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兴文:朱德两次亲临哈一工视察纪事

宿兴文



翻开共和国刀具制造业六十年的史册,哈尔滨第一工具制造有限公司做为中国第一家工具厂,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着突出的贡献,与此同时,也倾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鼓励。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前夕,中共中央东北局从战局考虑,决定对沈阳的部分工厂进行北迁、疏散。沈阳工具厂(哈一工前身)就是奉命北迁的工厂之一。北迁至哈尔滨市道外区南马路原69号打蛋厂的旧址后,改名为东北机械十厂,拥有职工950余人,设备250多台。年轻的东北机械十厂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快速恢复生产,扩大规模,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1951年,工厂在全国机械行业第一个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购置了350台苏联进口的现代化设备和精密仪器。改造后,新生产出的产品不仅在质量上有大的飞跃,而且品种和产量也有大幅提高。由以前仅能生产钻头、丝锥、板牙等几种工具,成为能够生产九大类、32个品种、1000多个规格产品的国内第一大工具厂,基本上结束了国内工具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开启了我国工具生产史上的新篇章,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



1952年,上甘岭战役之前,正当朝鲜战场进入决战阶段,抗美援朝战争面临情况紧急之时,日里万机的朱德总司令亲临哈一工视察。他的到来,有着非比寻常的含义。在工厂的会议室,朱德同志详细地了解工厂各方面的情况。他仔细地询问了工厂有多少职工,有多少设备,生产情况和主要设备的价格,还关切地询问了职工生活情况。工厂领导一一做了回答,朱德同志不时满意地点头。



随后,朱德同志来到各个车间视察了一周。每到一个车间,他都仔细地观看生产设备和产品,并不时地询问设备的有关情况和产品的性能。当他走到螺丝磨床旁,抚摸着机床问:进口一台需要多少钱?并指示说:你们要多生产精尖的优质工具,努力配合飞机厂把赴朝作战飞机(零部件)搞好,支援前线。



朱德同志来厂视察,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工人们加快生产,以实际工作支持抗美援朝战争,保家卫国多做贡献的士气和决心。



1964年7月31日,朱德、董必武、康克清等中央领导同志来工哈一工视察。朱德同志再次莅临工厂,许多当年见过朱德同志的工人更是感到无比亲切和自豪。中央领导在时任厂党委书记李敏同志的陪同下,在车间里观看大模数镶片齿轮滚刀、螺纹切头和镗孔卡盘等精尖产品。朱德同志对工厂依靠职工,不断进步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地肯定。



在拉刀车间,他们观看了工厂自制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精度渐开线拉刀齿形打砂轮卡具。在滚刀车间,朱德同志参加了铲磨组班务会,并同工人们亲切交谈,了解生产情况和职工的生活情况。当朱德同志听了创新记录工人介绍当班情况时,称赞说:你们理论和实际联系得好!



1986年9月,七十五岁高龄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同志在省政协副主席李敏同志的陪同下,对哈尔滨市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康克清同志对22年前,陪同朱德同志到哈一工视察的情景记忆犹新。9月11日、12日,哈一工厂领导及有关同志拜见了康克清同志,并把珍藏多年的朱德同志视察哈一工的照片(这些照片是当年工厂摄影员王恩泽同志在文革动乱期间冒着风险珍藏下来的)及朱德同志于1952年、1964年两次亲临哈一工视察的口碑资料和工厂发展简史等史料赠给了康老,以表达对朱德同志的敬仰和怀念。



岁月的长河永不停歇。今天,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依然让我们收获着前行的自信和力量。

前苏联专家帮建哈一工、哈量回顾

建国初期,全国工具行业仅有哈尔滨第一工具厂、筹建中的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及上海工具厂三个工具厂。由于当时上工的规模较小,因而,关注哈一工和哈量早期的建设经历,从一定程度上说即可再现新中国工具制造业初期的历史面貌和发展脉络。


1951年初,我国聘请的第一批前苏联专家中,组成了一支3人小组,专程来到哈尔滨,帮助哈一工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建设和哈量建厂工作。专家组组长卡尔德林(左一)在哈一工车间观看生产情况和设备情况。
1951年初,我国聘请的第一批前苏联专家中,组成了一支3人小组,专程来到哈尔滨,帮助哈一工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建设和哈量建厂工作。专家组组长卡尔德林(左一)在哈一工车间观看生产情况和设备情况。

1951年1月初,在我国聘请的第一批前苏联专家中,组成了一支3人小组,专程来到哈尔滨。专家组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哈一工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建设和哈量建厂工作。组长由前苏联机床工业部工艺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总工程师卡尔德林担任。当年,卡尔德林已年过六旬,他在前苏联国内受过高等教育,并以多种形式去美国一些工厂参观学习过,有着丰富的工厂设计与工艺方面的知识,是一位德才兼备、受人尊敬的专家。大家都以”老专家”的爱称称呼他。


专家组组长卡尔德林(左四)与哈一工人员研究哈一工技术改造和哈量建厂问题。
专家组组长卡尔德林(左四)与哈一工人员研究哈一工技术改造和哈量建厂问题。

哈一工技术改造能够得到专家组的帮助,实在是难得可贵的,因为这项工作对他们而言可以说是一项额外的负担。当年在前苏联援建项目中没有哈一工技术改造这一项,是专家组来哈之前,工厂领导积极与专家组协商,诚恳邀请专家组帮助工厂提高技术、工艺水平,经专家组研究后,同意了工厂的请求。专家组所具有的可贵的国际主义精神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哈一工采用前苏联的标准,在全国机械行业中第一个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造。


