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陈士榘86岁生日时,有关部门为其筹备寿宴,他看到报单后,生气地说:“我陈士榘什么时候这样搞过?不要因为生日,把我一生的作风改变了,我们党历来有纪律,不能用公款请客吃饭,我这一辈子都是这样坚守的。我听说全国公款请客一年就要花去上千亿元,这还了得?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可绝不是为了自己享受。我们共产党人为官就要像水一样清白!”一坛清水陪伴了老将军的86岁生日,他度过了清淡如水的人生,为儿孙留下了清白如水的家风。
1995年7月22日,陈士榘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陈士榘(1909年4月14日-1995年7月22日)
1909年4月14日,陈士榘出生于湖北荆门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10月,年仅18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著名的秋收起义一路走来,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他曾任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作战科长、红三十军代军长、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参谋长五师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司令员军事学院教育长。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驰骋沙场、舍生忘死,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上将军衔,并长期担任工程兵司令员,被誉为“工兵王”。后兼中央军委顾问。为我国国防工程、两弹发射基地建设工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与毛主席的不解之缘
1927年10月15日,在湖南炎陵县水口街叶家祠堂的阁楼上,毛泽东主持召开秋收起义部队组建以来的第一次新党员入党仪式,并给陈士榘、赖毅、刘炎、李恒、欧阳健、鄢辉6名新党员逐条讲解入党誓词:“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同年11月28日,毛泽东主持选举产生了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代表,陈士榘作为士兵代表被选为三个常委之一,毛泽东笑着对他说:“陈士榘,你做了县太爷了,你也是个山大王哩!”
40多年后,特殊时期,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军队干部谈八大军区司令员调动,陈士榘当时是中央军委常委。毛主席见到陈士榘,握住他的手说:“陈士榘同志,假如说党内有山头的话,我们还是一个山头哩,都是井冈山的么!”这句话无疑使“文革”中陈士榘的处境得到很大改观。
长征途中,陈士榘又给毛泽东当设营司令,安排周围的警戒,这是最核心的地方,可见毛泽东对陈士榘有着极高的信任。甚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建设原子弹试验基地这项严峻的任务都交给了陈士榘,可谓寄予厚望。陈士榘也不负重托,一生紧随毛泽东,坚定拥护毛泽东思想。
陈士榘从秋收起义上井冈山,一生紧随毛泽东。
活捉第一名日本战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奔赴华北前线抗日,陈士榘担任八路军115师343旅的参谋长。同年9月,115师进驻平型关地区,陈士榘被调往师指挥部,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领导下,参与了平型关战役的统一筹划和指挥。为配合第二战区国民党军队防守平型关,1937年9月25日上午7时许,八路军第115师第686团和第685团、第687团,分别在乔沟及其东、西两侧,伏击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后续部队及辎重车队。经过6个多小时的殊死血战,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品,一举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全民族的抗日士气。
1938年,左起:陈士榘、罗荣桓、李天佑和萧华等在晋西孝义。
日本兵深受“武士道”精神影响,宁死也不肯缴枪,所以虽然不少人毙命,但在抗战初期居然无一被俘。在平型关战斗中,不少八路军战士本着人道主义精神,试图救治重伤的日本兵,却遭到他们的突袭,于是陈士榘下定决心“要抓活的”。为此,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日语,定要抓获日军战俘。
