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区党委史编委会 张宏伟
第一节 中共晋冀豫地区组织(1937.10-1945.8 )
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豫地区,包括同蒲铁路以东、平汉铁路以西、正太铁路以南、黄河以北的晋东南、晋中、晋南中条山、冀西和豫北的菱形地带。境内有南北走向的太行山、太岳山和东西走向的王屋山、中条山,构成千山万壑、溪河环绕的自然地理环境。全区面积约26万平方里,山地和丘陵面积约占全区的三分之二以上。 毛泽东曾称这一地区为“现成的根据地”。八路军前方总部、一二九师师部、中共中央北方局以及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长期驻在这一地区。它是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华中、山东等战略区党组织与延安中共中央联络的重要通道。
“七?七事变”前后,活动在晋冀豫地区的中共组织有中共山西工委–中共山西省委,负责山西省党的工作;1937年8月成立的平汉线省委,领导北平至安阳平汉铁路沿线党的工作。1937年10月,中共冀豫晋省委成立,上述两个省委领导的晋中、晋东南、石家庄至安阳等地的党组织改归冀豫晋省委领导,中共平汉线省委同时撤销。此外,豫北地区党的工作,由中共直鲁豫边省工委负责。 次年3月,该工委撤销,豫北党的工作改归中共冀豫晋省委领导。
从1937年10月成立中共冀豫晋省委至1945年8月,晋冀豫地区省级党组织及有关的政、军、群组织的沿革分为三个阶段:
(一)1937年10月至1940年1月,为创建党政军机构阶段。
1937年9月,日军沿同蒲铁路、平汉铁路、津浦铁路入侵华北,国民党军队节节退守。1937年9月17日,毛泽东提出在太行山脉、太岳山脉创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据此,八路军一二九师奉命到太行山区开辟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北方局1939年春于同年10月抽调原中共平汉线省委和中共山西省委的负责人,相继成立中共冀豫晋省委,担负开辟太行、太岳根据地的任务。中共冀豫晋省委以各个游击队为依托,陆续建立了7个特委(1938年5月又调整为5个特委)。1938年8月,根据北方局通知,中共冀豫晋省委改称中共晋冀豫区委。1939年4月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规定》,中共晋冀豫区委又改称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各特委改称地委。
中共冀豫晋省委成立时,直属北方局领导。1939年8月,北方局与中共中央军委前方分会建立太北军政委员会后,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受北方局与太北军政委员会双重领导。区党委书记为太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在此前后,晋中、冀西、晋东南、晋豫、太南等地区纳入区划,先后成立了本地区的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该地区党政军组织。这几个军政委员会统一受太北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于1939年12月前后陆续撤销。
晋冀豫根据地开创初期,没有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全区统一的政权机关。但是,在晋东南和晋南有阎锡山任命的薄一波、戎伍胜、张文昂(均为共产党员)分别任主任的山西第三行政区行政主任公署、第五行政区行政主任公署和第六行政区行政主任公署。薄一波、戎伍胜、张文昂贯彻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任命共产党员和抗日进步人士担任所辖各县的县长。1938年9月,冀西地区在党领导的县级政权的基础上成立了冀西专署,隶属于冀南行政主任公署(主任为杨秀峰,副主任为宋任穷)。
从1937年10月起,一二九师与中共冀豫晋省委、中共山西省委相互配合,在全地区建立了八路军游击队和其它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反击日军入侵。在此基础上,1938年4月,组建了晋冀豫军区,下辖5个军分区。
1939年春,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工、农、青、妇等群众抗日救亡团体相继成立。
(二)1940年1月至1943年10月为调整党政军机构阶段。
1939年7月,日军侵占白(圭)晋(城)公路和邯(郸)长(治)公路,晋冀豫区被分割成白晋路西的太岳区及路东的太行区,太行区又以邯长路为界分为路北的太北区及路南的太南区和晋豫区。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已无法实行对全区党的工作的统一领导。同年12月,阎锡山发动反共的“十二月事变”,根据国共双方代表达成的划界协议,晋豫地区党组织转入秘密状态,地委机关转入太南区。因此,1940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在上述4区依次成立新的中共晋冀豫区党委(亦称太北区党委)及中共太岳区党委、中共太南区党委,中共晋豫区党委。同年4月,中共太南区党委又和中共晋豫区党委合并为中共晋豫(太南)区党委。1942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中共太岳区党委与中共晋豫(太南)区党委合并,仍称中共太岳区党委(1943年1月完成合并工作)。
晋冀豫地区各个区党委所辖的地委,因敌我态势的变化,辖区时大时小。截至1943年10月,中共晋冀豫区党委下属8个地委,中共太岳区党委下属5个地委。
这一地区的上属领导关系,有多次变化。1940年4月,北方局在黎城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史称黎城会议),决定改太北军政委员会为太行军政委员会(1941年改称太行军政党委员会,1942年又改为太行党政军委员会),由刘伯承、邓小平、蔡树藩、李雪峰、杨秀峰、薄一波、戎伍胜、安子文、宋任穷、李菁玉、李一清组成,邓小平任书记,统一领导中共晋冀豫区党委、中共太岳区党委、原北方局直属的中共冀南区党委以及这3个地区的党政军群各组织和各项工作,中共晋豫(太南)区党委仍直属北方局领导。1942年9月,太行党政军委员会撤销,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成立,统一领导晋冀豫、太岳、冀南、晋豫4个区党委的工作及相应的政军群组织。1942年10月中共晋豫区党委并入区党委后,太行分局下属3个区党委。
这一阶段,晋冀豫地区的政权机构有很大发展。1940年8月,根据北方局和黎城会议的决定,成立了过渡性的政权机构–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下辖太岳行署和冀南行署,太行区未设行署,冀太联办直辖太行区各专署。1941年7月,在冀太联办基础上,成立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下辖太岳行署、冀南行署和原不属本区的冀鲁豫行署,其中太岳行署下设4个专署。太行区仍不设行署,边区政府直辖太行区8个专署。稍后,1942年4月,晋豫区在收复失地的基础上,经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批准,成立了豫晋边区人民抗日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豫晋联办)。1942年10月,在晋豫区党委与太岳区党委合并的同时,豫晋联办亦与太岳行署合并。
截至1943年10月止,边区政府直辖太行区8个专署,太岳行署4个专署。各专署的辖区与当地党委、军分区的活动区域趋于一致。
这一阶段,晋冀豫地方军事系统作过多次调整。1940年5、6月,撤销晋冀豫军区,先后成立太岳军区、太行军区。晋豫(太南)党委、地区基本上为阎军、日军占领,1941年秋以后逐步收复。1942年4月,成立豫晋联防区,1943年10月,豫晋联防区与太岳军区合并。
到1943年10月,太行军区下辖8个军分区,太岳军区下辖5个军分区。
各群众团体也随着党组织隶属关系的变化而作了相应的调整。
(三)1943年10月至1945年8月,为稳定党政军机构阶段。
1943年10月9日,为了紧缩领导机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领导层次,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太行分局,中共晋冀豫区党委改称共中太行区党委。中共太行区党委和中共太岳区党委均属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
这一阶段,太行区、太岳区党政军各领导机构和下辖组织无重大变化。1944年2月和1945年2月,晋绥分局所属中共汾南工委和中共乡吉地委,先后划归中共太岳区党委领导。中共太岳区党委下辖的中共豫北工委于1944年底改为中共河南(豫西)区二地委,受新成立的中共河南(豫西)区党委领导。1945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北方局,成立中共中央晋冀鲁豫中央局。中共太行区党委、中共太岳区党委、中共冀南区党委、中共冀鲁豫区党委改归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其它政、军、群组织的隶属关系也作了相应调整。
一、中共冀豫晋省委-中共晋冀豫区委一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及同级政权组织、地方军事组织、群众团体(1937.10–1940.1)
(一)党的组织
1、中共冀豫晋省委-中共晋冀豫区委-中共晋冀豫区党委
