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始建于1942年的漳南渠是黎城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用勤劳勇敢的双手“抠”出来的一条自流灌溉水渠,更是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改造山河、造福百姓的伟大壮举。
1942年,日本侵略者加紧对我华北根据地进行扫荡,残酷地实行其”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与我根据地军民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八路军一二九师指战员们,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出色地进行了神头岭、申家山伏击战、黄崖洞保卫战等战役,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保卫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1942年,太行区旱象严重,灾情弥漫,加上日寇和国民政府军的严密封锁,使我根据地出现了暂时的严重困难。当时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毛主席“组织起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坚持抗日、夺取胜利”的号召下,实行了“减租减息”,开展了“生产自救、抗灾渡荒”的大生产运动。
? ?《漳南渠志》主编 王喜田
我们黎城出现了旱情,我们敌占区河南逃荒上来很多难民,涌进我们解放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为了解决当时的灾情问题,就决定修漳南渠。
当时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和太行区党委,先后拨款148万元,小米26.4万斤,组织从河南、河北敌占区逃来的灾民和驻地群众与子弟兵共同破土开渠。
《漳南渠志》主编 王喜田
采取的是以工代赈的办法,难民是一天发三斤小米,吃一斤留下二斤,捎回救济家人,我们本地参与的这些农民,一天补助一斤粮食。
修渠过程中,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等首长在百忙之中来到工地,与修渠军民并肩劳动、搬石运土、垒堰筑坝。经过四个多月的时间,在浊漳河两岸修起了两条水渠,总长23.5公里,可浇地4000余亩农田。
? ?《漳南渠志》主编 王喜田
我们通水的那天,当地人民喊出了共产党万岁。
漳南渠的建成,使当年粮食获得增产,度过了灾年。为了感谢共产党的恩情,纪念一二九师在抗日战争中的卓越战功,太行人民特意把漳北、漳南水渠上建造的4座石头渡槽桥,以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在修渠中英勇献身的东社民工程省贤名字,分别命名为”小平桥”、”秀峰桥”、”伯承桥”、”省贤桥”。
?《漳南渠志》主编 王喜田
这叫党政军民四桥,充分反映出当时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我们党政军民团结一心,共同克服困难,在太行山建立了第一条太行渠,战胜自然灾害,在我们黎城传为佳话。
漳南渠的建成是党领导的八路军与黎城人民并肩作战,改造自然,引漳上岸,造福人民的伟大创举。它开启了利用漳河水灌溉农业,发展水利事业的先河。如今,漳南渠仍然润泽着当地百姓,是红色黎城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黎城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徐向东
有一句话就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这里也是浇地不忘共产党,我们到1966年全县大面积兴修水利,实际上都是在当时的“四桥精神”的鼓舞下,我们克服一切困难,用10年时间修了三条灌渠,现在这三条灌渠覆盖全县17万亩的土地。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长治广播电视台):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漳南渠:军民共建第一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