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联合声明,但中美仍达成共识

在阿拉斯加两天三场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周六落下帷幕,这不仅是美国政局进入“拜登时代”以来的首场中美高层级面对面战略沟通,更因会晤的“戏剧性”情节引发了国际国内热议。中美这场战略对话除了“火药味与戏剧性”,还有哪些弦外之音值得品读?美国人的“小动作”背后有着怎样的战略意图?布林肯与沙利文又是否听懂了杨洁篪与王毅的“超时讲话”?作者打算先从三个问题的解答开始讲起。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吴蔚

直新闻高级主笔,深圳卫视特约评论员

没有联合声明,但中美仍达成共识

一.“没有联合声明”的中美战略对话谁是“赢家”?

笔者留意到,会后许多中外媒体不约而同使用了这样的标题:阿拉斯加,没有联合声明。是的,一场高层级外交对话结束后,会晤双方共同发表联合声明是一项体现双方共识与双边关系的阶段性外交文件。但尽管中美此番没有发表联合声明,却不代表双方并没有形成一些共识。某种意义上看,我认为这样的标题才是完整且严谨的:阿拉斯加没有联合声明,中美却依然取得了共识。

但我必须承认,这是一场双方都在用力宣示各自立场的“对表会晤”。对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重新确定双方存在哪些共识,更在于承认双方存在哪些分歧,并且彼此都意识到要合理管控这些分歧,不让分歧扩大为矛盾、矛盾升级为冲突。对于上任不足百日的美国拜登政府而言,这是尤为重要的。杨洁篪在会晤时、会晤后均反复陈明:这场对话沟通是为了贯彻中美两国领导人除夕通话的共识,也就是不冲突不对抗,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处理中美关系。

细看由新华社发布的中方通稿,描述这场对话时使用了“坦诚、深入、长时间、建设性的沟通”,在概括这场会晤的取态时使用了“双方认为对话是及时的、有益的,加深了相互理解”的表述,这就是总基调。

我留意到,中方的通稿里大量使用了“中方表示”、“中方强调”、“中方指出”的表述。这说明在这场中美战略沟通里,中方花费了不少时间与篇幅将中国对党的领导与国家政治制度选择、国内建设与治理、中美关系的总体判断、中方的倡议、中方的底线、中方赞成的与反对的、中方对重大国际地区问题的思考与对策,都向美方进行了详细阐述。这其实是在告诉美国方面:你正在与一个怎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打交道。

在第三场会晤结束后,中方代表团回到酒店驻地,王毅主动在酒店大堂里等待乘坐另一辆车的杨洁篪。现场记者问王国委:什么时候召开记者会,打算谈些什么?王毅回答道:我先和老杨商量一下。大家不要忘了,“2+2对话”的妙处就在于,中美双方的“双人组”一定是有角色分工的,在谈判桌上你谈什么,我谈什么,自然是有所侧重并且经过事先谋划。因此大家在中方记者会上看到,杨洁篪与王毅的先后发言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此次中方会谈的总体基调。

值得注意的是,王毅的金句提及“不能单方面拉单子、提要价”。恰好就在美方“双人组”的记者会上得到了印证。布林肯与沙利文不约而同地谈及了“新疆、西藏、香港、台湾”这些涉及中国内政的事情,这倒是与他们在第一场会晤“不遵守最基本外交礼仪”的拙劣表现首尾呼应。

总体上看,我认为中方在这场对话会上的表现全面优于美方。一方面中方的论述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增量,给世界传递了更多“确定性”的正能量。另一方面,中方也借此机会向世界展现出了:一个大国在外交舞台上该有的样子。道义在我,礼节在我,民心也在我。

中国的外交家们,不辱使命。

没有联合声明,但中美仍达成共识

二.美国人的“小动作”为什么很Low?

外交舞台上双边会晤的“开场环节”一般是主动向媒体开放的,这是一个双方代表团刚刚落座,板凳还没坐热的“暖场时刻”。一般来说,会晤双方的核心成员会借此机会当着媒体记者的面,在镜头的记录下主动展现国家诚意与个人魅力。

这一场中美战略对话会同样也不例外,双方事先商定中美的“两人组”各有一个简短的开场白。美方作为东道主自然是先开麦讲话。我原先推测,布林肯会展现他的“美式幽默”,主动提议比如“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希望能够带杨主任与王国委去打猎,尝一尝阿拉斯加的烤鹿肉”。

但布林肯与沙利文却板起脸唱起了双簧,主动谈及中国内政问题,像新闻主播一般堂而皇之地“口播”美国那套所谓“应盟友之敦促,对中方予以关注”的结盟主义理论。这是赤裸裸的Ambush(偷袭),妄图当着国际媒体记者的面给中方一个“下马威”。在国际外事惯例中,美方的这种做法就叫“不讲武德”。所以,这才是杨洁篪主任不得不越过“暖场环节”,直斥“我们把你们想得太好了,以为你们会遵守基本的外交礼节”的缘由。东道主“不讲武德”,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自然也不再客气,杨洁篪掷地有声的15分钟脱稿讲话在国际上形成了“现象级传播”。