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确定华北党组织的中心任务是以山西为主要阵地,支撑华北抗战,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总部命令一二九师以太行山为依托开辟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北方局重新调整所属各省委的工作区域,撤销中共平汉线省委,成立中共冀豫晋省委。省委最初由3名委员组成,设组织部、宣传部。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又增补5名省委委员,并增设统战部、军事部、秘书处、党校等工作部门。北方局先后派彭真、朱瑞为北方局驻中共冀豫晋省委代表,指导省委工作。省委开始驻山西平定,后随一二九师师部进入了辽县(今左权县),对外称一二九师编辑部,在该师的护卫下开展工作。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北方局发出《关于目前形势与华北党的任务的决定》,指出:“在游击战争中,我党已成为政权与武装的主要领导者,因此我党应即公开,建立公开的党的领导机关, 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党部”。中共冀豫晋省委和一二九师先后派遣干部和部队分赴晋中、晋东南、冀西、豫北一带建立地方武装,发展党组织。截至1938年5月,中共冀豫晋省委先后建立起7个特委。即1937年11月初,在该区东北部有中共晋中特委(原属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11月,在该区东南成立中共长治特委(后称中共晋豫特委、中共晋东南特委);同月,在该区中部偏东成立中共冀豫特委;12月,在该区晋东一带成立中共晋东特委;1938年2月,又在该区东北部成立中共冀晋特委;同月,在该区西部设立省委驻沁县办事处;同年3月,在该区南部成立中共晋豫特委。
1938年5月,冀豫晋省委为了适应战争环境,便于领导,实行大特委制度,又调整各个特委,重新划分特委的活动区域。将中共晋中特委、中共冀晋特委、中共晋东特委合并为中共晋冀特委(1939年2月,又分为中共晋东特委和中共冀西特委),活动区域为该区北部;保留中共冀豫特委,活动区域在该区中心地带;中共长治特委改称为中共晋东南特委(9月改称太南特委),活动区域为该区东南部;保留该区南部的中共晋豫特委,活动区域延伸到太行、太岳两大山脉的终点;7月,在省委驻沁县办事处的基础上成立中共太岳特委,活动区域为晋冀豫地区的中西部。以上5个特委共下属70余县的党组织,党员发展到8500名左右。
1938年8月19日,北方局根据8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改变敌后党的领导机关的通知》,决定中共冀豫晋省委改称中共晋冀豫区委。1939年4月,根据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规定》,中共晋冀豫区委又改称中共晋冀豫区党委,所属各特委改称地委。
1939年9月,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召开了中共晋冀豫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29名,列席代表137名,代表全边区30,150名党员。北方局书记杨尚昆向大会作政治报告,中央军委前方分会副书记、十八军集团副总司令彭德怀作抗战形势报告,区党委书记李雪峰作工作报告,区党委组织部长何英才作党的建设报告,晋冀豫军区政委黄镇作发展武装的报告。大会讨论了巩固根据地、发展党组织、壮大抗日武装的问题,确定今后的工作任务,选举了新的区党委成员和出席中共“七大”的代表。
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在领导全区各级党组织贯彻党代大会精神的过程中,打破旧的行政区界(县界、区界),按照战略需要和工作基础划分县、区。1939年10月,区党委对所属地委又作了部分调整,中共晋东地委分为一地委、二地委;中共冀西地委改称三地委;中共冀豫地委改称四地委;在中条山区新设立中共中条地委。
中共冀豫晋省委领导机构及领导人名录(1937.10-1938.8)
书记 李菁玉(1937.10–1938.2)
李雪峰(1938.2–1938.8)
委员 李菁玉(1937.10–1938.2)
李雪峰(1937.10–1938.8)
徐子荣(1937.10–1938.8)
安子文(1937.11–1938.8)
杨秀峰(1937.12–1938.8)
彭 涛(1938.2–1938.8)
何英才(1938.2–1938.8)
倪志亮(1938.3–1938.8)
中共冀豫晋省委工作机构及领导人名录
组织部长 李雪峰(1937.10–1938.2)
何英才(1938.2–1938.8)
宣传部长 徐子荣(1937.10–1938.8)
统战部长 安子文(1937.11–1938.8)
军事部长 倪志亮(1938.5–1938.8)
党校校长 傅贯一(1938.5–1938.8)
秘书长 吴作民(?–1938.7)
驻沁县办事处主任 安子文(1938.2–1938.7)
中共晋冀豫区委领导机构及领导人名录(1938.8–1939.4)
书记 李雪峰(1938.8–1939.4)
委员 李雪峰(1938.8–1939.4)
何英才(1938.8–1939.4)
徐子荣(1938.8–1939.4)
彭 涛(1938.8–1939.4)
安子文(1938.8–1939.4)
王树声(1938.8–1939.4)
黄 镇(1938.8–1939.4)
中共晋冀豫区委工作机构及领导人名录
组织部长 何英才(1938.8–1939.4)
宣传部长 徐子荣(1938.8–1939.4)
统战部长 安子文(1938.8–1939.4)
军事部长 倪志亮(1938.8–1939.4)
党校校长 傅贯一(1938.8–1939.4)
民运部长 彭涛(1938.10–1939.4)
青委书记 张罕涛(1939.1–1939.4)
妇委书记 刘亚雄(女,1939.2–1939.4)
秘书长 吴作民(1938.8–1939.4)
中共晋冀豫区党委领导机构及领导人名录(1939. –1940.1)
1939年9月中共晋冀豫区代表大会以前的党委委员同上述中共晋冀豫区委委员,党代大会选出的领导机构和委员名单如下:
书记 李雪峰(1939.9–1940.1)
委员 李雪峰(1939.9–1940.1)
何英才(1939.9–1940.1)
徐子荣(1939.9–1940.1)
黄 镇(1939.9–1940.1)
彭 涛(1939.9–1940.1)
安子文(1939.9–1940.1)
王卓如(1939.9–1940.1)
张玺(1939.9–1940.1)
王孝慈(1939.9–1940.1)
赖若愚(1939.9–1940.1)
王维纲(1939.9–1940.1)
李哲人(1939.9–1940.1)
王树声(1939.9–1940.1)
嘉康杰(1939.9–1939冬)
唐天际(1939.9–1940.1)
吴作民(1939.9–1940.1)
候补委员 张晔(1939.9–1940.1)
程式兰(女,1939.9–1940.1)
刘建勋(1939.9–1940.1)
冷 楚(1939.9–1940.1)
陶鲁笳(1939.9–1940.1)
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工作机构及领导人名录
组织部长 何英才(1939.4–1940.1)
宣传部长 徐子荣(1939.4–1940.1)
统战部长 安子文(1939.4–1940.1)
民运部长 彭 涛(1939.4–1940.1)
军事部长 倪志亮(1939.4–1940.1)
党校校长 傅贯一(1939.4–1940.1)
青委书记 张罕涛(1939.4–1940.1)
妇委书记 刘亚雄(女,1939.4–1940.1)
秘 书 长 吴作民(1939.4–1940.1)
2、中共冀豫晋省委-中共晋冀豫区委-中共晋冀豫区党委下属组织及领导人名录
(1)中共晋中特委(1937.11–1938.5)
1937年11月,根据北方局关于组建中共晋中特委的指示,中共正太特委、中共正太沿线特委、中共阳泉矿区党委和中共正太铁路工委合并,成立中共晋中特委。中共晋中特委下属平定、寿阳、和顺、榆次、太谷5县的党组织。同年11月改归中共冀豫晋省委领导。
书记 陶希晋(1937.11–1938.5)
副书记 彭 涛(1937.11–1938.2)
(2)中共冀晋特委(1938.2–1938.5)
1938年2月,根据中共翼豫晋省委的决定,中共冀西特委在河北赞皇县成立,下属赞皇、内丘、临城、元氏、井陉、获鹿、高邑和平定、昔阳、和顺3县东部地区的党组织。
书记 彭 涛(1938.2–1938.5)
(3)中共晋东特委(1937.12–1938.5)
1937年12月,中共冀豫晋省委决定组建中共晋东特委,下属辽县、武乡、榆社、祁县4县的党组织。
书记 何英才(1937.12–1938.5)
(4)中共晋冀特委(1938.5–1939.2)
1938年5月,中共冀豫晋省委决定将中共晋中特委、中共冀晋特委、中共晋东特委合并为中共晋冀特委。下属太谷、榆次、寿阳、和顺、平(定)东、昔(阳)东、辽县、榆社、祁县、井陉、赞皇、临城、内丘、高邑、元氏、获鹿、武乡等县的党组织。
1939年2月,中共晋冀豫区委决定撤销中共晋冀特委,分别成立中共晋东特委和中共冀西特委。
书记 陶希晋(1938.5–1939.2)
副书记 彭 涛(1938.5–1939.2)
(5)中共晋东特委(地委)-中共晋冀豫一地委(1939.2–1940.1)
1939年2月,和辽战役后,日军侵占和顺城,为便于晋东各县和冀西各县开展工作,中共晋冀豫区委决定撤销晋冀特委,所属各县党组织以山西境内平定至辽县公路为界,分别成立路西的中共晋东特委(后称中共晋东地委)和路东的中共冀西地委(始称中共冀西特委)。中共晋东地委下属榆次(路东)、太谷、寿阳(路南)、和顺、平(定)昔(阳)西、辽县、榆社、祁县、武乡9县的党组织和榆(次)太(谷)路西办事处。
1939年10月,中共晋东地委改称中共晋冀豫第一地委,划出武乡、榆社、祁县等县委组建二地委。
书记 陶希晋(1939.2–1939.9)
赖若愚(1939.9–1940.1)
(6)中共晋冀豫二地委(1939.10–1940.1)
1939年10月,中共晋冀豫区党委把中共晋东地委的部分县划出,组建中共晋冀豫二地委,下属武乡、襄垣、榆社、祁县4县的党组织。
书记 侯富山(1939.10–1940.1)
(7)中共冀西特委(地委)–中共晋冀豫三地委(1939.2-1940.1)
1939年2月,在成立中共晋东特委的同时,成立了中共冀西特委(后称中共冀西地委),下属元氏、赞皇、内丘、临城、井陉、获鹿、高邑、平(定)东、和(顺)东、昔(阳)东10县的党组织。同年10月,中共冀西地委改称中共晋冀豫三地委。
书记 张玺(1939.2–1939.10)
高扬(1939.10–1940.1)
(8)中共冀豫特委-中共冀豫地委一中共晋冀豫四地委(1937.11–1940.1)
1937年11月,中共冀豫晋省委为了开辟冀豫边区的工作,决定在涉县组建中共冀豫特委,下属邢台、黎城、襄垣、磁县、武安、沙河6县的党组织。
