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三鸿儒

桃园三结义,太行三鸿儒。

“三”表示结实,三结义表示相识于微时。

三鸿儒亦然。

但这次,另两位鼎鼎大名,是为主人公出场助阵的。主人公史纪言,小云姐说,是山西第一大鸿儒。

这话听了让人吓一跳,要怎样的人物,才当得这个名号?!小云姐的理由是:中国出版总署出版的《中国名记者》第五卷,山西只有史纪言一人入选。他创办了山西日报,在解放太原的第三天,第一张山西日报出版,毛泽东主席题写报名。他培养了很多新闻界名人,比如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有影响的报人李庄、安岗、何微、吴象、赵正晶等等,都是在战争年代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华北《新华日报》培养起来的。他们写的怀念史纪言的文章,内容翔实生动。当时的《新华日报》社长兼总编就是史纪言。

小云姐的散文,常常予人小说般丰赡的情节和波澜,她这次起头似平实奇,接下来更有《史纪言与山西日报》《报人笔下的史纪言》,隐隐已听到风雷。

多谢小云姐青眼,这次新作,依然交由老家先刊。各位老乡,接下来的日子,敬请期待

太行三鸿儒

略记史纪言、王中青和赵树理的文道书缘

图文丨刘小云

刚刚知晓,史纪言与王中青、赵树理是同学,而且是生死之交。史纪言是中共山西省委常委、秘书长,王中青是山西省副省长,赵树理是著名作家。

跟他们有一种不陌生、不遥远的感觉,因为从小就敬仰他们这些革命老前辈。

他们都生长在高高的太行山上,史纪言,黎城人;王中青,长治人;赵树理,沁水人。1925年,史纪言、赵树理同时考入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同班。次年王中青考入该校,低一班。因为都优秀,爱读书,他们在学校图书馆里交朋友。

他们喜欢的作家有鲁迅、成仿吾、郑振铎、矛盾、叶圣陶,他们喜欢阅读的刊物有《新青年》、《向导周报》、《前锋》、《小说月报》和《创造周报》。

正因为如此,他们都成为热血青年,都倾向革命。学校党组织领导学生开展的“驱逐腐败校长姚用中”的活动,他们仨都是积极参与者。赵树理还遭到国民党山西省党部的镇压,被迫逃离,旋即又被捕。

我在《百年史纪言》一书中,看到一幅照片,一群学生的合影,济济人头。那是赵树理于1930年6月在太原出狱后,又回到长治来看望同学们。

1930年赵树理回到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与同学合影

他自己还在照片上写下了一首诗:

萍草一样的漂泊,

或许是我们的前程,

此间一度的相聚,

不知何时再会?

朋友们啊,

我们的归宿,

让我们分头去找。

01

1930年7月,赵树理流浪在太原,靠什么生活呢?靠他的笔头子。写讲义,每张可收入八分钱,一天可写三张;他还曾代一位中学教师批改语文卷,也会有微薄收入。

当年10月,史纪言、王中青来到太原,何因?原来,在学校有人告发他们带头闹学潮,学校以“图谋不轨,蓄意捣乱”之罪名将他们开除。到太原,也是来谋生的。他们投奔的,当然是赵树理。

有一个夜间,赵树理写出一首旧体诗《打卦歌》,写一个侠义流浪青年问卜,讽刺他们所处的黑暗社会。他念给史纪言、王中青听,他们也觉得挺好,史纪言还一字一句抄了下来。

次年1月,逃难到北平的史纪言顺便将这首诗署名“野小”的诗投给《北平晨报》,1月14日,“北晨艺圃”副刊发表。

彼时,赵树理25岁,史纪言21岁。史纪言回忆,赵树理的创作生涯是从《打卦歌》开始的。

1931年夏,史纪言考入山西大学教育学院,次年,王中青也考入。教育学院是公费教育,每个学生每月发5元膳食费,全部讲义和部分课本由学院供给。

这里是贫困青年上大学的唯一希望。

他俩用课余时间,编辑《山西党讯》副刊“最后一页”,稿费千字五角钱。他们很巧妙地利用这块阵地,宣传进步思想,大量刊登进步的文艺作品,赵树理有了发表作品的园地。

用现在的话说,他有了展现自己作品的平台,他的长篇小说《有个人》于1933年12月5日至21日,连载在此。这是赵树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的中长篇小说中唯一能完整保存下来的一部。

史纪言是在澡堂里通读这部长篇小说的,故事感动了他,他想让读者“先睹为快”,决计发表。

还是在这个园地里,史纪言发表《文坛情报》,着重推出赵树理,他写道:赵野小,又名尚在,在太谷某小学任职,对大众文艺研究甚力,在本刊发表了《铁牛的复职》、《盘龙峪》、《有个人》等小说,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就在这块田园上,赵树理还发表了《我也谈谈创作》、《神经质的文人》、《欧化与大众化》、《呜呼,李长之教授》、《给青年作家》、《糊涂县长》、《忧心的日子》等作品。

