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回延安学习”,为何令少数将领心生抵触?

1943年6月,正值抗日战争艰难时期,八路军冀鲁边区发生了一起惊动全军的大案——边区副司令员黄骅,开会时被人闯进会场枪杀。对此,延安最高层十分震动,立即责令山东分局、山东军区破案。经连续侦查,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其内幕令人更加震惊——黄骅被杀案幕后主使竟然是边区司令员邢仁甫!

八路军一个边区的司令员,竟然对副司令员下手。在我军历史上还是前所未有、闻所未闻!为什么要杀人?直接动机是什么?

经过抽丝剥茧般的侦破,邢仁甫杀人动机竟然与“调回延安学习”这一纸调令有关。

“调回延安学习”,这一党中央在抗战时期经常发出的指令,到底有什么政治含义?为什么让邢仁甫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事情?对其他高级将领来说,这一纸调令意味着什么?

山东分局书记、八路军第一纵队政委朱瑞,八路军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等等高级将领都曾先后被“调回延安”学习,之后他们的命运如何?


◆01 八路军边区副司令被害,凶手竟是边区司令


首先,我们从黄骅被刺案中可以窥知,实际上,当时有一些将领对于“调回延安学习”是不满的,甚至是明中、暗中抵触的。邢仁甫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1943年6月30日,八路军山东军区冀鲁边区副司令员黄骅、参谋处长卢成道等10人在新海县召开军事会议,正在会议开的热烈时,军区司令部手枪队队长冯冠奎突然带领10余人闯进会议室,二话不说就朝着参会领导扫射,黄骅、卢成道等5人当场中弹牺牲。

“调回延安学习”,为何令少数将领心生抵触?

按照延安指示,山东分局迅速派人开展案件调查。

首先,凶手冯冠奎经历复杂,曾长期为匪,后八路军为团结地方势力共同抗日,将其改编,吸收到八路军队伍,该人进入八路军后,表面拥护八路军的抗战主张,私底下则是匪性不改,经常对我军严格的纪律约束不满,时有反动言论。刺杀黄骅,难道是其对上级领导的私怨导致?

山东分局主要领导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这样一起大案,背后应该有更更深层的原因和内幕。调查人员继续深查细挖,怀疑目标渐渐指向一人——边区司令员邢仁甫。

这种调查结果令山东主要领导朱瑞、罗荣桓等大为震惊。指示先不要公布调查结果,暗中继续调查,避免打草惊蛇,刺激邢仁甫狗急跳墙,做出更大危害行动。

邢仁甫,旧军人出身,早年入党,曾任一一五师军区工作部长,抗战初期,他曾在山东、河北交界处领导武装起义,后冀鲁边区成立后,他极力要求去边区工作,实际内心产生了占地为王、扩充实力的想法,狂妄地认为冀鲁边区是他个人的地盘。

当时山东有多个军区,其中,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等,都是赫赫威名的虎将,带领群众同日本进行殊死搏斗。而邢仁甫却是一个投机分子,他担任冀鲁边区司令后,却拉拉扯扯,笼络人心,抗战工作进行的很不得力。山东分局领导人朱瑞、一一五师领导人罗荣桓等有所觉察,为此,他们派去了黄骅担任冀鲁边区副司令员。黄骅到任后,整顿队伍,狠抓纪律,队伍面貌为之一新,赢得了指战员认可和尊重。针对邢仁甫暴露的弱点,黄骅对他也进行过诚恳批评,本意是让他尽快摒弃不良思想,推动边区八路军部队发展壮大,这却令邢怀恨在心。

为此,1943年3月,八路军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军区作出决定:将邢仁甫“调回延安学习”。

面对这一纸调令,邢仁甫不是欣然接受,而是精神紧张、心生不满。他认为这是上级对他的不信任,感觉前途未卜,十分恐慌。

心胸狭隘和投机本性,使他不甘心失去自己的“势力”和“地盘”,他左思右想,走上了暗中对抗的道路。他拼凑借口,声称等到“青纱帐起”再赴延安。考虑到他的安全,上级同意了他的请求。

随即,他带领数人,潜入一个小岛,利用电台,悄悄和日本特务、国民党特务、土匪头目联系,密谋叛变。同时,他还派人暗中回队伍活动,意图瓦解八路军,带领更多人一起叛变。

6月,上级再次发电催促邢仁甫赴延安。邢感觉再也无法敷衍了,他恶从胆边生,干脆策划了刺杀黄骅的罪恶行动。

刺杀黄骅后,邢仁甫认为自己是司令员,无人怀疑他;同时,他继续给上级发报谈抗战、表忠心,意图蒙混过关。

可惜,我军尚未实施抓捕行动,9月,察觉风声的邢仁甫先行出逃。他辗转来到洛阳,公开叛变。被国民党任命为“挺近第一纵队司令”。不久他又到天津公开投降日军,被日军委任为“六县剿共司令”。日本投降后,他又投靠国民党军统局。

1949年天津解放的隆隆炮声宣告了他的末日,一代奸雄的最终命运是被他曾经叛变的人民军队活捉。


◆02 什么是“调回延安学习”


当然,绝大多数八路军将领是政治可靠、信念坚定的,他们对“调回延安学习”是理解和接受的。邢仁甫是一个无耻之徒,是一个混入革命队伍的投机分子,他并不能代表多数八路军将领的态度。但同时也应该承认,有一些八路军将领对“调回延安学习”, 确实是有所抵触的。

“调回延安学习”,为何令少数将领心生抵触?