1939年4月,中共冀豫特委改称中共冀豫地委,下属范围未变。1939年10月,又改称中共晋冀豫四地委。
书记 张玺(1937.11–1939.2)
王维纲(1939.2–1940.1)
(9)中共长治特委一中共晋豫特委-中共晋东南特委-中共太南特委一中共太南地委(1937.11–1940.1)
1937年11月上旬,中共冀豫晋省委派省委委员、宣传部长徐子荣赴长治组建中共长治特委。特委成立初期只有组织部长刘尚之主持工作。1938年1月,裴孟飞调任特委书记。特委下属长治、壶关、平顺、陵川、潞城、高平、晋城、阳城、沁水、屯留、长子等县的党组织。1938年2月17日,日军侵占黎城东阳关后,特委领导范围逐步缩小为长治、平顺、壶关、潞城、屯留、长子6县。同月,中共长治特委改称中共晋豫特委。4月,中共晋豫特委改称中共晋东南特委。下属潞城、壶关、平顺、陵川、高平、长子和豫北的修武、武陟、博爱、新乡、辉县、获嘉、汲县、林县、安阳、淇县、汤阴等县的党组织。不久,中共晋东南特委又改称中共太南特委。中共太南特委为了加强对豫北各县党组织的领导,建立了中共修(武)博(爱)武(陟)中心县委、中共林(县)安(阳)汤 (阴)淇(县)中心县委和中共新(乡)辉(县)获(嘉)汲(县)中心县委。1939年4月,中共太南特委改称中共太南地委,下属范围未变。1940年1月,中共太南区党委成立,中共太南地委归中共太南区党委领导。
书 记 裴孟飞(1938.1–1940.1)
(10)中共晋豫特委-中共晋豫地委(1938.1–1940.3)
中共晋豫特委的前身是抗战初期由北方局领导的中共直鲁豫边省工作委员会。1938年2月,日军占领河南焦作,该工委移至山西阳城,与直鲁豫边各地党组织的联系被敌人切断。同年3月,北方局代表朱瑞指示,将中共直鲁豫边工委与中共曲沃特委(由北方局领导)的一部分合并,改组为中共晋豫特委。同年6月,原中共山西省委领导的中共河东特委并入中共晋豫特委。中共晋豫特委下属晋城、阳城、垣曲、夏县、平陆、翼城、绛县、闻喜、安邑、芮城、解县、永济、沁水、沁阳、曲沃、济源、孟县等县的党组织。
1939年4月,中共晋豫特委改称中共晋豫地委。10月,中共晋豫地委所属夏县、芮城、翼城、闻喜、解(县)虞(乡)、永济(条北)、平陆、绛县、曲沃改归新成立的中共中条地委领导。1940年1月中共晋豫区党委成立后,中共晋豫地委撤销,所属中共晋城中心县委、中共沁阳中心县委直属于中共晋豫区党委。
书记 聂真(1938.3–1940.1)
(11)中共太岳特委-中共太岳地委(1938.7–1940.1)
1938年2月,中共冀豫晋省委成立省委驻沁县办事处,领导武乡以南各县党的工作。1938年7月,驻沁县办事处改建为中共太岳特委,先后下属沁县、沁源、长子、屯留、平遥、安泽、介休、浮山、洪洞、赵城、灵石、临汾、霍县等县的党组织。
1939年4月,中共太岳特委改为中共太岳地委。1940年1月,中共太岳区党委成立后,中共太岳地委撤销,所属党组织分别划归新成立的中共太岳区党委所属的一、二、三地委。
书记 安子文(1938.7–1940.1)
副书记 王一新(1938.7–1940.1)
(12)中共中条地委(1939.10–1939.12)
1939年10月,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将原中共晋豫地委领导的晋南中条山区各县党组织划出成立中共中条地委。地委下属夏县、翼城、芮城、垣曲、闻喜、解(县)虞(乡)、永济(条北)、平陆、绛县、曲沃等县的党组织。1940年1月归属中共晋豫区党委。
书记 李哲人(1939.10–1939.12)
(二)政权组织
1937年10月中共冀豫晋省委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晋冀豫地区未设全区性的统一政权组织,而是通过在山西阎锡山政权组织中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开展改造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工作。
1937年10月,薄一波、张文昂(均系共产党员)被阎锡山任命为山西第三行政区政治主任公署(辖晋中、晋东南13县,后改称山西第三专署)主任和第六行政区政治主任公署(辖晋南15县,后改称山西第六专署)主任。1938年6月,戎伍胜(共产党员)被阎锡山任命为山西第五行政区政治主任公署(辖晋东南12县,后改称山西第五专署)主任。薄一波、张文昂、戎伍胜以阎锡山政权的名义,通过山西牺盟会贯彻执行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晋中、太南、太岳、晋豫等特委活动的区域内改造旧政权,建立抗日新政权。先后任命了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担任县长。1939年“十二月事变”中,阎锡山军队袭击了五专署及其所辖的部分县政府。晋冀豫区抗日军民被迫自卫还击,此后三专署、五专署和所辖各县政权以及六专署所辖同蒲铁路以东的部分县政权都成为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
在冀西,抗战开始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保定行营民训处冀西民训特派员”的共产党员杨秀峰和冀西党组织共同领导各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1938年9月,在这一地区建立了冀西专署,专员先后为岳一峰(1938.9–1939),杜者衡(1939–1940.8),专署辖获鹿、井陉、元氏、赞皇、临城、内丘、高邑、沙河、磁县、邢台等县政权。冀西专署上属冀南行政主任公署领导。
1940年8月,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成立,这一地区的抗日民主政权均归其领导。
(三)地方军事组织
1、晋冀豫军区(1938.4–1940.6)
1937年10月,八路军一二九师进抵山西平定地区,在直接对日作战的同时,先后派出许多工作团和步兵分队深入晋中、冀西、晋东南等地,开展建党和建军工作。同年11月,以薄一波为政治委员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一总队(后改称决死一纵队)由晋东北到太岳地区。截至1938年3月,在晋冀豫地区陆续组建的游击支队有:八路军独立支队(亦称秦赖支队、汪乃贵支队)、八路军游击大队(亦称谢张大队)、八路军游击支队、一二九师先遣支队、八路军独立游击支队(亦称赵涂支队)、晋豫游击支队(亦称唐支队)等。在此基础上,于1938年4月下旬成立晋冀豫军区,下辖5个军分区。军区对外称一二九师后方司令部;1938年底,军区对外称晋冀豫边游击司令部;1939年秋,又称晋冀豫边游击纵队。军区归一二九师指挥。
1940年5、6月间,因当时晋冀豫地区已被日军分割,并与阎锡山达成协议,太南、晋豫地区由阎军驻扎。十八集团军总部、二九师决定,调整军区、军分区的划分,撤销晋冀豫军区,成立太岳军区、太行军区。
晋冀豫军区领导机构及领导人名录
司令员 倪志亮(1938.4–?)
王树声(?–1940.6)
政委 黄 镇(1938.4–1940.6)
副司令员 王树声(1938.4–?)
汪乃贵(任职时间待查)
政治部主任 赖际发(任职时间待查)
2、晋冀豫军区下辖各军分区及领导人名录
(1)第一军分区(1938.4–1940.6)
1937年11月,八路军一二九师进抵正太铁路后,派遣秦基伟、赖际发率领该师教导团部分人员,同中共山西省委领导的地方组织一起,在晋中的太谷、榆次、寿阳、阳泉、平定、昔阳、和顺等地开展游击战争,组成八路军独立支队(又称秦赖支队)。后来,独立支队的活动区域又扩展至冀西的井陉、获鹿、赞皇、元氏、高邑等地。
1938年4月,晋冀豫军区决定在秦赖支队活动的晋中、冀西一带组建第一军分区,由秦赖支队兼军分区,对外活动仍以秦赖支队名义出现。
司令员 秦基伟(1938.4–1939.5)
桂干生(1939.5–1940.6)
政委 赖际发(1938.4–1939夏)
(2)第二军分区(1938.4–1940.6)
1938年2月,一二九师派桂干生率领教导团部分人员,深入平(定)和(顺)公路以东,平汉铁路石家庄至内丘段以西、正太路以南的区域内活动,组建八路军游击支队。1938年4月晋冀豫军区成立后,在上述地区成立第二军分区,由该支队兼军分区,对外活动以支队名义出现。
司令员 桂干生(1938.4?1939.5)
政委 张贻祥(1938.4–1940.6)
(3)第三军分区(1938.4–1940.6)
1938年2月,一二九师派张贤约、张南生率领七七一团两个连开赴邢台、沙河、磁县、武安、涉县一带,组成一二九师先遣支队,活动在辽县以东、平汉路邢台至磁县段以西、漳河以北的冀豫边区。1938年4月晋冀豫军区成立后,八路军先遣支队组建成第三军分区。
司令员 张贤约(1938.4–1940.6)
政委 张南生(1938.4–1939夏)
(4)第四军分区(1938.4–1940.6)
1938年1月,一二九师派谢家庆、张国传率领教导团部分干部进入榆社、武乡、黎城、襄垣等地,发动群众组成游击大队。1938年4月晋冀豫军区成立后,在上述地区组建第四军分区。对外以谢张大队名义活动。
司令员 张国传(1938.4–1940.6)
政 委 谢家庆(1938.4–1940.6)
(5)第五军分区(1938.4–1940.6)
1938年2月,一二九师派赵基梅、涂锡道率领该师第七七一团一个连及教导团部分干部,组成八路军独立游击支队,在白晋路以东、漳河以南、平汉路以西的长治、壶关、平顺、潞城、陵川、高平一带活动。1938年4月晋冀豫军区成立后,在上述地区组建第五军分区(亦称太南军分区),独立游击支队兼第五军分区,对外活动以支队名义出现。同年9月,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太南独立游击支队,仍兼第五军分区。
司令员 赵基梅(1938.4–1940.6)
政委涂锡道(1938.4–1939.5)
谭辅仁(1938.4–1940.6)
(四)群众团体
晋冀豫地区工、青、妇、农等全区性统一的群众团体,创建于1939年春,分别称晋东南各业工人救国总会、晋东南青年救国总会、晋东南妇女救国总会、晋东南农民救国联合总会,还有晋东南各界救国联合总会。1939年7月日军占领白晋路后,晋冀豫各团体分设路东办事处(驻辽县)、路西办事处(驻沁县)。1940年1月,在辖区缩小后的中共晋冀豫区党委活动范围内,仍然保留了上述统一的群众团体组织,一直延续到1941年秋召开第二次工、农、青、妇各团体的总会代表大会为止。
1、晋东南各界救国联合总会(1939.3–1939.12)
1939年3月29日在沁县成立晋东南各界救国联合总会,由31人组成执行委员会。1940年初改为晋冀豫区各界救国联合总会。
主 席袁致和(1939.3–?)
