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两天
有一部电视剧火了
开播第一天就圈粉无数
无数个在历史课本上出现的人物
在剧中变得鲜活起来
这部剧就是《觉醒年代》
?
?
?
《觉醒年代》剧照
该剧以“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的革命故事为线索
更有网友直呼
这部剧“简直是北大的校庆片”
“北大人才济济,实在太让人羡慕嫉妒了”
?
北大成为了青年人觉醒的重要阵地
在北大
青年人为中国寻找出路的
种种探索和思想交锋
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
收视率第一,主演和观众这样说
在豆瓣评分中,《觉醒年代》始终保持着8.7分的高分,评分还在一路看涨。据相关数据统计,该剧在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率排名第一。随着故事的推进,一批批革命青年也将渐渐通过《新青年》而相遇相识相知。
陈独秀办杂志时不惜卖字筹款的窘迫、李大钊帮助工人和青年学生的慷慨和不拘小节、毛泽东首次接触《青年杂志》时在雨中的慷慨陈词、蔡元培茫茫大雪中三顾茅庐的求贤若渴……
《觉醒年代》剧照
全剧将宏大叙事和底层叙事相结合,通过生动的细节去凸显人物,既有先觉者们看世界的格局视角,也有他们温暖活泼生活化的一面,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前辈们的伟大抱负与孜孜以求。

《觉醒年代》的主演们
对于这段历史
有哪些自己独特的感想呢?
北大官微今天独家放送
一起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张桐 饰 李大钊




胡适对我来说是个难度很高的角色,他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时,正留学美国,这篇文章带来的争议,一直延续到他回到北京、到北大任职。如何演绎好他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合作,以及后来在政治信仰上的决裂,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我个人收获良多。


随着剧中人物形象的不断丰满,我对蔡元培先生的敬意便更深。1916年底,蔡元培临危受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厉行改革,主张兼容并包,展现着大师的度量。在他的主持下,北大学者云集,逐渐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及马克思主义在国内传播的最初基地。


提起鲁迅其人及其文学作品,想必家喻户晓。但鲁迅为北京大学设计校徽一事,我却是进组后才知晓。三人成众,开启民智,从过去到现在,都映射着北京大学的责任与担当——做国家与民族进步的脊梁。饰演鲁迅,是我莫大的荣幸,也是莫大的鞭策与激励。


我在《觉醒年代》中饰青年毛泽东。与我而言,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既是挑战,更是收获。青年毛泽东物质生活困窘而精神世界富足,在北京大学,他接触、了解并最终信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切与北京大学兼容开放的学术思想、学术环境密不可分。


在剧中,辜鸿铭先生是一位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同其他教员、年轻学生的每一场辩论,都推动着对传统文化的扬弃。立足本国文化,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和精神,对我有极大触动,相信对观众们也会有所启发。


刘半农先生在剧中并非主角,但透过本剧,仍能体会到刘半农先生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我之文学改良观》一文对文学改革见解深刻,刘半农先生被蔡元培校长破格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引领新文学的潮流更是体现着北大的思想革新。这种鼓舞至今仍使人泪目。


沈尹默先生在剧中的戏份不多,但处处都能体现其重要性。在蔡元培先生改革北大之际,沈尹默先生积极参与,后加入《新青年》担任编辑。不论在北大或是新文化运动、《新青年》中,沈尹默先生都留下了极富美学意义的色彩。
目前《觉醒年代》已播放至16集
小北拾取目前的有关部分剧情
带大家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看看北大视角中的觉醒年代
随着剧情的进一步深入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等
那些与北大有关的故事
还等待着我们继续解锁
《新青年》:燎原的星星之火
?

陈独秀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盏明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就是这样一本杂志,让全中国的有志青年们都被新文化、新思想、新科学感召。
得知陈独秀创刊,彼时正在日本留学的李大钊拿着《青年杂志》激动万分,唤醒民众的思想觉悟,也是他一直想做的事。
点击图片,查看文章《<新青年>六大主编》
1917年,《新青年》随陈独秀受聘北大而迁至北京。胡适、钱玄同、沈尹默、刘半农、陶孟和、李大钊、高一涵……随着众多北大教师的加入,在北大迅速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编者为核心的革新营垒。
《觉醒年代》中,陈独秀与蔡元培探讨北大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认为北大是宣传民主科学的绝佳舞台。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相结合,使北大成为宣传民主科学的绝佳讲台,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的潮流,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了高潮。


北京大学: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


《觉醒年代》视频片段:蔡元培先生的任职演说
新文化运动引起了新旧思潮的激烈对抗。而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大为各种学术观点的碰撞与交锋提供了空间,为新思潮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可能。
?
《觉醒年代》中,蔡元培邀请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
蔡元培曾三顾茅庐请陈独秀去北大担任文科学长。剧中,他次次从雪中而来,穿过长廊撑开伞,抖落一伞的积雪。陈独秀问,您怎么找到这儿了?蔡元培答:我总能找到你。求才之诚,可见一斑。
1917 年,蔡元培请鲁迅为北京大学拟一章,鲁迅欣然答应。鲁迅所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中间为变形的“北大”二字,是三个“人”字,加以圆形边框,简练,大方,圆润。
?
《觉醒年代》中,蔡元培请鲁迅设计校徽
?
北大校徽凝聚了鲁迅对北大的希望,对青年人的生命自由发展的希望。剧中,蔡元培对鲁迅说,“我相信你为北大设计的校徽,北大的学子,会世世代代地佩戴下去,永不褪色。”
1917年,鲁迅为北大设计校徽
1918年11月底,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在中央公园发表著名演讲《庶民的胜利》。次年,他在《新青年》发表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20年起,李大钊在北大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现代政治问题。

?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基地的北京大学,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向、同行,早已将使命与精神融入骨血,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觉醒年代》剧照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百年初心!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北大之最:在中国最早成立学习、研究 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
《新青年》六大主编
画说北大 | 蔡元培校长与北京大学
百年初心!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鸣谢:北京北广传媒影视股份有限公司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校史馆、北京大学档案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独家!觉醒年代与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