原一机部二局领导和专家组在哈一工车间观看技术改造后的生产情况。
原一机部二局领导和专家组在哈一工车间观看技术改造后的生产情况。

1月中旬,在完成了技术改造的设计工作之后,卡尔德林与工厂相关人员一道,立即赶赴满洲里、齐齐哈尔、沈阳、大连等地,查看了部属库存的全部设备及货单,卡尔德林根据工厂技术改造的需要,凭借个人丰富的经验,迅速、合理地确定了全部所需设备的清单,清单中共有350余台前苏联产的设备、仪器。部局给予了大力支持,快速下达了设备调拨单。


一机部二局前苏联专家与哈一工参加技术改造工作的技术干部和工作人员合影。
一机部二局前苏联专家与哈一工参加技术改造工作的技术干部和工作人员合影。

2月初,卡尔德林回哈后,带领专家组及哈一工人员,开始了技术改造的工艺规程设计。按照前苏联标准系列,确定了工厂将生产9大类产品。随后进行了采购设备的平面布置设计,根据当时厂房的布局及产品生产路线,经过反复修改后定案。2月下旬,卡尔德林同工厂领导赶赴沈阳,专程向部局领导汇报。在听取汇报后,部、局领导和有关专家一致认为全部设计方案合理,给予批准。

3月中旬,采购的先进设备陆续到货,在对设备进行安装时,却遇到了难题。由于当时东北地区没有专业设备安装部门和专业队伍,只能靠工厂自己来完成。而工厂人员对安装现代化设备的知识一概不懂,一点经验也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安装这么多新式设备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幸而前苏联设备的《说明书》中对安装技术都有详细地规定,工厂人员及时请教专家组,在专家的指导下,4月中旬设备安装基本结束。接下来是设备调整试车的关键阶段,卡尔德林指定马洛卓夫对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等方面给予具体帮助,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设备使用、维护、维修、保养的制度。这些为工厂今后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维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卡尔德林亲自买来俄文本的《工厂总工程师工作》、《金属切削机床修理》、《机械修理技术》等专业书籍,这些书成为工厂开展工作难得的启蒙教材。

5月,工厂经过短暂试生产之后,马上就投入了正式生产,对第一批产品做了精确的精度检验和切削对比试验,与日、美、前苏产品相比,都达到或超过了他们的水平(当时日、美、前苏的水平不分上下),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专家组非常满意,说工厂干部职工在短短4个月内就出色地、高质量地完成了这样艰巨的任务,创造了奇迹,无论是从生产技术或者生产管理方面在短期内前进了30年,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专家组谦逊的品格让大家由衷地崇敬和钦佩,全厂上下心里是清楚的,没有专家组的无私帮助,亲力亲为,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不可想象的。在专家组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技术改造,将一个日伪留下的落后小厂,成功地建成了现代化工具厂,基本结束了当时刀具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改造,使工厂的干部职工在技术、业务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培养了人才、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在帮助哈一工完成了技术改造后,专家组与哈一工承担了当时列入国家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的哈量的包建任务。

早在1950年7月哈一工人员与专家组成员之一前苏联机床工业部工厂设计院基辅分院著名的土建专家苏莫夫斯基(哈量的土建设计就是由他完成的)来哈选址,在市政府的大力协作和支持下,最终选定在亚麻厂对面一片土地作为建厂用地。

在从选定厂址、勘测地质水文、提任务书到一系列准备工作就绪后,1952年3月,哈一工抽调人员组成筹建哈量班子,负责哈量筹建的日常工作。在卡尔德林的主持下,完成哈量的工厂设计工作。其中包括编制了哈量设计任务书和建厂进度。

1952年8月破土动工,1955年1月建成,仅用了两年零四个月时间。由于专家组的指导和帮助,哈一工形成了一个生产、技术、管理完整的整体,同时,对苏联工具行业建厂设计和生产管理都取得了一些实际经验,从而对哈量建设的高速度、高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哈量从破土兴建到建成投产,哈一工包人才、包技术、包建成。期间,哈一工向哈量输入各类人员共1017人。不仅为国家节约了投资,也为我国工具事业的发展争取了时间。

作为全国机械行业第一个动工兴建,也是最先建成的前苏联援建项目,是机械行业最早、最大的一个新建厂,是一个大型工具厂。

哈量建成投产后,哈一工随即转为全国复杂刀具生产的唯一大厂。这样,两厂产品门类更加齐全,产量大增,满足了当时国内经济建设急剧增加的需要。从此,新中国工具生产具有了更加坚定的基础,也使哈尔滨市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具城。

1955年之后,哈一工响应国家号召,秉承了专家组无私帮助的精神,先后援建和帮建了汉江工具厂、天津工具厂、太原工具厂、韶关工具厂……为中国工具行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专家组帮助下积累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生花结果。

作者:哈尔滨第一工具制造有限公司办公室秘书  宿兴文

地址:哈尔滨市道外区南马路117号

邮编:150020

(浏览 609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