副主席 杨珏(任职时间待查)
池必卿(任职时间待查)
石 民(任职时间待查)
丁一(任职时间待查)
刘亚雄(女,任职时间待查)
2、工会组织
(1)晋东南各业工人救国联合总会(1939.2–1941.6)
1939年2月7日,晋东南各业工人联合救国总会在沁县成立。
后改称晋冀豫总工会。
主任杨 珏(1939.2–1941.9)
(2)晋东南各业工人救国联合总会下属组织及领导人名录
①山西第三行政区各业工人救国会–晋东南各业工人救国联合总会太北分会(1938.11–1941.9)
1938年11月15日,在沁县召开第三行政区各业工人代表大会,成立第三行政区各业工人救国会(简称工救会),选举产生了工救会执行委员会。辖沁县等13县的工救会。1940年初改为晋东南工人救国总会太北分会。
主任王贵玺(1938.11–1939.12)
王连生(1940.1–1941.9)
②山西第五行政区各业工人救国会–晋东南各业工人救国联合总会太南分会(1938.12–1941.9)
1938年12月20日,在长治召开山西第五行政区各业工人代表大会,成立山西第五行政区各业工人救国会,选举产生工救会执行委员会,辖长治等12县的工救会。1940年改为晋东南工人救国总会太南分会。
主任 李新民(1938.12–1939.12)
林 里(1940.1–1941.9)
③山西第七行政区晋南各业联合总工会(1938.9-1939.12)
1938年9月,晋南各业联合总工会成立,辖平陆等5县工救会。后因八路军撤离晋豫区,晋南总工会撤销。
主 任 朱玉书(任离职时间待查)
3、农会组织
(1)晋东南农民救国联合总会(1938.11–1941.8)
1939年3月12日,在沁县召开晋冀豫地区农民代表大会,成立晋东南区农民救国联合总会。1941年8月改为晋冀豫区农救总会。
主任 池必卿(1939.3–1941.8)
(2)晋东南农民救国联合总会下辖组织及领导人名录
①冀西农民联合会
1938年11月25日,在赞皇成立冀西农民联合会。辖冀西各县农救会。
领导人待查。
②山西第三行政区农民救国联合会
组织沿革及领导人待查。
③山西第五行政区农民救国联合会(1938.11-1939.12)
1938年11月,在沁县成立山西第五行政区农民联合救国会,辖第五行政区各县农救会。
秘书冯海蛟(1939春–1939.12)
崔海林(1939.12–1940)
④山西第七行政区晋南农民救国联合会
组织沿革及领导人待查。
4、青年组织
(1)晋东南青年救国联合总会(1939.3–1941.9)
1939年3月18日,晋冀豫地区成立晋东南青年救国联合总会会(简称青救会)。1941年9月改为晋冀豫区青救总会。
主 任 石 民(任职时间待查)
(2)晋东南青年救国联合总会下辖组织及领导人名录
①山西第三行政区青年救国联合会(1938.12–1939.12)
1938年12月,山西第三行政区青年救国联合会成立,下属第三
行政区各县青救会。
主任 贾立俊(1938.12–1939.12)
②山西第五行政区青年救国联合会(1939.2–1941.9)
1939年2月,在长治成立山西第五行政区青年救国联合会,下属第五行政区各界青救会。
主任 董其昉(1939.2–1939.11)
蒋宪德(1939.11–1939.12)
③山西第七政行区青年救国联合会
领导人名录待查。
(五)妇女组织
(1)晋东南妇女救国联合总会(1939.3–1941.9)
1939年3月8日,在沁县召开晋东南各界妇女代表大会,成立晋东南妇女救国联合总会。1941年9月改为晋冀豫区妇女救国联合总会。
名誉主席 康克清(女,1939.3–1939.12)
主任刘亚雄(女,1939.3–1939.12)
陈舜英(女,1940.1–1941.9)
(2)晋东南妇女救国联合总会下属组织及领导人名录
①山西第三行政区妇女救国联合会(1939.6–1939.12)
1939年6月,在辽县成立山西第三行政区妇女抗日救国联合总会,下属第三行政区15县妇救会。
秘 书丁一(女,1939.6–1939.7)
张行寰(女,1939.7–1939.12)
②山西第五行政区妇女救国联合会(1939.3–1940.5)
1939年3月,在长治成立山西第五行政区妇女救国联合会,下属第五行政区10县妇救会。
秘书 张华清(女,1939.3–1939.12)
③山西第七行政区妇女救国会(1939.7–1939.12)
1939年7月,山西第七行政区妇女救国联合会(亦称晋南妇女救国会)成立,下属第七行政区部分县妇救会。
领导人待查。
④冀西妇女救国联合会
组织沿革及领导人待查。
⑤豫北妇女救国联合会
组织沿革及领导人待查。
二、中共晋冀豫区党委一中共太行区党委及同级政权组织、地方军事组织、群众团体(1940.1–1945.8)
(一)党的组织
1、中共晋冀豫区党委-中共太行区党委
1939年7月,日军分兵九路围攻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打通了白晋公路和邯长公路。晋冀豫根据地以白晋公路为界,被分割为路东的太行区和路西的太岳区。太行区又以邯长公路为界,被分割为路北的太行山北部地区(太北区)和路南的太行山南部地区(太南区)。中共晋冀豫区党委驻在太北区的涉县西辽城,已不便于继续领导白晋路西的中共太岳地委和邯长公路以南的中共太南地委,以及曲高公路以南的中共晋豫地委。1940年1月,共中央北方局决定,在被敌分割的4块地区内,分别组建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后称太行区党委)、中共太岳区党委、中共太南区党委、中共晋豫区党委。
从1940年1月到1945年8月,中共晋冀豫区党委一中共太行区党委的组织沿革,分为两个阶段。
中共晋冀豫区党委阶段(1940.1–1943.10)
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初期下属一地委、二地委、三地委、四地委。1941年1月,中共晋豫区党委所属中共平顺地委划归中共晋冀豫区党委领导,改称中共晋冀豫四地委,原四地委改称五地委。1941年10月,又从中共晋冀豫三地委中划出邢(台)东、邢(台)西、沙河、武(安)北4个县委,组建中共晋冀豫六地委。1943年8月,八路军发动“林南战役”,收复了豫北、太南的广大失地,同年9月,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在豫北、太南分别成立了七地委、八地委。
中共晋冀豫区党委阶段,党的领导体制作了重大调整。开始,区党委直属太北军政委员会领导。194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召开黎城会议,会上提出“建党、建军、建政”三大建设的任务。为统一领导太北区、太岳区、冀南区的党政军工作,会议还决定太北军政委员会改称为太行军政委员会,并相应成立临时政权性质的冀太联办。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同时,撤销太行党政军委员会,成立北方局太行分局,直接领导晋冀豫、太岳、晋豫、冀南4个区党委。太行分局机关依托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办公。分局组织部、宣传部同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合署办公。为了充分实现党委对军队的一元化领导,区党委书记、地委书记分别兼任军区、军分区的政治委员。
中共太行区党委阶段(1943.10–1945.8)
1943年10月,为减少领导层次,提高工作效率,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太行分局,中共晋冀豫区党委更名为中共太行区党委,直属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太行区党组织进一步巩固。中共太行区党委下属8个地委,各地委共领导61个县委。1945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北方局,成立中共中央晋冀鲁豫中央局。中共太行区党委改属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
中共晋冀豫区党委领导机构及领导人名录(1940.1–1943.10)
书记 李雪峰(1940.1–1943.10)
委员 李雪峰(1940.1–1943.10)
何英才(1940.1–1943.10)
徐子荣(1940.1–1943.10)
黄 镇(1940.1–1943.10)
彭涛(1940.1–1943.10)
王卓如(1940.1–1943.10)
赖若愚(1940.1–1943.10)
刘建勋(1940.1–1943.10)
程式兰(女,1940.1–1943.10)
冷 楚(1940.1–1943.10)
吴作民(1940.1–1943.10)
陶鲁笳(1940.1–1943.10)
薛 迅(女,1940.1–1941.8)
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工作机构及领导人名录
组织部长 徐子荣(1940.1–1942春)
王维纲(1943.3–1943.10)
宣传部长 彭 涛(1940.1–1943.3)
李大章(1943.3–1943.10)
党校校长 薛迅(女,1940.1–1941.8)
城工部长 张磐石(1943.3–1943.10)
青委书记 刘南生(任职时间待查)
高宗智(任职时间待查)
程式兰(女,1940.1–1043.10)
秘书长 吴作民(任职时间待查)
贾久民(任职时间待查)
关山复(任职时间待查)
江明(?–1943.10)
中共太行区党委领导机构及领导人名录(1943.10–1945.8)
书记 李雪峰(1943.10–1945.8)
委员 李雪峰(1943.10–1945.8)
赖若愚(1943.10–1945.8)
张磐石(1943.10–1945.8)
陶鲁笳(1943.10–1945.8)
徐子荣(1943.10–1945.8)
毛齐华(1943.10–1945.8)
冷 楚(1943.10–1945.8)
黄 镇(1943.10–1945.8)
程式兰(女,1943.10–1945.8)
中共太行区党委工作机构及领导人名录
组织部长 赖若愚(1943.10–1945.8)
宣传部长 张磐石(1943.10–1945.8)
城工部长 张磐石(兼,1943.10–1945.8)
妇委部长 程式兰(女、1943.10–1945.8)
秘书长 毛齐华(1943.10–?)
党校校长 (待查)
2、中共晋冀豫区党委一中共太行区党委下属组织及领导人名录
(1)中共晋冀豫一地委一中共晋冀豫二地委一中共太行二地委(1940.1–1945.8)
中共晋冀豫一地委的前身是晋东地委。1940年6月,一地委增属原为中共晋冀豫区党委直属的昔(阳)东、和(顺)东、平(定)东3县县委。
1941年1月,中共晋冀豫一地委改称二地委。1943年10月,又改称太行二地委,下属平(定)西、昔(阳)西、和(顺)西、寿阳(路南)、榆次(路东)、太谷、辽(县)西、榆(次)太(谷)祁(县)(路西)等县委。平(定)东、昔(阳)东、和(顺)东3个县委划归中共太行一地委。
书记 赖若愚(1940.1–1943.3)
赖际发(1943.3–1943.10)
曾绍山(1943.10–1945.8)
副书记 赵德尊(1940夏–1941.12)
陶鲁笳(1941.10–1945.3)
冷 楚(1941.10–1942.9)
(2)中共晋冀豫二地委—中共晋冀豫三地委书—中共太行三地委(1940.1–1945.8)
中共晋冀豫二地委是1939年10月新组建的地委。1941年1月,二地委改称三地委。1943年10月,又改称中共大行三地委,下属武乡、武(乡)西、襄垣、榆社、祁县、左权等县委。
书记 侯富山(1940.1–1941.1)
王一伦(1941.1–1943.2)
彭涛(1943.3–1944.12)
王一伦(1944.12–1945.8)
副书记 王一伦(1943.3–1944.12)
(3)中共晋冀豫三地委-中共晋冀豫一地委-中共太行一地委(1940.1–1945.8)
中共晋冀豫三地委的前身是1939年2月组建的中共冀西地委。1940年1月以后,三地委下属赞皇、临城、邢(台)东、邢(台)西、内丘、元氏、高邑、沙河、获鹿、井陉等县委。
1941年1月,三地委改称一地委,1943年10月,又改称中共太行一地委,下属元氏、内丘、井陉、赞皇、临城、平(定)东、昔(阳)东、和(顺)东等县委。
书记 高扬(1940.1–1943.7)