在这里我想补充一点:为什么外交会晤需要“暖场环节”?在我看来,这种展现友好姿态的开场白并不是徒劳无益的“伪善”,它是一条友谊的“安全绳”。哪怕双方关起门来吵得面红耳赤,双方会后还是会以友谊为准绳尊重彼此的国家立场,哪怕所谓的“谈崩”了,双方的沟通渠道也仍然会是畅通的。

就以特朗普执政时期中美之间最剑拔弩张的“经贸谈判马拉松”为例:无论是在钓鱼台国宾馆还是在白宫的罗斯福厅,中美双方都是寒暄着入座,微笑着离开。这才是大国外交该有的定力与淡然。

而拜登麾下两位外交官的表现,令我大跌眼镜:他们的格局相比之下还是小了。

没有联合声明,但中美仍达成共识

三.杨洁篪与王毅的“超时讲话”其实是在讲什么?

我先谈谈美方的这个“小动作”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战略意图。事实上,美方这个“不讲武德”的“小动作”背后有着一个完整的“大动作”。布林肯出任国务卿以来的首次外访定在了美国在亚太的两大盟友:日本与韩国。与他一同出访的还有刚刚入主五角大楼的国防部长奥斯汀。

此前有媒体推测:拜登政府尚不知道该如何制定中国政策,因此打算先去听听中国邻居日本韩国怎么看。在我看来,美方何尝不是假惺惺摆出了一副倾听盟友声音的所谓“低姿态”,并以此为由在阿拉斯加现场向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发难。而美方的这套外交戏码却在韩国这一站掉了链子。韩国方面完全没有像日本那样卑躬屈膝配合美国的表演,文在寅总统稳坐青瓦台目光所及谈的都是朝鲜半岛局势。

虽然美国的这出戏演砸了,但我们还是要警惕美方的这个“大动作”:拜登政府很可能正在将中国打造为一个“共同的对手”,用以聚拢那些离心离德的传统盟友。就算没有问题,也要主动制造问题,拿新疆、西藏说事儿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这是拿中国“过桥”,实现所谓的“美国回来了”。

那么杨洁篪与王毅的一席话,布林肯们又是否真的听进去了呢?遗憾的是,我认为很有限。我留意到沙利文在“超时讲话”时揶揄中方“双人组”是在Lecture(讲课),我很遗憾地看到,美国民主党的精英们仍然没有放下他们的傲慢与偏见。

在我看来,杨洁篪与王毅脱稿讲话的信息量足够美方研究很久。这不仅仅是一个“应激反应”下捍卫中国国格与立场的驳斥演说,更是一次以“你们正在与这样的中国打交道”为主旨、脱胎于“四个自信”理论的《中国的底色与底气》演讲。

没有联合声明,但中美仍达成共识

会议现场,图片来源:新华网

杨洁篪以内政为切入点,谈到了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谈到了“十四五”与2035年远景规划,谈到了中国所遵循和维护的国际体系与秩序,谈到了“美国有美国式的民主,中国有中国式的民主”,谈到了“美国人民当然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也是伟大的人民。难道我们吃洋人的苦头还少吗?难道被外国围堵的时间还短吗?”,“只要中国的制度对头,中国人民是聪明的,要卡住我们是卡不住的”。

杨洁篪主动提及美国国内根深蒂固的人权问题,包括“黑人的命也是命”。这是十分巧妙的地方,因为拜登与哈里斯之所以胜选,少数族裔的人权问题给了他们莫大的助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方开诚布公地指出了美国内政存在的问题,以一种对方听得进去的“低敌意模式”进行讲述,这就是中国外交的“巧实力”。

如果我是一名美国媒体的编辑,会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杨洁篪与王毅的讲话主旨:We have come this far and where will you go, my friend?(中国筚路蓝缕一路走来,那么我的美国朋友你将去往何方?)这就引出了我认为这第一场会晤中方最耐人寻味的一句话:“我们希望两国能把各自的事情办好,而不是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在我看来,中方一语道破中美双方最大的共识与常识:外交是服务于内政的。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外交家在阿拉斯加的一番讲话,美国还是有人听懂了,那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博士。在今天拉开帷幕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上,他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发出呼吁: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取决于中美之间的理解。

中美关系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中国的前行方向是坚定的,倒是美国人陷入了迷思与困惑。我呼吁美国的精英们将傲慢与偏见放在一边,重新认识你眼前的这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理解是建立在了解之上的,反之就是曲解。中美之间需要的是平视,而不是“从实力地位出发的居高临下”。

来源|观察者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胡锡进观察):没有联合声明,但中美仍达成共识

(浏览 550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