平型关大捷后,115师343旅在日军必经的广阳至松塔地区设下伏击圈,时任旅参谋长的陈士榘指挥歼灭伏击圈内日军。他指挥战士们从两侧高山不断向狭长谷底的日军投弹射击,日军辎重部队的骡马受惊后乱蹦乱跳,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八路军指战员们如猛虎下山,迅速冲向公路,将敌人切成数段。大势已去的日军残部随后躲进广阳镇的小院中。陈士榘蹲在小院窗口,用刚刚学会的日语喊话“八路军优待俘虏,缴枪不杀!”在喊话时,一脚踹开大门,还没等日本人反应过来,就顺手夺下了一名日本人手中的枪。这便是第一个被俘虏的日本兵。经审讯,这名俘虏是日军第20师团第79联队辎重兵加藤幸夫。
第一个活捉的日本战俘加藤幸夫
赣榆挫日 保卫滨海
1943年11月,日军第12集团军对鲁中、清河区进行大规模“扫荡”,并令驻赣榆县城伪军第71旅出兵策应,向北“蚕食”,打通海(州)青(岛)公路。为策应鲁中、清河区的反“扫荡”作战,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政治委员符竹庭根据山东军区指示,决心乘伪军未动,先发制人,以第6团(欠1个营)、第23团、海赣独立营及海陵独立团一部,攻取赣榆城。
19日晚,滨海军区参战部队隐蔽进入城北、城南待机位置。午夜,化装成送粮农民的突击队进至城东北门,在地下工作人员接应下,消灭城门哨兵,占领城楼。担任主攻的第6团第1营随即冲入城内,迅速歼灭了宝塔、文庙、警察所、盐务所等处伪军。同时,第6团第2营及第23团第1、第2营分别从城西北和城南突入城内。伪军第71旅第142团经过事先争取,此时按兵不动。进攻部队在火力掩护下,集中兵力对伪军旅部和141团发起攻击。激战至20日晨,伪军大部被压迫到旅部驻地固守待援。上午,青口日伪军200余人两次向赣榆城增援,均被第23团第3营、海赣独立营等部击退。中午,攻城部队一面实施突击,一面开展政治攻势敦促伪军投降。伪军旅长在待援无望,军心动摇的情况下,于下午率残部1600余人缴械投降。在战斗中,符竹庭牺牲。
陈士榘指挥的赣榆战役仅以牺牲3人,伤37人的微小代价,获得了全歼伪七十一旅两个团和伪保安总队、盐警总队2000余人的战果,缴获步枪2000余支、轻机枪8挺、掷弹筒40余门、战马30匹、汽车2辆及其他战利品。挫败了日伪军对滨海地区的蚕食计划和扫荡计划,保卫了滨海抗日根据地,保全了滨海区人民
热爱火炮作战的英雄将领
抗战中最喜用炮的将领,莫过于陈士榘了,他对炮有着特别的战斗感情。曾经在一次战略部署中,陈毅提醒他“敌人如果有坚固工事怎么办?”他回答“用炮掀它。”陈毅听后爽朗大笑。此后,一提到敌人有坚固工事,“用炮掀它”便成大家的常用语。
1947年1月,陈士榘(右二)和其他华东野战军领导。
1939年的一次战斗中,陈士榘曾向彭德怀借了1门炮和25发炮弹。结果只打了3炮就制服了敌人,占领了阵地。这样,陈士榘“进城缴了几百发炮弹还给彭”。这一仗,不仅使陈士榘更加感受到了炮的威力,还利用炮作了一个很划得来的“买卖”。
1943年的一次战斗中,陈土榘率部攻打日军的碉堡。善用炮的陈士榘将炮抵近到距离碉堡百米附近平射,结果一炮就把碉堡打哑了。战斗结束后,“陈士榘亲自去里边看,碉堡是完整的,但3个爬在枪眼上射击的敌人,下肢还在,上身全掀到后墙去了”这一仗,使陈士榘对炮的威力更加叹服,对炮的喜爱进一步加深。
1947年的鲁南战役后,华东野战军集中缴获和收集到的火炮,成立了第一支以炮兵为主的特种兵纵队。显然,作为参谋长的陈士榘对这支新成立的部队颇为重视。1948年3月的洛阳战役中,陈士榘、唐亮奉命统一指挥华东野战军第3、第8纵队和中原野战军第4、第9纵队及太岳军区第5军分区部队发起洛阳战役。此时,陈土榘早已不是当年向别人借炮那样窘境了。他手下部队通过解放战争的不断缴获,炮的数质量甚至一点都不比国民党军差。战役实施过程中,陈士榘令我军“把山炮、105榴弹炮都推到前面去抵进射击”,结果是“这次洛阳攻坚用兵不多,发展顺利,步炮协同作用甚大。此战之后陈士榘对炮兵更是青睐有加,开始探索如何运用好炮兵。这也为他后来的一次次攻坚克敌做好了铺垫。
1948年3月,陈士榘和陈赓在洛阳战役时。
率领工程兵为黄河架浮桥
1955年9月27日,在共和国第一次授衔仪式上,46岁的陈士榘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1958年,任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54年,陈士榘视察工程兵学校。
1958年夏,黄河中下游出现了1930年以来的特大洪峰。7月17日,郑州黄河大桥11号桥墩被洪水冲毁,京广铁路停运,中国南北交通受到严重影响。消息传到北京,毛泽东主席召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在中南海开会,决定急调工程兵部队开赴河南,一面抢修黄河大桥,一面铺设黄河浮桥,恢复南北交通。这项紧急任务便托付给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和政委黄志勇,陈士榘接到命令后立即抽调了4个舟桥团、1个工兵团和3个工程兵学校的4个学员连,共5000余人,从丹东、长沙、蚌埠、洛阳、天津等地各携器材限时赶到郑州。架设浮桥的舟桥部队是在陈士榘就任工兵司令后,按专业分工设置的,成立仅仅5年多时间,面对波涛汹涌的黄河,舟桥部队官兵在陈士榘带领下展开了连续奋战。工程兵指战员发扬战争年代的精神,冒着大雨顶着洪峰在泥水中苦干。搭桥期间,周恩来亲临修桥现场视察指导,鼓舞工程兵部队。