郭峰(1943.7–1944.7)
冷楚(1944.7–1945.8)
(4)中共晋冀豫四委-中共晋冀豫五地委一中共太行五地委(1940.1–1945.8)
中共晋冀豫四地委的前身是中共冀豫地委,下属武安、涉县、磁县、磁(县)武(安)北、偏城县等委。
1941年1月,四地委改称中共晋冀豫五地委,1943年10月,又称太行五地委,下属涉县、磁武、林县、安阳、磁县等县委。
书记 王维纲(1940.1–1941夏)
薛 迅(女、1941夏–1941.9)
王维纲(1941.6–1942秋)
徐子荣(1942秋–1944.8)
代理书记 吕鸿安(1944.8–1945.3)
书记 陶鲁笳(1945.3–1945.8)
副书记 王维纲(1941夏–1941.9)
吕鸿安(1945.3–1945.8)
(5)中共晋冀豫四地委一中共太行四地委(1941.1–1945.8)
1941年1月,原属中共晋豫区党委领导的中共平顺地委改归中共晋冀豫区党委领导,改称中共晋冀豫区四地委。1943年10月,改称中共太行四地委,下属黎城、平顺、长治、壶关、潞城等县委。
书记 王孝慈(1941.1–1942.9)
冷 楚(1942.9–1943.2)
王孝慈(1943.2–1943.10)
于一川(1943.10–1945.8)
(6)中共晋冀豫六地委-中共太行六地委(1941.10–1945.8)
1941年10月,中共晋冀豫区党委从中共晋冀豫三地委中划出邢(台)东、邢)台)西、沙河3县县委和新设的中共武(安)北县委,组建中共晋冀豫六地委。1943年10月,六地委改称中共太行六地委,下属邢台、武安、沙河、偏城、武(安)北、邢(台)西等县委。
书记 谢富治(1941.10–1944.3)
卢仁灿(1944.3–1945.8)
(7)中共太行七地委(1943.9–1945.8)
1943年9月,八路军打胜“林南战役”,重新开辟了豫北地区。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决定在豫北成立中共太行七地委,下属林县、辉县、新乡、汲县、淇县、安阳、汤阴、获嘉等县委。后增属修 (武)获(嘉)武(陟)、原阳2县县委。
书记 高 扬(1943.9–1945.8)
(8)中共太行八地委(1943.9–1945.8)
1943年9月“林南战役”胜利结束后,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在太南地区成立中共太行八地委,下属陵川、高(平)东、晋(城)东、修武、沁阳、博爱、温县、武陟、焦作等县县委。1943年11月以后,八地委下属中共陵(川)高(平)县委、中共修武(路南)工委、中共沁(阳)博(爱)县委。
书记 江 明(1943.9–1944.10)
刘毅(1944.10–1945.8)
副书记 刘毅(1944.2–1944.10)
(二)政权组织
1、冀太联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直辖太行区政权组织(1940.8–1945.8)
1940年8月,经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成立过渡性的临时政权织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冀太联办辖冀南、太行、太岳3个行政区。太行区为冀太联办直辖区,直接领导3个办事处和冀西专署、太南专署。
经过冀太联办的过渡,1941年7月,在辽县桐峪召开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选举产生了临时参议会及边区政府的领导成员。选举申伯纯为临时参议会议长,杨秀峰为边区政府主席,薄一波、戎伍胜为副主席。与区党委所辖地委相对应,太行区先后设8个专署,由边区政府直接领导。
2、冀太联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直辖太行区各专区政权组织及领导人名录
(1)冀西专署–太行第一专署
1940年8月,冀太联办成立后,冀南行署所辖冀西专署改为冀太联办直辖的太行第一专署,辖内丘、临城、赞皇、获鹿、高邑、元氏、井陉、平(定)东、和(顺)东、昔(阳)东10县。1943年12月及其以后,太行一专署辖区调整为元氏、内丘、井陉、赞皇、临城、和(顺)东、昔(阳)东、平(定)东8县。1945年7月,一专署增辖获鹿、高(邑)赞(皇)元(氏)2县。
专员 杜者衡(1940–1941)
杨 维(1941.9–1945.5)
徐林汉(1945.5–1945.8)
(2)冀太联办第一办事处–太行第二专署
冀太联办第一办事处辖平(定)西、昔(阳)西、和顺、寿阳、榆次、太谷6县。1941年8月,改建成太行第二专署。19423月二专署又增辖辽(县)西、榆(次)太(谷)祁(县)2县。
冀太联办第一办事处(1940.8–1941.7)
主任 朱效成(1940.8–1941.3)
梁文瑞(1941.3–1941.7)①
太行二专署(1941.8–1945.8)
专员 梁文瑞(1941.8–1942.10)
代专员 范新三(1942.10–1943.2)
专员 杜者衡(1943.3–1945.5)
杨 维(1945.5–1945.8)
副专员 范新三(1942.1–1945.8)
(3)冀太联办第二办事处–太行第三专署(1940.8–1945.8)
冀太联办第二办事处辖武(乡)东、武(乡)西、襄垣、榆社、辽县、祁县6县。1941年8月,改建为太行第三专署。
冀太联办第二办事处(1940.8–1941.8)
主任 刘亚雄(女,1940.8–1941.8)
太行第三专署(1941–1945.8)
专 员 刘亚雄(女,1941.9–1942.8)
代专员 邓辰西(1942.8–1943.8)
专 员 武光汤(1943.8–1945.8)
(4)太南专署–太行第四专署(1940.8–1945.8)
1940年8月,冀太联办新设太南专署,辖长治、平顺、平(顺)北、潞(城)东、潞(城)西、林(县)北、壶关7县。1941年8月,太南专署改称太行四专署,辖黎城、平(顺)南、平(顺)北、长治、壶关、潞城6县和潞(城)西办事处。1942年3月,四专署根据边区政府简政指示,将平南、平北合并为平顺县,潞西办事处并入潞城县,从此,太行四专署辖黎城、平顺、潞城、长治、壶关5县。
专员 王兴让(1940.8–1941.6)
张茂甫(1941.7–1942.4)
魏 健(1942.4–1942.6)
张维翰(1942.6–1945.5)
杜者衡(1945.5–1945.6)
范文采(1945.6–1945.8)
(5)冀太联办漳北办事处–太行第五专署(1940.3–1945.8)
1940年3月,漳北办事处在武安成立,辖林(县)北、安阳、偏城、涉县、武安、磁县6县。1941年8月,漳北办事处改为太行第五专署,辖区未变。1943年12月以后,辖涉县、磁(县)武(安)、武(安)南、林县、安阳5县。
漳北办事处(1940.8–1941.8)
主任 赵进扬(1940–1941.8)
太行五专署(1941.8–1945.8)
代理专员 何高明(1942春–1943春)
专员 顾卓新(1943春–1945.2)
代理专员 田裕民(1945春–?)
副专员 田裕民(1943春–1945.2)
(6)太行第六专署(1941.2–1945.8)
1941年2月,冀太联办设立太行六专署,辖邢(台)东、邢 (台)西、武(安)北、沙河4县。1943年12月及其以后,太行为专署管辖邢台、武安、沙河、偏城、武(安)北,邢(台)西6县。
专员 范文采(1941.2–1943.9)
杜润生(1943.9–1945.8)
(7)太行第七专署(1943.9–1945.8)
1943年9月,太行军区部队收复日伪军侵占的豫北林(县)南、辉(县)北一带。晋冀豫边区政府在这一地区成立太行第七专署,辖林县、辉县、汲县、淇县、汤阴、获嘉、安阳7县。1945年7月,太行七专署增辖新乡、修(武)获(嘉)武(陟)2县。
专员 艾秀峰(1943.9–1945.12)
邓辰西(1944.12–1945.8)
副专员 邓辰西(1943.9–1944.12)
(8)太行第八专署(1943.10–1945.8)
1943年9月,太行军区部队收复日伪军侵占的太南地区。1943 年10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设立太行第八专署,辖陵川高(平)东、晋(城)东、修武、沁阳、博爱、温县、武陟和焦作。11月初,八专署在陵川西部和高平东部设立陵高县。1944年4月,在沁阳、博爱交界地区设立沁博县。
专员 杜毓沄(1943.10–1945.8)
副专员 张大英(1944.4–1945.4)
刘 梅(1945.4–1945.8)
(三)地方军事组织
1.太行军区(1940.6–1945.8)
鉴于晋冀豫地区被日军分割的局面,晋冀豫军区不便再对全区抗日武装实行统一指挥,1940年4月,北方局黎城会议决定撤销晋冀豫军区(6月正式撤销),分别在太行地区成立太行军区,在太岳地区成立太岳军区。太行军区于同年6月成立,隶属于八路军一二九师,由该师师部兼军区领导机关,刘伯承兼军区司令员,邓小平兼军区政治委员。太行军区调整了下辖5个军分区的活动区域,并整编所属部队。1940年8月至12月,太行军区部队配合一二九师参加“百团大战”。
1941年1月底,为适应“反扫荡”斗争的需要,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和太行军区召开武装干部会议,提出加强军区和人民武装建设,在专区及县分别建立人民武装部。同年春,为适应对敌斗争需要,在太行区保留新一旅和三八五旅为野战机动部队,其它各旅都兼军分区。新十一旅兼一分区,新十旅兼二分区,后范子侠率新十旅之一部组建六分区,决死三纵队兼三分区。
1943年8月,太行军区主力部队在八路军前方总部的统一指挥下,与冀中、冀南部队一起,进行“林南战役”,歼日伪军7000人,重新开辟豫北、太南地区。同年9月,在豫北地区组建第七军分区,在太南地区组建第八军分区。
1943年10月,鉴于太行根据地日趋巩固,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一二九师师部不再兼任太行军区领导机关,太行军区隶属于八路军总部,李达任太行军区司令员,李雪峰兼任政治委员。
194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太行军区归其管辖。
太行军区领导人名录
司令员 刘伯承(兼,1940.6–1943.9)
李达(兼,1943.10–1945.8)
政委 邓小平(兼,1940.6–1943.9)
李雪峰(1943.10–1945.8)
副司令员 王树声(1940.6–1944.9)
副 政 委 黄 镇(1943.10–1945.8)
参 谋 长 李 达(兼,1940.6–1945.8)
2.太行军区下辖各军分区及领导人名录
(1)第一军分区(1940.6–1945.8)
重新组建的太行第一军分区,活动范围为临城、内丘、平(定)东、昔(阳)东、和(顺)东、邢(台)东、邢(台)西、井陉、获鹿、元氏、赞皇、高邑、武(安)北一带。
司令员 秦基伟(1940.6–1945.3)
王远芳(1945.4–1945.8)
政委 高扬(1940.6–1943.9)
(2)第二军分区(1940.6–1945.8)
重新组建的太行第二军分区,活动范围为平(定)西、昔(阳)西、和(顺)西、寿阳(正太路南)、榆次(同蒲路东)、太谷(同蒲路东)、榆(次)太(谷)祁(县)(同蒲路西)一带。
司令员 张国传(1940.6–1941.8)
曾绍山(1941.8–1945.3)
张国传(1945.3–1945.8)
政委 赖若愚(1940.6–1942.4)
赖际发(1942.4–1942冬)
曾绍山(兼,1942冬–1945.8)
副司令员 张国传(1941.8–1945.3)
副政委 陶鲁笳(1942.4–1944.12)
(3)第三军分区(1940.6–1945.8)
重新组建的太行第三军分区,活动范围为祁县、榆社、辽县、武乡、襄垣、武(乡)西一带。1941年1月,决死三纵队编入第三军分区。1943年3月,八路军一二九师所属三八六旅旅部与三分区合并,活动范围扩大到黎(城)北一带。
司令员 郭国言(1941.1–1942.2)
副司令员 鲁瑞林(1942.2–1943.2)
陈锡联(兼,1943.3–1944-8)
鲁瑞林(1944.9–1945.8)
王一伦(1940.6–1943.3)
政委 彭 涛(1943.3–1944.12)
王一伦(1944.12–1945.8)
副司令员 刘昌义(1941–?)
