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开基人—开辟新根据地

张镰斧:“1938年秋,部队挺进冀鲁豫,在道口、清风、曹州、威县、南宫、高唐、滑县一带,协助地方党委开辟根据地。这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在六八八团团长韦杰、政委何柱成、政治处主任陈力的领导下,开展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打土豪,打汉奸,打反动会道门,建儿童团,妇救会,发展武装建立政权的工作,协助地方建立根据地。”

在温塘战斗前,张镰斧还是个准孩子兵时,就已经在七七事变后抗战参军的第一时间(头三个月),即看到了老同志们是如何大力做群众工作、如何抓紧时间一面作战一面开辟晋察冀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打胜仗的紧迫情景。

张镰斧入党之后,随着战时政工职务的不停变动,作为主力部队,有了更多的机会直接跟随部队老红军首长,不断执行协助地方党委开辟新根据地的战斗任务。从这一刻起,他的一生都在党的领导下做人民群众的工作,而且多时段的多层次的参加开辟新根据地和新建(抗日)政府的初创工作。

一二九师挺近太行山

这些比较集中的专项任务时间段计有:抗战期间1938年秋后约一年多时间;1943年秋至1944年春约半年时间;解放战争期间1947年10月约二个月时间;1950年1月至12月约一年时间。解放后1954年至1957年约三年时间。总计有约五年七个多月的时间。

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帮助群众、急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革命向前进,生产长一寸,他时时刻刻都离不开人民群众了。即便几十年后进入了全国政协团队,后来又开始了离休后的闲散生活,依然与人民群众紧紧相依。

1937年11月8日,抗战期间,随着日寇铁蹄残酷局面的层层浸入,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师部在山西省和顺县石拐镇召开干部会议,进行坚持华北抗战的动员,传达贯彻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创建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边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具体布置开展了游击战争的各项工作任务。这次会议不仅在一二九师的发展历史上,而且在整个八路军的发展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石拐会议 纪念馆

刘伯承说:“石拐会议其实是一二九师的第一次战略展开。”

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当时还很弱小的八路军的心目中,越来越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没有稳固的抗战根据地,就没有抗战队伍的生存空间;没有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绝大多数参加抗战的人民群众,也就不会有抗战的最终胜利!

回望中国早期革命史,八一南昌起义部队没有根据地,只能是不停地奔波转移,越打人越少。毛泽东秋收起义成功后,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而长征最苦就苦在全面丢失了根据地,一直被敌人围追堵截往死里打,直到有了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和全面抗战才重新有了落脚点和出发点。

就此而言,张镰斧参加八路军、加入革命队伍之后,再苦再累再危险也是幸福的!
因为这时的他们有了“北斗星”毛泽东,有了红色基因革命文化,有了陕甘宁边区革命大本营根据地,有了中国共产党确立和领导的首先要在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这第一大任务,抗战的目标、方向和任务都是非常明确和正确的。

张镰斧一参军,就参加了这项伟大而神圣的工作,在血与火的的抗日战争锤炼中,基本都不会再走弯路了。

涉县

这是因为,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根据中国革命的特点,深入浅出地分析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前途,反复阐述建立、巩固和发展农村根据地。他曾经形象生动地比喻道:革命要有根据地,就像人要有屁股,人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据地,才能够有地方休整,恢复气力,补充力量,再继续战斗,扩大发展,走向最后胜利。

=================================

从国共合作形成抗日统一战线,红军改编之前,毛泽东已经洞察抗日战争的残酷性和长期性。当时在陕北的红军总共不到8万人,改编为八路军后,进入编制能够上前线的只有3个师4.5万人。在敌强我弱、统一战线又很薄弱的最初态势,如何积蓄力量,生存发展,坚持抗战,赢得胜利?把侵略者赶出中国?都是关乎红军和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毛泽东说:“我们的方针最基本的是持久战,不是速决战,持久战的结果是中国胜利。”持久战就需要人民群众大规模的参加,这既是现实的弱点,又是今后的任务,要把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根据地青年踊跃参加八路军


在全面抗战、持久战的认识基础上,毛泽东又根据陕甘边区创建根据地的成果,提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坚定主张。他说,红军的基本任务是:创造根据地;钳制和相机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保存和扩大红军;争取民族革命战争领导权。

为此,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和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

为了让八路军新四军广大指战员都明白这个战略方针,毛泽东还常打比方说:“红军开展游击战争和创建根据地好比围棋中的做‘眼’,我们已采取‘山雀满天飞’的办法,撒出了大批干部,到华北敌后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我们的主力部队到华北,要像下围棋一样做几个‘眼’,‘眼’要做得活,做得好,以便和敌人长期作战。”

张镰斧所在六八八团部分部队,就是根据这个原则,被“撒”到了华中新四军抗日战场。

为坚持敌后的长期游击战,毛泽东一再强调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性,并多次以下围棋作比喻:“在这个‘做眼’的问题上,表示了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之战略作用的重大性。这个问题,提在抗日战争面前,就是一方面在全国军事当局,又一方面在各地的游击战争领导者,均须把在敌后发展游击战争和在一切可能地方建立根据地的任务,放在自己的议事日程上,把它作为战略任务执行起来。”

张镰斧所在部队正是这样“作为战略任务执行起来”,一而再再而三的分兵,奔赴各个抗战地区,开辟、保卫、建设新的根据地,与敌周旋战斗。

抗战时,这种不急于“吃子”,而是积极主动地在日军占领区的“窝里”“做眼”。随着战局的不断发展,曾经不可一世的日军就不得不龟缩在大中城市和交通线上,被大大小小、村村县县、明明暗暗的无数山区平原抗日根据地反包围,等待日本侵略者的命运只能是覆灭。


坚决执行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张镰斧先后所在的一一五师、一二九师部队不断分兵重组,积极深入敌后,动员、组织和武装群众,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军)相结合的人民武装力量体制,积极地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在这个过程中,张镰斧先后参与了多个根据地的创建,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抗日的前线。

“兵民是胜利之本”,根据地就是兵民的坚强堡垒。

他们不分军队和群众,不分男女与老幼,不管是在平原还是山地,都积极投入到反对日寇“扫荡”“清乡”“蚕食”的斗争中,他们曾经到过并战斗的地方,抗日军民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认真实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创造出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等多样战法,演绎出“无处不战、无时不战”的战争奇观。

我们从张镰斧的自述中,可以看出他所在部队的行动轨迹是曲折、分支、跳跃的,忽而北,忽而南,忽而东,忽而西,靠两只脚大踏步的反复大机动大穿插,活动范围可以纵横晋冀鲁豫地区的数千平方公里。这都说明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根据地和游击区是在不停的扩大。他们在以黎城和晋东南为出发点向外线扩张,建立根据地和进行战斗的过程中,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加到抗战中来,筑建真正的人民群众铜墙铁壁。而他们开展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打土豪,打汉奸,打反动会道门,建儿童团,妇救会,发展武装,建立政权的工作,显然都是在“协助地方建立根据地”!
而这正是张镰斧在整个抗战过程中所做的核心工作。

太行根据地的儿童团

据一些大致统计,八年全面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抗击了64%的日军和95%的伪军,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军52万余人,伪军118万余人。到1945年春,全国已有18个解放区,总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共有人口9550余万人,正规军91万人,民兵220万人。

(浏览 678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