那么, 调回延安学习,到底是什么意思,在政治上又意味着什么呢?

抗战时期,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是领导八路军、新四军进行全民族抗战的指挥中枢,领导着各个抗日根据地,指挥着一一五师、一二零师、一一九师以及新四军千军万马。炮火纷 飞的抗日战场上,由于诸多八路军将领的认识不同、能力不同,难免会出现分歧,或者出现战绩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为了思想一致、队伍团结,更加有利于抗战事业,就需要经常调整人事安排,这样,“调回延安学习”,就成了延安总部经常发出的一道命令。

说白了,在很多时候,“调回延安学习”就是调回不太适合工作的旧将,为新将让路。(当然,也有部分是身体原因或其他原因。)

延安当时是全国敌后抗战中心,也是中共文化中心,抗战大学、女子大学等纷纷建立,文化建设如火如荼,成为全国进步青年向往的圣地。将领被调回延安后,如果心胸开阔,思想开化,确实能够安心学习军事理论、文化常识等,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充电蓄能”。

但有些将领来的心目中,驰骋疆场才是价值所在,调回学习,则是政治上的失意、事业上滑坡的一种表现。


◆03 山东分局书记朱瑞,“调回延安学习”后,不计名利得失,最终血染疆场


对邢仁甫做出“调回延安学习”决定的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在几个月后,也接到了“调回延安学习”的指令。

朱瑞,时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位列黎玉、罗荣桓、陈光等人之前,是山东名副其实的“一把手”。

1943年9月,朱瑞接到了延安高层“调回延安学习”的指令,随即,罗荣桓接替朱瑞,成为山东分局的书记,自此,罗荣桓在山东担任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军区政委,自此他党政军大任一肩挑,实现了毛泽东早就设想的山东“一元化”领导。

为什么调回朱瑞?这着实与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八路军一一五师、山东纵队领导人的认知分歧有关,朱瑞曾多次对罗荣桓、陈光,对一一五师提出批评。罗荣桓甚至一度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回延安学习”,让更合适的人担任一一五师首长。领导人之间的这种分歧,影响了山东高层团结,影响了主力部队的协调配合,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面对朱瑞、陈光、罗荣桓、黎玉等“群龙共治”的局面,毛泽东决心调回朱瑞、陈光,让罗荣桓成为山东的“一元化”首长。

罗荣桓没有辜负毛泽东的信任,他在战争形式、统一战线、减租减息等方面执行正确路线,把山东打造成了坚固的抗日根据地。多年后毛泽东不无感慨地说:“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整个局面就活了……”

而罗荣桓的前任朱瑞,接到“调回延安学习”的指令后,没有表现出半点犹豫和迟疑,他带领几个随从人员,马不停蹄、风尘仆仆赶回延安。

朱瑞,1905年出生于江苏宿迁,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克拉辛炮兵学校学习。苏联求学经历,令其打下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1928年,他加入了苏联共产党,不久又转为中国共产党。

1931年朱瑞回国后,立即就被委以重任,先后任中共中央特派员、长江局军委参谋长兼秘书长等职。长征期间,任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1936年12月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后任组织部长。

1939年5月任八路军第一纵队政委,接着,他又兼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在政治上可谓达到顶点。

朱瑞,纵然在山东的工作有缺点也有失误(同陈光、罗荣桓等人有过争论,主要体现在:是打运动战还是游击战,是主动出击还是积蓄力量。在群众纪律、部队纪律等方面,他对一一五师也有过尖锐的批评)但他毕竟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有原则性有党性的高级将领。返回延安后,他认真学习,刻苦研究炮兵作战理论和作战教学,从来没有对中央的安排有半点抱怨和抵触,表现出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宽阔胸襟。

他在中央党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参加了延安炮校的工作。抗战胜利、我军挺近东北后,面对蒋介石部队的进逼,面对武器上的劣势,他带领炮校师生,在东北开始了组建炮兵的艰难过程,东起绥芬河,西至满洲里,南从长春,北到穆陵的广大地区捡破烂一般收集大炮零件,最终变戏法一样在短时间内使我军拥有了千门大炮。

解放战争爆发后,他主动向毛泽东请缨,要去东北负责炮兵工作,此时,他在山东时的部下罗荣桓已经是东北野战军政委,反而成为了他的上级,对此,朱瑞毫不介意,一切以革命大局为重。他说:“只要能让我上战场,什么级别不重要!”毛泽东大为感动,立即同意了他的请求。