鲁瑞林(1943.3–1944.9)
郑国仲(1943–1945.8)
副政委 卢仁灿(1940.6–1944.3)
(4)第四军分区(1940.6–1945.8)
重新组建的太行第四军分区,活动范围为黎城、平顺、平(顺)北、潞城、长治、壶关一带。
司令员 石志本(1941.6–1943.3)
黄新友(1943.3–1943.9)
石志本(1943.10–1945.9)
政委 王孝慈(1943.6–1942.9)
冷 楚(1942.9–1943.10)
于一川(1943.10–1945.8)
副司令员 宗书阁(1941.8–1945.3)
韩卫民(1945.4–1945.8)
副政委 宋之春(1941.8–1943.9)
杨绍曾(1943.10–1945.3)
宋之春(1945.4–1945.8)
(5)第五军分区(1940.6–1945.8)
重新组建的太行第五军分区,活动范围为偏城、武安、涉县、磁县、林(县)北、安阳一带。
司令员皮定均(1940.6–1943.3)
韦 杰(1943.3–1945.8)
政委 鲁瑞林(1940.6–1941底)
王维纲(兼、1942.3–1942.7)
徐子荣(1942.7–1944.8)
陶鲁笳(1945.3–1945.8)
副司令员 蒋克诚(1941–1943.2)
马忠全(1944.12–1945.6)
(6)第六军分区(1941.2–1945. 8)
1941年2月底组建,活动范围为邢(台)东、邢(台)西、武(安)北、沙河一带。
司令员范子侠(1941.2–1942.3)
宗风洲(1942.3–1945.3)
胡 震(1945.4–1945.8)
政委 朱穆之(1941.2–1943.10)
谢富治(1943.10–1944.42)
卢仁灿(1944.3–1945.8)
副政委鲍先志(1942–1945.8)
(7)第七军分区(1943.9–1945.8)
1943年9月8日在豫北地区组建。活动范围为林县、辉县、汲县、淇县、汤阴、获嘉、新乡、原阳、修(武)获(嘉)武(陟)一带。
司令员 皮定均(1943.9–1944.7)
张廷发(1944.9–1945.8)
政委 高 扬(1943.9–1945.8)
副司令员 方升普(1943.9–1945.8)
姚 鳗(1944.10–1945.3)
(8)第八军分区(1943.9–1945.8)
1943年9月8日在太南地区组建。活动范围为陵川、高平东部、晋城东部、武陟、焦作一带。
司令员 黄新友(1943.9–1945.8)
政委 江明(1943.9–1944.10)
刘毅(1944.10–1945.3)
江明(1945.4–1945.8)
副政委 宋子春(1943.9–1944.9)
孙俊彪(1944.9–1945.8)
(四)群众团体
1940年1月,晋冀豫、太南、太岳、晋豫4个区党委成立,作为晋冀豫区统一的工、农、青、妇等群众团体,已经不适应形势变化和对敌斗争的需要。因此,1941年8、9月间,晋冀豫区以晋东南商冠名的各群众团体分别改名为晋冀豫区各群众团体。它们的活动区域仅限于太行区。
1942年8月,由于在太行区开展精兵简政的工作,晋冀豫区农救总会、晋冀豫区青救总会、晋冀豫区妇救总会联合成立晋冀豫区各界抗日救国联合总会(农、青、妇三团体保留机构名称),各团体均以晋冀豫区各界抗日救国联合总会(简称晋冀豫区救联总)名义开展活动。
1943年1月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温村会议以后,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决定撤销该区各界抗日救国联合总会和区级农、青、妇3个组织的领导机构,保留地县机构。晋冀豫区职工总会一直存在到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1.晋冀豫区各界抗日救国联合总会(1941.9–1943)
晋东南各界救国联合总会于1941年9月改称晋冀豫区各界抗日救国联合总会。1942年,晋冀豫区农、青、妇组织并入晋冀豫区各救总会。1943年该会撤销。
主 席 池必卿(1941.9–1943)
副主席 毛齐华(1941.9–1943)
陈舜英(女,1941.9–1943)
肖鲁(1941.9–1943)
2.工会组织
(1)晋冀豫区职工总会(1941.9–1945.8)
晋东南总工会于1941年9月1日召开晋冀豫区第二次工人代表大会,大会选举出新的工会领导机构,晋东南总工会改称晋冀豫区晋冀豫区职工总会。
主任 毛齐华(1941.9–1945.8)
副主任 杨 珏(1941.9–1945.8)
(2)晋冀豫区职工总会下属组织及领导人名录
①晋东南总工会太南分会–晋冀豫区职工总会太南分会 (1940.5–1942)
1940年5月,山西第三行政区各业工人救国会改组为晋东南总工会太南分会,1941年9月又改称晋冀豫区职工总会太南分会,下辖太南各县工救会。
主任 林 里(1940.5–1942)
②晋东南总工会太北分会-晋冀豫区职工总会太北分会 (1940–1942)
1940年初,山西第五行政区各业工人救国会改组为晋东南总工会太北分会,1941年9月又改称晋冀豫区职工总会太北分会,下辖太北各县工救会。
主任 王连生(1940–?)
3.农会组织
晋冀豫区农救总会(1941.9–1943)
晋东南农救总会于1941年9月改称晋冀豫区农救总会,下辖太行、冀西、豫北等地农救会。1943年1月以后,因精兵简政,晋冀豫区农民救国总会撤销。
主任 池必卿(1940–1942)
4.青年组织
晋冀豫区青救总会(1941.9–1943)
晋东南青救会于1941年9月改称晋冀豫区青救总会,下属晋中分会、冀西等地青救会。1943年1月以后,因精兵筒政,晋冀豫区青救总会撤销。
主任高宗智(1941.9–1942)
副主任 贾立俊(1940.1–1941.9)
肖鲁(1941.9–1942)
5.妇女组织
(1)晋冀豫区妇救总会(1941.9–1943)
主 任 陈舜英(女,1941.9–1943)
副主任 陈充(女,1941.9–1943)
(2)晋冀豫区妇救总会下属组织及领导人名录
①晋冀豫区妇救总会晋中分会(1941.9–1942)
主任 瞿 一(女,1941.6–1942.4)
负责人 韩 琳(女,1941.6–1942.4)
②晋冀豫二分区妇女救国会(1940.5–1941.6)
主任 王炤(女,1940.5–1941.1)
第二节 中共晋冀鲁豫地区暨华北地区组织(1945.8–1949.8)
一.中共太行区党委及同级政权组织、地方军事组织、群众团体(1945.8–1949.8)
(一)党的组织
1.中共太行区党委
抗日战争胜利时,晋冀鲁豫解放区所属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根据地已经连成一片,成为当时全国面积最大的解放区。太行根据地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腹心地带,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一直驻在太行区。
中共太行区党委始于1943年10月。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太行区党委机关一直工作到1949年8月20日,其间设组织部、宣传部,1949年2月增设社会部。中共太行区党委及其下属组织的沿革,按其上属关系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年7月至1948年5月,中共太行区党委隶属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区党委下属地委、县委,有4次调整。
日本刚刚投降,蒋介石即依靠美国政府积极准备内战。太行根据地东为平汉铁路,西为白晋公路,北为正太铁路,南为豫北的黄河, 牢牢控制着国民党运兵北上和阎锡山派兵南犯的通道。1945年8月下旬和10月中旬,国民党集中大军向晋东南的上党地区和冀南的邯郸地区发起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军民胜利地进行了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巩固、扩大了解放区,遏制了国民党军队迅速北上的企图。同年11月,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在邯郸附近的峰峰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立即在全区展开大规模的减租和生产运动,发动群众支援自卫战争。会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成立太行行署,并将太行区的行政区划,由8个专区合并为6个专区(原三专区并入二专区,原五专区并入六专区)。中共太行区党委下属的8个地委,也按上述区划调整为6个地委。
经过抗日战争和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太行区军民付出了重大的代价,急需恢复民力,加速根据地建设。1946年6月,解放战争即将开始,为减轻人民负担,便于集中力量支援解放战争,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第二次调整行政区划,将6个专区合并为4个专区。一专区为冀西9个县;二专区为晋中、晋东南的17个县;三专区为冀西、豫北的8个县;四专区为黄河以北至陵川的7个县。中共太行区党委下属的6个地委,也按上述区划调整为4个地委。
1946年10月中旬,国民党军队5万余人向太行根据地的豫北地区进犯。1947年2月至3月,太行军民配合冀南、冀鲁豫区主力部队,参加了豫北战役,解放了曾被国民党军队侵占的豫北大片地区,扩大了太行解放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第三次调整行政区划,由4个专区调整为5个专区,其主要变化是从二专区中分出晋东南的长治周围5县组建新的三专区,原太行三专区、四专区依次改称四专区、五专区。中共太行区党委下属的4个地委,也按上述区域调整为5个地委。
1947年6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南下中原。中共中央决定李雪峰、秦基伟率一批党政军干部随军南下,同时对太行区党政领导班子作了调整。同年7月,中共太行区党委决定在全区公开党的组织,并规定了各级党委公开后的名称。
1948年初,经过肃清内线敌军的多次战斗,太行区除同蒲铁路、平汉铁路沿线的少数县城为敌所踞,大部分地区已成为稳定的解放区,共43个县、1个市、296个区,540余万人。同年3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面对扩大了的区域,第四次调整行政区划,将太行区的5个专区调整为6个专区,主要是从原来四专区、五专区中划出部分县组成六专区。一专区为冀西的7个县;二专区为晋中、晋东南的11个县;三专区为晋东南长治周围的6个县、市;四专区为黄河以北豫北至陵川的8个县;五专区为安阳到新乡周围的8个县;六专区为沙河、武安、涉县、磁县4个县。中共太行区党委所属的5个地委,也按上述区划调整为6个地委,全区党员共8万余名。
第二阶段,1948年5月至1949年8月,中共太行区党委隶属于中共中央华北局领导,区党委下属地委有两次调整。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晋冀鲁豫解放区与晋察冀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撤销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察冀中央局,成立中共中央华北局。中共太行区党委改归华北局领导。同年8月,中共中决定成立中共晋中区党委,将中共太行区二地委下属的榆次、寿阳、平定、太谷、祁县5个县委划归中共晋中区党委领导。
1949年5月15日至25日,中共太行区党委召开全区党员代表大会,出席党代大会的代表共120余人。大会传达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议和华北局扩大会议决定,作出了《为实现一九四九年生产任务而奋斗的决议》。因太行区已全境获得解放,华北人民政府对太行区的行政区划作最后一次调整,将6个专区全并为5个专区。一专区为邢台专区,二专区为左权专区,三专区为长治专区,四专区为新乡专区,五专区为安阳专区。
同年5月,华北地区全境解放。同年8月,中共中央和华北人民政府决定调整华北行政区划,撤销抗战以来形成的跨省行政建制,成立山西省、河北省建制,新设平原省。因此,决定撤销中共太行区党委,所属各地、县(市)委分别划归新成立的山西、河北、平原3省省委。同年8月20日,中共太行区党委发出通知停止办公。
中共太行区党委领导机构及领导人名录(1945.8–1949.8)
书记 李雪峰(1945.8–1947.6)
赖若愚(1947.6 –1948.10)
代理书记 冷 楚(1948.10–1949.2)
书记 陶鲁笳(1949.2–1949.8)
副书记 王维纲(1945.8–1947.6)
赖若愚(1945.8–1947.6)
冷 楚(1947.6 –1949.2)
陶鲁笳(1948.10–1949.2)
赵时真(1949.2–1949.8 )
委员 李雪峰(1945.8–1947.6)
赖若愚(1945.8–1948.12)
冷 楚(1945.8–1949.2)
王维纲(1945.8–1947.1)
张磐石(1945.8–1946.4
秦基伟(1945.8–1947.1)
鲁瑞林(1947.1–1947.12)
李一清(?)
裴丽生(?)