赵树理给副刊写稿,每月能有三、五元的收入,最多的时候有十元收入,基本能解决吃饭问题。

由于《山西党讯》是国民党的刊物,发表作品要符合国民党的指导思想。赵树理做不到,甚至在唱反调,所以不得不用笔名,诸如野小、黑丑、尚在、孔仰圣等。

国民党山西省党部还真派人来追查,他怕连累史纪言和王中青,欲躲开,却又神不知鬼不觉,跳进了海子边。

被救后,是史纪言雇一辆三轮车把他拉回来的。随后,史纪言在《山西党讯》上发一消息,迷惑了国民党山西省党部,此事告一段落。

02

1935年夏,史纪言大学毕业。次年王中青大学毕业,适逢长治成立“上党乡村师范学校”,聘史纪言为代理校长,王中青为教导主任。

而他们第一时间想到了赋闲在家的赵树理,特聘他来校任教,主教国语,月薪大洋贰拾圆。

这所学校位于长治城西北的北寨村,他们来到后,这里便成了长治牺牲救国同盟会的一个据点,地下党的领导者在这里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

赵树理来到后,组织了一个话剧团,到各县区宣传抗日,他们先演出了赵树理创作的《打灶王》,赵树理亲自导演,自己和儿子大湖都参加演出。

他们还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王中青扮演老头,赵树理伴奏。

七七事变后,学校停办,史纪言、王中青和赵树理带领部分师生参加了八路军、决死队。

几年之后,史纪言和赵树理又相逢在《新华日报》,老友相见,自然要亲热一番。

他们与王中青所在的太行区党委不远,三位老同学还是要经常交心。史纪言和王中青都支持赵树理的大众化创作。

一年间,赵树理又写出了《警告亲日派》、《茂林根》、《神枪手刘二堂》、《再生录》、《李二嫂的炉边闲话》、《万象楼》等。史纪言在《抗战生活》曾发表社论《通俗化“引论”》,支持通俗化创作。

1943年秋,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出版,他成了解放区著名的作家。史纪言和王中青对赵树理一是祝贺,二是鼓励,三是敲打,要求他防备自满,继续前进。

1944年11月间,“太行区首届杀敌英雄劳动模范大会”,作为太行新华日报社长的史纪言当然要来参加。

大会结束时,请了襄垣县剧团演出《小二黑结婚》,露天剧场上,人们都已就坐,而作者赵树理却被警卫卡在门外,原因是他没有证件。

史纪言一再跟警卫说,他是我们记者团的,但是,警卫把枪栓拉得直响,很严肃地对史纪言说:没有证件一律不行。

史纪言跑进跑出,找了不少有关人,好说歹说,才让赵树理进去。那天赵树理也真恼火了,说:《小二黑结婚》还没开演,倒差点把《小二黑结婚》的作者枪毙了!

要知道,那天赵树理穿的是什么——

一条破棉裤,裤腿脚下露着棉絮;

一件旧棉袄,后背掉了一大块,据说是反扫荡时,被树杈子撕掉了;

腰里扎根布条子,头戴一顶旧毡帽。

哪里像个著名作家?从那次开始,为了不再发生类似情况,史纪言走到哪里都会带上他这位老同学。

赵树理就是赵树理,从来都是农民装扮,随时能与乡亲们打成一片,乃至作品不断。甚至有很多人记住了他作品中那些绰号,因为这些绰号特别形象,所有的原型都在人民群众中。

史纪言甚至对大家说过,赵树理吃苦耐劳,干了不少好事,就是因为不修边幅,常引人怀疑,同志们要多关心他一点。

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史纪言和王中青留在山西,赵树理进了北京。但是,他们的联系从未间断,当然是靠书信啦。

三位笔杆子,书笺往来,一如既往亲切。

赵树理每有新作,最早分享的还是史纪言和王中青。他们会很快写出推介和评论。赵树理的《三里湾》出版后,史纪言和王中青都在报刊写重头评论。

王中青的评论文章先于1958年11月号《人民文学》发表,后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62年再版发行。1959年,史纪言写出《赵树理同志二三事》,在6月号《火花》上发表。

赵树理被调到北京工作,担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等职,主编《说说唱唱》。

但是,他愿意回到大众中,继续深入他熟悉的农村。于1964年调回到山西省文联。为方便深入生活,他还兼任中共晋城县委副书记。

1970年9月23日,赵树理戴着“反动作家”和“叛徒”的帽子含冤去世。

1978年5月,《诗刊》、《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先后发表了赵树理的遗作《十里店》等,有了赵树理冤案昭雪的信号和步骤。

史纪言在恢复工作后,连续写出了《赵树理同志的作品与生平》(原载《山西文史资料》第十三期)、《赵树理同志生平纪略》(原载1981年1月《汾水》)、《赵树理,自学成才的典范》三篇文章,详实介绍了赵树理的一生和他们之间的友谊。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赵树理的生平与创作》一书时,史纪言又责无旁贷为此书作序。他含泪而写的长篇七言诗《忆赵树理同志》,被收入《现代咏晋诗选》。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赵树理和山西省文化界名人合影

前排右起:史纪言、王中青、赵树理

三位太行之子,虽未有桃园结义之盟,却有终生追求之境界和信仰。如今,他们又在泉下相会,三支椽笔永不生锈,光照人间!

作者丨刘小云

刘小云,中国金融作协、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散文学会、山西省作协、山西女作家协会、山西散文学会会员,山西诗词学会顾问、山西杏花诗社副社长。

(浏览 1,550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