朱瑞超强的工作能力使他在东北战场如鱼得水,解放军炮兵部队从无到有,迅猛发展。辽沈战役序幕战——攻打义县的战役中,解放军万炮齐鸣,不到六个小时就摧毁了国军坚固工事。解放军变戏法一般诞生的炮兵部队,令美、蒋、苏都大吃一惊。

1948年10月,朱端亲自到前线勘察,途中不幸触雷,壮烈牺牲,时年43岁。

坚定的信仰、宽阔的胸襟、扎实的理论基础,使人们永远记住了这位共和国炮兵元帅。齐鲁人民更不能忘怀的是,他的夫人、22岁的陈若可 ,也血洒沂蒙大地。

1941年11月7日,转战山东、临近分娩的陈若克不幸落入日寇之手。被捕后,陈若克生下一名婴儿。身体虚弱的陈若克面对敌人的度刑拷打坚贞不屈。

面对嗷嗷待哺的孩子,她伸出自己正流着鲜血的手,对着孩子说:“孩子,你来到世上,没有喝妈妈一口奶,现在就要和妈妈一起离开这个世界,你就吸一口妈妈的血吧。”

1941年11月26日,她走上刑场。她紧紧抱着孩子,被凶残的敌人连捅20多刀,年仅22岁的她和出生不久的孩子一起壮烈牺牲。

得知噩耗后,朱瑞说:

“她的死是党的光荣,妇女的光荣,也是我的光荣。敌人连一个妇女都征服不了,还妄想征服中华民族?我们的一切流血牺牲,都将以最后的胜利来取偿”。

朱瑞的一家,永垂不朽。


◆04 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调回延安学习”后,一度消沉,最终走上悲壮之路


1938年3月,林彪被阎锡山部队误伤后,陈光接替林彪,成为一一五师代师长。

陈光,可谓一代猛将,其命运沉浮令人唏嘘。有人说,陈光如果不是1954年含冤去世,至少应授上将军衔。此言不虚。

陈光,1905年出生于湖南宜章县一个农民家庭,参加湖南暴动失败后,带领队伍上井冈,自此跟随毛委员,屡建奇功。长征中,一路披荆斩棘,抢关夺隘,战功赫赫。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都留有陈光师长率军奋勇杀敌的身影。

1939年,按照毛泽东主席“派兵去山东”的指示,陈、罗带115师东进进入山东,成为山东抗日主力军,陈光也迎来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115师浴血奋战,取得了陆房、甲子山、郯城、梁山等战斗胜利,队伍发展迅猛。“陈罗”一一五大军名震一时。

然而,正如上一章节所述,因为对统一战线、作战形式等认知不同,山东领导人朱瑞、罗荣桓、陈光、黎玉等发生争论,这种争论在桃峪会议上公开化。这种争论,一度影响了战斗开展和队伍团结。

为此,七大召开前夕,毛泽东派刘少奇去山东调研、调处山东领导人人之间的争论,帮助山东解决问题。刘少奇到山东后,实事求是分析问题,并开会做出结论,朱、罗、陈、黎等表态拥护。

但山东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这种情况下,延安方面认为要结束山东“混乱局面”,非实施“一元化”领导不可。毛泽东将“一元化”领导确立为罗荣桓。

于是,1943年,继朱瑞被调回延安学习后,陈光也接到了“调回延安学习”的通知。

同朱瑞一样,陈光毫不迟疑接受了命令回到了延安。领袖对他的心思是了解的,作为宽慰,毛泽东邀请陈光一家到自己家中作客,热情款待、安慰他。

但作为一名带有几十处伤痕的战将,他的使命在战场,回到延安的陈光一度消沉。

接着发生的一件事令他消沉的心情雪上加霜。1945年,七大前期,在审议中央委员预选名单时,毛主席处于多种考虑,划掉了陈光的名字。这更造成了陈光的低沉和不理解。

为此,毛泽东特地给陈光写信,希望将七大开成一次“团结的大会”。陈光收到信后慢慢释然。

不可否认的是,“调回延安学习”后,陈光在政治上一度失意,加上他倔强的性格,使他一步步走向低谷。

解放战争中,陈光进入东北后,因为“两部电台”事件同“老冤家”林彪交恶。其后林彪军事,政治声望日炙,陈光受到的排挤和打压可想而知。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陈光被任命为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接到任命后,他高高兴兴到任了。

其后,因为开办烈士子弟训练班等问题,他同叶帅产生误解和隔阂。

7月28日,因被怀疑建立私人武装,陈光被软禁。战士抄了陈光的家,并未发现所谓的“私人武装”及“反动材料”。

陈光被软禁后,梁兴初等多名老部下去看望,劝他承认错误。陈光拒不认错。

1954年6月7日,陈光居住小楼突然失火,一代名将走完了悲壮一生。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文化点滴君):“调回延安学习”,为何令少数将领心生抵触?

(浏览 1,058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