陶鲁笳(1945.8–1949.9)
吕鸿安(?)
赵时真(?–1949.8)
刘建勋(?)
王谦(?–1949.8)
中共太行区党委工作机构及领导人名录
组织部长 赖若愚(1945.8–1947.9)
陶鲁笳(1947.6–1949.2)
王谦(1949.2–1949.8)
宣传部长 张磐石(1945.8–1946.4)
王维纲(1946.5–1947.1)
冷 楚(1947.2–1949.2)
赵时真(1949.2–1949.8)
社会部长 陶鲁笳(1949.21–949.8)
2.中共太行区党委下属组织及领导人名录
(1)中共太行一地委(1945.8–1949.8)
抗日战争结束时,一地委下属井陉、获鹿、元氏、赞皇、高邑、临城、内丘、邢(台)东、邢(台)西、邢台10县县委,1945年10月增辖邢台市委。同年6月,邢东、邢西、邢台3个县委合并为邢台县委,仍归一地委领导。从1948年3月开始,中共太行一地委下属内丘、临城、赞皇、元氏、高邑、邢台、邯郸7县县委。1949年5月增辖邢台市委(县级)。此时,一地委又称中共邢台地委。同年9月,一地委划归新成立的中共河北省委领导。
书记 冷楚(1945.8–1946.4)
赵武成(1946.4–1947.7)
周 壁(1947.7–1948.2)
刘 岗(1948.2–1949.2)
崔跃先(1949.2–1949.8)
副书记 赵武成(1945.8–1946.3)
王大任(1946.6–1948.12)
常化知(1948.12–1949.2)
刘振帮(1949.3–1949.5)
(2)中共太行二地委(1945.8–1949.8)
抗日战争结束时,二地委下属榆次(正太路南、同蒲路东)、寿阳(正太路南)、太谷(同蒲路东)、榆(次)太(谷)祁(县)、平定(正太路南)、昔阳、和顺、辽(县)西等8县县委,1945年11月,中共太行三地委并入二地委,二地委增属左权、榆社、武乡、祁县等县委。
1946年6月由,原四地委改称的中共太行三地委并入二地委。二地委除继续领导上述各县县委外,还领导长治、壶关、潞城、襄垣、黎城、平顺6县县委。1947年3月,前述6县县委又划归新成立的中共太行三地委领导。1948年8月,榆次、太谷、祁县(榆太祁联合县撤销)、寿阳、平定分别划归新成立的中共晋中区党委下属的三地委和一地委领导,二地委下属左权、榆社、和顺、昔阳、武乡、襄垣6县县委。此时,二地委又称中共左权地委。1949年8月,中共太行二地委撤销,所属各县委分别划归新成立的中共山西省委所属中共阳泉地委(后改称中共榆次地委)和中共长治地委领导。
书记 刘建勋(1945.8–1946.5)
于一川(1946.5–1947.7)
张惠如(1947.7–1948.1)
池必卿(1948.1–1948.8)
于林(1948.8–1949.8)
副书记 于一川(1946.4–1946.5)
张惠如(1946.6–1947.7)
于林(1947.7–1948.1)
麻贵书(1949.3–1949.8)
(3)中共太行三地委(1945.9–1945.11)
抗日战争结束时,三地委下属武乡、武(乡)西、左权、榆社、祁县、襄垣、黎(城)北7县县委。1945年11月,该地委并入二地委,所属各县委全部划归二地委领导。
书记于一川(1945.9–1945.11)
(4)中共太行四地委–中共太行三地委(1945.9–1946.6;1947.3–1949.8)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共太行四地委领导黎城、平顺、长治、壶关、潞城5县县委。1945年11月,改为三地委,所属县委未变。1946年6月,该地委并入二地委,所属县委全部划归中共太行二地委。1947年5月,中共太行区党委又一次调整各地委工作区域,原中共太行三地委改为五地委,中共太行二地委一分为二在长治地区另组建三地委。新的三地委领导黎城、游城、壶关、长治、平顺5县县委。1948年5月,又增属中共陵川县委。1949年8月,三地委撤销,所属县、市委划归新成立的中共长治地委。
书记王一伦(1945.8–1945.11)
于一川(1945.11–1946.4)
王谦(1947.3–1948.10)
任雷远(1948.10–1949.3)
贾 俊(1949.3–1949.8)
副书记 王谦(1945.11–1946.6)
杨绍曾(1947.3–1947.12)
任雷远(1947.12–1948.10)
(5)中共太行八地委–中共太行四地委(1945.8–1949.8)
抗日战争结束时,八地委下属陵川、陵(川)高(平)、晋 (城)东、修武、修(武)陟、博爱、温(县)陟、温(县)孟(县)、原阳8县县委。1945年11月,八地委改称四地委,下属博爱、陵川、沁阳、武陟、修武、温县、修(武)获(嘉)武(陟)7县县委和焦作市委。1949年5月,四地委下属辉县、汲县、武陟、博爱、新乡、修武、获嘉、沁阳、温县9县县委和新乡、焦作2市委。
书记 刘 毅(1945.8–1947.7)
谷景生(1947.8–1948.2)
张维汉(1948.2–1949.5)
刘刚(1949.5–1949.8)
副书记 刘刚(1946.6–1947.1)
贾久民(1948.3–1948.5)
(6)中共太行七地委–中共太行五地委–中共太行三地委–中共太行五地委(1945.9–1949.8)
抗日战争结束时,七地委下属林县、辉县、汲淇、辉嘉、安(阳)汤(阴)、新乡、修(武)获(嘉)武(涉)、原阳8县县委。1945年11月,七地委改称五地委,下属林县、辉县、汤阴、汲淇、新乡、辉嘉6县县委。1946年6月,五地委与六地委合并,称太行三地委,下属林县、辉县、汲淇、汤阴、武安、偏城、安阳、磁县、涉县9县县委。1947年3月,该地委改为五地委,辖区未变。
1948年3月,五地委所下属涉县、武安、磁县,划归新成立的六地委领导,五地委增下属邺县、汲县、淇县3县委。1949年5月,五地委与六地委合并,仍称五地委,下属9个县委和1个市委。同年8月,五地委撤销,所属县委、市委划归新成立的中共平原省委领导。
书记 谷景生(1945.8–1946.6)
陶鲁笳(1946.6–1947.2)
谷景生(1947.7–1947.8)
杨 珏(1947.8–1948.12)
李琦(1948.12–1949.5)
杨珏(1949.5–1949.8)
副书记 李友久(1945.9–1946.6)
谷景生(1946.6–1947.6)
杨 珏(1947.7–1947.8)
张学孔(1947.7–1948)
宋玉玺(1948.12–1949.8)
高宗智(1949.5–1949.8)
(7)中共太行五地委(1945.8–1945.11)
抗日战争结束时,太行五地委下属涉县、磁(县)武(安)、林县、安阳4县县委。1945年11月,太行五地委与六地委合并为六地委。
书记 陶鲁笳(1945.8–1945.11)
副书记吕鸿安(1945.8–1945.11)
赵时真(1945.8–1945.11)
(8)中共太行六地委(1945.9–1946.6)
抗日战争结束时,六地委下属邢(台)西、武(安)北、沙河、偏城、邢台、武安6县县委。1945年11月,六地委与五地委合并为六地委,下属涉县、武安、磁县、林(县)北、安阳、武(安)西、偏城7县县委。1946年6月,六地委与五地委合并为新的三地委。
书记 王铮(1945.8–1946.6)
(9)中共太行六地委(1948.3–1949.5)
1948年3月,太行区党委重新组建六地委。六地委下属涉县、武安、磁县、沙河4县县委。1949年5月,六地委与五地委合并为行行署撤销五地委。
书记 张惠如(1948.3–1949.5)
(二)政权组织
1、太行行署(1945.11–1949.8)
解放战争初期,太行区未设行政公署,8个专署直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领导。1945年11月25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成立太行行政公署(简称太行行署),原太行区8个专署合并为6个专署,直属太行行署领导。太行行署初期设民政处、财政处、 建设处、教育处、司法处、总务处等工作机构。1946年12月,增设办公室、秘书处和警卫队。1948年5月,行署工作机构设有:秘书室、民教处、财政处、合作处、工商处、总务科。直属机构有:工商管理总局、冀南银行太行区行、太行公安局、太行实业公司、太行硝矿局、太行邮政管理总局、太行贸易公司、太行农林局、稽政局、路政局、长治市银行、邢台市银行。1948年5月,太行人民法院成立,受行署领导。
1948年5月以前,太行行署由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领导。1948年5月以后,受华北人民政府领导。
太行行署成立初期,辖6个专区、48个县、3个市。1946年6月,行署将6个专区调整为4个专区、3个行署直辖市、42个县。1947年3月,行署又将4个专区、3个直辖市调整为5个专区。1948年3月,又将5个专区调整为6个专区。同年8月,将二专区所辖榆次、大谷、祁县、寿阳、平定划归新成立的晋中区行署领导。1949年5月,再次将6个专区调整为5个专区。同年8月,太行行署撤销,所辖各专区、县和市分别划归新成立的山西省、河北省和平原省。
太行行署及领导人名录
主任 刘岱峰(1945.11–1946.4)
李一清(1946.4–1948.5)
裴丽生(1948.5–1948.8)
吕鸿安(1948.8–1949.8)
副主任 杜润生(1946.4–1947.7)
吕鸿安(1948.5–1948.8)
吴作民(1948.5–1949.8)
秘 书 长 武光汤(1945.11–1949.8)
2、太行行署下辖组织及领导人名录
(1)太行第一专署(1945.8–1949.8)
太行第一专署辖区及其变化与中共太行一地委活动区域及变化相同。1949年1月,太行一专区改称邢台专署。同年8月该邢台专署撤销,所辖县、市划归河北省。
专员 徐林汉(1945.8–1945.11)
宋尔康(1945.11–1946.1)
马适安(1946.1–1946.2)
武旋声(1946.3–1947.6)
常化知(1948.5–1948.12)
郭 良(1948.12–1949.5)
副专员 马适安(?–1946.1)
刘振邦(1949.5–1949.8)
宋群笠(1946.3–?)