几天后,一封发自党中央的贺电传到了陈士榘手中——黄河浮桥终于架设成功了。
在这次行动中,工程兵展现出了十分过硬的技术素质,这与陈士榘刚上任时建立的工程兵教育、科研体系密不可分。
“失踪”六年 为两弹“做窝”
1958年,神州大地掀起了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毛主席讲道:“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说话不算数。”而实验原子弹,必须建立一个发射基地。这是一项非常艰难而又十分重要的基础工程。毛泽东决定把勘察和建设发射基地的重任交给陈士榘。此时,陈士榘除担任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外,还是特种工程的勘察设计组长,双肩担起了三副沉重的担子。
接到任务后,他刻不容缓,带着专家组成的先遣队踏上了大西北,寻找最合适做基地的地方。他们走遍大西北,经慎重考虑后,最终选择在酒泉和罗布泊的马兰两块戈壁滩上建设基地。获得中央批准后,陈士榘率10万工程兵来到这基本生活条件极度匮乏,自然环境极度恶劣的戈壁滩,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由此拉开了序幕。这10万工程兵便是代号“7169”的特种工程兵。
陈士榘(前排右二)担任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时与工程技术人员合影
陈士榘和大家一起住土坯房和地窝子,全体官兵靠挖野菜,摘骆驼刺补充食物。“长须长发,棉絮外露,满面土色,嘴唇干裂,但目光执着”,这是当年工程兵的真实写照。在戈壁滩第一大困难就是缺水开始每人每天限量两杯水,所以大家想办法收藏雨雪水,但是雨雪水里虫子很多,只能连虫子带水一起往肚子里灌。陈士榘曾感慨道:“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那样艰苦也不曾没有水,现在戈壁滩连水都没得喝。”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士榘率领特种工程兵部队,夜以继日地投入到了基地的建设中。当时,由于机械设备数量很少,主要靠人工作业,施工过程困难重重,陈士榘不得不常年奔波于两个基地之间,这导致他身体极度消耗,一度晕倒在工作现场。身体稍有恢复,陈士榘又立刻回到基地,继续带领部队。在夜以继日的奋战中,等待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朵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成功地爆炸了令世人震惊的第一颗原子弹。当时,承载原子弹的铁塔有百余尺高,采用无缝钢管材质结构,包括8467个部件,自重近80吨。经各路人马的不懈努力,巍巍铁塔傲然屹立在戈壁滩上。塔顶耸立了一栋金属构造的小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像一个睡熟了的小孩静静地躺在里面。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之一,这一时刻,成为了陈士榘生命中最为荣耀的记忆。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陈士榘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回到北京。毛泽东拉住陈士榘的手说“祝贺你,你们(指工程兵)立了功。你们做窝(指建两弹基地),你们立了大功!”
1964年,陈士榘上将向朱德元帅汇报工程兵大比武情况。
1995年4月14日,在陈士榘上将86岁的寿宴上,遵照他的意愿,工作人员端来一坛清水放在客厅中间,比喻做人要清白。来看望陈士榘的老战友,不管是开国上将,还是老部下、老朋友都在一坛清水旁,以茶代酒,共叙战友情谊。陈士榘将军在战友们、亲人们、新老朋友们的谈笑声中,清水相伴,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生日。
陈士榘上将
陈士榘同志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清白的一生。人民为有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开国上将而感到光荣和骄傲。
本文系祖国网据相关历史资料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