了北京人(也包括外地人)希望北京早日恢生活和工作常态的幻想。
新闻联播是用这样一个题目来表述北京最新防控政策的:《北京或较长时期处于疫情防控状态》,文中说“在全球疫情不断加速蔓延的态势下,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首都北京,疫情防控在短期内完全结束是不可能的,很有可能较长时期处于疫情防控状态。要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继续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防死守、精准防治。”
那么北京是国际交往中心、上海、广州、深圳不是吗?但是北京的防控措施近来逆向高于其他城市,是除武汉以外要求最为严格的城市。作为首善之区、国家运作的中枢,是应该严一些。但是严而有据、严而有度、严而有法却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
严而有据
严而有据,从数据上来看,北京多日确诊病例逐日趋少,多日为零,那么“长期处于疫情防控状态“的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如果有疫情卷土重来的依据,那么北京以外的城市应该如何防守?是否有民众并不知晓的数据和情况?还是为了政治正确而牺牲一切的严防死守?还是地方主官的主观臆断?如果是境内疫情已经得到控制,海外输入疫情严峻,为何不能仅针对这部分人群精准施策?
严而有度
所谓严而有度,就是北京在疫情最严重的期间,政策措施并未与外省有多大区别。在疫情逐步好转后,各地逐步恢复常态之事,北京的政策却越来越趋向更严,逆向而行。北京要求所有外地返京人员要隔离14天,这一政策是并非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发布的,在疫情严重的时候,上海等特大型城市搞一码通时,北京却是后知后觉的。就笔者感受而言,上海、深圳、广州等地的隔离仅是有密切接触史的人群,非绿码的人员才隔离。那么北京为什么不能根据大数据做到区别对待呢。北京一方面称“要紧抓窗口期,全国范围内和北京市基本阻断疫情传播,虽有境外输入和零散病例发生,但疫情防控总体可防、可控、可预期。因此,现在是在确保疫情防控前提下,加快复产、复工、复业,全力以赴,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的最佳窗口期。要紧紧抓住,不可错失良机,我们拖不起,也拖不得”另一方面却并未精准施策,仍然搞一刀切,所有返京人员都要隔离14天,同时强调来京就医人员也需先隔离14天。看来这一政策并未有松动,而且在加强。这一政策基本上等于限制了北京人的自由出入。来回隔离14天的出差和交往几乎被延迟阻断,那么何谈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严而有“法”
这里的“法”不是法律的法,是章法的“法”。法律的“法”在我们这片神奇的土地就不提了,只是说说北京防控的章法:一方面要求北京人返京要必须隔离14天,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外地人来京并没有这方面要求,那么仿佛说北京人更容易患新冠肺炎?还是另有深意?一个北京常住人口如果业务遍布域外各地的,他如何开展业务呢?事实上北京刚刚颁布这个政策时,其他手段并未跟上,这一政策形同虚设,因为如果一个北京人出差回到北京如果不主动向社区申报,是没有监控手段的,所以这一政策是在没有任何执法保障的前提下实施的,效果也不明显,所以北京甚至出现了武汉返京的刑满释放人员确诊。近来北京境内输入疫情减少,监控手段却又上来了,基本上可以跟踪旅客的行踪,车站和机场以及社区信息联网,也就是说政策执法与疫情松紧基本上是背道而驰。
但是近来北京的海外输入疫情却增加了。而北京这次同步公布的案例同样与上次武汉刑满释放人员输入令人匪夷所思。本次北京的境外输入的案例是这样描述的:
某女,无业。2019年9月前往英国伦敦探亲。
2020年3月19日,与丈夫乘坐国航CA938航班从英国伦敦出发,3月20日到达北京首都机场。抵京后,夫妻经海关检疫,申报健康无异常,遂至集中医学观察点进行隔离观察。
3月25日,隔离点动员隔离观察人员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夫妻均未参加。
3月30日晚,该女士出现咳嗽、咳痰、恶心、精神不振等症状,自行服药,在工作人员询问其健康状况时未报告。
4月3日,夫妻解除隔离,由集中隔离点车辆转运至市内集散点,后由家人驾车接回小区,在小区保安处出示隔离证明、进行登记、测体温后回家。
4月3日晚,患者出现高热达39℃,4月4日上午由家人驾车送至北京朝阳医院就诊,采集患者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即由120救护车送至定点医院治疗。
4月4日,结合患者境外旅居史、肺部影像、血液检查等诊断依据,诊断为确诊病例,临床分型为重型。已对密切接触者采取相应管理措施。
北京市要求3月25日对所有隔离观察境外来京人员进行核算监测,这并非是自愿的行为,为什么这两个夫妻成了漏网之鱼?为什么在集中隔离点隔离期间已经有咳嗽等症状,未能被集中隔离点识别并延长隔离期或强制核酸检测?为什么在集中隔离点测体温正常,一回家立刻发烧?送医院立刻成为重症?所以政策出的再多,口号喊得再亮,也不如针对高危人群的精准施策、严格监控。政策不是给上级看的,而是为防疫用的。政策也不是只为防疫用的,还要兼顾生产和生活。这方面北京需要认真向长三角兄弟省份学习严而有法、有章法、有办法!该管的管严、该放的适当放开,所谓精准施实际上就是对不同人群的区别对待。
结语
北京除了是中国的首都,也是科技之都,大数据的应用,和科技手段的应用似乎远不及上海、杭州,乏善可陈。虽然相信北京的地方政策的出台并不仅仅是地方自己完全做主,但是考验地方的仍然是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这并不仅仅体现在疫情期间的防控上、也会体现在疫情之后的恢复和重建上、更会体现在历史和人民的评价上……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白泽财经):白泽 | 匪夷所思的京城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