孙寒光(1948.6–1949.8)
(2)太行第二专署(1945.8–1949.8)
太行第二专署辖区及其沿革变化与中共太行二地委的活动区域及其沿革变化相同。1949年1月,太行第二专署改称左权专署。同年8月该专署撤销,所辖县划归山西省。
专员 杨 雄(1945.8–1945.11)
杜润生(1945.11–1946.4)
樊雨生(1946.4–1948.5)
代专员 刘秀峰(1948.5–1949.1)
专员 刘秀峰(1949.2–1949.8)
副专员 范新三(1945.11–1946.4)
孙竹庭(1946.4–1947.3)
(3)太行第三专署(1945.8–1945.11)
太行第三专署沿革变化及其行政区域变化和1945年8月至1945年11月的中共太行三地委沿革及区域变化相同。
专员 武光汤(1945.8–1945.11)
(4)太行第四专署–太行第三专署(1945.8–1946.6)
抗日战争胜利后,太行第四专署辖黎城、平顺、长治、壶关、潞城5县。1945年11月,该专署改为大行第三专署。1946年6月,行第三专署并入太行第二专署。
专员 范文采(1945.8–1946.6)
(5)太行第三专署(1947.3–1949.8)
1947年3月,在长治组建太行第三专署,辖黎城、潞城、壶关、长治、平顺5县(市),1948年5月增辖陵川县。1949年8月,太行第三专署撤销,所辖各县、市全部划归新成立的山西省长治市。
专 员 孙竹庭(1947.3–1947.8)
侯国英(1947.8–1947.12)
姜纪五(1947.12–1948.12)
张天乙(1948.12–1949.8)
副专员 任映仑(1949.1–1949.8)
(6)太行第八专署–太行第四专署(1945.8–1949.8)
太行第八专署–太行第四公署沿革及其行政区划变化和中共太行八地委、中共太行四地委沿革及其工作区域相同。
专员 杜毓沄(1945.9–1945.12)
贾云标(1948.5–1949.1)
丁乃光(1949.1–1949.5)
耿其昌(1949.5–1949.8)
副专员 杨国平(1949.5–1949.8)
(7)太行第七专署–太行第五专署–太行第三专署–太行第五专署(1945.9–1949.8)
太行第七专署-太行第五专署–太行第三专署–太行第五专署的沿革及共所辖区划变化与中共太行七地委–中共太行五地委–中共太行三地委–中共太行五地委的沿革及其工作区域变化相同。
专员 艾秀峰(1945.8–1945.11)
李毅之(1945.11–1949.5)
侯国英(1949.6–1949.8)
(8)太行第五专署(1945.8–1945.11)
太行第五专署沿革及其行政区划变化与1945年至1945年11月的中共太行五地委沿革及其工作区域变化相同。
专员 何高明(1945.8–1945.10)
邓肇祥(1945.10–1945.11)
(9)太行第六专署(1945.8–1946.6)
太行第六专署沿革及其行政区划变化与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的中共太行六地委沿革及其工作区域相同。
专员 杜润生(1945.8–1945.11)
田裕民(1945.12–1946.6)
(10)太行第六专署(1948.3–1949.5)
太行第六专署沿革及其行政区划变化与1948年3月至1949年5月的中共太行六地委沿革及其工作区域变化相同。
专员 侯国英(1948.3–1949.5)
(三)地方军事组织
1、太行军区(1945.8–1949.8)
解放战争时期的太行军区,1945年8月至1948年5月隶属于晋冀豫军区;1948年5月撤销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察冀军区成立华北军区,太行军区隶属于新成立的华北军区。1949年8月,太行军区奉命撤销,所辖各军分区分别划归山西省军区、河北省军区和平原省军区。
司令员 秦基伟(1945.8–1947.6)
鲁瑞林(1947.6–1948.5)
赵辉楼(1949.6–1949.8)
政治委员 李雪峰(1945.8–1947.6)
赖若愚(1947.6–1948.10)
冷 楚(1948.10–1949.2)
陶鲁笳(1949.2–1949.8)
副司令员 黄新友(1945.8–1947.6)
赵辉楼(1945.8–1949.6)
鲁瑞林(1947.3–1947.6)
副政治委员 黄 镇(1945.8–1947.6)
王维纲(1946.11–?)
冷 楚(1947.6–1948.10)
袁子钦(1947.8–1948.5)
陶鲁笳(1948.10–1949.2)
参谋长 何正文(1945.8–1947.3)
鲁瑞林(兼,1947.3–1947.6)
王远芳(1947.7–1949.8)
政治部主任 袁子钦(1945.8–1947.7)
周光坦(1947.8–1949.8)
2、太行军区下辖组织及领导人名录
(1)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二军分区–太行第一军分区–邢台军分区(1945.8–1949.8)
抗日战争胜利后,太行第一军分区改称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二军分区。1947年8月,第十二军分区又改为太行第一军分区。1949年5月,太行第一军分区改称邢台军分区,同年8月,邢台军分区改归新成立的河北省军区领导。
司令员 胡震(1945.8–1947.7)
王远芳(1947.7–1948.6)
刘振邦(1949.4–1949.8)
政治委员 冷 楚(1945.8–1946.4)
赵武成(1946.4–1947.7)
周 壁(1947.7–1948.12)
刘 刚(1948.12–1949.2)
崔耀先(1949.2–1949.8)
(2)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三军分区–太行第二军分区–左权军分区(1945.8–1949.8)
抗日战争结束时,太行第二军分区和太行第三军分区合并为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三军分区。同年11月,第十四军分区并入第十三军分区。1947年8月,第十三军分区改称太行第二军分区,并划出部分县另组太行第三军分区。1949年4月,大行第二军分区改称左权军分区,同年8月奉命撤销。
司 令员 鲁瑞林(1945.8–1946.5)
邹善芳(1946.5–1949.6)
刘秀峰(1949.6–1949.8)
政治委员 刘建勋(1945.8–1946.5)
刘光耀(1946.5–1947.1)
于一川(1947.1–1947.7)
张惠如(1947.7–1948.1)
池必卿(1948.1–1948.8)
于林(1948.8–1949.8)
副司令员 邹善芳(1946.12–1947.6)
黄云山(1947.6–?)
副政治委员 张惠如(1947.1–1947.7)
(3)晋冀鲁豫军区第十四军分区(1945.8–1946.5)
1945年8月,太行第十四军分区改称晋冀鲁豫军区第十四军分区。1946年5月与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三军分区合并,称太行第二军分区。
司令员 韩卫民(1945.8–1946.5)
政治委员 于一川(1945.8–1946.5)
(4)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五军分区–太行第四军分区–焦作军分区(1945.8–1949.8)
1945年8月,太行第八军分区改称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五军分区。1946年5月改称太行第四军分区。1949年2月,太行第四军分区改称焦作军分区。1949年8月该军分区奉命撤销,所辖各县分别划归山西军区长治军分区和平原省军区新乡军分区领导。
司令员 黄新友(兼1945.8–1947.8)
韩卫民(1947.8–1949.3)
耿其昌(1949.3–1949.8))
政治委员 刘毅(1945.8–1947.8)
贾久民(1947.8–1949.3)
刘刚(1949.3–1949.8)
副司令员 安中原(1945.8–1947.12)
李逵久(1948.5–1949.3)
副政治委员 宋之春(945.8–1947.12)
朱玉学(1948.5–1949.31)
(5)晋冀鲁豫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太行第三军分区–太行第五军分区–漳卫军分区(1945.8–1949.8)
1945年8月,太行第七军分区改称晋冀鲁豫军区第十六军分区。1946年5月改称太行第三军分区。1947年3月改称太行第五军分区。1949年1月又改称漳卫军分区。同年8月,漳卫军区划归平原省军区。
司令员 霍建功(1945.8–1949.1)
陶国清(1949.1–1949.6)工
张开银(1949.6–1949.8)
政治委员 谷景生(1945.8–1947.8)
杨 珏(1947.8–1949.6)
李 琦(1949.6–1949.8)
副司令员 岳 彪(1949.3–1949.7)
副政治委员 佘积德(1947.7–1949.3)
(6)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七军分区–太行第六军分区–太行第三军分区–太行第五军分区–太行第六军分区–武安军分区(1945.8–1949.5)
1945年8月,太行第五军分区和太行第六军分区合并为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七军分区。同年12月,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七军分区改称太行第六军分区。1946年5月,太行第六军分区又改称太行第三军分区。1947年3月将太行第三军分区改称太行第五军分区。1948年9月,太行第五军分区改称太行第六军分区。1949年1月,太行第六军分区改称武安军分区。1949年5月,武安军分区撤销。
司令员 陶国清(1945.8–1947.8)
侯国英(1947.8–1949.5)
政治委员 陶鲁笳(1945.8–1947.2)
张惠如(1948.3–1949.5)
副司令员 张锡珩(1945.8–1947.7)
黄以仁(1946.12–1947.8)
副政治委员 吕鸿安(1945.11–1947.8)
赵时真(1945.11–1946.11)
谷景生(1946.11–1947.7)
(7)太行第三军分区–长治军分区(1947.8–1949.8)
1947年8月,太行军区组建太行第三军分区。1949年1月,太行第三军分区改称长治军分区。同年8月,长治军分区划归新成立的山西省军区领导。
司令员邢情魁(任职时间待查)
卜虹云(任职时间待查)
李 荣(任职时间待查)
政治委员 王谦(1947.8–1948.10)
任雷远(1948.10–1949.3)
贾 俊(1949.3–1949.8)
(四)群众组织
1、晋冀鲁豫职工总会–太行总工会
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职工总会延续至1947年3月,改称太行总工会。1949年8月,太行总工会、太岳总工会、华北总工会驻太原办事处共同,筹备成立山西省总工会。太行总工会随之撤销。
主席 曾寿隆(1945.8–1949.4)
赵国强(1949.4–1949.8)
2、青年组织
(1)太行区青年救国联合总会–行区青年联合(1945.8–1949.8)
太行区青年救国联合总会,始于抗日战争时期。1949年4月,太行区各界青年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了太行区青年联合会。1949年8月,太行区青年联合会奉命撤销。
主席 卜虹云(1945.8–1949.8)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太行区筹备委员会(1949.1–1949.8)
根据中共中央于1949年1月1日发出的《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1月28日成立太行区筹备委员会,在中共太行区党委的领导下负责太行区的建团工作。1949年8月,因太行区撤销,青年团太行区筹备委员会随之撤销。
主任委员 卜虹云(1949.1–1949.8)
副主任委员 孟宪德(1949.1–1949.8)
(3)太行区学生联合会(1949.1–1949.8)
根据中共太行区党委1948年12月7日《关于成立太行学联的通知》,1949年1月18日至28日召开了太行区学生代表大会,太行区学生联合会成立,并选出执行委员。同年8月撤销。
主席 李桂荣(1949.1–1949.8)
3、妇女组织
太行区妇女救国联合总会一太行区妇女联合会(1945.8–1949.8)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太行区妇女救国会下属8个专区妇联会。1945年11月,因太行区行政区划调整,太行区妇救会下属6个专区妇救总会。1946年4月,太行区再次调整行政区划,太行区妇救总会下属4个专区妇救总会。1947年3月,太行区第三次调整区划,太行区妇救总会下属5个专区妇救总会。1948年上半年,太行区妇救国总会改名为太行区妇女联合会。太行区妇联会下属6个专区妇联会。1949年8月,太行区妇联会奉命撤销,下属各专区妇联会别归山西、河北、平原3省妇女组织领导。
主席 陈舜英(女,19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